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枢要--骏河府中
骏河国府中,简称骏府,位置在今日本国静冈县的县治静冈市市内。在日本历史上的室町至江户时期,骏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骏河国
现静冈县中部的旧国名(静冈县由原骏河、远江、伊豆三国合并而成。现在静冈县的静冈、沼津、清水、富士宫、岛田、富士、烧津、藤枝、御殿场、裾野10市,志太、庵原、富士、骏东4郡与榛原郡的一部分是原骏河国所在),又称骏州。属东海道,西邻远江,北通信浓、甲斐,东接相模、伊豆,南临骏河湾。古时将富士川以东的地方称为“珠流河”(す•る•が),取其河川广布之意;又将富士川以西至大井川以东的地方称为“庐原”,曾置珠流河国造(国造:7世纪初大和朝廷时“国”的长官,后来“国郡制”中郡司的前身)、庐原国造。这两块区域合并后取“珠流河”的同音转字称“骏河”(する•が)。这是国名的由来。
天武8年(680)将田方、贺茂二郡划入伊豆国后,骏河下辖志太、益头、有度、安倍、庐原、富士、骏河共七郡。国府(国府:各国的政厅所在地)、国分寺(国分寺:奈良时代设立的各国官寺)都在府中(即骏府。“府中”其实就是对国府所在地的称呼)。当地特产在《延喜式》记载以来就有骏河半纸、茶和蜜柑。
自镰仓时代以后,由于连接京都和镰仓、江户,东海道成为日本第一交通干线;而骏河北面是富士山脉,南面是海,中间形成了连通东西的狭长平原大道,因而又成为东海道上的要津。这样的地理位置一直予骏河的发展以极大的影响。
(二)今川氏入主骏河
骏河和西邻的远江是京都到镰仓的要津,在镰仓末期至南北朝之乱中成为主战场之一。远江、骏河的南朝势力一度很盛,后醍醐天皇的第八皇子宗良亲王驻于远江井伊谷城,集结东海道的南朝势力,使远江成为南朝方的根据地之一。对此,足利尊氏任命同族的名将今川范国(?~1384)为远江守护,统领骏、远的战事。今川范国不负所望,到应历三年(1340),南朝方在远江最后的据点大平城陷落,宗良亲王退往越后。至此,南朝在骏河、远江有组织的抵抗结束了。
今川氏入主骏河的契机则是其后的“观应之乱”(足利尊氏与其弟直义的争乱)。观应元年(1350),伊豆车返(沼津市)、骏河手越河原(静冈市)和萨埵山(清水市)、远江引间宿(滨松市)等地都成为战场。今川范国的长子范氏(1316~1365)在萨埵山会战中表现突出,足利尊氏亲书感状赐之,今川氏在远江守护之外又被授予骏河守护职。从而奠定了此后二百余年间今川氏在骏河的统治地位。
(三)今川时代的骏府馆
受南北朝战乱的影响,骏河的很多有名城砦都是在当时初建的。这其中也包括骏府城。其最初的构筑者是南朝方的中贺野扫部助与入江骏河守。今川氏驱逐南朝势力后,今川范氏也曾加以修建。但当时今川氏的居城还不在骏府(先后是大津、德山、花仓),直到应永十八年(1411),第四代今川范政(1364~1433)才将居城从花仓迁到骏府。
需要说明的是,今川时代的骏府馆因为在最后的战火中遭到了彻底的破坏,与后来德川家康修建并保存至今的骏府城实际上是两座城。今川骏府馆毁坏之甚,使德川家康不得不重新修建,以致至今前者连具体位置尚存争议,更毋庸论其形态了。关于今川时代的骏府馆的描述,更大程度上是依据文献和实地考察的产物。
此间且省略一些考证过程,直接说一下我所知关于今川骏府馆的情况。今川骏府馆的大致位置在德川骏府城的稍西北方向,筑于贱机山脚下的微高地,西南邻安倍川(当时安倍川的位置比现在靠东,也就是说其到骏府城的距离比现在近得多,这也表现在现今静冈市内的地名上:骏府城迹以北是安东町,以西是安西町。安倍川的改道大约是在德川家康入住骏府前后)。这一位置也被发掘所证实:在骏府城迹的西北位置因建造县立美术馆之故,结果在江户时代的地层以下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居住遗迹,有堀、池、井、暗渠、础石、柱穴等建筑遗迹,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的钱币、陶瓷片、漆器等遗物。此处被认定为今川馆迹的一个部分而加以保护,并因此停止了美术馆的动工。
今川骏府馆的范围约东西1000米,南北500米。设有今川家当主的居馆和守护所、部分家族和重臣居所。说是城,其实更接近于在守护馆基础上加强修筑的设施。它带有近世平城的性质,只是大名的居所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而并不当作军事据点看待。在军事地位上,北部浅间神社背后的陪城(“詰城”)--贱机山城显然更受重视。
今川氏长于内政,骏府馆拥有规模非常大的城下町。公卿三条西实隆的日记《实隆公记》载享禄三年(1530)三月三日骏府大火,“骏河府中二千余间(轩)回禄”,火灾一瞬间吞没了2000余间房屋,数量上可能有些夸张,但骏府城下町的规模之大,也可见一斑。今川时代的城下町与近世城下町的区别在于,家臣居所(“屋敷”)是散布着而非集中的。例如饭尾宅在德川骏府城二丸附近,孕石元泰、松平竹千代(德川家康)、北条氏规宅位于鹰匠町一丁目(德川骏府城外东南侧)附近,朝比奈宅位于谷津山(静冈市东)西侧山麓,在八幡山(静冈市区外东南方)南侧还有一些,完全都是分散排列的。
