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与错的思考,与保持谦逊的警告
我们很难认同他人看到的是真相,或者自己看到的不是真相。
这句话看上去是对的,但是现在,我更愿意把它换一种表达方式,重新思考。
首先要重新认识“真相”这个词。
应该是前段时期推过的那个讲抑郁症的TED演讲里面说过,“真相是会骗人的。”应了卢梭的那句《爱弥儿》的开头,“万物在最初没有人的时候总是好的。” 事实和现象本身不存在好坏,只是没有人,就没有视角,就没有好坏之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perspective,视角,视角受家庭环境、成长背景、专业方向、对某专业的接触程度多少影响极大,甚至也受我们经验与年龄也对视角、看法影响极大。
学那么久的新闻,讲出‘“真相”其实不存在’这种话真的算是对自我的颠覆。曾经信誓旦旦的新闻理想,也在随着曾标榜为真理的“真相”、“客观”、“公平”、“民主”倒塌,消失在虚无之中。去幻以后人变得朴质,执着于世相而不轻易下结论,有益于精神健康。或许人没有那么崇高,但是活得真实。
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许多曾经是被证明为是“唯一真理”的东西是很容易在失去特例作为支撑以后随之倾倒的。在非终极性的问题前,是否可以选择松活一点的立场去看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定理,再来就事论事的进行推断,貌似轻松得多。
真相存在的前提是它的对立面的存在,如柯南吼出“真相只有一个”的时候,他的意思是“这个麻烦的责任人是某某人”。但是在某些的领域里,特别是评论涉足的领域里,我们并没有如刑侦案中查到责任人的必要性。在这种“真相”无足轻重的情况里,标准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打破和突破,很多人选择直接忽略标准的存在,而自顾自发起议论来,在这种情况里,我们在说事实或者真相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指的就是上文所说的perspective,视角。
可怜的视角。
对于有限的存在来说,上帝视角不可望也不可及。我们在失败中集结经验,在肯定中寻找方向,永远站在过去的基础上眺望未来。也就是说,在此时此刻,我们不会知道我们正在犯下“错误”。对于现在来说,只要我在此刻做某件事的理由充足、符合现阶段的常识,确定跟某些绝对的非真理(杀人放火之类的)无关,确定自己能够承受现在这一个选择带来的痛苦,那一般来说就不存在错误一说——我做的是现在综合考虑下“最”正确的事情。
我们是在一味的经验之上来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纵使我们未来的经验时常会刷新现在的经验:也许我这一次以为“正确”的选择,造就的就是一个错误,也没有关系。总结过去的错误是一种自我更新与迭化,为的是更好的自我。然而也没有必要对犯下的错误追悔莫及、避而不谈。自我推翻是常有的事,何况我已经是在当时的认识、操作条件下做出了最正确的事情,我有什么可懊悔的?
人的有限性使我们的认识得沿着一条单行线不断行走,我们怎么判断自己是前进还是后退?也许只能够用过去和现在做一个比较——“过去的我好像犯了很多错误”,能看到错误则是进化的象征、“现在的我不如以前了”,说明现在已经在走下坡路。按照更新的观点来看,自我推翻是需要时常存在的,只有我们承认自己是错的,才会给相对于现在“正确的”让出进化空间。
在我看来,人生这一辈子犯的大部分错误都无伤大雅,因为人生大部分时候都是一张草稿纸。有的时候错误犯过了就不会再犯,承认、改正就好了。另外有的时候,说是错误不如是个意外,反倒成就某一种性格、一段人生或是成为某一条正路的起点。
肯定过去的、基础的、原始的东西是有必要的,即使在现今看来这个原始的东西可能不是好的,但是这确实是当时情况下最好的那个选择。没有低处就没有高处,就算在郭敬明逐渐成为众矢之的的如今,我还是得摸着自己的良心承认这是我写作的起点。感谢它,感谢神的是,它没有成为我的唯一,也没有成为我衡量其它事物的标准,只是它催生了我的许多热情,这股热情是我在写作上最好的伙伴,直到今日我还是得对它有众多的感谢。
