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台灣以大陸地名命名美食之真假起源
初涉台灣這片土地,最大的驚喜不是她的的街道有多乾淨,風景有多迷人,而是滿大街的“中國”料理。在這裡,你幾乎可以吃到中國大江南北的美食,滿大街的諸如“四川牛肉麵”,“蒙古烤肉”,“上海小籠包”,“溫州大餛飩”之類的招牌枚不勝數令人應不暇接眼花繚亂。深愛中華料理的我心中竊喜,以前總抱怨中國太大,那些只能在電視熒幕前垂涎三尺卻遙不可及的舌尖上的“中國”,竟然在台灣這塊土地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吃遍?而且絕大多數都可以在各大夜市找到,價格親民交通方便,難怪台灣被稱為吃貨的朝聖地。 可是事實證明,驚喜往往不可靠容易被現實迅速摧毀。沒過多久,我便意識到,這些招搖過市的招牌中,不乏一些魚目混珠者。
首先要說說我是如何開始懷疑這些招牌的不可靠性。初到台灣的喜悅當然是要找人分享,於是便有了我同一個溫州好友的對話:
我:喂,你知道嗎,台灣吃的真的好多。對了,還有溫州大餛飩誒,原來溫州的餛飩這麼有名哦都開到台灣來了,以前也沒聽你說過,下次去溫州帶我去吃啊。
朋友:沒聽說溫州有什麼餛飩特別有名麼,而且溫州一般都流行吃小餛飩,大的那是餃子吧,你是不是看錯了啊
我:………..
本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之謹慎的學術精神,我決定不能相信溫州朋友的一面之詞,一定要找出溫州大餛飩存在的證據。通過網上大量的搜索之後,發現溫州卻有吃餛飩的傳統而且吃法頗多,但絕無“大”之說,也就是和在台灣吃到的餛飩不盡相同。溫州人,或者說是整個江浙地區的人吃餛飩都以小为主,且溫州地區還盛行吃餛飩湯,這由當地流行的一首童謠就可看出:
吃馄饨
娒娒,你香人。
阿媽匄你吃餛飩。
餛飩湯,喝眼光;
餛飩肉,配白粥;
餛飩皮,配番薯;
餛飩碗,吃爻倒掇轉。
不難看出,餛飩湯之餘溫州人,地位確實高於餛飩本身的。不管是大餛飩,還是小餛飩,餛飩本身的起源或是它原本的模樣已經無從考究,對於餛飩的再創作也從來未曾停止過,江浙上海地區成為餛飩,廣東則稱之為雲吞,湖北稱之為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可見餛飩的適應性和跨越性可謂中華美食之最。所以,餛飩已無“正宗”一說,再去細細辯證溫州大餛飩的真假也無多大意義,各有特色各自吃的開心也就作罷。
但是,對於台灣“四川”牛肉面的爭分就不得不說了。對於台灣牛肉麵的起源,實在是眾說紛紜。
其中一種說法是牛肉麵確實創世與台灣本土,這裡引用著名美食家逯耀東先生《再談牛肉麵》中對台灣川味牛肉麵的看法:
將牛肉與麵條合成的牛肉麵,卻創於臺灣。牛肉麵冠以川味,但四川卻不興此面。那年西北壯遊歸來,在成都歇腳,風塵未掃,就出得旅店,包了輛計程車,去尋覓地道的川味牛肉麵。穿街過巷兩個小時,竟無所獲。最後吃了兩盤夫妻肺片與一碗鐘水餃,拎了一斤郫縣豆瓣醬回來,雖然價錢甚廉,但車資卻不貲。
郫縣豆瓣醬是調製川味必備之物,紅燒牛肉麵不在川味小吃之列,川味小吃中有小碗紅湯牛肉一種。其制法將大塊牛肉入沸水鍋汆去血水後,人旺火鍋中煮沸,再用文火煮至將熟,撈起改刀,然後將郫縣豆瓣剁茸,入油鍋煸酥去其渣成紅油,以清溪花椒與八角等捆成香料包,與蔥薑入牛肉湯鍋中,微火慢熬而成,其湯色澤紅亮,麻辣滾燙,濃郁鮮香。臺灣的川味牛肉麵或緣此而來,和紅湯牛肉與面而成,即為川味牛肉麵。只是臺灣的川味牛肉麵內加番茄,當年大同川菜的牛尾湯,紅豔誘人,即如此做法。
對於牛肉麵是否源自四川我相信已不必多解釋,正如先生文中所說的,牛肉麵從未在四川小吃中出現過,但對於牛肉和面組合的起源歸於台灣這點,顯然是沒有依據的,否則蘭州拉麵聽到這樣的話該如何做想呢?但台灣對於“川味”牛肉拉麵的喜愛倒是令我意外甚至敬畏。不但台灣本土隨處可見,還把牛肉麵開到了美國。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李先生加州牛肉麵了,如今又開回大陸大行其道,不禁令人佩服台灣發揚中華美食的偉大精神。
不過要說發揚中華美食文化與國際的大哥還要數賣小籠包起家的鼎泰豐,這間全球知名的米其林餐廳,甚至一度讓外國人認為小籠包是源自台灣的,在這裡,我還是要鄭重的為我的家鄉正一下名!那別人一定要問我:啊那你的家鄉一定是上海咯,上海小籠包嘛我們知道。 可是你們都錯了!小籠包是源自江蘇常州,外國人眼中源自台灣,台灣人或者其他任何地方的人眼中源自上海的小!籠!包!是真正的發源地是常!州!