(四)“小京都”的生活
提到骏府馆就离不开今川文化。在骏府馆的发掘中比较引人注目的发现是导入活水的池泉庭园遗迹,战国大名的庭园遗迹在日本全国范围内也很罕见,今川氏的文化水准可见一端。此外还出土有大量茶碗、中国产的青瓷、白瓷茶具碎片,似乎正诉说着当年骏府茶风的盛况。
大量文献也描绘了今川时代骏府馆的繁荣。今川氏对文艺的热心使骏府成为战国时代潦倒的京都公家贵族竞相趋赴的天堂。今川氏亲(1473~1526)、氏辉(1513~1536)、义元(1519~1560)、氏真(1538~1614)四代,流寓骏府的公卿三位以上者就多达十余人,再加上三位以下者,数量颇为可观。比较知名的有正亲町三条实望、中御门宣秀、三条西实澄、山科言继等,包括和歌名门冷泉家的当主冷泉为和。他们集住在现在静冈市屋形町附近的客舍,把京都文化传播到骏河,造就了骏府“小京都”的气象。在他们留下的文献中,对骏府的生活有细致的描写,是研究今川时代的珍贵史料。从冷泉为和的歌集《为和卿集》来看,今川义元、连歌师饭尾宗长和今川的重臣们经常在骏府馆或葛山馆、濑名馆等处召开歌会,今川骏府馆内还设有专供赏花赏月用的庭园。大阪天满宫至今还保存有今川氏亲时代的大永五年(1525)九月二十一日宗长等人在骏府创作的百韵连歌的写本。最初的八句如下:
千秋をも隔てぬ菊の籬哉 梅(公卿正亲町三条实望)
紅葉の山の庭の松が枝 宗长(饭尾宗长)
照る月の移ろふ軒端夜ならで 相(正亲町三条公兄,实望之子)
雁は雲井の明け方の声 氏兼(今川家臣关口氏兼)
出でて休らふ遠の旅人 泰昭(京都青莲院的僧官)
さし返る舟にしばしの程を経て 泰以(今川家臣朝比奈泰以)
川風寒み日こそ暮れぬれ 鹤舟
最直接且详细述及骏府生活的是中流贵族山科言继的日记《言继卿记》。今川义元的母亲寿桂尼与山科言继的养母御黑木是姊妹。从弘治二年(1556)九月至翌年三月,山科言继在骏府一共生活了156天。在这一段日记中所记,除了酒筵、和歌会与游览名胜以外,骏府馆内的活动还有围棋、蹴鞠(球)会、十种香(闻10种香猜其名的游乐)等。城下的寺社内则演出稚儿舞、万才乐、延喜乐、陵王破等舞乐,当时著名的猿乐艺人观世十郎大夫与二郎大夫就住在骏府表演猿乐。弘治三年(1557)二月十二日,言继所住的新光明寺上演女房狂言六幕,观览者有500~600人之多;次日更达到1500~1600人。《言继卿记》生动描绘了今川最盛期骏府安定繁荣,地方文化深入人心的瑰丽图卷。
(五)贱机山城
贱机山城是骏府馆的陪城。筑城的年代约在今川氏第五代范忠在世时的应永十七~十八年(1410~1411)。其位置在静冈市街地西侧外缘的山棱上,临济寺的里山。到府中馆的地图直线距离不超过1800米。
关于贱机山城的记载非常少,在今川氏以后几乎不见于书,废城年代由是不明。今川时代的城主、城代,也仅在《今川分限帐》中提到一个石桥兵部少辅的名字而已。具体的地点、形态,更因地势变化、遗迹不存而无定论。
据《骏国杂志》所收《骏府近在巡见集》:“一之城至二、三之城掘有横堀,殊绝之难所也。登一之城,有四方之土居桝形(桝形:升形、枡形的异写。这里指方形的土垒曲轮)长四十间(一间合1.818米,40间约74米),联接两方土居(土居:①土垒;②堀内。此处据昭和初年沼馆爱三查考为堀),又有四方之升形(升形:城中一之门至二之门之间的方形土地,集合、调整兵力用)长二、三十间。”贱机山城的大致形态是沿贱机山棱南北配置的连郭式城,主要部分在临济寺背后的山顶部,海拔180米,比高150米,由南向北分为一、二、三城,总面积约500×50平方米。
(六)今川骏府馆的毁灭
诸行无常,盛者必衰。随着显赫一时的雄主今川义元在永禄三年(1560)桶狭间会战中的意外战死,在室町时代始终保持着强盛的今川氏终于迎来了他的没落。义元的继承人今川氏真是个风雅而黯弱的大名,缺乏基本的领导能力。一度降服于今川氏的德川家康(松平元康)脱离今川氏独立,老盟友武田信玄也对骏河垂涎不已。
永禄十一年(1568)二月,信玄与家康达成了瓜分今川领地的密约。当年十二月,武田信玄正式向骏河发起军事进攻。由于事先周密而充分的准备,沿途势如破竹。十二月十二日,在骏府东面的门户萨埵山一战, 一万五千今川军几乎不战而溃。十三日,武田军进兵骏府馆下。今川氏真已仓惶出逃,氏真夫人(藏春院,北条氏康之女)等甚至连车马都未及备,徒步逃出骏府,沿山间小路投远江挂川城而去。情急之下拉下了骏府馆内大量的财宝。
据江户时代的遗闻集《常山纪谈》,信玄进兵骏河时,有意入今川馆搬取今川氏历代积累的名物、财宝。然而负责进攻今川骏府馆的武田军总大将马场信房却下令直接将骏府馆焚毁。事后信房向信玄解释道:“不烧毁今川馆而夺其财货,诚恐世间以为武田贪图今川的财宝而攻取之。”(这番解释似也有些牵强,背后是否有如曾国荃火烧天京城一般也不得而知)于是,仅仅为博虚誉,今川馆内收藏的大量的茶具、刀剑、古书典籍等宝物,随同今川骏府馆、浅间神社、临济寺等诉说着今川氏盛时辉煌的古建筑一齐被粗暴地付之战火,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说是一场浩劫。
今川氏真的盟友和岳丈北条氏康以救援今川为名进兵骏河东部,武田信玄极力避免与北条决战,又 深恐归路被绝,于次年一月退回甲斐。得到北条氏援助的今川遗臣随即重新占领骏府与贱机山城并加以修筑(《有渡巡村记》)。
