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人物-------钱钟书,杨绛
看到前面有人提到钱钟书,还有人对钱杨夫妇很褒扬,哎,真的不能盲人摸象啊。钱钟书晚年关于鸡蛋与母鸡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知识分子的淡泊,矜持和清醒,处理得恰到好处,赞~~
但还是那句话,看历史人物,要看大局看整体的。任何人都有人性的光辉,也都有人性的弱点,那么,优与劣,善于恶,高尚与猥琐,厚道与刻薄,各占多少比例?是37开,55开,还是28开?这个我觉得应该有效区分。
钱钟书的被发掘,是上世纪80年代初,那是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也是各种思潮极端活跃的时代。经历从反右到文革那么多年的思想禁锢,一旦放开,反弹下勃然喷发的能量是巨大的。只要稍微了解那些年的文化界,思想界动态,就会发现个有趣的现象:之前端坐高台的各位大家,几乎都被拉了下来,不仅拉下,还要各种挑毛病;之前冷遇无人问津的,被披红挂彩捧上新的高位------捧和打的对象,有个体的人,也有整体性的思潮,流派等等。
文学界的“重评文学史”思潮就是以上背景下的产物。其他不展开,就说最直观的结果吧:由冷到热被翻出来的小说家,影响最大的有3个: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这个由冷到热的转变,有内因,也有外因,内是驱动力,外是催化剂。有时候很难说清是谁先谁后,也许是殊途同归。文学的一贯艺术特性有自身拨乱反正的要求,而与西方世界的物质差距必然影响到文化心态的不自信,所以,一旦发现西方人认可,国人马上反应迅速地跟进了。
上面的3位80年代被挖掘出的小说家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之所以影响最大,研究者最多,要共同感谢一个人:出生于上海的,100%中国血统的,美国学者夏志清。
插条简介:夏志清,著名美籍华裔学者。1921年出生于上海浦东,按现在的说话,是上海本地人~~夏1948年考取奖学金赴美,51年获耶鲁大学英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一直在美国大学任教,研究方向为文学评论。1961年,夏志清用英文完成《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后夏一举成名,奠定了他之后终生从事的文学评论学术之路,同时也以此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副教授职位。
前面看到有人说钱理群,温如敏,吴福辉等人的《现代文学三十年》是首次重新评价沈从文,是不准确的。别的不说,就从成书时间看好了,最直观,夏志清的书1961年,钱,温,吴等人的书远在30多年后呢。
而且,如果完整比较过2本书,会发现,里面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中小说的评价,基本就是按照夏的思路来的。主调,或者说评价的核心思路,均来自夏志清的著作。
事实上,夏的《现代小说史》对当代文坛的影响非常深远,文革后一代成长起来的文学史研究者们,几乎都是看着这本书在学术上起步的。已经扯远了,索性再扯得更远一点:钱理群,温如敏,吴福辉等人如今算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泰斗,当然,他们本人有能力,有才华,不过呢,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是北大著名教授王瑶招收的文革后第一届硕士研究生。一共5个人好像,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们的学术眼界和研究格局赢在了起跑线上。等到他们毕业的1981年,恰逢大环境的学术春天到来,天时地利,加上年轻力壮,有想法,有行动,于是,他们自己也成了泰斗。
如今都说:跟对老板很重要。的确很重要。但好的老板是稀缺资源,如果运气好,跟到了,一定要好好跟,人生的境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上个LEVEL了。
二
如上所说,钱钟书的被重新发现,有时代的大势,也有外国学者的欣赏在前-----这是在阳春白雪的专业研究领域
1990年,随着电视剧《围城》的热播,捧红了陈道明。也向普通民众推出了钱钟书------这是在下里巴人的通俗领域
然后,随着电视剧《围城》的热播,各种主流报纸开始力推钱钟书,一时人人争相说钟书。当时我还远未成年,至今印象最深的是:这个男演员是杜宪的丈夫--------突然发现,我8卦的心,从童年就开始了啊~~~
当年的捧钱盛况我经历了,但懵懵懂懂。所以,当成年以后闲来无事,翻看关于钱钟书的资料时,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总觉得不对劲。当时不知道哪儿不对劲,后来知道了。原来,有时直觉还是蛮灵的。
在那么多捧钱的文章中,很多基本是复读机,人云亦云的,高帽子很多,但全部没有感情的温度。即便是晚辈后学回忆师长,有没有真情实感还是多少能感觉到。不是说你言语赞美就是真的了解或认可。
而与钱钟书差不多一个时期的同辈中,文人嘛,应该很容易留下点什么的。真正接触过钱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居然是不满大于赞赏,甚至有很多相当负面的评价。
那么,为什么,最真实了解钱钟书的人,反而对他的观感评价不那么好?而离钱钟书相当远的人,却一直看似真诚,却又貌似空洞地在赞美?钱钟书有个头衔很堂皇“文化昆仑”。民间不了解,但主流知识界,好像认可的人并不多。
那么,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古人云:朝中有人好作官,古今同理。
钱钟书有个私交甚密的清华校友:胡乔木。胡已去世多年,应该没有敏感词了吧
胡乔木的身份,一句话简介:中共中央一支笔。这也是传记作家叶永烈写的胡乔木传记的书名。当然,这里的“一支笔”,不是真的客观的笔,而是对于党的精神思想,政策决定,或妙笔生花,或深刻理解,或极力维护的意思。由此可以想象,胡在党内是什么地位,差不多以前衙门里绍兴师爷的角色。胡从40年代开始担任毛爷爷的秘书,建国后是第一任新华社社长,直接掌管全国媒体喉舌------再次证明跟对老板很重要,如果跟了张国焘,估计早就淹没在漫天黄沙中了。
胡的履历实在记不住,只记得是个很牛逼的人,维基百科上的COPY过来:
胡乔木历任新华社社长,新闻总署署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文革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顾问、名誉院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1978年补选为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主持起草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重要文件。198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曾任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胡的官方背景直接秒杀前面说过的所有人脉,圈子,朋友,关系的。因为,最关键的,他活着,一直活到1992年。
三
因为有那么个好朋友,而且是当权派的,又是主管意识形态的好朋友,所以钱钟书“好风凭借里,送我上青天”,日子过得很惬意。
建国后,中央主持进行《毛泽东选集》的英译工作,胡乔木是项目领导人,就钦点了钱钟书进入工作小组。
有人说,是因为钱钟书英文好,但这类工作组,光英文好就行吗?或者说,单纯英文好,够吗?反过来说,建国初英文好的人多了,钱钟书有啥特点呢?
