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
如果非要说要对欧洲有什么执念的地方的话,布拉格一定要算一个。波西米亚、卡夫卡、昆德拉、德沃夏克、布拉格广场,这些文艺气息十足的词汇和捷克、和布拉格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布拉格也就成了文青们寻找归宿、小情侣欢度蜜月的一大热门去处。我对布拉格的第一印象还有所不同,读东欧冷战史,捷克永远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我记得初三教历史的邱胖曾大谈特谈过“布拉格之春”,彼时苏联特种部队搭民航客机空降布拉格、闪击捷共如何如何,一直引申到陆台三通云云(个中联系自行脑补XD)回头来看那段历史,捷克在华约中经济发展较好——这得益于它以斯柯达为代表的发达的重工业,由此催生出了市场经济的自由化思潮,开明的捷共领导人杜布切克也算是顺应民意——当然,和改革开放相比在政改方面的尺度更大,由此刺激了国力正盛的苏联老大哥。短暂的“布拉格之春”以华约悍然入侵、领导人杜布切克被捕、数万人被清洗告终。昆德拉由此出走法国,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虚构出这段历史背景下的个人故事。哈维尔留在了捷克,期间经历过牢狱之苦,留有《狱中书简》,但这批人最后的抗争毕竟获得了回报。苏联解体,捷克也因此获得了新生。哈维尔以一剧作家身份当选捷克斯洛伐克(彼时捷克与斯洛伐克尚未解体)首任总统也是对他毕生追求民主事业的最好褒奖了吧。几年前,早已从总统一职退下来的哈维尔过世,大概是和老金家金正日前后脚的工夫吧,微博上似乎也有一阵子唏嘘,同生为人,一者以民主为毕生理想,一者则以“先军”为执政纲领,孰优孰劣,公道自在人心。
杜布切克可能就显得更为悲情了些。“布拉格之春”前十年,匈牙利也有过先例,新上任的总理纳吉主导经济自由化,最后落得出走西欧的下场。杜布切克一定记得邻国的教训,也知道苏联在50、60年代在和美国的较量中还占着上风,收拾一个小小的同盟国还是绰绰有余。杜布切克已经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一切——从排除万难改革一直到被苏联军队逮捕,我记得当杜布切克在苏联的军警的看押下通过广播和电视宣布下台时,整个捷克都为之落泪。须知“弱国无外交”,此处是一个绝好的注脚。即使全世界舆论都在厉声谴责苏联入侵一个主权国家的行径,联大也拿苏联没办法——他可以凭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对不利的决议投否决票。所以当苏联的坦克开上布拉格的中心广场,捷克没有得到任何实质的援助,从此生活在苏联更为严厉的经济、文化管控之下,直到20多年后天鹅绒革命成功。
说到小国,成长于这个弱小国家的昆德拉以为这使得他具备了一种优势,“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见闻广博的“世界性的人”。后者在捷克有很多,如他所谓的自己、如卡夫卡、如哈维尔,如里尔克,我所住的Hostel Downtown附近、伏尔塔瓦河畔的一个咖啡馆就是当年里尔克经常光顾的咖啡馆,说道这个咖啡馆,我们在从布拉格前往库特纳霍拉(Kutna Hora)——布拉格附近的以银矿和人骨教堂著称的小镇——前,就因为在那儿花了太多时间喝咖啡而错过了原计划的列车(有关赶车的经历完全可以开一篇新的日志而且每个都一定非常精彩)。至于昆德拉所谓的前者,他们对后者的态度或许可以反映捷克大众的特质。