永禄十二年(1569)十一月,信玄第三次出兵骏河(是年六月第二次出兵,在三岛、富士大宫与北条和今川遗臣富士信忠等交战),在萨埵山再次击败了今川、北条军,攻陷蒲原城(庵原郡蒲原町蒲原,北条军的守将北条纲重战死),兵临今川遗臣冈部正纲占据的骏府馆。战火没有再次燃起,信玄通过临济寺僧铁山宗钝劝降了冈部正纲,骏府又重新为武田氏所有。
由于北条和今川遗臣的抵抗,武田氏直到元龟元年(1570)四月第五次出兵骏河后才比较稳定地占据了骏河。根据《甲阳军鉴》中含糊的记载,武田氏可能在当年九月后修筑过贱机山城,但骏府馆在战争中受到的破坏太严重,似乎是被废弃了。骏河的统治中心在武田氏时代迁移到了骏府东面的江尻(清水市)。
(七)德川家康两度统治骏府
进兵远江的德川家康深知今川一亡,必将与武田氏正面碰撞,不愿消耗过多的兵力,遂以将来助今川氏恢复骏河为条件与今川氏真议和。永禄十二年五月十七日,被德川军围困了五个月的远江挂川城开城投降,今川氏真退往北条氏康的小田原城避难,作为战国大名的今川氏至此灭亡。
十三年后(天正十年=1582),织田、德川联合消灭了武田氏。其间由于武田信玄的继承者武田胜赖在家中威信的下降,武田方的骏河国主穴山梅雪降于织田、德川,加上适当借助了今川氏在骏河的影响,德川氏顺利地取得了骏河。
武田氏亡后,德川在织田面前的日子也不好过起来,信长显然已经在戒备家康实力的增长。然而幸运又一次眷顾了家康,是年信长葬身于本能寺的烈焰之中,家康乘乱将势力伸展到了甲斐、信浓,加上原领的骏河、远江、三河,一跃成为五个国的大名。
近世骏府城的创筑始于天正十三年(1585),是年闰八月十四日,受命再建骏府城的松平家忠到达骏府(《家忠日记增补》)。家康的想法自然是将骏府作为领国经营的中心。次年十二月,家康将居城从远江滨松迁移至骏府。据《家忠日记增补》的记载看,当时骏府城尚未修筑完成。本城的建设完成于天正十五年(1587)四月二十五日,天守阁至天正十六年(1588)五月十二日才开始动工,整个修建工程一直到天正十七年(1589)四月十日方告竣工。天正十七年实行了一系列强化统治的政令,如发布了《七条定书》,在五个国总检地等,标志着德川氏统治力的强化。
仅仅过了一年,天正十八年(1590)的小田原征伐后的论功行赏时,不愿意看到德川氏稳固强大的丰臣秀吉顺手将家康从东海道移封到了关八州(家康的居城从骏府迁到了武藏国江户城),取而代之的是丰臣系大名在原德川领地的入封。丰臣秀吉的家臣中村一氏(?~1600,后来丰臣政权三中老之一)入封骏府十四万五千石(一说十七万五千石)。其他如堀尾吉晴远江滨松十一万二千石,山内一丰远江挂川五万一千石,渡濑诠繁远江横须贺三万石等。在地理上封锁了德川氏的西进出口的丰臣系大名并未能阻止德川氏的实力膨胀,他们在骏远等国的统治时间非常短。庆长五年(1600)关原会战后,骏远一带的丰臣系被一扫而空,代之以大量德川谱代大名与直辖领地。中村一忠(1590~1609,一氏子)移封伯耆米子后,原伊豆韭山的内藤信成入封骏府三万石(除内藤信成外,入封骏远两国的还有远江滨松的松平忠赖、挂川的松平定胜、横须贺的大须贺忠政、骏河三枚桥的大久保忠佐、兴国寺的天野康景、田中的酒井忠利,全部是谱代大名,石高普遍较低,以大须贺忠政的六万石为最高)。
(八)骏府城大改筑和“大御所政治”
庆长十年(1605)四月,德川家康将“征夷大将军”一职让予其子秀忠,隐居地就定在骏府。之所以选定骏府,除了家康与骏府的渊源以外,更主要的还是因为骏府位于京都和江户之间的这一地理位置。次年四月,骏府藩的内藤氏被移封近江长滨。庆长十二年(1607)一月二十五日,幕府向全国的外样大名发布了承担骏府城工程的命令。按照《当代记》的记载,工程的大致内容是将原骏府城向南、东、北三个方向扩建。
《当代记》说当时向畿内、丹波、备中、近江、伊势、美浓十个国的大名下达了工程的命令,但实际参与的大名远不止此数。甚至像萨摩这样的远藩也被征调,现今静冈市的西部有一条萨摩大道,以前道路上是名为“火屋土手”(别名“萨摩土手”)的长堤,就是当时萨摩藩的岛津久恒用大坂城的残石筑成的,兼有防汛和防卫作用。从骏府城的石垣,以及骏河国藁科川、长尾川上游的两处采石场发现的石面刻印(在石面上雕刻的家纹或旗印之类,表示其为某大名献石与工程责任之用。一般只在全国性工事以及金泽城这样的大规模城上才能见到。骏府城的刻印约有170种之多)上看,参与工程的主要大名有(括号内是所在国):
前田利常(加贺)、松平忠直(越前)、京极高次(丹后)、细川忠兴(丹波)、浅野幸长(纪伊)、胁坂安治(淡路)、池田辉政(播磨)、本多政武(因幡)、森忠政(美作)、松平忠雄(备前)、生驹正俊(赞岐)、加藤嘉明(伊豫)、加藤泰兴(伊豫)、堀尾忠晴(出云)、龟井兹政(石见)、毛利秀就(长门)、松浦镇信(肥前)、加藤清正(肥后)、黑田长政(筑后)、毛利高政(丰后)、岛津忠兴(日向)等。
