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为什么孟子又说他“作《春秋》”?
![]() |
孔子作春秋处,在曲阜东南八公里的西取村内 |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思是说,阐述而不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这是孔子对他所从事的学术事业的一个概括。
在古代的观念里,只有圣人贤哲才能著书立说,传于后世。因为孔子不以圣人自居,所以对自己整理六经的工作,不称“作”而谓“述”
但实际上孔子的“述”却不那么简单,因为他在“述”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新。
孔子感到周道衰微,列国纷争,礼崩乐坏,欲以史为鉴。他晚年根据鲁国的史料,作《春秋》。《春秋》以鲁国十二君为顺序,记载了春秋时代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其间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予以褒贬,含有微言大义,以让人们明白美丑善恶。因此,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的这种写法,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孔子作《春秋》,就其采用鲁国史料而言是“述”,就其寄寓自己的政治见解而言是“作”。孟子特别强调这后一点,故云孔子“作《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