首先是卡夫卡,布拉格有许多以卡夫卡命名的地方,如布拉格广场上提恩(Tyn)大教堂前的卡夫卡咖啡馆和卡夫卡书店,伏尔塔瓦河对岸的卡夫卡故居(也是博物馆),由此可见卡夫卡对布拉格的影响还是很深的,当然也可能只是作为旅游业的宣传手段而存在。卡夫卡咖啡馆卖的是源自匈牙利的饼点,卡夫卡书店倒是有不少卡夫卡的作品,限于行程计划原因,卡夫卡博物馆未能成行(作为一个没有看懂《城堡》的人对天才的报复XD)。btw若是没有卡夫卡那个背信弃义的朋友出版他的遗作,布拉格一定会少许多人文景观和慕名的游人。接下来说哈维尔,因为一些难以言说的原因他在大陆并没有什么出版物,鲜见以私人翻译的文段——比如《狱中书简》,其实翻译成《与妻书》会更好,从这些片段中能很好地了解哈维尔的价值取向。我原本想找一本像样的哈维尔的英文作品,但是书店里的存货实在少的可怜,只占了半个书橱的空间,且纸质粗糙,最终放弃了买一本的念头。除了老城中心的“哈维尔集市”和一家不知在哪里的“哈维尔图书馆”外,并没有其他什么哈维尔的痕迹——虽然这么说并不客观,因为我所去过的咖啡馆、jazz club都有哈维尔光顾的“亲民”照片和他标志性的微笑,我以为作为一国的“建国”总统,只有这些影响力可能与他的身份有些不相配。作为自己的不成熟的思考,可能是捷克的普通人更热衷于文艺而非政治的缘故——即使是国家总统也留着剧作家的痕迹。除了前面说到文学界的卡夫卡和昆德拉,音乐界有本土作曲家斯梅塔尔、德沃夏克,巴赫也曾受邀作为乐手在此生活过很久(此点待考,city tour时道听途说来),这里有一年一度的古典音乐节和爵士乐音乐节。古城的几个天主教、基督教教堂常年有古典乐的音乐会——从巴赫到贝多芬再到维瓦尔第,即使没有专门的音乐会时教堂内也有音乐回响,布拉格市内散布着不少装饰华丽的剧院,到了夜里灯火辉煌;现在的布拉格还是爵士乐的中心,我们在这儿用一夜在哈维尔和克林顿曾光顾过的Reduta Jazz Club围观侧脸神似K神的小哥弹吉他XD,算上入场券和鸡尾酒,十几欧元就能把时光消磨到后半夜。咖啡、红酒、音乐,灯影间容易让人忘记现世的忧虑,沉浸于片刻的欢愉。我想这正是昆德拉所谓生命之“轻”的意思——之一。至于捷克人上世纪的痛苦,不是刻意寻找是很难找到的,甚至说即使是回味历史的酸楚也会被这座城市消解干净。比如那个坦克碾压过的布拉格广场,现在已经被林立的奢侈品店和如织的游人代替。临走时,我沿着广场大街从老城中心不行前往车站,才在临近捷克国家博物馆的地方——一座纪念捷克国王的雕塑前,看到了纪念两个死于“布拉格之春”事件的青年的墓碑,算是一点点痕迹。
东欧(事实上两国从地理位置讲更近于中欧——时区也采用的是统一的中欧时区,但是从历史上讲还是属于东欧)列国中,我所能走到的大概只有捷克和波兰了。两国虽然接壤,但是捷克和波兰给人的印象是大不相同的,即使他们在二战和战后的经历是类似的。波兰人还在怀念上世纪的苦难时,捷克人早已丢弃了历史的包袱。我不知道对待历史究竟应该以何种态度,总之,捷克人似乎看得轻,而波兰人看得很重。布拉格的物价水平随着她的经济水平上涨,早已经不是那个适宜穷游的经济型目的地了,不过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那么这里高企的物价、喧嚣的街道并不会构成影响心情的障碍,比尔森啤酒会把生活的不快溶解得干干净净。
附(流)路(水)线(账):
3 Oct.
6点半,由纽伦堡始发的大巴到达布拉格(晚点1h)。入住Hostel Downtown(地段极佳,离老城只有10分钟步行距离),在hostel旁看捷克当地特色黑光剧。剧终,在本地餐馆吃地道烤猪蹄(one for two!),沿伏尔塔瓦河片刻。
