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心灵地图读书会回顾——自我意识
编者:每次活动,如同一场小雨,或滴答作响,或润物无声。每个来者,自带一片心田,或花花草草,或稀稀落落。雨后,草地或许看上去润泽了一些,但更多的变化,也许还在后面。作为参与者之一,笔者觉得,活动过后的感受,正如雨后草地,干脆以此为题,与你分享。
******************************
深秋午后,浓浓秋意;枫叶似火,芦苇飞舞。在充裕中人文气息的校园,荣格心灵地图读书会低调奢华的如期举行着。PS:低调是因为在工作日的午后,人数不多的阅读讨论;奢华,也因是工作日的午后,有这么一个时间,可以抛开各种琐事专心读书。
有些书,读一遍就够了,有些读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会被深深的吸引和打动。荣格心灵地图就是这样一本值得逐字逐句的去品去回味去实践探索的一本书。
这次,阅读分享的书本书的导读及第一部分:自我意识。整理了读书会中阅读的片段,还有伙伴们的一些分享。希望能通过只言片语的描述,让没来参加或者对荣格学说有兴趣的伙伴能有点启发或者呼应吧!哪怕我的描述是挂一漏万的。
******************************
荣格集其研究与经验,描绘出一张人类心灵的地图。这张地图描述人类心灵的各个面向,也试图解释心灵的内在动能。不过荣格总是戒慎恐惧的尊重灵魂的终极奥秘。他的理论可被解读为一张心灵地图,但这张神秘的地图终究无法被理性的词句与品类所掌握。在阅读荣格时,读者也必须谨记这张地图并非心灵领域的全貌。
我们对未知的、不确定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的态度通常会出现的状态犹如是拿把尺子称体重。
不能用知识去解读人,我们需要保留猜想,一点点去靠近。
荣格学说对心灵奥秘的探索是敞开的、是怀着颗敬畏之态去探索、去靠近的姿态。
自我这个词指的是:个人拥有一个展现意志、欲求、反思和行动中心的经验。
自我是一面心灵能自见自觉的镜子,心灵内被自我掌握和反映出来的程度,就是它归属于意识领域的程度。
意识场域——自我所在地,被自我占据去中心并赋予定义——本身是什么呢?最简单的说法,意识就是觉识。那是一种清醒的状态,一种观察和记录周遭和内在世界活动的状态。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动物不会怀疑自己是动物,人有时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人。还有就是人有在过去经验中取的智慧的能力。诗人里尔克主张,动物面对死亡的方式与人不同,这使得它们具有更完整活在当下的优势。
自我的自由是有限的,它很容易受到内外环境刺激的影响。自我的起源可追溯到最初的孩童和婴儿时期。即使很小的婴儿也已注意到周遭环境中的种种形貌。某些形貌似乎是令人愉悦的,婴儿便伸手去抓。这些,乃是自我原始根源的明证。
思考这个我的本质与精髓,涉及深刻的心理学问题,自我的根本是什么?我是谁?荣格会说:自我就是意识的中心。
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类的自我与意识大致上便由个人成长与教育的文化世界来定义塑造。
虽然基本或原始的自我,从意识的最早期,就以某种虚拟的中心或焦点呈现,但是它在婴儿期和童年期的早期阶段中,在重要的面向上确实有所成长和发展。
荣格写到:虽然自我的身心基础本身相对而言是未知和无意识的,但它是意识要素中最佳典范,就实际的经验而言,它甚至是在一生的过程中习得的。它最先似乎是从肉体因素与环境的冲撞中生起,一旦主体建立,它继续从内外世界的进一步冲撞中发展。
根据荣格的看法,促使自我的成长的因素便是他所谓的冲撞。换言之:就是冲突、困扰、气愤、悲伤、痛苦等,是这些情境引导着自我的发展,个人适应身心环境的必备要求,落在意识内的潜能中心,并强化它的功能,以便使意识集中,朝特定的方向动员有机的身体。作为虚拟的意识中心,意识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作为实际发挥功效的中心,它的形态则有赖于身心躯体与要求回应调适的环境氛围之间的各种冲撞。根据荣格的看法:适度的环境冲突和一些挫折是自我成长的最佳条件。
大多人在他们的生命过程中,逐渐体会到自己无法控制外在的世界,但是很少有人能觉察到,内在心灵的过程也不受自我的控制。
在本章节的内容中有提到荣格的心理类型学说,在这里只做了简短的分享与讨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读完这本书后,我们会视情况而定,阅读探讨荣格文集《心理类型》这本书。
PS:读书会固定每周四下午2点到4点举行,地址:浙大西溪校区。联系方式:电话或者微信:18057188284报名参加。
****************************
宽居阅读 慢生活 微信号:kjydmsh
