《科幻世界》2014年第10期、第11期原创中文科幻小说评论
《科幻世界》2014年第10期、第11期原创中文科幻小说评论
2014年第10期《科幻世界》登载的原创中文科幻小说有七篇,其中银河奖征文六篇——陈梓钧的《卡文迪许陷阱》、程蕾蕾的《不夜传奇》、凌晨的《待我迟暮之年》、张冉的《没有你的小镇》、陈楸帆的《过时的人》和包卓然的《一眼万年》,校园之星征文一篇——彭隼翔的《小王子》。
2014年第11期《科幻世界》登载的原创中文科幻小说有五篇,其中银河奖征文四篇——索何夫的《出巴别记》、宝树的《相亲》、叶星曦的《众神之手》和海诸的《艾琳归来》,校园之星征文一篇——李松寒的《先行者》。
《卡文迪许陷阱》写了个大场面,场景描写不错,但是故事性较弱。如果故事性较弱呢,就应该有较为鲜明的人物塑造,但是从头到尾基本上也就是只有第一人称的这个“我”,所以人物塑造也谈不上了。如果人物塑造不太行呢,应当有比较到位的环境、氛围、细节等描写,但是作者把过多的笔墨都拿去描述奇观性场景、搭设世界设定的框架了……所以,这篇作品就很遗憾了。
百度了一下,《不夜传奇》的作者程蕾蕾是医生,所以对她作品中涉及技术细节的那部分,即便读不太明白也觉得诚惶诚恐……此前写好的二百余字删去。
不过啊,作者在文字上太不讲究了,以至于“内核”和故事是貌合神离的,从头到位都给人一种很强的“几位主要人物带着读者看展板”的感觉,而且这“展板”还有些乏味。比如,关于双酚A的长篇大论的背景介绍就太违和了,简单说两句就行了,读者要是真对这问题有兴趣自然会去百度,哪用得了这么详细。再比如“公元2014年8月17日”那一节,王弗如和何秀琳对于塑料的那段谈话,也极不自然,甚至难以体现出两个人物应该具有的知识素养。而同一节中王弗如的那段长篇大论,完全出戏了,一大段外插花……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有点“恢复传统”,有点像五十至八十年代那种“科普型科幻”的感觉?可是那个时代的作品也是很注重文字的,不会有这么生硬的宣讲——再说了,那个时代的读者和现在也大不相同了,学习传统也得有所扬弃啊。
而且,作者对2044年的社会技术水准把握的也有点“小儿科”,看上去真有点像七十年代末科普杂志里面憧憬的那样。问题在于现在我们对科技发展趋势的认识已经和那个时代大为不同了啊……七十年代就憧憬飞车和可视电话,现在总不能还憧憬那个吧……
更重要的是——一个处处夜光的世界?真有那必要么?
《待我迟暮之年》的题材算不上很新,但凌晨十分细腻的文笔和情节设计能力把整个故事很丰满地撑了起来。尤其是随着情节的的推进,即便都是第一人称的视角,也随着主角的变化,在实际上实现了视角转换,这一点真的是其他很多同类题材作品所不及。
《没有你的小镇》内核比较“软”,甚至谈不上描述了什么技术细节,但在貌似平淡无奇的故事的背景下设计了一个内嵌循环的,可以说是非常巧妙。另一点值得赞扬的是文笔很流畅,如夜间聆听潺潺溪水般的流畅。尤其结尾处,回味无穷。
《过时的人》读起来就不是很流畅,感觉有点“磕磕碰碰”的。文中描述的场景有点碎片化,但是读起来不应该碎片化。
《一眼万年》的题材有点……“俗”,而且作者没能把他想表达的那种至死不渝的爱情写好,反而让人觉得有点男权主义的意思在里面——为什么非得是女主角牺牲啊?
《出巴别记》,故事写得大气,人物塑造和节奏控制也不错,画面感很强。不足之处是表述得不太清爽,以至于读完之后不能对作者想表达的主题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不太明白的是,文中那些楷体字表示什么?强调?以往表示强调一般是用加粗的字体吧?因为有的出版物里面会用楷体字表示外语(例如一些俄国小说里面,会用楷体字表示小说中人物说出的法语、拉丁语之类的),联系到“巴别塔”这个意境,会令人产生误解。
《相亲》略让人感到失望……我读了几遍,试图找到宝树想表达的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次内涵,例如他借小说中的情节和背景来映射的现实的批判之类的,惜无所得。故事设计得有点平淡,看到开头基本就能想到结尾,文字上也不是很有力量。
叶星曦再次出击,《众神之手》对于节奏的把握更为娴熟,而且没怎么出现他以前的作品中常见的以冗长的台词介绍背景设定的缺陷,可以说颇有改善。不过人物塑造上还是有些不足——总觉得面目比较模糊,没能鲜明一些啊。
《艾琳归来》在情节和内核上还不错,但是过于短小精悍反而使人物的塑造被篇幅限制,以至于前面的情节和结尾之间缺乏“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连接——再“出人意料”的结尾,也该有逻辑的一贯性。
《小王子》的感情刻画确实不错。其实,内核比较“软”、没有技术细节的描述都不是大问题。科幻小说首先是小说,在文字上精细一些,就一定能够让读者在感情上有所共鸣。
《先行者》构思甚是巧妙,我觉得很值得推荐,而且值得推荐的原因不仅仅是对“内核”的构思,还在于文笔流畅,叙事清晰。这一篇我觉得在校园之星征文中是佼佼者,真希望以后继续看到李松寒的作品。
第11期又看到我的评论被摘编了,真开心。当然了,还是想说一下,豆瓣上的fluorene张和百度贴吧的zxmnju都是我……(而且这次摘编的两条其实出自同一篇评刊啊)
