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什么都听你的只要你全按我说的做
【作者say】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我跟吴和鸣老师在工作中的交流,题目更是直接摘自老师的微信。呵呵,君子和鸣,和而不同。
微信号:shenzhenhuangxin
作者:黄鑫
我什么都听你的,只要,你全按我说的做;
如果,你全按我说的做,那么,我就什么都听你的;
貌似,我什么都听你的,实则,要你全按我说的做;
我奉献,我控制,我和你的关系,是主宰操控。以爱的名义,我对你百依百顺。但是首先,要你对我绝对服从。
就这样,你失去了自由。
在《列子》中,讲过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
战国时宋国有个人,很喜欢猴子。他养了一群猴子。不久,家里的生活费用紧张起来。他打算减少给猴子的食物,于是对猴子们说:“喂你们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吗?”众猴子都跳起来发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喂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吗?”猴子们听了,都趴在地上十分地高兴。
故事的原意,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某人情感不专一,爱情不坚定之类的,而是说猴子们不懂得算总账,又傻又情绪化。喂它们吃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它们就发怒,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就趴在地上十分地高兴。无论早晨多一个还是少一个,一天的总量加起来,还不都是七个吗?所以“把人当猴耍”是这个意思。
“朝三暮四”的故事运用到企业管理上,可以说在资源不变的情况下,管理人员有时凭借小小的数目调整,就能激发员工的喜悦感。比如给员工发奖金,每个人的年度总额早已定下,但把“年中奖”和“年终奖”对调,说不定员工本来发怒的,变成高兴,积极情绪“轰轰”地高涨起来。
从心理学层面解读这个故事,看到的恰恰是——“我什么都听你的只要你全按我说的做”。
故事的表面,“饲养者”宋国人十分尊重猴子们的意见。猴儿听说早上吃三个很生气,吃四个就很高兴,他于是体贴猴意,充分满足猴儿的需要,早上给猴儿四个吃。十分慈祥宽容,无条件接纳,“我什么都听你的”。
但是,故事有一个不可更改的前提,是“饲养者”要减少给猴子们的食物供应量。也就是说,在“饲养者”的层面,他有两个选择,减少食物或者不减少食物,他选择了减少。
接着,“饲养者”抛给猴子们两个选择:那些减少后的食物,你们愿意怎么分配?是要“朝三暮四”呢,还是要“朝四暮三”?猴子们选哪个答案,对他来说都OK,因为只要减少了总量,就已经是“你全按我说的做”了。
作为整体控制权被剥夺的猴子们,根本没有机会在“饲养者”的第一个选择中发言。它们只能在被选择后的细节上大喜大怒,在具体数目的多寡上计较偏执。它们的存在感,体现在被控制者仅有的情绪发泄。在被圈定的选择中悲喜交加,而无法掌控更大的自我命运。
“我什么都听你的,只要你全按我说的做。”意味着我拥有对你绝对的控制权。在此基础之上,我允诺你“如果按照我的要求做,我会让你万事如意。”这种“诱惑式”的情感勒索,是一种人际关系中的“软暴力”。
在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都可以看到这种“软暴力”。
丽妮(化名)今年上初一,她的父母认为她必须是个学霸,才能有更好的前途。于是从暑假开始,就给丽妮报了补习班,提前把课堂上学的知识,学了一遍。开学后,父母又报了另一个补习班,提前一周,把知识再学一遍。到了上课时,丽妮第三遍,学习同样的内容。如此,她果然成了“学霸”。家长感到很满意。
但是,丽妮不想上补习班。每天上课的内容要听三遍,对谁都不是一种享受,更何况补习班晚上十点才结束,丽妮接着还要做功课,而补习的内容跟学校作业差不多。她感到完全没必要上这种补习班,向父母提出不上补习班的请求,结果被父母坚定地拒绝。
除了上补习班这件事情,丽妮的家长在其他方面,对她可谓言听计从,简直把她当小祖宗供着。比如从她家到学校,走路需要十分钟,同住一个小区的同学都是自己走路上学,学校公开要求家长不要接送,可是丽妮却要父母每天早上上学、中午放学、下午上学、晚上放学,统统开车接送她。这些要求父母都答应,只有一个前提,就是她必须上补习班!