虽然主要是外样大名,但也有亲藩、谱代大名在内。事实上,九州、四国、中国、近畿、北陆地方都作了动员,小到二、三万石的小藩,大到五十甚至一百万石的姻戚大藩,都被毫不宽容地课役(从地域上看,主要来自西国,这是西国自丰臣时代遗留下的大名较多的缘故。家康至死,还留下遗言将自己的像面西放置)。据说总共动用了约40家大名。这些藩每五百石出民夫3人,这样五万石就需出300人,五十万石就是3000人,对各大名来说,这些人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家康无疑把削弱外样大名的经济实力看作确保天下太平,更重要的是确保德川家安泰的一大要素。从庆长十一年开始的江户城工事开始,到庆长十二年的骏府城,庆长十四~十六年的名古屋城,大坂战役后花费十年的三期大坂城大改修工事,一而再,再而三地摊派工程给外样大名。另一方面,关原会战后臣服于德川家的大名们必然急于向德川家表现自己的忠诚,于是家康就递上机会:江户城工事、骏府城工事……。老谋深算的家康巧妙地利用了大名们的这种心理。
《加贺藩资料》记载庆长十二年(1607)五月三日,被课役修筑骏府城的前田利常向家臣颁布了法令十七章。这十七章实际上是一些细小的注意事项,要求家臣在骏府期间对待一些事情采取乖觉、忍耐的基本态度。表现了外样大名对待漫漫的工程课役的无可奈何。事实上工程课役确实不比会战时来得轻松,后来宽永五年(1628)大坂城二期工程中美浓高洲城主德永左马助昌重就因怠慢工程的理由被改易(除封)了(《德川实纪》)。反之,也有因为工程功绩而被加封的大名。
家康向诸大名发布了工程命令后,于庆长十二年二月十九日自江户出发,三月十一日到达骏府,每日视察工程进展。据《骏国杂志》的描述,工程在十月二十八日竣工,而家康似乎早在七月三日内城完工后就住进了御殿。但是在当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凌晨,因失火而致本丸的建筑物全部被烧毁。次年正月再建工程动工,到八月十八日竣工。家康修建的骏府城是日本中世城郭中回字形轮郭式平城的典型,三道石垣一重扣一重,划分出本丸、二丸、三丸,石垣外都绕有水堀(护城河)。
如此劳师动众的工程,在没有机械力的时代,前后仅用了九个月就完工了,实际上扰动最大的还是平民百姓。《德川实记》中轻描淡写地写道:“自京而来之工匠,云集骏府,为骏城经营故也。”(译文)然而采石场之一的长尾川流域,自那时起留下了“长尾平山无昼夜”的说法,这是筑城时长尾、平山一带的村民不分昼夜地采石、搬运的真实写照。采石、搬运、石垣根部的施工和排水作业都是重体力活,在九个月内突击完成的总长度约一万米的石垣,是浸润着参与工程的成千上万民夫的血、汗与泪的见证。
家康隐居后,仍以“大御所”的身分处理政务。朝鲜来使在骏府拜见家康,琉球王尚宁也是在骏府与家康会面,骏府俨然是与江户并列的首都(有称之为“骏府政权”的)。直至元和二年(1616)家康病殁,十年间骏府作为“大御所政治”的中心得以空前繁荣。
(九)天领与骏府城代
骏府城的“首都”地位随着家康的病逝一起消失了。新的城主是家康的第十子,五十万石的德川赖宣(早在庆长十四年已入封在城)。和其他江户初期短命的骏府藩一样,三年后的元和五年(1619)赖宣转封纪伊和歌山。在做了几年直辖番城以后,宽永二年(1625)将军家光之弟忠长入封骏府五十万石。至宽永九年(1632),忠长被改易,骏府城从此成为江户幕府的天领,设置骏府城代管理,一直持续到幕末。
骏府城代是与大阪城代并列的幕府要职,在元和五年时已设置,忠长入封骏府后一度废止,但又随着忠长的改易而重新确立,成为定制。从首任松平大隅守重胜开始到元治元年(1864)最后一任本多正讷为止(忠长改易后的第一任是大久保忠成),总共历四十六人。骏府城代带同妻子驻于骏府,主司骏府的日常庶务、警备、修理、巡检等,另外在正月、四月、九月须参谒久能山东照宫。每五到六年须参拜将军。属老中支配,任者叙从五位下,职禄二千石。城代定员一人,配下勤番三十人、与力十骑、同心五十人。宽永九年(1632)、十年又先后设置辅佐城代,负责城内守卫的骏府定番和负责城外守备的骏府加番。
骏府城下町的主要机能是宿场,在江户时代其规模一直在4000轩前后,天保十四年(1843)时的人口约15000人,是东海道宿场中最繁华热闹的所在。专置有町奉行管理。
(十)近世以来的毁弃
宝永四年(1707)的大地震曾造成骏府城的石垣崩塌,后由姬路藩的榊原氏等加以修复。
庆应四年(明治元年、1868),戊辰战争推翻德川幕府后,由田安家(原御三卿之一)的田安龟之助(德川家达)继承了德川宗家,受封骏河、远江七十万石的大名,成为骏府城主。翌年版籍奉还,家达成为藩知事。因为“府中”与“不忠”谐音,作为德川氏向新政府表忠心的内容之一,由藩学问所头取向山黄村根据城背后的贱机山(别名“贱丘”),取其谐音改“府中”为“静冈”。明治四年废藩时县名也由此沿袭。
维新以后,各地的城都成为无用的设施,毁弃工作急速展开。明治三年(1870),政府出售骏府城二丸冠木门开始,到明治五年,草深门、追手门、横内门、四足门等等,纷纷以最高三百两,最低四十五两的价格被处理掉了。明治六年,陆军省公布了在全国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城郭名单,其中就有骏府城。但是仅仅是指定而已,并没有提出具体的保护方案,城的破坏并没有得到停止。
明治二十二年(1889),静冈市长向陆军省提出申请,翌年城址成为市有地。制定了城地管理法,把土地分割成小块出租,破坏石垣散落下的石块也都廉价处理了。明治二十九年(1896),本丸的全部石垣都被破坏,水堀也被填平,建成兵营,由步兵第二十九旅团第三十四连队入驻。
现在原骏府城的本丸、二丸部分辟为骏府公园,但是当年的建筑除了一部分残存的石垣外,已经全然不存在了。