《毛选》的英译,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在当时的大形势下,明显还是个政治问题,因此,保证参与人员的跟正苗红很重要,那么,在这一点上,钱钟书的劣势显而易见,抗战后连民国政府都要对钱进行审查,到了政治尺度标准更为严苛的49年后,为什么钱反而入选了那么重要的核心工作小组?
钱钟书珍珠港事件后呆在上海,如今的履历上写“被困上海”,但有人说,是钱受不了昆明的物资匮乏而主动选择回了上海------真相如何我不知道,但钱钟书在上海沦陷期日子过得不错是事实,跟某些立场有问题的文人过从甚密也是事实,正因为这样,抗战结束后钱受到当局审查,后经朋友疏通才得以过关。
因此,要说以钱钟书的经历,他之所以入选《毛选》翻译小组,没胡乔木的特意关照,谁会相信呢?
于是,在《毛选》英译组这个堪称世外桃源的地方,钱钟书顺利地避开了外部世界轰轰烈烈的,名目繁多的各项政治运动,全身而过,安然无恙。
如果事情单纯是这样,那么也没太多吐槽点,有个富贵朋友也算自己本事,适当的充分利用资源也不能说不可以。但问题是,钱钟书这个男人,其实很鸡糟,或者说,蛮刻薄的,用现在的话说,毒舌。最直观的感受请去读《围城》,里面那些被人奉若经典的所谓犀利言辞背后,是完全的冷漠。
鲁迅的文字也色根的,但鲁迅文字背后的情怀显然跟钱钟书不一样。且不说钱钟书是否有卖弄,钱的幽默也好,机智也罢,仔细品味,里面少了最根本的一味原料:悲悯。一个真正的好作家应该是具有悲悯情怀的,或者说,同情心。而钱的文字里,洋洋得意有,沾沾自喜有,就是没有真正放下身段的对他人的同情心。
很多时候,文如其人。钱钟书在生活中也不是个令人愉快的人。他们夫妇,在生活中并不受人待见,简单点说,群众关系不好。不是别人嫉妒他们,在北大清华的知识精英圈中,缺什么都可能,但绝对不缺才华。周围人对他们夫妇的不良评价完全是他们本身的做人问题。看看那群人的回忆文章,对钱杨夫妇有意见的人多了。矛盾么肯定是一个巴掌拍不想,而钱杨的优势在于:他们会写,所以,常常把对周围人的不满付诸笔端,与他们有矛盾的人,在他们笔下,形象都是一塌糊涂的,讽刺挖苦嘲讽打击,怎么刻薄怎么来-------不是我们俗人那种直白浅显易懂的刻薄,而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骂一句先绕三个弯的刻薄,就是骂了你你还不一定知道。如果对方看懂了,钱可以出一口气,如果对方看不懂,那么钱更有一种智商上的优越感。
坦白说,我不喜欢钱这样的风格。如果要说“装”,钱这样才叫装吧,用郭德纲的话说:有意思么?