丽妮的家长在上补习班还是不上补习班的选择中,已经勾出必选答案。这个层面上,丽妮没有发言权。她能做的,只是在选择后的第二个层面,提出“朝三暮四”或者“朝四暮三”的要求。
丽妮提出一天四次接送的要求,既然她顺从了家长的意愿,去上补习班,那她就在上学接送的事情上,对家长不依不饶。而家长每天四次接送孩子,看起来对孩子多么体贴多么好,可是,他们超常的付出背后,是对丽妮不容反对的控制。
家长对孩子实施“软暴力”,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家长设定一个“好”和“坏”的标准,比如孩子的成绩在班级排前三名,是好的,后十名,是坏的;孩子跟同性且学习好的同学交朋友,是好的,跟异性且学习差的同学交朋友,是坏的,等等。好坏的标准取决于家长的价值观,这时候孩子没有发言权。
在家长做出“好”与“坏”的选择后,开始要求孩子按照“好”“坏”标准,去做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孩子如果不照着做,家长就发怒,训斥,惩罚,甚至打骂孩子,孩子如果照做了,家长就奖励孩子,“我什么都听你的”,让孩子事事顺心。
“控制者——家长”通过强大的控制来完成对“被控制者——孩子”的角色塑造。家长认定,他们想要的结果,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他们的想法,当然比孩子的更成熟。所以,家长用“我都是为你好”的万能理由,和“我为你做牛做马”的感人行为,让孩子无法按照自我的喜好,进行自主的选择,从而剥夺了孩子活出“真我”的自由。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非常强调“足够好的妈妈”,国内心理专家曾奇峰翻译为“60分妈妈”,指的就是家长为孩子付出,做到及格最好,而不是要做得那么多,那么好。因为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为孩子做得“太好”的家长,背后一定有某种对孩子“必须如何”的掌控。他们情感的本质,是以甘愿为孩子付出一切,来换取孩子对他们的听话顺从,和完成对孩子的角色塑造。孩子的成长被“太好”的父母主宰,成了父母好坏观念里的“套中人”。
“套中人”的表现通常很自私、幼稚、愚蠢、情绪化和脆弱。比如丽妮,除了坚持父母每天四次送她上学放学外,还经常无端地发怒,又无理由地落泪,说感到无聊。她的父母手足无措,搞不清问题出在了哪里。
被剥夺了选择权的孩子,无法掌控自我的命运,而有了深深的无力感。便只能在细节上,拼命试图抓住一些控制的感觉。在心理治疗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家长带来的孩子,都有强迫洗手,强迫计数,仪式化动作,以及情绪失控等问题。乍看之下是孩子的问题,但是细细询问发现,在孩子的身旁,必定有某个顽强的“我什么都听你的只要你全按我说的做”的家长。
丽妮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问题解决了,目前只是生活自理能力差了点。乱发脾气是因为不够理智,下一步跟她多讲道理。
他们压根儿没想过,正是由于他们对丽妮“不上补习班”自主权的剥夺,使孩子必须玩这个听三遍课又不能撤退的痛苦游戏,才产生了问题。他们越对丽妮百依百顺,就越坚定地要求她上补习班,而丽妮也就越在生活中不肯自理,越有情绪上无休止地动荡起伏。或许直到某一天,丽妮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要么在沉默中自毁。
这种“我什么都听你的只要你全按我说的做”,不仅存在于亲子关系,而且存在于父母和子女、恋人或婚姻、知交密友、工作中的上下级,各种亲密关系中。
尤其明显的是两性关系。许多男人要求女友“乖”,“听话”。女友只要听他的话,他就满足女友物质情感上的诸多需要。至于女人对男人,千古不变的潜台词,更是“我无微不至地伺候你,但是,你必须……,否则,我就……”
世界上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安全与归属。但是,当我们陷入爱,无论爱的对象是另一半,还是孩子,都会过度关注对方,不惜一切地为对方付出,而同时,把对方套入我们的“必须”和“只要”。爱,于是变了味道。
亲密关系中不平等的控制,令爱褪色。我们要做的,并非“我什么都听你的,只要你全按我说的做”,而最好是“你不用什么都听我的,只要,你全按你说的做。”
如此,也就可以了。