宽居阅读慢生活:在工作家庭之外阅读心灵的第三空间,宽以容,居以静。
愿我们的空间,不只是“我们的”,更是大家的。
愿我们的生活,不只是“社会的”,更是自己的。
******************************
深秋午后,浓浓秋意;枫叶似火,芦苇飞舞。在充裕中人文气息的校园,荣格心灵地图读书会低调奢华的如期举行着。PS:低调是因为在工作日的午后,人数不多的阅读讨论;奢华,也因是工作日的午后,有这么一个时间,可以抛开各种琐事专心读书。
有些书,读一遍就够了,有些读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会被深深的吸引和打动。荣格心灵地图就是这样一本值得逐字逐句的去品去回味去实践探索的一本书。
这次,阅读分享的书本书的导读及第一部分:自我意识。整理了读书会中阅读的片段,还有伙伴们的一些分享。希望能通过只言片语的描述,让没来参加或者对荣格学说有兴趣的伙伴能有点启发或者呼应吧!哪怕我的描述是挂一漏万的。
******************************
荣格集其研究与经验,描绘出一张人类心灵的地图。这张地图描述人类心灵的各个面向,也试图解释心灵的内在动能。不过荣格总是戒慎恐惧的尊重灵魂的终极奥秘。他的理论可被解读为一张心灵地图,但这张神秘的地图终究无法被理性的词句与品类所掌握。在阅读荣格时,读者也必须谨记这张地图并非心灵领域的全貌。
我们对未知的、不确定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的态度通常会出现的状态犹如是拿把尺子称体重。
不能用知识去解读人,我们需要保留猜想,一点点去靠近。
荣格学说对心灵奥秘的探索是敞开的、是怀着颗敬畏之态去探索、去靠近的姿态。
自我这个词指的是:个人拥有一个展现意志、欲求、反思和行动中心的经验。
自我是一面心灵能自见自觉的镜子,心灵内被自我掌握和反映出来的程度,就是它归属于意识领域的程度。
意识场域——自我所在地,被自我占据去中心并赋予定义——本身是什么呢?最简单的说法,意识就是觉识。那是一种清醒的状态,一种观察和记录周遭和内在世界活动的状态。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动物不会怀疑自己是动物,人有时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人。还有就是人有在过去经验中取的智慧的能力。诗人里尔克主张,动物面对死亡的方式与人不同,这使得它们具有更完整活在当下的优势。
自我的自由是有限的,它很容易受到内外环境刺激的影响。自我的起源可追溯到最初的孩童和婴儿时期。即使很小的婴儿也已注意到周遭环境中的种种形貌。某些形貌似乎是令人愉悦的,婴儿便伸手去抓。这些,乃是自我原始根源的明证。
思考这个我的本质与精髓,涉及深刻的心理学问题,自我的根本是什么?我是谁?荣格会说:自我就是意识的中心。
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类的自我与意识大致上便由个人成长与教育的文化世界来定义塑造。
虽然基本或原始的自我,从意识的最早期,就以某种虚拟的中心或焦点呈现,但是它在婴儿期和童年期的早期阶段中,在重要的面向上确实有所成长和发展。
荣格写到:虽然自我的身心基础本身相对而言是未知和无意识的,但它是意识要素中最佳典范,就实际的经验而言,它甚至是在一生的过程中习得的。它最先似乎是从肉体因素与环境的冲撞中生起,一旦主体建立,它继续从内外世界的进一步冲撞中发展。
根据荣格的看法,促使自我的成长的因素便是他所谓的冲撞。换言之:就是冲突、困扰、气愤、悲伤、痛苦等,是这些情境引导着自我的发展,个人适应身心环境的必备要求,落在意识内的潜能中心,并强化它的功能,以便使意识集中,朝特定的方向动员有机的身体。作为虚拟的意识中心,意识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作为实际发挥功效的中心,它的形态则有赖于身心躯体与要求回应调适的环境氛围之间的各种冲撞。根据荣格的看法:适度的环境冲突和一些挫折是自我成长的最佳条件。
大多人在他们的生命过程中,逐渐体会到自己无法控制外在的世界,但是很少有人能觉察到,内在心灵的过程也不受自我的控制。
在本章节的内容中有提到荣格的心理类型学说,在这里只做了简短的分享与讨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读完这本书后,我们会视情况而定,阅读探讨荣格文集《心理类型》这本书。
PS:读书会固定每周四下午2点到4点举行,地址:浙大西溪校区。联系方式:电话或者微信:18057188284报名参加。
****************************
宽居阅读 慢生活 微信号:kjydmsh
宽居阅读慢生活:在工作家庭之外阅读心灵的第三空间,宽以容,居以静。
愿我们的空间,不只是“我们的”,更是大家的。
愿我们的生活,不只是“社会的”,更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