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心理学的角度看《黄金时代》
![]() |
《黄金时代》公映后,关于主人公的多桀命运,有很多解读。而这部片子是我第一次正面了解萧红。作为一个普通的观者,我难免得会从我擅长的领域去审视这部片子。本文只提供某个角度的观点。
片子很虐心,感觉主人公的生活十分动荡,而且又苦又干,让人很难受。片中唯一让人感受到温暖和滋润的只有开始和结尾萧红关于后花园的片片断断的回忆。这种从头到尾让人心痛的感觉,实际上也正是主人公毕生的追求。
实际上,萧红的一生是在不断地更换着男人的,大家可以发现,萧红的一生身边几乎没有断过男人,总是一个接一个的,好像没有档期。有人把这解读为情种,有的解读为水性,但是实际上这是萧红内心极度缺少爱(被关怀之爱)的一种表现,萧红的童年,如她所诉,极度的缺乏关爱,母亲过早的去世了,父亲是个地主,冷冰硬如铁石,只关注自己的财产名利,同时他是一家的权威,这样的环境几乎就是爱得撒哈拉,很难有温情,因为父亲关注的都是自己的事情。萧红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根本得不到一个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爱,更别说达到充足的分量。
这样环境长大的孩子,内心会有种极度的缺失感,这巨大的缺失的深坑会驱使着这个人不断地试图去填补。这种感受是在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形成了,而这个时期的这种感受会渗透到一个人的潜意识中,犹如渗透入土壤和肌肤骨髓深处,一个人在长大之后也许自己并不容易体察到。当这种缺失感不断地得到加强,到了童年时期,就会在这土壤上生长出社会和意识形态的行动。而此人在不断试图去填补这种缺失感的时候,是无法分清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所以这个人的行为会从很多匪夷所思的方向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萧红的父亲,就是用财务的积累来填补缺失。实际上他并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在极大的追求财富的积累。那种缺失的感受需要什么去填补?对于他来说,外在的财务和物质的内容成为替代品。所以他会不断地追求这些。当然这根本无法满足真实的情感缺失的需要。他积累的再多,都无济于事。虽然钱物的积累会暂时给予他某些慰藉,但是更大的空虚感会在这慰藉之后更强烈地袭来。为了应付这更大的侵袭,他不得不要求更多的财务,因为他只会这一种熟悉而让自己曾经感到过片刻舒适的方法。实际上,有一些有钱人,愿意去超市偷一些小财小物,也是这个道理,内心的缺憾驱使这样的人去做出如此举动。
而萧红不是选择这个方向,她是直接面对情感进行追求的,但是她的追求方法,却宿命一样的造就了她动荡的生活。萧红第一次和人私奔,就强烈地体现了她直接要求关注和关怀,以对内心缺失感的补偿。恋爱关系,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给予爱和得到爱的关系模式,所以也是最容易吸引因为爱的缺失而内心有着巨大缺失感的人。投奔到恋爱关系中去寻找爱,几乎是最容易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青少年早恋的原因,因为原生家庭中得不到充足的爱,促使他们更容易通过恋爱关系去追求爱。)对此,萧红的动机强大到可以放弃自己的家庭,也要去私奔。被抛弃后,她依然要毅然决然离开那个封建家庭,而这并不是因为所谓没有自由,因为封建压迫,实际上在那个家庭中生活,想要得到她对爱的索求,几乎是根本不可能的,那里没有她要的东西,所以她不论如何都不会回去的。然而现实生活就是现实,当她潦倒困苦的不得以不投奔被自己抛弃过的人,试图在那里寻找一些麻木的慰藉的时候,她实际已经在现实的需求方面,把自己的感受阈限值降低(阈限值:我们身体对外界的刺激的感受的阀值,比如当你在热水里泡一会,你就不觉得那么烫了,因为你身体上调了你对温度阈限值的上限,使你适应了比较烫得环境,而不至于感觉因为太热而引起的不舒适感。情感上也是这样的,比如如果有个人常年在你耳边不停的唠叨,你的听力会下降,因此可能会出现选择性耳聋,甚至是真的耳聋。更有极端的,战场上的临时失明,就是你的身体彻底关闭了视觉输入,因为过于惨烈的视觉冲击,你的心里和身体都无法承受,只有关闭。),来适应恶劣的环境。这其实又一次说明对于萧红来说,为了得到关爱,即使放弃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在所不惜。