黄鑫,南京大学毕业,作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著有心理治疗小说《白骨波罗蜜》《草人》,已发表的《女性心理成长自疗课》居于豆瓣心理专栏订阅量首位。
师从国内著名心理专家吴和鸣教授,与老师共同发展描述论写作与精神分析治疗,推动心理写作,帮助女性从自身成长的角度进行自我疗愈。
擅长领域:
婚姻情感咨询、女性心理成长、人际关系协调、职业生涯规划
微信号:shenzhenhuangxin
作者:黄鑫
我什么都听你的,只要,你全按我说的做;
如果,你全按我说的做,那么,我就什么都听你的;
貌似,我什么都听你的,实则,要你全按我说的做;
我奉献,我控制,我和你的关系,是主宰操控。以爱的名义,我对你百依百顺。但是首先,要你对我绝对服从。
就这样,你失去了自由。
在《列子》中,讲过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
战国时宋国有个人,很喜欢猴子。他养了一群猴子。不久,家里的生活费用紧张起来。他打算减少给猴子的食物,于是对猴子们说:“喂你们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吗?”众猴子都跳起来发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喂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吗?”猴子们听了,都趴在地上十分地高兴。
故事的原意,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某人情感不专一,爱情不坚定之类的,而是说猴子们不懂得算总账,又傻又情绪化。喂它们吃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它们就发怒,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就趴在地上十分地高兴。无论早晨多一个还是少一个,一天的总量加起来,还不都是七个吗?所以“把人当猴耍”是这个意思。
“朝三暮四”的故事运用到企业管理上,可以说在资源不变的情况下,管理人员有时凭借小小的数目调整,就能激发员工的喜悦感。比如给员工发奖金,每个人的年度总额早已定下,但把“年中奖”和“年终奖”对调,说不定员工本来发怒的,变成高兴,积极情绪“轰轰”地高涨起来。
从心理学层面解读这个故事,看到的恰恰是——“我什么都听你的只要你全按我说的做”。
故事的表面,“饲养者”宋国人十分尊重猴子们的意见。猴儿听说早上吃三个很生气,吃四个就很高兴,他于是体贴猴意,充分满足猴儿的需要,早上给猴儿四个吃。十分慈祥宽容,无条件接纳,“我什么都听你的”。
但是,故事有一个不可更改的前提,是“饲养者”要减少给猴子们的食物供应量。也就是说,在“饲养者”的层面,他有两个选择,减少食物或者不减少食物,他选择了减少。
接着,“饲养者”抛给猴子们两个选择:那些减少后的食物,你们愿意怎么分配?是要“朝三暮四”呢,还是要“朝四暮三”?猴子们选哪个答案,对他来说都OK,因为只要减少了总量,就已经是“你全按我说的做”了。
作为整体控制权被剥夺的猴子们,根本没有机会在“饲养者”的第一个选择中发言。它们只能在被选择后的细节上大喜大怒,在具体数目的多寡上计较偏执。它们的存在感,体现在被控制者仅有的情绪发泄。在被圈定的选择中悲喜交加,而无法掌控更大的自我命运。
“我什么都听你的,只要你全按我说的做。”意味着我拥有对你绝对的控制权。在此基础之上,我允诺你“如果按照我的要求做,我会让你万事如意。”这种“诱惑式”的情感勒索,是一种人际关系中的“软暴力”。
在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都可以看到这种“软暴力”。
丽妮(化名)今年上初一,她的父母认为她必须是个学霸,才能有更好的前途。于是从暑假开始,就给丽妮报了补习班,提前把课堂上学的知识,学了一遍。开学后,父母又报了另一个补习班,提前一周,把知识再学一遍。到了上课时,丽妮第三遍,学习同样的内容。如此,她果然成了“学霸”。家长感到很满意。
但是,丽妮不想上补习班。每天上课的内容要听三遍,对谁都不是一种享受,更何况补习班晚上十点才结束,丽妮接着还要做功课,而补习的内容跟学校作业差不多。她感到完全没必要上这种补习班,向父母提出不上补习班的请求,结果被父母坚定地拒绝。
除了上补习班这件事情,丽妮的家长在其他方面,对她可谓言听计从,简直把她当小祖宗供着。比如从她家到学校,走路需要十分钟,同住一个小区的同学都是自己走路上学,学校公开要求家长不要接送,可是丽妮却要父母每天早上上学、中午放学、下午上学、晚上放学,统统开车接送她。这些要求父母都答应,只有一个前提,就是她必须上补习班!