四
鲁迅跟钱钟书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鲁的思想深度钱根本没有。鲁迅要有点年纪才能慢慢读懂,年龄越大,越能入味。他对国民性的批判,至今无人能及,而且,最悲哀的是,鲁迅之后的一代代国人,包括我们,始终绕不出他画的那个圈。
“鲁迅在日租界”和“钱钟书后来在上海”不是一回事,以目前的价值观来说,两者有本质区别的。
鲁迅1936年10月就去世了,而抗战全面爆发是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俗称77事变。鲁迅和抗战胜利后严格审查的日伪政权完全没关系。
77事变后,37年11月上海沦陷,日军占领上海,但这时,租界区还是独立的,即很多地方会提到的“孤岛”时期。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全面掌控上海。钱钟书到上海,是在珍珠港事件后,即当时的上海,已经全都是日伪政权的天下了。
所以,不管鲁迅和日租界多亲近,他与日伪政权是完全扯不上关系的,而钱钟书则不一样。与日伪的关系是现代史价值判断的底线,过了,就是大义,品格,气节的问题。
前面有人提到“知识分子的风骨”,说梁林有,钱钟书也有。梁林是有的,但钱就是没有呀,有的话,大家也不会对他有那些微词了。
五
钱钟书是低调的,但钱的低调是闷声发大财的低调,是因为胡乔木的特殊关照而得到诸多利益之后的低调,大家之所以看低他,最直白的说,就是觉得他明明傍了棵上层的大树,却又要摆出一副很恬淡的知识分子的清高姿态。如果真的清高,是不可能和胡乔木搞好关系的。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意识里,对政权对高层都是保持一定距离的。因为唯有保持适当距离,才能保证思想和学术的自由独立。做学问最怕被意识形态干扰。而因为胡乔木的身份,刚好是主管媒体舆论的,那么,对钱的各类好评如潮,是上峰的旨意?还是真实的声音?钱学问肯定是好的,才华肯定是出色的,但如果没有外力推动,钱的名声能不能达到这个高度?
就当我俗吧,我是觉得,有大树乘凉你就乘好了,这也是你自己的造化。但是,一个大男人,怎么就那么鸡糟小心眼呢?钱的气量蛮小的,做为一个男人,这是个大缺陷。男人你可以没文化,可以没外貌,但绝对不可以没风度,没气量-----个人观点,请轻拍。
看看文学史,有哪个男作家,因为几只猫在打架,也亲自上阵,还洋洋自得?因为对某位异性看不惯,就写文章编排人家以出心中恶气,但等到旁观者找上门来,却又不承认了一刚?------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但管中窥豹,钱钟书的为人真的没有男人该有的大气。
正因为钱的不大气,很鸡糟,所以后来对权贵的亲近,对利益的笑纳,也就顺理成章了,鸡糟的男人都会算计,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路径。学问和人品不一定是一致的,互相割裂的例子很多,比如沈括,比如朱熹,钱钟书的学问才华和他的为人品格,也是不平衡的。
还有一点很个人的体会:钱杨的人生,缺少生命的热情。或者说,一直或多或少地“端”着,缺少酣畅淋漓的投入,难得看到的投入,是帮自家的猫打架,太大材小用了啊!
作为一个作家,是需要热情的,没有热情,何来感染力?有些人比较理性,但冷静的笔触只是不动声色,不意味着内心不需要激情涌动。钱钟书的散文小说,说得不好听一些,如果拿掉讽刺挖苦嘲讽以及优越感,还剩下什么?剩下多少?
徐志摩是热情太盛,最后自燃烤焦了自己;郭沫若是邪火,很明艳,但有点诡异,最后差不多也是自焚了;鲁迅是外冷内热,苦口婆心,但对生命是很热爱的,热爱到恨铁不成钢的遗憾悲愤;胡适比较恒温,但对同性异性,他还是很起劲的,这也算生命热情的一种;林徽因表说了,她说过,没有情感体验的生活,她宁可死;梁思成么,跟着林徽因一起坐过山车,充分体验情绪的高峰低谷,曲径通幽.......
之所以他们让我们着迷,是因为各种焕发生命活力和积极能量的人生,不能带来这些的,就让专业学者去研究吧,俗人只找有意思的8卦
六
如今大众心中基本定格的钱杨形象是杨女士刻意营造出的。
一直对单纯的文字不太信任,因为光文字真的做不得准。男人的情书不说了,冲动之下的产物,套用如今的一句话就是:相信男人的话,母猪也会上树。女人的文章也是,尤其是自叙性质的回忆录。人性的弱点决定了在回忆中难免美化自己,回避问题。基本都是把自己塑造得比实际真实高几个台阶。
例子太多了:刘晓庆出自传,出版后她前夫也跟着出书了,反驳勘误很多事情;
章含之出回忆录了,外交部同事发文还原历史,她的前夫也在香港连载与章的恩怨情仇,后来因女儿洪晃的要求才中断;
蒋碧薇和廖静文前后2位妻子,都写过徐悲鸿,但如果隐去男主名字,大家看得出2人写的是同一个人吗?;
梁思成后妻也出回忆录了,结果连不相干的朋友,清华的师生都发文更正……
近一点说,那批女主播们,杨澜啊,曾子墨啊,也都出自传,去伪存真之后,事实与她们自己的描述距离不是一点点
一分为二地说,钱钟书年轻时狂傲,中年时圆滑,晚年倒是淡定很多,鸡蛋和母鸡的比喻的确是赞的。但是,钱淡定了,钱夫人不淡定啊,杨绛写剧本出生,以前是写戏剧的,戏剧要求什么?冲突,有冲突才有张力。
年轻时对张力的体察刻画到老年也无法平静杨女士的心,丈夫在世时,2人还能相濡以沫,后来,女儿走了,丈夫也走了,杨女士在寂寞冷清之余,估计又想起当时自己戏剧上的成功,所以,以90高龄,完成了一次最成功的场景塑造------《我们仨》2003年出版。
10多年前的世纪之交,以“回眸百年”的名义文化圈内热闹纷呈,其中一个特色是出版了很多回忆录,《我们仨》也顺着这股大潮推出了。几乎所有的评论都说,杨女士淡定啊,从容啊,平淡中见真情啊……我蛮无语的,其他都不说,就90多岁的老太太出书夸自己,这个行为本身算“淡定”?别人写她倒也算了,自己自说自话,怎么看都是很入世的呀,甚至,很希望自己流芳百世啊
那么,杨女士一家到底值不值得流芳百世?钱钟书的学问肯定是好的,作为学者,可以被后人记住的。写小说差不多是玩票了,但比较新奇有趣,文学史上也有一席之地。但杨女士呢?他们的女儿呢?再整体说,他们这个家庭呢?