(一)骏河国
现静冈县中部的旧国名(静冈县由原骏河、远江、伊豆三国合并而成。现在静冈县的静冈、沼津、清水、富士宫、岛田、富士、烧津、藤枝、御殿场、裾野10市,志太、庵原、富士、骏东4郡与榛原郡的一部分是原骏河国所在),又称骏州。属东海道,西邻远江,北通信浓、甲斐,东接相模、伊豆,南临骏河湾。古时将富士川以东的地方称为“珠流河”(す•る•が),取其河川广布之意;又将富士川以西至大井川以东的地方称为“庐原”,曾置珠流河国造(国造:7世纪初大和朝廷时“国”的长官,后来“国郡制”中郡司的前身)、庐原国造。这两块区域合并后取“珠流河”的同音转字称“骏河”(する•が)。这是国名的由来。
天武8年(680)将田方、贺茂二郡划入伊豆国后,骏河下辖志太、益头、有度、安倍、庐原、富士、骏河共七郡。国府(国府:各国的政厅所在地)、国分寺(国分寺:奈良时代设立的各国官寺)都在府中(即骏府。“府中”其实就是对国府所在地的称呼)。当地特产在《延喜式》记载以来就有骏河半纸、茶和蜜柑。
自镰仓时代以后,由于连接京都和镰仓、江户,东海道成为日本第一交通干线;而骏河北面是富士山脉,南面是海,中间形成了连通东西的狭长平原大道,因而又成为东海道上的要津。这样的地理位置一直予骏河的发展以极大的影响。
(二)今川氏入主骏河
骏河和西邻的远江是京都到镰仓的要津,在镰仓末期至南北朝之乱中成为主战场之一。远江、骏河的南朝势力一度很盛,后醍醐天皇的第八皇子宗良亲王驻于远江井伊谷城,集结东海道的南朝势力,使远江成为南朝方的根据地之一。对此,足利尊氏任命同族的名将今川范国(?~1384)为远江守护,统领骏、远的战事。今川范国不负所望,到应历三年(1340),南朝方在远江最后的据点大平城陷落,宗良亲王退往越后。至此,南朝在骏河、远江有组织的抵抗结束了。
今川氏入主骏河的契机则是其后的“观应之乱”(足利尊氏与其弟直义的争乱)。观应元年(1350),伊豆车返(沼津市)、骏河手越河原(静冈市)和萨埵山(清水市)、远江引间宿(滨松市)等地都成为战场。今川范国的长子范氏(1316~1365)在萨埵山会战中表现突出,足利尊氏亲书感状赐之,今川氏在远江守护之外又被授予骏河守护职。从而奠定了此后二百余年间今川氏在骏河的统治地位。
(三)今川时代的骏府馆
受南北朝战乱的影响,骏河的很多有名城砦都是在当时初建的。这其中也包括骏府城。其最初的构筑者是南朝方的中贺野扫部助与入江骏河守。今川氏驱逐南朝势力后,今川范氏也曾加以修建。但当时今川氏的居城还不在骏府(先后是大津、德山、花仓),直到应永十八年(1411),第四代今川范政(1364~1433)才将居城从花仓迁到骏府。
需要说明的是,今川时代的骏府馆因为在最后的战火中遭到了彻底的破坏,与后来德川家康修建并保存至今的骏府城实际上是两座城。今川骏府馆毁坏之甚,使德川家康不得不重新修建,以致至今前者连具体位置尚存争议,更毋庸论其形态了。关于今川时代的骏府馆的描述,更大程度上是依据文献和实地考察的产物。
此间且省略一些考证过程,直接说一下我所知关于今川骏府馆的情况。今川骏府馆的大致位置在德川骏府城的稍西北方向,筑于贱机山脚下的微高地,西南邻安倍川(当时安倍川的位置比现在靠东,也就是说其到骏府城的距离比现在近得多,这也表现在现今静冈市内的地名上:骏府城迹以北是安东町,以西是安西町。安倍川的改道大约是在德川家康入住骏府前后)。这一位置也被发掘所证实:在骏府城迹的西北位置因建造县立美术馆之故,结果在江户时代的地层以下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居住遗迹,有堀、池、井、暗渠、础石、柱穴等建筑遗迹,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的钱币、陶瓷片、漆器等遗物。此处被认定为今川馆迹的一个部分而加以保护,并因此停止了美术馆的动工。
今川骏府馆的范围约东西1000米,南北500米。设有今川家当主的居馆和守护所、部分家族和重臣居所。说是城,其实更接近于在守护馆基础上加强修筑的设施。它带有近世平城的性质,只是大名的居所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而并不当作军事据点看待。在军事地位上,北部浅间神社背后的陪城(“詰城”)--贱机山城显然更受重视。
今川氏长于内政,骏府馆拥有规模非常大的城下町。公卿三条西实隆的日记《实隆公记》载享禄三年(1530)三月三日骏府大火,“骏河府中二千余间(轩)回禄”,火灾一瞬间吞没了2000余间房屋,数量上可能有些夸张,但骏府城下町的规模之大,也可见一斑。今川时代的城下町与近世城下町的区别在于,家臣居所(“屋敷”)是散布着而非集中的。例如饭尾宅在德川骏府城二丸附近,孕石元泰、松平竹千代(德川家康)、北条氏规宅位于鹰匠町一丁目(德川骏府城外东南侧)附近,朝比奈宅位于谷津山(静冈市东)西侧山麓,在八幡山(静冈市区外东南方)南侧还有一些,完全都是分散排列的。
(四)“小京都”的生活
提到骏府馆就离不开今川文化。在骏府馆的发掘中比较引人注目的发现是导入活水的池泉庭园遗迹,战国大名的庭园遗迹在日本全国范围内也很罕见,今川氏的文化水准可见一端。此外还出土有大量茶碗、中国产的青瓷、白瓷茶具碎片,似乎正诉说着当年骏府茶风的盛况。