丽妮的家长在上补习班还是不上补习班的选择中,已经勾出必选答案。这个层面上,丽妮没有发言权。她能做的,只是在选择后的第二个层面,提出“朝三暮四”或者“朝四暮三”的要求。
丽妮提出一天四次接送的要求,既然她顺从了家长的意愿,去上补习班,那她就在上学接送的事情上,对家长不依不饶。而家长每天四次接送孩子,看起来对孩子多么体贴多么好,可是,他们超常的付出背后,是对丽妮不容反对的控制。
家长对孩子实施“软暴力”,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家长设定一个“好”和“坏”的标准,比如孩子的成绩在班级排前三名,是好的,后十名,是坏的;孩子跟同性且学习好的同学交朋友,是好的,跟异性且学习差的同学交朋友,是坏的,等等。好坏的标准取决于家长的价值观,这时候孩子没有发言权。
在家长做出“好”与“坏”的选择后,开始要求孩子按照“好”“坏”标准,去做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孩子如果不照着做,家长就发怒,训斥,惩罚,甚至打骂孩子,孩子如果照做了,家长就奖励孩子,“我什么都听你的”,让孩子事事顺心。
“控制者——家长”通过强大的控制来完成对“被控制者——孩子”的角色塑造。家长认定,他们想要的结果,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他们的想法,当然比孩子的更成熟。所以,家长用“我都是为你好”的万能理由,和“我为你做牛做马”的感人行为,让孩子无法按照自我的喜好,进行自主的选择,从而剥夺了孩子活出“真我”的自由。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非常强调“足够好的妈妈”,国内心理专家曾奇峰翻译为“60分妈妈”,指的就是家长为孩子付出,做到及格最好,而不是要做得那么多,那么好。因为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为孩子做得“太好”的家长,背后一定有某种对孩子“必须如何”的掌控。他们情感的本质,是以甘愿为孩子付出一切,来换取孩子对他们的听话顺从,和完成对孩子的角色塑造。孩子的成长被“太好”的父母主宰,成了父母好坏观念里的“套中人”。
“套中人”的表现通常很自私、幼稚、愚蠢、情绪化和脆弱。比如丽妮,除了坚持父母每天四次送她上学放学外,还经常无端地发怒,又无理由地落泪,说感到无聊。她的父母手足无措,搞不清问题出在了哪里。
被剥夺了选择权的孩子,无法掌控自我的命运,而有了深深的无力感。便只能在细节上,拼命试图抓住一些控制的感觉。在心理治疗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家长带来的孩子,都有强迫洗手,强迫计数,仪式化动作,以及情绪失控等问题。乍看之下是孩子的问题,但是细细询问发现,在孩子的身旁,必定有某个顽强的“我什么都听你的只要你全按我说的做”的家长。
丽妮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问题解决了,目前只是生活自理能力差了点。乱发脾气是因为不够理智,下一步跟她多讲道理。
他们压根儿没想过,正是由于他们对丽妮“不上补习班”自主权的剥夺,使孩子必须玩这个听三遍课又不能撤退的痛苦游戏,才产生了问题。他们越对丽妮百依百顺,就越坚定地要求她上补习班,而丽妮也就越在生活中不肯自理,越有情绪上无休止地动荡起伏。或许直到某一天,丽妮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要么在沉默中自毁。
这种“我什么都听你的只要你全按我说的做”,不仅存在于亲子关系,而且存在于父母和子女、恋人或婚姻、知交密友、工作中的上下级,各种亲密关系中。
尤其明显的是两性关系。许多男人要求女友“乖”,“听话”。女友只要听他的话,他就满足女友物质情感上的诸多需要。至于女人对男人,千古不变的潜台词,更是“我无微不至地伺候你,但是,你必须……,否则,我就……”
世界上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安全与归属。但是,当我们陷入爱,无论爱的对象是另一半,还是孩子,都会过度关注对方,不惜一切地为对方付出,而同时,把对方套入我们的“必须”和“只要”。爱,于是变了味道。
亲密关系中不平等的控制,令爱褪色。我们要做的,并非“我什么都听你的,只要你全按我说的做”,而最好是“你不用什么都听我的,只要,你全按你说的做。”
如此,也就可以了。
黄鑫,南京大学毕业,作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著有心理治疗小说《白骨波罗蜜》《草人》,已发表的《女性心理成长自疗课》居于豆瓣心理专栏订阅量首位。
师从国内著名心理专家吴和鸣教授,与老师共同发展描述论写作与精神分析治疗,推动心理写作,帮助女性从自身成长的角度进行自我疗愈。
擅长领域:
婚姻情感咨询、女性心理成长、人际关系协调、职业生涯规划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