所以对于个人选择来说,无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路(除了真正错误的那些),只要能说服自己,都是有道理的。哪怕经验和年龄是不能逾越的限制,但是我们都有资格捍卫此时此刻自己的所想所思,对于这一刻,我都已经做到了自己的最好。他人的意见是辅助的存在,因为生命的不可复制性,实在没有一个生命能够完全站在另外一个生命的角度上进行考虑,也许我们可以提供我们视角中他人存在的盲点,但我们需要异常小心,以免扼杀那些为特异性的苗头,(它们总是以反传统的角度存在。)因此,主耶稣基督教我们‘时常鼓励劝勉,而不是论断人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上面的结论里,我们出现了第二个视角,也就是他人的视角。我们必须明白个人视角的产生过程也是因为这是我们推己及人的最好方式,但“我”转化为“他”的过程必须异常小心,因为当我推己及人的时候,盲点会比自己看待自己的时候更多,因为情况已经完完全全改变了。
推己及人本是好的,但是已经成为“好”与“坏”的标准,必然是双刃剑的产生。好的是我们容易产生共情、将心比心(这只可能是在双方都有共同的生活体验以及处境抉择下存在的状态。),坏的是当我们很难认同他人在与我们持不同观念时,也经过如我们建立自我的推演过程。因此,我们容易因为分歧而争吵不休。
拿视角与视角相争本是一件很傻逼的事情,因为落脚点不一样,产生的观点自然是不同的,因为语言的贫乏,我们往往会因为对对方的用词而产生误解。视角是一层偏见,因语言的(表达和理解的)不准确性又是一层偏见。若是双方再来上几个回合,那就误解的程度更大,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一定是不可挽回的分道扬镳。更何况,我们对他人的解读若不能够跳出自我的格局,只是一次一次对自我映射的反应,不会有益于我们理解他人的立场和事实根源——因为我们身在其中,缺乏时间的隔阂感,我们该是承认我们的有限性,而不是自作主要对他人的推演过程全盘否定。
回到一些具体的层面上来细谈这个问题,最典型的是在评论界中,降低一点层次来说就拿豆瓣的影评界来说。基本上来说,有人说好的电影,就一定有人说坏;在有人说特别好的电影上,就一定有人说极坏。但跨出了个人事务的范围,我们就不存在“我说的就算”的大前提了。在公共讨论的环境里,最重要的不是标准,而是视角的多样性。
视角的多样性使得我们互补,也就是依靠着评论,我们可以更加全面甚至立体地来体会一部作品的方方面面,甚至论断它在影史中的位置。这个过程中出现火花的几率是很大的,除去人云亦云的站队不算,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有理由地说服自我”这个过程,自然的也会选择拒绝、排斥他人的观点。而观点不同又有交锋空间(人总是容易冲动的嘛)的时候,争吵在所难免,而成为我们视角的那些潜藏因素,都会成为我们呛声的武器。
观影数量(经验)无疑是支撑我们视角的一大参照物,但是它不是所有。你看的电影够多(经验理性)不能够说我喜欢(感性)某部片子是错的。视角的根本性差异决定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不可能是同路人,我们要看到这两个视角都是事实(fact)衍生出来的存在,从根本性上看,并没有优劣之分。我们急需看清楚这两种观点的不同是视角的不同而不是观念的正误(特别是一件事情盖棺定论之前)。我们没资格通过诋毁一种视角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视角是对的,这样做是对他人和自我的双重标准,在以公平为基础的讨论平台上来说,是不对的。
放轻松,其实我们的视角都只是视角而已,真正存在的是片子本身,我们的推演都是自我推演而已,看开点有助于身体健康。
我们没资格说任何一种观点是傻逼,是屁眼里面想出来的,这是对他人思考成果的不尊重。我们可以选择无视“不值得”讨论的观点,最好不要随便抨击,一是伤感情,二是否定了非我的意见的存在,也是对自己发言权力的否定。
人没有那么高尚,很少有人能够无条件的放弃自我的视角。所以我们想要通过“讨论”来使某人“脱离愚昧、狂妄”只不过是一种痴人说梦的幻想,或者是一种高举自我的骄傲。人在大部分的问题上,若大前提(拿电影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不好和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好是绝对不可能说服对方的,这是视角差异,你可能说服的是‘我不知道这个电影好不好’)不一致,讨论根本就是两种观点的互相倾轧。在觉得没有讨论余地和空间存在的情况下,选择安静可能是比较折衷的讨论方式——一是保存自我的意见,二是尊重他人,不让别人因为我的观点而感到guilty。(罪感是人对“错误”的感知)
