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语-评《往事并不如烟》
如果决定要把这本书当成一本往事回忆录来读,那就应该有个现在的或者就近的时空点,才能更好的去回忆过往。以书的开头提及的1957年时政运动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为始,到书中最后与作者交集的人物时间1985为未,作为读者我们更应该顺着时间线,从后面回过头去追塑看这本书。
如书中最后作者母亲李健生去参加史良追悼会的际遇,便提供了一个视角便于向我们展开这本书中所回忆的不如烟的往事。
当民盟内部的在职部长向旁人打听“她是谁?”
中央机关的干部又问“章伯钧是谁?”
这便是切入《往事并不如烟》这本书的一个视角--这本书说的便是这些“谁”的生平往事。
第一个“谁”是作者章诒和,既然说的是往事,那我们就应当要去了解一下作者,及其家庭背景后,于是我们便能很自然的发现第二个“谁”是作者的父亲章伯钧,知道章伯钧这么一个历史人物时,我们便能读懂作者串联出这些人物了:储安平、张伯驹、康同璧、聂绀弩、罗隆基、史良。
作者以章伯钧为首的民盟为契点,整书都是围绕着民盟这些右派人物而叙说,书中着重提到的这几位人物可以论得上是那一个时代的才子佳人,他们自身在不自觉中释放着那独特的人格魅力,作者一方面坦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的建树,在人生道路上的辉煌得意,还原出这些才子佳人或横溢的才情、或高雅的品格、或不可自控的风流之情。而另一方面又如实的、客观的道出了这些人物个性上的不足,以至在大时代大变动的环境下身处被动,而遭受侵袭与不公。
也正是通过这些人物与事件,让我们看到了新中国成立时期不稳定的政局,从鸣放到反右到文革;又通过作者其父亲被定为大右派的身份后人情事故的变化,道出当时政治背景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从中读出一些历史事件的同时,又还原了一部分人在动乱时期的真实生活情况,但在那样动荡不安的时期里,随波逐流又何尝不是唯一的安身立命之方呢。
在历史洪流面前,个人的命运总是渺小的依附在整体命运上,我们可以说命运是不公平的,让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些高级知识分子遇到了一些不公平的待遇;而同时命运又是公平的,因为一如章伯钧被定性为右派头号人物时,大英百科全书亦为这位历史人物下了定论,这让章伯钧对自身的遭遇有了很好的释怀。
而作为没有亲身经历这些事件的局外人而言,对于书中所提及的事件、遭遇,我们无法感同身受,如作者对记者提问时回答说很多关于当时事件的书籍都是肤浅的,我们没有真正的理解其中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故不能真正客观的去如实评论。
所以留给读者的便只能是一段段的往事,而非去追究一个时期,尽管这些往事都发生在一个非常时期,这并不如烟的往事,终究还是一个人的记忆,围绕着民盟这个团体而展开的回忆。而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仅是段可有可无的历史,也确实只是一段往事而已。
虽然斯人已逝,但那旧絮依旧在作者心头缠绕,然而在历史上像焚书坑儒、指鹿为马,站错队伍这种政治错误自古皆有,尽管这不如烟,但这些政治人物的命运,在历史中确实仅是一段往事而已。
如书中最后作者母亲李健生去参加史良追悼会的际遇,便提供了一个视角便于向我们展开这本书中所回忆的不如烟的往事。
当民盟内部的在职部长向旁人打听“她是谁?”
中央机关的干部又问“章伯钧是谁?”
这便是切入《往事并不如烟》这本书的一个视角--这本书说的便是这些“谁”的生平往事。
第一个“谁”是作者章诒和,既然说的是往事,那我们就应当要去了解一下作者,及其家庭背景后,于是我们便能很自然的发现第二个“谁”是作者的父亲章伯钧,知道章伯钧这么一个历史人物时,我们便能读懂作者串联出这些人物了:储安平、张伯驹、康同璧、聂绀弩、罗隆基、史良。
作者以章伯钧为首的民盟为契点,整书都是围绕着民盟这些右派人物而叙说,书中着重提到的这几位人物可以论得上是那一个时代的才子佳人,他们自身在不自觉中释放着那独特的人格魅力,作者一方面坦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的建树,在人生道路上的辉煌得意,还原出这些才子佳人或横溢的才情、或高雅的品格、或不可自控的风流之情。而另一方面又如实的、客观的道出了这些人物个性上的不足,以至在大时代大变动的环境下身处被动,而遭受侵袭与不公。
也正是通过这些人物与事件,让我们看到了新中国成立时期不稳定的政局,从鸣放到反右到文革;又通过作者其父亲被定为大右派的身份后人情事故的变化,道出当时政治背景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从中读出一些历史事件的同时,又还原了一部分人在动乱时期的真实生活情况,但在那样动荡不安的时期里,随波逐流又何尝不是唯一的安身立命之方呢。
在历史洪流面前,个人的命运总是渺小的依附在整体命运上,我们可以说命运是不公平的,让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些高级知识分子遇到了一些不公平的待遇;而同时命运又是公平的,因为一如章伯钧被定性为右派头号人物时,大英百科全书亦为这位历史人物下了定论,这让章伯钧对自身的遭遇有了很好的释怀。
而作为没有亲身经历这些事件的局外人而言,对于书中所提及的事件、遭遇,我们无法感同身受,如作者对记者提问时回答说很多关于当时事件的书籍都是肤浅的,我们没有真正的理解其中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故不能真正客观的去如实评论。
所以留给读者的便只能是一段段的往事,而非去追究一个时期,尽管这些往事都发生在一个非常时期,这并不如烟的往事,终究还是一个人的记忆,围绕着民盟这个团体而展开的回忆。而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仅是段可有可无的历史,也确实只是一段往事而已。
虽然斯人已逝,但那旧絮依旧在作者心头缠绕,然而在历史上像焚书坑儒、指鹿为马,站错队伍这种政治错误自古皆有,尽管这不如烟,但这些政治人物的命运,在历史中确实仅是一段往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