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和西敏:一次离别》影评:比生活更真实
哈法蒂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从不以剧情的曲折离奇取胜,而是用直白朴素的叙事语言,与无声处诉说千言万语。
纳西和西敏是《一次离别》的男女主人公。西敏希望全家移民为女儿谋求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而纳西不愿抛弃患有脑年痴呆症的父亲出国,两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故事就此展开。
离婚协议失败后,回到家中的西敏收拾行李准备回母亲家住,在那个逼仄的空间,她来来回回拾掇衣物,在后来的故事发展中,有一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那时的西敏在夜色中开车,身旁坐着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岳父,她留着眼泪说“他连你别走,别这样,我不想离婚这种话都没说过,好像我们十四年的生活什么的不算似的”。
也许从一开始,她就盼望这个男人能向她展示自己的软弱。生活中近乎残酷的琐碎,让她像战士一样坚强了太久,她似乎想要为自己找一个能够继续战斗的理由。而纳西却从不示弱,不管是对她,还是对生活。
这次离别好像第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女儿在后来埋怨母亲,觉得她如果不走就不会发生这么多糟糕的事情。但其实很难去断定到底谁对谁错。他们像所有孝敬父母的孩子,所有疼爱孩子的父母,甚至他们还深爱彼此。打败他们的不过是生活中的琐碎,但琐碎恰恰是生活最真实的面貌。
电影里,西敏在离开的时候,楼道里的搬运工来要另一半人工费,看似无关痛痒的情节,却最是一针见血。
你看,生活从不会因为你今天失恋就对你格外温存,连电影都不会。
因为西敏的离开,纳西分身乏术。要照顾老年痴呆的父亲,要接送上学的女儿,要赚钱养家,要兼顾生活的体面和男人的自尊,他只得聘用护工瑞次,即使是在知道瑞次怀孕三个月的情况下。
而瑞次是个信教的女人,有一个年幼的女儿和债务缠身的丈夫。生活的困窘无奈可想而知。导演的高明之处就是让每个人在他的世界,或者说是在他的三观中都显得情理得当,让观众很难单纯的去指责谁。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有一天纳西早归,他发现父亲被绑在床上,而本该照顾父亲的护工瑞次不见踪影,抽屉里的现金也不见了。他怒不可歇,对回来后的瑞次大声指责并将她赶出家门。在推搡中瑞次跌倒,最终流产。
希腊神话里,潘多拉是出于好奇打开了魔盒,释放了世间所有的邪恶。而现实中,释放邪恶的往往不是魔盒,而是人的本性,甚至还是其中美好和光明的一面。
诉讼是为了正义,而谎言却接踵而至。
在瑞次和纳西的官司中,纳西隐瞒了知道瑞次怀孕的事实,瑞次没有提及流产前一天出过车祸的经历。《欺诈游戏》里面说,人类一天接触200次谎言,每10分钟就会说3次谎。他们并不是奸邪之人,但是他们都因为生活的窘境、现实的残酷而自私过、懦弱过。他们真实得像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纳西因为同情瑞次,最终主动撤诉并反过来向法官求情。瑞次最后也向西敏坦白了自己被车撞过的经历,并且拒绝接受纳西的补偿金。这场争斗似乎像是喧嚣的闹剧,波澜过后又各自回归轨迹生活。然而伤痛毕竟产生,当看到瑞次的小女儿坐在民事法庭外等待自己的父母时,没有人能够想象她漆黑如点墨的瞳孔下,世界是什么颜色。
而纳西的女儿更让人心疼。
法官问她,爸爸知道瑞次是孕妇吗?她天真无邪的说,不知道。
法官追问,那为什么爸爸会询问护工孕检医生的电话号码?她真诚无比的说,是因为我后来告诉了他。
就像事先排练过一样,她甚至不用父亲有意提醒,就把谎言说得那样毫无破绽,如同说谎是她的本能。
这世上谁不愿纯白无暇,谁又能洁白无比。
看《一次离别》有一种很沮丧的感觉,这种沮丧不是看到女主最后得癌症,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也不是外星人入侵地球,汽车人却没能及时赶到拯救世界。这种沮丧源于它的真实。那种比生活本身更真实的表达,润物细无声的将生活中无法具象的触感影像化,让我们麻木的神经为之阵痛,让我们怅然若失扼腕叹息。