当然,一味的拒绝讨论也不是好的,这除了高举自我之外没有别的益处。讨论确实需要在层次相同的情况下进行,若是觉得两方水平不同,给一个鼓励劝勉的微笑总要比故弄玄虚的否定来的有意义(万一你发现别人的视角真的是你不具有的呢?)。顺便说一句,讲道理是需要时间成本的,若是觉得花时间在这上面没有意义,从一开始就不要让辩论的情况发生,若花了时间还伤了人,完全就是得不偿失。
到此为止,在我看来,我们要做的不是尽可能的用自身视角去说明别人的视角是对的或是错的,而是尽可能的利用组成眼界的所有要去来进行自我支撑。尽量完整的,去表达“我”在此刻对它的反应。在自己地盘里进行叙述说理可能比在别人的地盘出言不逊来得好。我们必须记得,我们在“出售”意见的时候,不是为了让对手服我,这样损失了特异性,而是让更多的人在有参考的情况下站的更高、看得更远。辩论中常常要保持谦逊,以抵制防不慎防的骄傲入侵。因为骄傲是伤感情的,人世间最难治愈的,不过就是感情的伤口。
花一个晚上不睡把这个东西写出来不是为了说服别人什么,这段时间有许多事情让我思考自我选择与论断的问题,为了把脑子理顺,熬了一夜把这些思绪都整理了一下。从我做起,多看片,少吐槽少伤人,多做事。多读书,少断章取义。多写文,少论断。时刻警惕骄傲抬头,多容忍宽容一点,识得大体,做得大事。
这句话看上去是对的,但是现在,我更愿意把它换一种表达方式,重新思考。
首先要重新认识“真相”这个词。
应该是前段时期推过的那个讲抑郁症的TED演讲里面说过,“真相是会骗人的。”应了卢梭的那句《爱弥儿》的开头,“万物在最初没有人的时候总是好的。” 事实和现象本身不存在好坏,只是没有人,就没有视角,就没有好坏之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perspective,视角,视角受家庭环境、成长背景、专业方向、对某专业的接触程度多少影响极大,甚至也受我们经验与年龄也对视角、看法影响极大。
学那么久的新闻,讲出‘“真相”其实不存在’这种话真的算是对自我的颠覆。曾经信誓旦旦的新闻理想,也在随着曾标榜为真理的“真相”、“客观”、“公平”、“民主”倒塌,消失在虚无之中。去幻以后人变得朴质,执着于世相而不轻易下结论,有益于精神健康。或许人没有那么崇高,但是活得真实。
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许多曾经是被证明为是“唯一真理”的东西是很容易在失去特例作为支撑以后随之倾倒的。在非终极性的问题前,是否可以选择松活一点的立场去看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定理,再来就事论事的进行推断,貌似轻松得多。
真相存在的前提是它的对立面的存在,如柯南吼出“真相只有一个”的时候,他的意思是“这个麻烦的责任人是某某人”。但是在某些的领域里,特别是评论涉足的领域里,我们并没有如刑侦案中查到责任人的必要性。在这种“真相”无足轻重的情况里,标准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打破和突破,很多人选择直接忽略标准的存在,而自顾自发起议论来,在这种情况里,我们在说事实或者真相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指的就是上文所说的perspective,视角。
可怜的视角。
对于有限的存在来说,上帝视角不可望也不可及。我们在失败中集结经验,在肯定中寻找方向,永远站在过去的基础上眺望未来。也就是说,在此时此刻,我们不会知道我们正在犯下“错误”。对于现在来说,只要我在此刻做某件事的理由充足、符合现阶段的常识,确定跟某些绝对的非真理(杀人放火之类的)无关,确定自己能够承受现在这一个选择带来的痛苦,那一般来说就不存在错误一说——我做的是现在综合考虑下“最”正确的事情。
我们是在一味的经验之上来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纵使我们未来的经验时常会刷新现在的经验:也许我这一次以为“正确”的选择,造就的就是一个错误,也没有关系。总结过去的错误是一种自我更新与迭化,为的是更好的自我。然而也没有必要对犯下的错误追悔莫及、避而不谈。自我推翻是常有的事,何况我已经是在当时的认识、操作条件下做出了最正确的事情,我有什么可懊悔的?