至少从书中看,他们这个家,结构就有问题的:回忆录很多,但没有哪个,把已经成年成家的女儿放在其中。钱瑗的人生,说得不好听一点,是很无趣很寡淡,甚至悲剧,而悲剧的原因,除了时代原因,杨绛作为母亲,推波助澜,女儿人生的不美满不幸福,杨绛绝对有责任。
七
钱瑗在30多岁才结婚,第一任丈夫婚后2年多,文革中自杀。有些事先不说。若干年后,杨绛居然让女儿嫁给一个带着18岁儿子的男人,除了儿子,还有个女儿。然后,钱瑗是不会做家务的,后来继子的回忆中,也看不出任何钱瑗和丈夫的感情互动。
所以,钱瑗的婚姻,我真的挺好奇,她为什么要嫁啊?既然嫁了,怎么没有跟丈夫继子继女算一家,反而跟父母继续算一家?《我们仨》中,有女婿什么事么?这样的家庭模式正常吗?我是觉得不正常,大概我是俗人,家庭美满,天伦之乐,其乐融融是我的理想。而杨绛笔下的家,我只觉得冷,倒不是冷漠,而是清冷。也许因为受不了这份清冷,所以杨绛用文字来麻醉自己,让别人相信的同时,自己也相信了。
一个蛮奇怪的家庭,一个并不幸福的女儿,杨绛女士用手中的妙笔,居然生花出现代知识分子家庭的典范,真是写戏的人才啊,那么大年纪还宝刀未老。
不要说有很多评论赞赏,评论这个东西,看看就好,难道还不知道文人间的“捧场”么?只要想想,毛新宇的字都能被评论成“朴拙而带古意”,还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事实还是最基本的,事实上,杨女士的家庭生活,基本在知识分子的平均线之下,不是说物质待遇,而是最基本的人伦常情,说得刻薄点,大人种的因,女儿品尝了苦果,真是作孽
前段时间,因为书信拍卖,杨绛女士的反应,令人诧异,这也叫淡定?装的就是装的,总有穿帮的时候。
八
钱瑗的第二任丈夫现在还活着,80多了,算算年纪,大概84,85岁左右。钱瑗二婚的时候37岁,男的47好像,有个儿子18岁,还有个小女儿。
一婚的时候钱瑗是31,32岁,然后2年多后,LG自杀
钱瑗自己没有孩子。
坦率说,钱瑗是个很一般的女子,甚至在一般女子平均之下。虽然她后来也在高校,也有职称。但是,如果走近看她的生活,真的很无趣,或者不能说无趣,就是连基本的女性的要求都达不到。没有正常的恋爱,没有生活能力,更没有社交能力,没有孩子,也没有闺蜜朋友,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是不太正常的。这个不叫“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差不多算“自闭”。篱笆上的女人好好叫比她生动可爱得多了。
而钱瑗之所以这样的一生,父母绝对有责任的。钱杨夫妇,不是那种很有亲情父爱母爱的人,虽然,杨女士晚年在书里面写得温情脉脉,事实,他们夫妻对女儿的教育蛮失败。钱瑗1937年出生,妙龄少女的时期远未文革,而钱钟书家因为胡乔木的庇护日子很滋润啊,怎么就把女儿养成了这副样子?
有人说,钱瑗的第一次婚姻,是因为父母想在文革中自保 ,而让她嫁了革委会的某人。这个说法我没有求证过,但钱瑗的第二次婚姻显然是某种需要,外力因素的需要。杨绛当初居然授意女儿如此再婚,怎么看都是很势利无情的。然后,在《我们仨》中,有看到这位至今还活着的女婿的身影吗?他们家的事,隐去姓名,放到天涯上说,肯定被人鉴定为极品。然后,就是因为文字,因为钱钟书的招牌,居然变成“淡定从容”的范例,呵呵,**对舆论的掌控,真是很有一套,那些随声附和的文人们,也真是很会接翎子,领会上头的意思。
九
对女子的评价,如果真漂亮,就直接夸漂亮,不那么漂亮呢?可以说端庄,或者说善良,不那么善良呢?可以说有个性,如果个性也毫无特点呢?可以说对生活从容------真的想夸一个人,怎么都可以找出话来说。
对老人来说,我觉得“淡定从容”是一种普遍性的品质,不值一提。经历过岁月风霜的老人,淡定从容是常态啊,就看看自己家人,看看周围的人们,这样的老人不要太多哦,有啥稀奇的?知识分子圈子里,到了晚年,淡定地,优雅地,从容的,快乐的,老有所乐,尽享天伦的老人太多太多了,杨绛这么异类的一家子,有啥Point是值得大家在众口称赞的?