大量文献也描绘了今川时代骏府馆的繁荣。今川氏对文艺的热心使骏府成为战国时代潦倒的京都公家贵族竞相趋赴的天堂。今川氏亲(1473~1526)、氏辉(1513~1536)、义元(1519~1560)、氏真(1538~1614)四代,流寓骏府的公卿三位以上者就多达十余人,再加上三位以下者,数量颇为可观。比较知名的有正亲町三条实望、中御门宣秀、三条西实澄、山科言继等,包括和歌名门冷泉家的当主冷泉为和。他们集住在现在静冈市屋形町附近的客舍,把京都文化传播到骏河,造就了骏府“小京都”的气象。在他们留下的文献中,对骏府的生活有细致的描写,是研究今川时代的珍贵史料。从冷泉为和的歌集《为和卿集》来看,今川义元、连歌师饭尾宗长和今川的重臣们经常在骏府馆或葛山馆、濑名馆等处召开歌会,今川骏府馆内还设有专供赏花赏月用的庭园。大阪天满宫至今还保存有今川氏亲时代的大永五年(1525)九月二十一日宗长等人在骏府创作的百韵连歌的写本。最初的八句如下:
千秋をも隔てぬ菊の籬哉 梅(公卿正亲町三条实望)
紅葉の山の庭の松が枝 宗长(饭尾宗长)
照る月の移ろふ軒端夜ならで 相(正亲町三条公兄,实望之子)
雁は雲井の明け方の声 氏兼(今川家臣关口氏兼)
出でて休らふ遠の旅人 泰昭(京都青莲院的僧官)
さし返る舟にしばしの程を経て 泰以(今川家臣朝比奈泰以)
川風寒み日こそ暮れぬれ 鹤舟
最直接且详细述及骏府生活的是中流贵族山科言继的日记《言继卿记》。今川义元的母亲寿桂尼与山科言继的养母御黑木是姊妹。从弘治二年(1556)九月至翌年三月,山科言继在骏府一共生活了156天。在这一段日记中所记,除了酒筵、和歌会与游览名胜以外,骏府馆内的活动还有围棋、蹴鞠(球)会、十种香(闻10种香猜其名的游乐)等。城下的寺社内则演出稚儿舞、万才乐、延喜乐、陵王破等舞乐,当时著名的猿乐艺人观世十郎大夫与二郎大夫就住在骏府表演猿乐。弘治三年(1557)二月十二日,言继所住的新光明寺上演女房狂言六幕,观览者有500~600人之多;次日更达到1500~1600人。《言继卿记》生动描绘了今川最盛期骏府安定繁荣,地方文化深入人心的瑰丽图卷。
(五)贱机山城
贱机山城是骏府馆的陪城。筑城的年代约在今川氏第五代范忠在世时的应永十七~十八年(1410~1411)。其位置在静冈市街地西侧外缘的山棱上,临济寺的里山。到府中馆的地图直线距离不超过1800米。
关于贱机山城的记载非常少,在今川氏以后几乎不见于书,废城年代由是不明。今川时代的城主、城代,也仅在《今川分限帐》中提到一个石桥兵部少辅的名字而已。具体的地点、形态,更因地势变化、遗迹不存而无定论。
据《骏国杂志》所收《骏府近在巡见集》:“一之城至二、三之城掘有横堀,殊绝之难所也。登一之城,有四方之土居桝形(桝形:升形、枡形的异写。这里指方形的土垒曲轮)长四十间(一间合1.818米,40间约74米),联接两方土居(土居:①土垒;②堀内。此处据昭和初年沼馆爱三查考为堀),又有四方之升形(升形:城中一之门至二之门之间的方形土地,集合、调整兵力用)长二、三十间。”贱机山城的大致形态是沿贱机山棱南北配置的连郭式城,主要部分在临济寺背后的山顶部,海拔180米,比高150米,由南向北分为一、二、三城,总面积约500×50平方米。
(六)今川骏府馆的毁灭
诸行无常,盛者必衰。随着显赫一时的雄主今川义元在永禄三年(1560)桶狭间会战中的意外战死,在室町时代始终保持着强盛的今川氏终于迎来了他的没落。义元的继承人今川氏真是个风雅而黯弱的大名,缺乏基本的领导能力。一度降服于今川氏的德川家康(松平元康)脱离今川氏独立,老盟友武田信玄也对骏河垂涎不已。
永禄十一年(1568)二月,信玄与家康达成了瓜分今川领地的密约。当年十二月,武田信玄正式向骏河发起军事进攻。由于事先周密而充分的准备,沿途势如破竹。十二月十二日,在骏府东面的门户萨埵山一战, 一万五千今川军几乎不战而溃。十三日,武田军进兵骏府馆下。今川氏真已仓惶出逃,氏真夫人(藏春院,北条氏康之女)等甚至连车马都未及备,徒步逃出骏府,沿山间小路投远江挂川城而去。情急之下拉下了骏府馆内大量的财宝。
据江户时代的遗闻集《常山纪谈》,信玄进兵骏河时,有意入今川馆搬取今川氏历代积累的名物、财宝。然而负责进攻今川骏府馆的武田军总大将马场信房却下令直接将骏府馆焚毁。事后信房向信玄解释道:“不烧毁今川馆而夺其财货,诚恐世间以为武田贪图今川的财宝而攻取之。”(这番解释似也有些牵强,背后是否有如曾国荃火烧天京城一般也不得而知)于是,仅仅为博虚誉,今川馆内收藏的大量的茶具、刀剑、古书典籍等宝物,随同今川骏府馆、浅间神社、临济寺等诉说着今川氏盛时辉煌的古建筑一齐被粗暴地付之战火,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说是一场浩劫。
今川氏真的盟友和岳丈北条氏康以救援今川为名进兵骏河东部,武田信玄极力避免与北条决战,又 深恐归路被绝,于次年一月退回甲斐。得到北条氏援助的今川遗臣随即重新占领骏府与贱机山城并加以修筑(《有渡巡村记》)。
永禄十二年(1569)十一月,信玄第三次出兵骏河(是年六月第二次出兵,在三岛、富士大宫与北条和今川遗臣富士信忠等交战),在萨埵山再次击败了今川、北条军,攻陷蒲原城(庵原郡蒲原町蒲原,北条军的守将北条纲重战死),兵临今川遗臣冈部正纲占据的骏府馆。战火没有再次燃起,信玄通过临济寺僧铁山宗钝劝降了冈部正纲,骏府又重新为武田氏所有。