人的有限性使我们的认识得沿着一条单行线不断行走,我们怎么判断自己是前进还是后退?也许只能够用过去和现在做一个比较——“过去的我好像犯了很多错误”,能看到错误则是进化的象征、“现在的我不如以前了”,说明现在已经在走下坡路。按照更新的观点来看,自我推翻是需要时常存在的,只有我们承认自己是错的,才会给相对于现在“正确的”让出进化空间。
在我看来,人生这一辈子犯的大部分错误都无伤大雅,因为人生大部分时候都是一张草稿纸。有的时候错误犯过了就不会再犯,承认、改正就好了。另外有的时候,说是错误不如是个意外,反倒成就某一种性格、一段人生或是成为某一条正路的起点。
肯定过去的、基础的、原始的东西是有必要的,即使在现今看来这个原始的东西可能不是好的,但是这确实是当时情况下最好的那个选择。没有低处就没有高处,就算在郭敬明逐渐成为众矢之的的如今,我还是得摸着自己的良心承认这是我写作的起点。感谢它,感谢神的是,它没有成为我的唯一,也没有成为我衡量其它事物的标准,只是它催生了我的许多热情,这股热情是我在写作上最好的伙伴,直到今日我还是得对它有众多的感谢。
所以对于个人选择来说,无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路(除了真正错误的那些),只要能说服自己,都是有道理的。哪怕经验和年龄是不能逾越的限制,但是我们都有资格捍卫此时此刻自己的所想所思,对于这一刻,我都已经做到了自己的最好。他人的意见是辅助的存在,因为生命的不可复制性,实在没有一个生命能够完全站在另外一个生命的角度上进行考虑,也许我们可以提供我们视角中他人存在的盲点,但我们需要异常小心,以免扼杀那些为特异性的苗头,(它们总是以反传统的角度存在。)因此,主耶稣基督教我们‘时常鼓励劝勉,而不是论断人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上面的结论里,我们出现了第二个视角,也就是他人的视角。我们必须明白个人视角的产生过程也是因为这是我们推己及人的最好方式,但“我”转化为“他”的过程必须异常小心,因为当我推己及人的时候,盲点会比自己看待自己的时候更多,因为情况已经完完全全改变了。
推己及人本是好的,但是已经成为“好”与“坏”的标准,必然是双刃剑的产生。好的是我们容易产生共情、将心比心(这只可能是在双方都有共同的生活体验以及处境抉择下存在的状态。),坏的是当我们很难认同他人在与我们持不同观念时,也经过如我们建立自我的推演过程。因此,我们容易因为分歧而争吵不休。
拿视角与视角相争本是一件很傻逼的事情,因为落脚点不一样,产生的观点自然是不同的,因为语言的贫乏,我们往往会因为对对方的用词而产生误解。视角是一层偏见,因语言的(表达和理解的)不准确性又是一层偏见。若是双方再来上几个回合,那就误解的程度更大,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一定是不可挽回的分道扬镳。更何况,我们对他人的解读若不能够跳出自我的格局,只是一次一次对自我映射的反应,不会有益于我们理解他人的立场和事实根源——因为我们身在其中,缺乏时间的隔阂感,我们该是承认我们的有限性,而不是自作主要对他人的推演过程全盘否定。
回到一些具体的层面上来细谈这个问题,最典型的是在评论界中,降低一点层次来说就拿豆瓣的影评界来说。基本上来说,有人说好的电影,就一定有人说坏;在有人说特别好的电影上,就一定有人说极坏。但跨出了个人事务的范围,我们就不存在“我说的就算”的大前提了。在公共讨论的环境里,最重要的不是标准,而是视角的多样性。