后来萧红被困旅馆,遇到了萧军,由于萧军的努力,两人从困苦中挣扎了出来,而这段感情经历,维系得比较长,萧红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关怀和关心。不可不说,萧军的行为的确会给萧红很多爱得感受,也会极大地填补她的缺憾。对此萧红也愿意长期维系这样的关系,于是她从了萧军的姓,以示对这段可以给她爱得关系的绝对付出。然而,悲剧的宿命,并不会这样结束。萧军也有着他的问题,在我看来他也是一个内心缺失感强大的人,片中,他对于萧红的才华的嫉妒,以及他要成就自己的挣扎,到最后他要了8个子女的情况看(孩子的生活质量并没在考虑之中),他是通过需求更多更大的社会关注这个方式,来填补内心缺失感的,这不同于萧红和萧红父亲的方式,但是本质是一样的。我们回头继续看萧红,由于萧军和萧红的分开,萧红的爱的来源被断开了,而她追求被给予的动机又是那么的强烈,所以再次寻找另外的来源是不可避免的,而端木的出现,很自然的成了萧军的替代。而当有一天在香港的医院弥留之际,端木也未能在她身边,而她那一刻心灵极度虚弱,恐惧自会阵阵来袭,当不受其苦的时候,她不得不握住骆宾基的手,获得片刻的安慰。
萧红的内在价值感是极度缺乏的,也就是高自尊的缺乏。一个具有自我高价值感,也就是高自尊的人,是十分珍爱自己的身体的,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如果你有一个珍贵的东西,对你来说高价值的东西,你会如何保管?一定是包装结实又精美,放在保险的地方,没有什么可以去伤害它,这说明它对你是有高价值的。而我们对待我们自己的身体的态度,就是我们对待自己的价值的评定,萧红对于自己的身体根本不在乎,置若罔闻地残害,践踏,那个烟头就那么狠心而轻易的烫在了手臂上,对待自己的身体是这个态度的人,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而我们对于没有价值的态度,不会有尊重的感受的,忽视身体的人自尊都是比较低得。实际上,萧红的凄苦宿命,说成是她的自我追求,并不是骇人听闻的。也许在她的潜意识中,她是通过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凄风苦雨,来获得更多人的同情和爱怜,以渴求得到关怀和爱,然而这是一个多么悲剧的方式呀,不但得不到,还让自己的人生如此唏嘘。
萧红的一生,不论是从异乡到异乡,还是世人眼中的不堪,其实是一生在寻找缺失的补偿的一生。她做的每件事,几乎无不是为此而行动。然而悲剧的是这无法达到内心的丰足和完满的。实际上,萧红也好,萧军以及萧红的父亲也罢,都是同样的,就好像同样感到寒冷的人,一个捡到一个破棉袄,一个捡到好裘皮。在世人的眼里,前一个不堪,后一个也许是光彩的。但其实这两者都没什么好指责和羡慕的。而萧红的故事更没有那个时代的什么事,因为任何时代这样的事情都会发生。
(如何才能解决内心的缺憾感?也许你会问,但这不是今天的话题,不过我还是可以简单说点,对于孩子来说,在婴幼儿时期得到充足的照顾,在童年时期得到真正的爱的关怀,会从基础上奠定夯实的基础。但是,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父母本身都是缺憾者,所以很多行为都无法给孩子充足的爱,这和物质条件,学习条件都不是简单的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些东西和爱的给予并不是一回事。(萧红的家境是富裕的。)童年的缺失,确实是巨大的遗憾,但是这不代表成年之后我们不能自己修正。虽然这确实需要巨大的付出,也需要你有足够的幸运有这样的机会。就这一点说,我也觉得人的自由,少得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