是抗战烽火中与祖国的同甘共苦?-------钱杨夫妇因为嫌西南联大在昆明的日子太苦所以去了日伪统治下的上海
是建国后投身热火朝天的建设?---------被上层钦点他们躲近了世外桃源
是文革中的一身硬气,精神独立?---------趋炎附势他们做得比谁都狠
好了,新时期了,还是在胡乔木的关心过问下,越级分了房,当年内部文件记录中写了胡对钱的褒扬,接下去的事情么很容易理解了
然后,明明他们一家与上层走得比谁都近,好处也享受了不少。结果,居然最后偏偏要凹那么个“清高淡定从容宁静”的造型,这算不算矫情?
钱钟书学问肯定有的,但杨绛肯定不是她自己说得那么好,真正的淡定大气,看看武则天,看看宋美龄,无字碑不是谁都有魄力立的,还是那句话:行胜于言。
但还是那句话,看历史人物,要看大局看整体的。任何人都有人性的光辉,也都有人性的弱点,那么,优与劣,善于恶,高尚与猥琐,厚道与刻薄,各占多少比例?是37开,55开,还是28开?这个我觉得应该有效区分。
钱钟书的被发掘,是上世纪80年代初,那是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也是各种思潮极端活跃的时代。经历从反右到文革那么多年的思想禁锢,一旦放开,反弹下勃然喷发的能量是巨大的。只要稍微了解那些年的文化界,思想界动态,就会发现个有趣的现象:之前端坐高台的各位大家,几乎都被拉了下来,不仅拉下,还要各种挑毛病;之前冷遇无人问津的,被披红挂彩捧上新的高位------捧和打的对象,有个体的人,也有整体性的思潮,流派等等。
文学界的“重评文学史”思潮就是以上背景下的产物。其他不展开,就说最直观的结果吧:由冷到热被翻出来的小说家,影响最大的有3个: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这个由冷到热的转变,有内因,也有外因,内是驱动力,外是催化剂。有时候很难说清是谁先谁后,也许是殊途同归。文学的一贯艺术特性有自身拨乱反正的要求,而与西方世界的物质差距必然影响到文化心态的不自信,所以,一旦发现西方人认可,国人马上反应迅速地跟进了。
上面的3位80年代被挖掘出的小说家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之所以影响最大,研究者最多,要共同感谢一个人:出生于上海的,100%中国血统的,美国学者夏志清。
插条简介:夏志清,著名美籍华裔学者。1921年出生于上海浦东,按现在的说话,是上海本地人~~夏1948年考取奖学金赴美,51年获耶鲁大学英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一直在美国大学任教,研究方向为文学评论。1961年,夏志清用英文完成《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后夏一举成名,奠定了他之后终生从事的文学评论学术之路,同时也以此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副教授职位。
前面看到有人说钱理群,温如敏,吴福辉等人的《现代文学三十年》是首次重新评价沈从文,是不准确的。别的不说,就从成书时间看好了,最直观,夏志清的书1961年,钱,温,吴等人的书远在30多年后呢。
而且,如果完整比较过2本书,会发现,里面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中小说的评价,基本就是按照夏的思路来的。主调,或者说评价的核心思路,均来自夏志清的著作。
事实上,夏的《现代小说史》对当代文坛的影响非常深远,文革后一代成长起来的文学史研究者们,几乎都是看着这本书在学术上起步的。已经扯远了,索性再扯得更远一点:钱理群,温如敏,吴福辉等人如今算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泰斗,当然,他们本人有能力,有才华,不过呢,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是北大著名教授王瑶招收的文革后第一届硕士研究生。一共5个人好像,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们的学术眼界和研究格局赢在了起跑线上。等到他们毕业的1981年,恰逢大环境的学术春天到来,天时地利,加上年轻力壮,有想法,有行动,于是,他们自己也成了泰斗。
如今都说:跟对老板很重要。的确很重要。但好的老板是稀缺资源,如果运气好,跟到了,一定要好好跟,人生的境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上个LEVEL了。
二
如上所说,钱钟书的被重新发现,有时代的大势,也有外国学者的欣赏在前-----这是在阳春白雪的专业研究领域
1990年,随着电视剧《围城》的热播,捧红了陈道明。也向普通民众推出了钱钟书------这是在下里巴人的通俗领域
然后,随着电视剧《围城》的热播,各种主流报纸开始力推钱钟书,一时人人争相说钟书。当时我还远未成年,至今印象最深的是:这个男演员是杜宪的丈夫--------突然发现,我8卦的心,从童年就开始了啊~~~
当年的捧钱盛况我经历了,但懵懵懂懂。所以,当成年以后闲来无事,翻看关于钱钟书的资料时,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总觉得不对劲。当时不知道哪儿不对劲,后来知道了。原来,有时直觉还是蛮灵的。