由于北条和今川遗臣的抵抗,武田氏直到元龟元年(1570)四月第五次出兵骏河后才比较稳定地占据了骏河。根据《甲阳军鉴》中含糊的记载,武田氏可能在当年九月后修筑过贱机山城,但骏府馆在战争中受到的破坏太严重,似乎是被废弃了。骏河的统治中心在武田氏时代迁移到了骏府东面的江尻(清水市)。
(七)德川家康两度统治骏府
进兵远江的德川家康深知今川一亡,必将与武田氏正面碰撞,不愿消耗过多的兵力,遂以将来助今川氏恢复骏河为条件与今川氏真议和。永禄十二年五月十七日,被德川军围困了五个月的远江挂川城开城投降,今川氏真退往北条氏康的小田原城避难,作为战国大名的今川氏至此灭亡。
十三年后(天正十年=1582),织田、德川联合消灭了武田氏。其间由于武田信玄的继承者武田胜赖在家中威信的下降,武田方的骏河国主穴山梅雪降于织田、德川,加上适当借助了今川氏在骏河的影响,德川氏顺利地取得了骏河。
武田氏亡后,德川在织田面前的日子也不好过起来,信长显然已经在戒备家康实力的增长。然而幸运又一次眷顾了家康,是年信长葬身于本能寺的烈焰之中,家康乘乱将势力伸展到了甲斐、信浓,加上原领的骏河、远江、三河,一跃成为五个国的大名。
近世骏府城的创筑始于天正十三年(1585),是年闰八月十四日,受命再建骏府城的松平家忠到达骏府(《家忠日记增补》)。家康的想法自然是将骏府作为领国经营的中心。次年十二月,家康将居城从远江滨松迁移至骏府。据《家忠日记增补》的记载看,当时骏府城尚未修筑完成。本城的建设完成于天正十五年(1587)四月二十五日,天守阁至天正十六年(1588)五月十二日才开始动工,整个修建工程一直到天正十七年(1589)四月十日方告竣工。天正十七年实行了一系列强化统治的政令,如发布了《七条定书》,在五个国总检地等,标志着德川氏统治力的强化。
仅仅过了一年,天正十八年(1590)的小田原征伐后的论功行赏时,不愿意看到德川氏稳固强大的丰臣秀吉顺手将家康从东海道移封到了关八州(家康的居城从骏府迁到了武藏国江户城),取而代之的是丰臣系大名在原德川领地的入封。丰臣秀吉的家臣中村一氏(?~1600,后来丰臣政权三中老之一)入封骏府十四万五千石(一说十七万五千石)。其他如堀尾吉晴远江滨松十一万二千石,山内一丰远江挂川五万一千石,渡濑诠繁远江横须贺三万石等。在地理上封锁了德川氏的西进出口的丰臣系大名并未能阻止德川氏的实力膨胀,他们在骏远等国的统治时间非常短。庆长五年(1600)关原会战后,骏远一带的丰臣系被一扫而空,代之以大量德川谱代大名与直辖领地。中村一忠(1590~1609,一氏子)移封伯耆米子后,原伊豆韭山的内藤信成入封骏府三万石(除内藤信成外,入封骏远两国的还有远江滨松的松平忠赖、挂川的松平定胜、横须贺的大须贺忠政、骏河三枚桥的大久保忠佐、兴国寺的天野康景、田中的酒井忠利,全部是谱代大名,石高普遍较低,以大须贺忠政的六万石为最高)。
(八)骏府城大改筑和“大御所政治”
庆长十年(1605)四月,德川家康将“征夷大将军”一职让予其子秀忠,隐居地就定在骏府。之所以选定骏府,除了家康与骏府的渊源以外,更主要的还是因为骏府位于京都和江户之间的这一地理位置。次年四月,骏府藩的内藤氏被移封近江长滨。庆长十二年(1607)一月二十五日,幕府向全国的外样大名发布了承担骏府城工程的命令。按照《当代记》的记载,工程的大致内容是将原骏府城向南、东、北三个方向扩建。
《当代记》说当时向畿内、丹波、备中、近江、伊势、美浓十个国的大名下达了工程的命令,但实际参与的大名远不止此数。甚至像萨摩这样的远藩也被征调,现今静冈市的西部有一条萨摩大道,以前道路上是名为“火屋土手”(别名“萨摩土手”)的长堤,就是当时萨摩藩的岛津久恒用大坂城的残石筑成的,兼有防汛和防卫作用。从骏府城的石垣,以及骏河国藁科川、长尾川上游的两处采石场发现的石面刻印(在石面上雕刻的家纹或旗印之类,表示其为某大名献石与工程责任之用。一般只在全国性工事以及金泽城这样的大规模城上才能见到。骏府城的刻印约有170种之多)上看,参与工程的主要大名有(括号内是所在国):
前田利常(加贺)、松平忠直(越前)、京极高次(丹后)、细川忠兴(丹波)、浅野幸长(纪伊)、胁坂安治(淡路)、池田辉政(播磨)、本多政武(因幡)、森忠政(美作)、松平忠雄(备前)、生驹正俊(赞岐)、加藤嘉明(伊豫)、加藤泰兴(伊豫)、堀尾忠晴(出云)、龟井兹政(石见)、毛利秀就(长门)、松浦镇信(肥前)、加藤清正(肥后)、黑田长政(筑后)、毛利高政(丰后)、岛津忠兴(日向)等。
虽然主要是外样大名,但也有亲藩、谱代大名在内。事实上,九州、四国、中国、近畿、北陆地方都作了动员,小到二、三万石的小藩,大到五十甚至一百万石的姻戚大藩,都被毫不宽容地课役(从地域上看,主要来自西国,这是西国自丰臣时代遗留下的大名较多的缘故。家康至死,还留下遗言将自己的像面西放置)。据说总共动用了约40家大名。这些藩每五百石出民夫3人,这样五万石就需出300人,五十万石就是3000人,对各大名来说,这些人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家康无疑把削弱外样大名的经济实力看作确保天下太平,更重要的是确保德川家安泰的一大要素。从庆长十一年开始的江户城工事开始,到庆长十二年的骏府城,庆长十四~十六年的名古屋城,大坂战役后花费十年的三期大坂城大改修工事,一而再,再而三地摊派工程给外样大名。另一方面,关原会战后臣服于德川家的大名们必然急于向德川家表现自己的忠诚,于是家康就递上机会:江户城工事、骏府城工事……。老谋深算的家康巧妙地利用了大名们的这种心理。