4 Oct.
早起,向南,游高堡,之所以为高堡可能只是因为地形比较高= =。布拉格由于地形原因,终年天气多变,出行要带伞。虽然我们在的两天都没有下雨,但是清晨有雾,白天也是阴天。游玩高堡回旅店,跟随hostel组织的city tour(for free!)游城区。布拉格被伏尔塔瓦河分隔开,南岸是老城和新城(新城是相对于老城而言的“新”,其实不“新”,有捷克国家博物馆——不过自2011年整修长达5年、瓦茨拉夫广场 );北岸是城堡区和小城。老城集中了不少景点,如天文钟和它所在的教堂,被商店挡住大门的提恩Tyn大教堂(这是因为商店的主人是当时捷克国王的好友,国王一纸敕令成就了唯一一个看不到正门的教堂),教堂前有扬·胡斯(宗教改革家,死于教会火刑)雕像,导游是巴西画家,以个人失败的婚姻经历讲述了“民政局”(因为我到最后都不知道那时什么建筑=。=但是大叔说是结婚的地方姑且就认为是布拉格民政局啦)上各种夫妻雕塑的含义,跨过查理大桥到北岸。脱离city tour,找地道地下餐厅Smichovsky Radnicni Sklipek,吃捷克炖牛肉(啤酒比可乐便宜所以必喝啦)。北上城堡区,上行线路崎岖,无离线地图则早已迷路。途径各国使领馆,终于抵达城堡区,远处有埃菲尔铁塔仿品近处则是三座王宫。王宫内展品并不上乘,不建议去(=。=),另一侧是城堡区入口,间或教堂、宫殿,有票则可进入博物馆,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发现已经来到黄金巷——这是下山的路了。山下是小城,有卡夫卡故居以及一些艺术馆,沿河而居。复过河,回到老城区,仔细游览老城,弥补上午步履匆匆之憾。去玩伴的捷克同学推荐的咖啡馆,打发些时间,到点登游船游伏尔塔瓦河。布拉格老城区一段夜景极好,游船行程集中于此。下船,于Reduta Jazz Club听爵士乐至夜半。
5 Oct.
早起,坐火车去Kutna Hora小镇。此镇以人骨教堂闻名。亲眼见过以为类似国内旅游景点,位置荒凉,且交通不便,自由行极苦。从火车站坐公交到人骨教堂,内部装饰全部由人骨制成,如枝形烛台、十字、纹章等。人骨源于一场席卷小镇的黑死病,曾经乱葬的数万具尸骨经年后露出,幸得当地教士悉心整理,成为一大奇观。欧洲人骨教堂不少,但是仅此一家的所有装饰物都是人骨制成。出教堂,乘公交入小城,小城因当年挖掘银矿而建,到现在早已废弃,因此极萧索,城内路难走,几次迷路,幸好赶上了布拉格的最后一趟车。回到布拉格,小逛新城,夜车回。
另外,捷克不少小镇都很有意思,如童话小镇ck,温泉小镇kv(捷克语难识,穷游网上的人们用缩写代替成为习惯>_<)。波西米亚是捷克西部一个地区的总称,此行亦未前往。
杜布切克可能就显得更为悲情了些。“布拉格之春”前十年,匈牙利也有过先例,新上任的总理纳吉主导经济自由化,最后落得出走西欧的下场。杜布切克一定记得邻国的教训,也知道苏联在50、60年代在和美国的较量中还占着上风,收拾一个小小的同盟国还是绰绰有余。杜布切克已经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一切——从排除万难改革一直到被苏联军队逮捕,我记得当杜布切克在苏联的军警的看押下通过广播和电视宣布下台时,整个捷克都为之落泪。须知“弱国无外交”,此处是一个绝好的注脚。即使全世界舆论都在厉声谴责苏联入侵一个主权国家的行径,联大也拿苏联没办法——他可以凭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对不利的决议投否决票。所以当苏联的坦克开上布拉格的中心广场,捷克没有得到任何实质的援助,从此生活在苏联更为严厉的经济、文化管控之下,直到20多年后天鹅绒革命成功。