2014年第10期《科幻世界》登载的原创中文科幻小说有七篇,其中银河奖征文六篇——陈梓钧的《卡文迪许陷阱》、程蕾蕾的《不夜传奇》、凌晨的《待我迟暮之年》、张冉的《没有你的小镇》、陈楸帆的《过时的人》和包卓然的《一眼万年》,校园之星征文一篇——彭隼翔的《小王子》。
2014年第11期《科幻世界》登载的原创中文科幻小说有五篇,其中银河奖征文四篇——索何夫的《出巴别记》、宝树的《相亲》、叶星曦的《众神之手》和海诸的《艾琳归来》,校园之星征文一篇——李松寒的《先行者》。
《卡文迪许陷阱》写了个大场面,场景描写不错,但是故事性较弱。如果故事性较弱呢,就应该有较为鲜明的人物塑造,但是从头到尾基本上也就是只有第一人称的这个“我”,所以人物塑造也谈不上了。如果人物塑造不太行呢,应当有比较到位的环境、氛围、细节等描写,但是作者把过多的笔墨都拿去描述奇观性场景、搭设世界设定的框架了……所以,这篇作品就很遗憾了。
百度了一下,《不夜传奇》的作者程蕾蕾是医生,所以对她作品中涉及技术细节的那部分,即便读不太明白也觉得诚惶诚恐……此前写好的二百余字删去。
不过啊,作者在文字上太不讲究了,以至于“内核”和故事是貌合神离的,从头到位都给人一种很强的“几位主要人物带着读者看展板”的感觉,而且这“展板”还有些乏味。比如,关于双酚A的长篇大论的背景介绍就太违和了,简单说两句就行了,读者要是真对这问题有兴趣自然会去百度,哪用得了这么详细。再比如“公元2014年8月17日”那一节,王弗如和何秀琳对于塑料的那段谈话,也极不自然,甚至难以体现出两个人物应该具有的知识素养。而同一节中王弗如的那段长篇大论,完全出戏了,一大段外插花……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有点“恢复传统”,有点像五十至八十年代那种“科普型科幻”的感觉?可是那个时代的作品也是很注重文字的,不会有这么生硬的宣讲——再说了,那个时代的读者和现在也大不相同了,学习传统也得有所扬弃啊。
而且,作者对2044年的社会技术水准把握的也有点“小儿科”,看上去真有点像七十年代末科普杂志里面憧憬的那样。问题在于现在我们对科技发展趋势的认识已经和那个时代大为不同了啊……七十年代就憧憬飞车和可视电话,现在总不能还憧憬那个吧……
更重要的是——一个处处夜光的世界?真有那必要么?
《待我迟暮之年》的题材算不上很新,但凌晨十分细腻的文笔和情节设计能力把整个故事很丰满地撑了起来。尤其是随着情节的的推进,即便都是第一人称的视角,也随着主角的变化,在实际上实现了视角转换,这一点真的是其他很多同类题材作品所不及。
《没有你的小镇》内核比较“软”,甚至谈不上描述了什么技术细节,但在貌似平淡无奇的故事的背景下设计了一个内嵌循环的,可以说是非常巧妙。另一点值得赞扬的是文笔很流畅,如夜间聆听潺潺溪水般的流畅。尤其结尾处,回味无穷。
《过时的人》读起来就不是很流畅,感觉有点“磕磕碰碰”的。文中描述的场景有点碎片化,但是读起来不应该碎片化。
《一眼万年》的题材有点……“俗”,而且作者没能把他想表达的那种至死不渝的爱情写好,反而让人觉得有点男权主义的意思在里面——为什么非得是女主角牺牲啊?
《出巴别记》,故事写得大气,人物塑造和节奏控制也不错,画面感很强。不足之处是表述得不太清爽,以至于读完之后不能对作者想表达的主题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不太明白的是,文中那些楷体字表示什么?强调?以往表示强调一般是用加粗的字体吧?因为有的出版物里面会用楷体字表示外语(例如一些俄国小说里面,会用楷体字表示小说中人物说出的法语、拉丁语之类的),联系到“巴别塔”这个意境,会令人产生误解。
《相亲》略让人感到失望……我读了几遍,试图找到宝树想表达的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次内涵,例如他借小说中的情节和背景来映射的现实的批判之类的,惜无所得。故事设计得有点平淡,看到开头基本就能想到结尾,文字上也不是很有力量。
叶星曦再次出击,《众神之手》对于节奏的把握更为娴熟,而且没怎么出现他以前的作品中常见的以冗长的台词介绍背景设定的缺陷,可以说颇有改善。不过人物塑造上还是有些不足——总觉得面目比较模糊,没能鲜明一些啊。
《艾琳归来》在情节和内核上还不错,但是过于短小精悍反而使人物的塑造被篇幅限制,以至于前面的情节和结尾之间缺乏“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连接——再“出人意料”的结尾,也该有逻辑的一贯性。
《小王子》的感情刻画确实不错。其实,内核比较“软”、没有技术细节的描述都不是大问题。科幻小说首先是小说,在文字上精细一些,就一定能够让读者在感情上有所共鸣。
《先行者》构思甚是巧妙,我觉得很值得推荐,而且值得推荐的原因不仅仅是对“内核”的构思,还在于文笔流畅,叙事清晰。这一篇我觉得在校园之星征文中是佼佼者,真希望以后继续看到李松寒的作品。
第11期又看到我的评论被摘编了,真开心。当然了,还是想说一下,豆瓣上的fluorene张和百度贴吧的zxmnju都是我……(而且这次摘编的两条其实出自同一篇评刊啊)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