在那么多捧钱的文章中,很多基本是复读机,人云亦云的,高帽子很多,但全部没有感情的温度。即便是晚辈后学回忆师长,有没有真情实感还是多少能感觉到。不是说你言语赞美就是真的了解或认可。
而与钱钟书差不多一个时期的同辈中,文人嘛,应该很容易留下点什么的。真正接触过钱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居然是不满大于赞赏,甚至有很多相当负面的评价。
那么,为什么,最真实了解钱钟书的人,反而对他的观感评价不那么好?而离钱钟书相当远的人,却一直看似真诚,却又貌似空洞地在赞美?钱钟书有个头衔很堂皇“文化昆仑”。民间不了解,但主流知识界,好像认可的人并不多。
那么,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古人云:朝中有人好作官,古今同理。
钱钟书有个私交甚密的清华校友:胡乔木。胡已去世多年,应该没有敏感词了吧
胡乔木的身份,一句话简介:中共中央一支笔。这也是传记作家叶永烈写的胡乔木传记的书名。当然,这里的“一支笔”,不是真的客观的笔,而是对于党的精神思想,政策决定,或妙笔生花,或深刻理解,或极力维护的意思。由此可以想象,胡在党内是什么地位,差不多以前衙门里绍兴师爷的角色。胡从40年代开始担任毛爷爷的秘书,建国后是第一任新华社社长,直接掌管全国媒体喉舌------再次证明跟对老板很重要,如果跟了张国焘,估计早就淹没在漫天黄沙中了。
胡的履历实在记不住,只记得是个很牛逼的人,维基百科上的COPY过来:
胡乔木历任新华社社长,新闻总署署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文革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顾问、名誉院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1978年补选为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主持起草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重要文件。198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曾任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胡的官方背景直接秒杀前面说过的所有人脉,圈子,朋友,关系的。因为,最关键的,他活着,一直活到1992年。
三
因为有那么个好朋友,而且是当权派的,又是主管意识形态的好朋友,所以钱钟书“好风凭借里,送我上青天”,日子过得很惬意。
建国后,中央主持进行《毛泽东选集》的英译工作,胡乔木是项目领导人,就钦点了钱钟书进入工作小组。
有人说,是因为钱钟书英文好,但这类工作组,光英文好就行吗?或者说,单纯英文好,够吗?反过来说,建国初英文好的人多了,钱钟书有啥特点呢?
《毛选》的英译,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在当时的大形势下,明显还是个政治问题,因此,保证参与人员的跟正苗红很重要,那么,在这一点上,钱钟书的劣势显而易见,抗战后连民国政府都要对钱进行审查,到了政治尺度标准更为严苛的49年后,为什么钱反而入选了那么重要的核心工作小组?
钱钟书珍珠港事件后呆在上海,如今的履历上写“被困上海”,但有人说,是钱受不了昆明的物资匮乏而主动选择回了上海------真相如何我不知道,但钱钟书在上海沦陷期日子过得不错是事实,跟某些立场有问题的文人过从甚密也是事实,正因为这样,抗战结束后钱受到当局审查,后经朋友疏通才得以过关。
因此,要说以钱钟书的经历,他之所以入选《毛选》翻译小组,没胡乔木的特意关照,谁会相信呢?
于是,在《毛选》英译组这个堪称世外桃源的地方,钱钟书顺利地避开了外部世界轰轰烈烈的,名目繁多的各项政治运动,全身而过,安然无恙。
如果事情单纯是这样,那么也没太多吐槽点,有个富贵朋友也算自己本事,适当的充分利用资源也不能说不可以。但问题是,钱钟书这个男人,其实很鸡糟,或者说,蛮刻薄的,用现在的话说,毒舌。最直观的感受请去读《围城》,里面那些被人奉若经典的所谓犀利言辞背后,是完全的冷漠。
鲁迅的文字也色根的,但鲁迅文字背后的情怀显然跟钱钟书不一样。且不说钱钟书是否有卖弄,钱的幽默也好,机智也罢,仔细品味,里面少了最根本的一味原料:悲悯。一个真正的好作家应该是具有悲悯情怀的,或者说,同情心。而钱的文字里,洋洋得意有,沾沾自喜有,就是没有真正放下身段的对他人的同情心。
很多时候,文如其人。钱钟书在生活中也不是个令人愉快的人。他们夫妇,在生活中并不受人待见,简单点说,群众关系不好。不是别人嫉妒他们,在北大清华的知识精英圈中,缺什么都可能,但绝对不缺才华。周围人对他们夫妇的不良评价完全是他们本身的做人问题。看看那群人的回忆文章,对钱杨夫妇有意见的人多了。矛盾么肯定是一个巴掌拍不想,而钱杨的优势在于:他们会写,所以,常常把对周围人的不满付诸笔端,与他们有矛盾的人,在他们笔下,形象都是一塌糊涂的,讽刺挖苦嘲讽打击,怎么刻薄怎么来-------不是我们俗人那种直白浅显易懂的刻薄,而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骂一句先绕三个弯的刻薄,就是骂了你你还不一定知道。如果对方看懂了,钱可以出一口气,如果对方看不懂,那么钱更有一种智商上的优越感。
坦白说,我不喜欢钱这样的风格。如果要说“装”,钱这样才叫装吧,用郭德纲的话说:有意思么?