说到小国,成长于这个弱小国家的昆德拉以为这使得他具备了一种优势,“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见闻广博的“世界性的人”。后者在捷克有很多,如他所谓的自己、如卡夫卡、如哈维尔,如里尔克,我所住的Hostel Downtown附近、伏尔塔瓦河畔的一个咖啡馆就是当年里尔克经常光顾的咖啡馆,说道这个咖啡馆,我们在从布拉格前往库特纳霍拉(Kutna Hora)——布拉格附近的以银矿和人骨教堂著称的小镇——前,就因为在那儿花了太多时间喝咖啡而错过了原计划的列车(有关赶车的经历完全可以开一篇新的日志而且每个都一定非常精彩)。至于昆德拉所谓的前者,他们对后者的态度或许可以反映捷克大众的特质。首先是卡夫卡,布拉格有许多以卡夫卡命名的地方,如布拉格广场上提恩(Tyn)大教堂前的卡夫卡咖啡馆和卡夫卡书店,伏尔塔瓦河对岸的卡夫卡故居(也是博物馆),由此可见卡夫卡对布拉格的影响还是很深的,当然也可能只是作为旅游业的宣传手段而存在。卡夫卡咖啡馆卖的是源自匈牙利的饼点,卡夫卡书店倒是有不少卡夫卡的作品,限于行程计划原因,卡夫卡博物馆未能成行(作为一个没有看懂《城堡》的人对天才的报复XD)。btw若是没有卡夫卡那个背信弃义的朋友出版他的遗作,布拉格一定会少许多人文景观和慕名的游人。接下来说哈维尔,因为一些难以言说的原因他在大陆并没有什么出版物,鲜见以私人翻译的文段——比如《狱中书简》,其实翻译成《与妻书》会更好,从这些片段中能很好地了解哈维尔的价值取向。我原本想找一本像样的哈维尔的英文作品,但是书店里的存货实在少的可怜,只占了半个书橱的空间,且纸质粗糙,最终放弃了买一本的念头。除了老城中心的“哈维尔集市”和一家不知在哪里的“哈维尔图书馆”外,并没有其他什么哈维尔的痕迹——虽然这么说并不客观,因为我所去过的咖啡馆、jazz club都有哈维尔光顾的“亲民”照片和他标志性的微笑,我以为作为一国的“建国”总统,只有这些影响力可能与他的身份有些不相配。作为自己的不成熟的思考,可能是捷克的普通人更热衷于文艺而非政治的缘故——即使是国家总统也留着剧作家的痕迹。除了前面说到文学界的卡夫卡和昆德拉,音乐界有本土作曲家斯梅塔尔、德沃夏克,巴赫也曾受邀作为乐手在此生活过很久(此点待考,city tour时道听途说来),这里有一年一度的古典音乐节和爵士乐音乐节。古城的几个天主教、基督教教堂常年有古典乐的音乐会——从巴赫到贝多芬再到维瓦尔第,即使没有专门的音乐会时教堂内也有音乐回响,布拉格市内散布着不少装饰华丽的剧院,到了夜里灯火辉煌;现在的布拉格还是爵士乐的中心,我们在这儿用一夜在哈维尔和克林顿曾光顾过的Reduta Jazz Club围观侧脸神似K神的小哥弹吉他XD,算上入场券和鸡尾酒,十几欧元就能把时光消磨到后半夜。咖啡、红酒、音乐,灯影间容易让人忘记现世的忧虑,沉浸于片刻的欢愉。我想这正是昆德拉所谓生命之“轻”的意思——之一。至于捷克人上世纪的痛苦,不是刻意寻找是很难找到的,甚至说即使是回味历史的酸楚也会被这座城市消解干净。比如那个坦克碾压过的布拉格广场,现在已经被林立的奢侈品店和如织的游人代替。临走时,我沿着广场大街从老城中心不行前往车站,才在临近捷克国家博物馆的地方——一座纪念捷克国王的雕塑前,看到了纪念两个死于“布拉格之春”事件的青年的墓碑,算是一点点痕迹。
东欧(事实上两国从地理位置讲更近于中欧——时区也采用的是统一的中欧时区,但是从历史上讲还是属于东欧)列国中,我所能走到的大概只有捷克和波兰了。两国虽然接壤,但是捷克和波兰给人的印象是大不相同的,即使他们在二战和战后的经历是类似的。波兰人还在怀念上世纪的苦难时,捷克人早已丢弃了历史的包袱。我不知道对待历史究竟应该以何种态度,总之,捷克人似乎看得轻,而波兰人看得很重。布拉格的物价水平随着她的经济水平上涨,早已经不是那个适宜穷游的经济型目的地了,不过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那么这里高企的物价、喧嚣的街道并不会构成影响心情的障碍,比尔森啤酒会把生活的不快溶解得干干净净。
附(流)路(水)线(账):