《加贺藩资料》记载庆长十二年(1607)五月三日,被课役修筑骏府城的前田利常向家臣颁布了法令十七章。这十七章实际上是一些细小的注意事项,要求家臣在骏府期间对待一些事情采取乖觉、忍耐的基本态度。表现了外样大名对待漫漫的工程课役的无可奈何。事实上工程课役确实不比会战时来得轻松,后来宽永五年(1628)大坂城二期工程中美浓高洲城主德永左马助昌重就因怠慢工程的理由被改易(除封)了(《德川实纪》)。反之,也有因为工程功绩而被加封的大名。
家康向诸大名发布了工程命令后,于庆长十二年二月十九日自江户出发,三月十一日到达骏府,每日视察工程进展。据《骏国杂志》的描述,工程在十月二十八日竣工,而家康似乎早在七月三日内城完工后就住进了御殿。但是在当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凌晨,因失火而致本丸的建筑物全部被烧毁。次年正月再建工程动工,到八月十八日竣工。家康修建的骏府城是日本中世城郭中回字形轮郭式平城的典型,三道石垣一重扣一重,划分出本丸、二丸、三丸,石垣外都绕有水堀(护城河)。
如此劳师动众的工程,在没有机械力的时代,前后仅用了九个月就完工了,实际上扰动最大的还是平民百姓。《德川实记》中轻描淡写地写道:“自京而来之工匠,云集骏府,为骏城经营故也。”(译文)然而采石场之一的长尾川流域,自那时起留下了“长尾平山无昼夜”的说法,这是筑城时长尾、平山一带的村民不分昼夜地采石、搬运的真实写照。采石、搬运、石垣根部的施工和排水作业都是重体力活,在九个月内突击完成的总长度约一万米的石垣,是浸润着参与工程的成千上万民夫的血、汗与泪的见证。
家康隐居后,仍以“大御所”的身分处理政务。朝鲜来使在骏府拜见家康,琉球王尚宁也是在骏府与家康会面,骏府俨然是与江户并列的首都(有称之为“骏府政权”的)。直至元和二年(1616)家康病殁,十年间骏府作为“大御所政治”的中心得以空前繁荣。
(九)天领与骏府城代
骏府城的“首都”地位随着家康的病逝一起消失了。新的城主是家康的第十子,五十万石的德川赖宣(早在庆长十四年已入封在城)。和其他江户初期短命的骏府藩一样,三年后的元和五年(1619)赖宣转封纪伊和歌山。在做了几年直辖番城以后,宽永二年(1625)将军家光之弟忠长入封骏府五十万石。至宽永九年(1632),忠长被改易,骏府城从此成为江户幕府的天领,设置骏府城代管理,一直持续到幕末。
骏府城代是与大阪城代并列的幕府要职,在元和五年时已设置,忠长入封骏府后一度废止,但又随着忠长的改易而重新确立,成为定制。从首任松平大隅守重胜开始到元治元年(1864)最后一任本多正讷为止(忠长改易后的第一任是大久保忠成),总共历四十六人。骏府城代带同妻子驻于骏府,主司骏府的日常庶务、警备、修理、巡检等,另外在正月、四月、九月须参谒久能山东照宫。每五到六年须参拜将军。属老中支配,任者叙从五位下,职禄二千石。城代定员一人,配下勤番三十人、与力十骑、同心五十人。宽永九年(1632)、十年又先后设置辅佐城代,负责城内守卫的骏府定番和负责城外守备的骏府加番。
骏府城下町的主要机能是宿场,在江户时代其规模一直在4000轩前后,天保十四年(1843)时的人口约15000人,是东海道宿场中最繁华热闹的所在。专置有町奉行管理。
(十)近世以来的毁弃
宝永四年(1707)的大地震曾造成骏府城的石垣崩塌,后由姬路藩的榊原氏等加以修复。
庆应四年(明治元年、1868),戊辰战争推翻德川幕府后,由田安家(原御三卿之一)的田安龟之助(德川家达)继承了德川宗家,受封骏河、远江七十万石的大名,成为骏府城主。翌年版籍奉还,家达成为藩知事。因为“府中”与“不忠”谐音,作为德川氏向新政府表忠心的内容之一,由藩学问所头取向山黄村根据城背后的贱机山(别名“贱丘”),取其谐音改“府中”为“静冈”。明治四年废藩时县名也由此沿袭。
维新以后,各地的城都成为无用的设施,毁弃工作急速展开。明治三年(1870),政府出售骏府城二丸冠木门开始,到明治五年,草深门、追手门、横内门、四足门等等,纷纷以最高三百两,最低四十五两的价格被处理掉了。明治六年,陆军省公布了在全国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城郭名单,其中就有骏府城。但是仅仅是指定而已,并没有提出具体的保护方案,城的破坏并没有得到停止。
明治二十二年(1889),静冈市长向陆军省提出申请,翌年城址成为市有地。制定了城地管理法,把土地分割成小块出租,破坏石垣散落下的石块也都廉价处理了。明治二十九年(1896),本丸的全部石垣都被破坏,水堀也被填平,建成兵营,由步兵第二十九旅团第三十四连队入驻。
现在原骏府城的本丸、二丸部分辟为骏府公园,但是当年的建筑除了一部分残存的石垣外,已经全然不存在了。
![]() |
駿府城跡 |
![]() |
被复原的二之丸东御门 |
![]() |
骏府城天守阁模型 |
![]() |
骏府公园内象征和平的とこし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