四
鲁迅跟钱钟书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鲁的思想深度钱根本没有。鲁迅要有点年纪才能慢慢读懂,年龄越大,越能入味。他对国民性的批判,至今无人能及,而且,最悲哀的是,鲁迅之后的一代代国人,包括我们,始终绕不出他画的那个圈。
“鲁迅在日租界”和“钱钟书后来在上海”不是一回事,以目前的价值观来说,两者有本质区别的。
鲁迅1936年10月就去世了,而抗战全面爆发是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俗称77事变。鲁迅和抗战胜利后严格审查的日伪政权完全没关系。
77事变后,37年11月上海沦陷,日军占领上海,但这时,租界区还是独立的,即很多地方会提到的“孤岛”时期。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全面掌控上海。钱钟书到上海,是在珍珠港事件后,即当时的上海,已经全都是日伪政权的天下了。
所以,不管鲁迅和日租界多亲近,他与日伪政权是完全扯不上关系的,而钱钟书则不一样。与日伪的关系是现代史价值判断的底线,过了,就是大义,品格,气节的问题。
前面有人提到“知识分子的风骨”,说梁林有,钱钟书也有。梁林是有的,但钱就是没有呀,有的话,大家也不会对他有那些微词了。
五
钱钟书是低调的,但钱的低调是闷声发大财的低调,是因为胡乔木的特殊关照而得到诸多利益之后的低调,大家之所以看低他,最直白的说,就是觉得他明明傍了棵上层的大树,却又要摆出一副很恬淡的知识分子的清高姿态。如果真的清高,是不可能和胡乔木搞好关系的。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意识里,对政权对高层都是保持一定距离的。因为唯有保持适当距离,才能保证思想和学术的自由独立。做学问最怕被意识形态干扰。而因为胡乔木的身份,刚好是主管媒体舆论的,那么,对钱的各类好评如潮,是上峰的旨意?还是真实的声音?钱学问肯定是好的,才华肯定是出色的,但如果没有外力推动,钱的名声能不能达到这个高度?
就当我俗吧,我是觉得,有大树乘凉你就乘好了,这也是你自己的造化。但是,一个大男人,怎么就那么鸡糟小心眼呢?钱的气量蛮小的,做为一个男人,这是个大缺陷。男人你可以没文化,可以没外貌,但绝对不可以没风度,没气量-----个人观点,请轻拍。
看看文学史,有哪个男作家,因为几只猫在打架,也亲自上阵,还洋洋自得?因为对某位异性看不惯,就写文章编排人家以出心中恶气,但等到旁观者找上门来,却又不承认了一刚?------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但管中窥豹,钱钟书的为人真的没有男人该有的大气。
正因为钱的不大气,很鸡糟,所以后来对权贵的亲近,对利益的笑纳,也就顺理成章了,鸡糟的男人都会算计,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路径。学问和人品不一定是一致的,互相割裂的例子很多,比如沈括,比如朱熹,钱钟书的学问才华和他的为人品格,也是不平衡的。
还有一点很个人的体会:钱杨的人生,缺少生命的热情。或者说,一直或多或少地“端”着,缺少酣畅淋漓的投入,难得看到的投入,是帮自家的猫打架,太大材小用了啊!
作为一个作家,是需要热情的,没有热情,何来感染力?有些人比较理性,但冷静的笔触只是不动声色,不意味着内心不需要激情涌动。钱钟书的散文小说,说得不好听一些,如果拿掉讽刺挖苦嘲讽以及优越感,还剩下什么?剩下多少?
徐志摩是热情太盛,最后自燃烤焦了自己;郭沫若是邪火,很明艳,但有点诡异,最后差不多也是自焚了;鲁迅是外冷内热,苦口婆心,但对生命是很热爱的,热爱到恨铁不成钢的遗憾悲愤;胡适比较恒温,但对同性异性,他还是很起劲的,这也算生命热情的一种;林徽因表说了,她说过,没有情感体验的生活,她宁可死;梁思成么,跟着林徽因一起坐过山车,充分体验情绪的高峰低谷,曲径通幽.......