首先要說說我是如何開始懷疑這些招牌的不可靠性。初到台灣的喜悅當然是要找人分享,於是便有了我同一個溫州好友的對話:
我:喂,你知道嗎,台灣吃的真的好多。對了,還有溫州大餛飩誒,原來溫州的餛飩這麼有名哦都開到台灣來了,以前也沒聽你說過,下次去溫州帶我去吃啊。
朋友:沒聽說溫州有什麼餛飩特別有名麼,而且溫州一般都流行吃小餛飩,大的那是餃子吧,你是不是看錯了啊
我:………..
本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之謹慎的學術精神,我決定不能相信溫州朋友的一面之詞,一定要找出溫州大餛飩存在的證據。通過網上大量的搜索之後,發現溫州卻有吃餛飩的傳統而且吃法頗多,但絕無“大”之說,也就是和在台灣吃到的餛飩不盡相同。溫州人,或者說是整個江浙地區的人吃餛飩都以小为主,且溫州地區還盛行吃餛飩湯,這由當地流行的一首童謠就可看出:
吃馄饨
娒娒,你香人。
阿媽匄你吃餛飩。
餛飩湯,喝眼光;
餛飩肉,配白粥;
餛飩皮,配番薯;
餛飩碗,吃爻倒掇轉。
不難看出,餛飩湯之餘溫州人,地位確實高於餛飩本身的。不管是大餛飩,還是小餛飩,餛飩本身的起源或是它原本的模樣已經無從考究,對於餛飩的再創作也從來未曾停止過,江浙上海地區成為餛飩,廣東則稱之為雲吞,湖北稱之為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可見餛飩的適應性和跨越性可謂中華美食之最。所以,餛飩已無“正宗”一說,再去細細辯證溫州大餛飩的真假也無多大意義,各有特色各自吃的開心也就作罷。
但是,對於台灣“四川”牛肉面的爭分就不得不說了。對於台灣牛肉麵的起源,實在是眾說紛紜。
其中一種說法是牛肉麵確實創世與台灣本土,這裡引用著名美食家逯耀東先生《再談牛肉麵》中對台灣川味牛肉麵的看法:
將牛肉與麵條合成的牛肉麵,卻創於臺灣。牛肉麵冠以川味,但四川卻不興此面。那年西北壯遊歸來,在成都歇腳,風塵未掃,就出得旅店,包了輛計程車,去尋覓地道的川味牛肉麵。穿街過巷兩個小時,竟無所獲。最後吃了兩盤夫妻肺片與一碗鐘水餃,拎了一斤郫縣豆瓣醬回來,雖然價錢甚廉,但車資卻不貲。
郫縣豆瓣醬是調製川味必備之物,紅燒牛肉麵不在川味小吃之列,川味小吃中有小碗紅湯牛肉一種。其制法將大塊牛肉入沸水鍋汆去血水後,人旺火鍋中煮沸,再用文火煮至將熟,撈起改刀,然後將郫縣豆瓣剁茸,入油鍋煸酥去其渣成紅油,以清溪花椒與八角等捆成香料包,與蔥薑入牛肉湯鍋中,微火慢熬而成,其湯色澤紅亮,麻辣滾燙,濃郁鮮香。臺灣的川味牛肉麵或緣此而來,和紅湯牛肉與面而成,即為川味牛肉麵。只是臺灣的川味牛肉麵內加番茄,當年大同川菜的牛尾湯,紅豔誘人,即如此做法。
對於牛肉麵是否源自四川我相信已不必多解釋,正如先生文中所說的,牛肉麵從未在四川小吃中出現過,但對於牛肉和面組合的起源歸於台灣這點,顯然是沒有依據的,否則蘭州拉麵聽到這樣的話該如何做想呢?但台灣對於“川味”牛肉拉麵的喜愛倒是令我意外甚至敬畏。不但台灣本土隨處可見,還把牛肉麵開到了美國。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李先生加州牛肉麵了,如今又開回大陸大行其道,不禁令人佩服台灣發揚中華美食的偉大精神。
不過要說發揚中華美食文化與國際的大哥還要數賣小籠包起家的鼎泰豐,這間全球知名的米其林餐廳,甚至一度讓外國人認為小籠包是源自台灣的,在這裡,我還是要鄭重的為我的家鄉正一下名!那別人一定要問我:啊那你的家鄉一定是上海咯,上海小籠包嘛我們知道。 可是你們都錯了!小籠包是源自江蘇常州,外國人眼中源自台灣,台灣人或者其他任何地方的人眼中源自上海的小!籠!包!是真正的發源地是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