3 Oct.
6点半,由纽伦堡始发的大巴到达布拉格(晚点1h)。入住Hostel Downtown(地段极佳,离老城只有10分钟步行距离),在hostel旁看捷克当地特色黑光剧。剧终,在本地餐馆吃地道烤猪蹄(one for two!),沿伏尔塔瓦河片刻。
4 Oct.
早起,向南,游高堡,之所以为高堡可能只是因为地形比较高= =。布拉格由于地形原因,终年天气多变,出行要带伞。虽然我们在的两天都没有下雨,但是清晨有雾,白天也是阴天。游玩高堡回旅店,跟随hostel组织的city tour(for free!)游城区。布拉格被伏尔塔瓦河分隔开,南岸是老城和新城(新城是相对于老城而言的“新”,其实不“新”,有捷克国家博物馆——不过自2011年整修长达5年、瓦茨拉夫广场 );北岸是城堡区和小城。老城集中了不少景点,如天文钟和它所在的教堂,被商店挡住大门的提恩Tyn大教堂(这是因为商店的主人是当时捷克国王的好友,国王一纸敕令成就了唯一一个看不到正门的教堂),教堂前有扬·胡斯(宗教改革家,死于教会火刑)雕像,导游是巴西画家,以个人失败的婚姻经历讲述了“民政局”(因为我到最后都不知道那时什么建筑=。=但是大叔说是结婚的地方姑且就认为是布拉格民政局啦)上各种夫妻雕塑的含义,跨过查理大桥到北岸。脱离city tour,找地道地下餐厅Smichovsky Radnicni Sklipek,吃捷克炖牛肉(啤酒比可乐便宜所以必喝啦)。北上城堡区,上行线路崎岖,无离线地图则早已迷路。途径各国使领馆,终于抵达城堡区,远处有埃菲尔铁塔仿品近处则是三座王宫。王宫内展品并不上乘,不建议去(=。=),另一侧是城堡区入口,间或教堂、宫殿,有票则可进入博物馆,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发现已经来到黄金巷——这是下山的路了。山下是小城,有卡夫卡故居以及一些艺术馆,沿河而居。复过河,回到老城区,仔细游览老城,弥补上午步履匆匆之憾。去玩伴的捷克同学推荐的咖啡馆,打发些时间,到点登游船游伏尔塔瓦河。布拉格老城区一段夜景极好,游船行程集中于此。下船,于Reduta Jazz Club听爵士乐至夜半。
5 Oct.
早起,坐火车去Kutna Hora小镇。此镇以人骨教堂闻名。亲眼见过以为类似国内旅游景点,位置荒凉,且交通不便,自由行极苦。从火车站坐公交到人骨教堂,内部装饰全部由人骨制成,如枝形烛台、十字、纹章等。人骨源于一场席卷小镇的黑死病,曾经乱葬的数万具尸骨经年后露出,幸得当地教士悉心整理,成为一大奇观。欧洲人骨教堂不少,但是仅此一家的所有装饰物都是人骨制成。出教堂,乘公交入小城,小城因当年挖掘银矿而建,到现在早已废弃,因此极萧索,城内路难走,几次迷路,幸好赶上了布拉格的最后一趟车。回到布拉格,小逛新城,夜车回。
另外,捷克不少小镇都很有意思,如童话小镇ck,温泉小镇kv(捷克语难识,穷游网上的人们用缩写代替成为习惯>_<)。波西米亚是捷克西部一个地区的总称,此行亦未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