电影到最后也没有给我们鸡汤,纳西和西敏终于还是选择离婚,女儿自己走上法庭,选择将要和谁生活。一切在这里戛然而止,答案其实并不那么重要。
因为这个选择本身就已经过于悲伤。
纳西和西敏是《一次离别》的男女主人公。西敏希望全家移民为女儿谋求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而纳西不愿抛弃患有脑年痴呆症的父亲出国,两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故事就此展开。
离婚协议失败后,回到家中的西敏收拾行李准备回母亲家住,在那个逼仄的空间,她来来回回拾掇衣物,在后来的故事发展中,有一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那时的西敏在夜色中开车,身旁坐着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岳父,她留着眼泪说“他连你别走,别这样,我不想离婚这种话都没说过,好像我们十四年的生活什么的不算似的”。
也许从一开始,她就盼望这个男人能向她展示自己的软弱。生活中近乎残酷的琐碎,让她像战士一样坚强了太久,她似乎想要为自己找一个能够继续战斗的理由。而纳西却从不示弱,不管是对她,还是对生活。
这次离别好像第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女儿在后来埋怨母亲,觉得她如果不走就不会发生这么多糟糕的事情。但其实很难去断定到底谁对谁错。他们像所有孝敬父母的孩子,所有疼爱孩子的父母,甚至他们还深爱彼此。打败他们的不过是生活中的琐碎,但琐碎恰恰是生活最真实的面貌。
电影里,西敏在离开的时候,楼道里的搬运工来要另一半人工费,看似无关痛痒的情节,却最是一针见血。
你看,生活从不会因为你今天失恋就对你格外温存,连电影都不会。
因为西敏的离开,纳西分身乏术。要照顾老年痴呆的父亲,要接送上学的女儿,要赚钱养家,要兼顾生活的体面和男人的自尊,他只得聘用护工瑞次,即使是在知道瑞次怀孕三个月的情况下。
而瑞次是个信教的女人,有一个年幼的女儿和债务缠身的丈夫。生活的困窘无奈可想而知。导演的高明之处就是让每个人在他的世界,或者说是在他的三观中都显得情理得当,让观众很难单纯的去指责谁。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有一天纳西早归,他发现父亲被绑在床上,而本该照顾父亲的护工瑞次不见踪影,抽屉里的现金也不见了。他怒不可歇,对回来后的瑞次大声指责并将她赶出家门。在推搡中瑞次跌倒,最终流产。
希腊神话里,潘多拉是出于好奇打开了魔盒,释放了世间所有的邪恶。而现实中,释放邪恶的往往不是魔盒,而是人的本性,甚至还是其中美好和光明的一面。
诉讼是为了正义,而谎言却接踵而至。
在瑞次和纳西的官司中,纳西隐瞒了知道瑞次怀孕的事实,瑞次没有提及流产前一天出过车祸的经历。《欺诈游戏》里面说,人类一天接触200次谎言,每10分钟就会说3次谎。他们并不是奸邪之人,但是他们都因为生活的窘境、现实的残酷而自私过、懦弱过。他们真实得像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纳西因为同情瑞次,最终主动撤诉并反过来向法官求情。瑞次最后也向西敏坦白了自己被车撞过的经历,并且拒绝接受纳西的补偿金。这场争斗似乎像是喧嚣的闹剧,波澜过后又各自回归轨迹生活。然而伤痛毕竟产生,当看到瑞次的小女儿坐在民事法庭外等待自己的父母时,没有人能够想象她漆黑如点墨的瞳孔下,世界是什么颜色。
而纳西的女儿更让人心疼。
法官问她,爸爸知道瑞次是孕妇吗?她天真无邪的说,不知道。
法官追问,那为什么爸爸会询问护工孕检医生的电话号码?她真诚无比的说,是因为我后来告诉了他。
就像事先排练过一样,她甚至不用父亲有意提醒,就把谎言说得那样毫无破绽,如同说谎是她的本能。
这世上谁不愿纯白无暇,谁又能洁白无比。
看《一次离别》有一种很沮丧的感觉,这种沮丧不是看到女主最后得癌症,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也不是外星人入侵地球,汽车人却没能及时赶到拯救世界。这种沮丧源于它的真实。那种比生活本身更真实的表达,润物细无声的将生活中无法具象的触感影像化,让我们麻木的神经为之阵痛,让我们怅然若失扼腕叹息。
电影到最后也没有给我们鸡汤,纳西和西敏终于还是选择离婚,女儿自己走上法庭,选择将要和谁生活。一切在这里戛然而止,答案其实并不那么重要。
因为这个选择本身就已经过于悲伤。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