视角的多样性使得我们互补,也就是依靠着评论,我们可以更加全面甚至立体地来体会一部作品的方方面面,甚至论断它在影史中的位置。这个过程中出现火花的几率是很大的,除去人云亦云的站队不算,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有理由地说服自我”这个过程,自然的也会选择拒绝、排斥他人的观点。而观点不同又有交锋空间(人总是容易冲动的嘛)的时候,争吵在所难免,而成为我们视角的那些潜藏因素,都会成为我们呛声的武器。
观影数量(经验)无疑是支撑我们视角的一大参照物,但是它不是所有。你看的电影够多(经验理性)不能够说我喜欢(感性)某部片子是错的。视角的根本性差异决定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不可能是同路人,我们要看到这两个视角都是事实(fact)衍生出来的存在,从根本性上看,并没有优劣之分。我们急需看清楚这两种观点的不同是视角的不同而不是观念的正误(特别是一件事情盖棺定论之前)。我们没资格通过诋毁一种视角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视角是对的,这样做是对他人和自我的双重标准,在以公平为基础的讨论平台上来说,是不对的。
放轻松,其实我们的视角都只是视角而已,真正存在的是片子本身,我们的推演都是自我推演而已,看开点有助于身体健康。
我们没资格说任何一种观点是傻逼,是屁眼里面想出来的,这是对他人思考成果的不尊重。我们可以选择无视“不值得”讨论的观点,最好不要随便抨击,一是伤感情,二是否定了非我的意见的存在,也是对自己发言权力的否定。
人没有那么高尚,很少有人能够无条件的放弃自我的视角。所以我们想要通过“讨论”来使某人“脱离愚昧、狂妄”只不过是一种痴人说梦的幻想,或者是一种高举自我的骄傲。人在大部分的问题上,若大前提(拿电影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不好和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好是绝对不可能说服对方的,这是视角差异,你可能说服的是‘我不知道这个电影好不好’)不一致,讨论根本就是两种观点的互相倾轧。在觉得没有讨论余地和空间存在的情况下,选择安静可能是比较折衷的讨论方式——一是保存自我的意见,二是尊重他人,不让别人因为我的观点而感到guilty。(罪感是人对“错误”的感知)
当然,一味的拒绝讨论也不是好的,这除了高举自我之外没有别的益处。讨论确实需要在层次相同的情况下进行,若是觉得两方水平不同,给一个鼓励劝勉的微笑总要比故弄玄虚的否定来的有意义(万一你发现别人的视角真的是你不具有的呢?)。顺便说一句,讲道理是需要时间成本的,若是觉得花时间在这上面没有意义,从一开始就不要让辩论的情况发生,若花了时间还伤了人,完全就是得不偿失。
到此为止,在我看来,我们要做的不是尽可能的用自身视角去说明别人的视角是对的或是错的,而是尽可能的利用组成眼界的所有要去来进行自我支撑。尽量完整的,去表达“我”在此刻对它的反应。在自己地盘里进行叙述说理可能比在别人的地盘出言不逊来得好。我们必须记得,我们在“出售”意见的时候,不是为了让对手服我,这样损失了特异性,而是让更多的人在有参考的情况下站的更高、看得更远。辩论中常常要保持谦逊,以抵制防不慎防的骄傲入侵。因为骄傲是伤感情的,人世间最难治愈的,不过就是感情的伤口。
花一个晚上不睡把这个东西写出来不是为了说服别人什么,这段时间有许多事情让我思考自我选择与论断的问题,为了把脑子理顺,熬了一夜把这些思绪都整理了一下。从我做起,多看片,少吐槽少伤人,多做事。多读书,少断章取义。多写文,少论断。时刻警惕骄傲抬头,多容忍宽容一点,识得大体,做得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