之所以他们让我们着迷,是因为各种焕发生命活力和积极能量的人生,不能带来这些的,就让专业学者去研究吧,俗人只找有意思的8卦
六
如今大众心中基本定格的钱杨形象是杨女士刻意营造出的。
一直对单纯的文字不太信任,因为光文字真的做不得准。男人的情书不说了,冲动之下的产物,套用如今的一句话就是:相信男人的话,母猪也会上树。女人的文章也是,尤其是自叙性质的回忆录。人性的弱点决定了在回忆中难免美化自己,回避问题。基本都是把自己塑造得比实际真实高几个台阶。
例子太多了:刘晓庆出自传,出版后她前夫也跟着出书了,反驳勘误很多事情;
章含之出回忆录了,外交部同事发文还原历史,她的前夫也在香港连载与章的恩怨情仇,后来因女儿洪晃的要求才中断;
蒋碧薇和廖静文前后2位妻子,都写过徐悲鸿,但如果隐去男主名字,大家看得出2人写的是同一个人吗?;
梁思成后妻也出回忆录了,结果连不相干的朋友,清华的师生都发文更正……
近一点说,那批女主播们,杨澜啊,曾子墨啊,也都出自传,去伪存真之后,事实与她们自己的描述距离不是一点点
一分为二地说,钱钟书年轻时狂傲,中年时圆滑,晚年倒是淡定很多,鸡蛋和母鸡的比喻的确是赞的。但是,钱淡定了,钱夫人不淡定啊,杨绛写剧本出生,以前是写戏剧的,戏剧要求什么?冲突,有冲突才有张力。
年轻时对张力的体察刻画到老年也无法平静杨女士的心,丈夫在世时,2人还能相濡以沫,后来,女儿走了,丈夫也走了,杨女士在寂寞冷清之余,估计又想起当时自己戏剧上的成功,所以,以90高龄,完成了一次最成功的场景塑造------《我们仨》2003年出版。
10多年前的世纪之交,以“回眸百年”的名义文化圈内热闹纷呈,其中一个特色是出版了很多回忆录,《我们仨》也顺着这股大潮推出了。几乎所有的评论都说,杨女士淡定啊,从容啊,平淡中见真情啊……我蛮无语的,其他都不说,就90多岁的老太太出书夸自己,这个行为本身算“淡定”?别人写她倒也算了,自己自说自话,怎么看都是很入世的呀,甚至,很希望自己流芳百世啊
那么,杨女士一家到底值不值得流芳百世?钱钟书的学问肯定是好的,作为学者,可以被后人记住的。写小说差不多是玩票了,但比较新奇有趣,文学史上也有一席之地。但杨女士呢?他们的女儿呢?再整体说,他们这个家庭呢?
至少从书中看,他们这个家,结构就有问题的:回忆录很多,但没有哪个,把已经成年成家的女儿放在其中。钱瑗的人生,说得不好听一点,是很无趣很寡淡,甚至悲剧,而悲剧的原因,除了时代原因,杨绛作为母亲,推波助澜,女儿人生的不美满不幸福,杨绛绝对有责任。
七
钱瑗在30多岁才结婚,第一任丈夫婚后2年多,文革中自杀。有些事先不说。若干年后,杨绛居然让女儿嫁给一个带着18岁儿子的男人,除了儿子,还有个女儿。然后,钱瑗是不会做家务的,后来继子的回忆中,也看不出任何钱瑗和丈夫的感情互动。
所以,钱瑗的婚姻,我真的挺好奇,她为什么要嫁啊?既然嫁了,怎么没有跟丈夫继子继女算一家,反而跟父母继续算一家?《我们仨》中,有女婿什么事么?这样的家庭模式正常吗?我是觉得不正常,大概我是俗人,家庭美满,天伦之乐,其乐融融是我的理想。而杨绛笔下的家,我只觉得冷,倒不是冷漠,而是清冷。也许因为受不了这份清冷,所以杨绛用文字来麻醉自己,让别人相信的同时,自己也相信了。
一个蛮奇怪的家庭,一个并不幸福的女儿,杨绛女士用手中的妙笔,居然生花出现代知识分子家庭的典范,真是写戏的人才啊,那么大年纪还宝刀未老。
不要说有很多评论赞赏,评论这个东西,看看就好,难道还不知道文人间的“捧场”么?只要想想,毛新宇的字都能被评论成“朴拙而带古意”,还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事实还是最基本的,事实上,杨女士的家庭生活,基本在知识分子的平均线之下,不是说物质待遇,而是最基本的人伦常情,说得刻薄点,大人种的因,女儿品尝了苦果,真是作孽
前段时间,因为书信拍卖,杨绛女士的反应,令人诧异,这也叫淡定?装的就是装的,总有穿帮的时候。
八
钱瑗的第二任丈夫现在还活着,80多了,算算年纪,大概84,85岁左右。钱瑗二婚的时候37岁,男的47好像,有个儿子18岁,还有个小女儿。
一婚的时候钱瑗是31,32岁,然后2年多后,LG自杀
钱瑗自己没有孩子。
坦率说,钱瑗是个很一般的女子,甚至在一般女子平均之下。虽然她后来也在高校,也有职称。但是,如果走近看她的生活,真的很无趣,或者不能说无趣,就是连基本的女性的要求都达不到。没有正常的恋爱,没有生活能力,更没有社交能力,没有孩子,也没有闺蜜朋友,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是不太正常的。这个不叫“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差不多算“自闭”。篱笆上的女人好好叫比她生动可爱得多了。
而钱瑗之所以这样的一生,父母绝对有责任的。钱杨夫妇,不是那种很有亲情父爱母爱的人,虽然,杨女士晚年在书里面写得温情脉脉,事实,他们夫妻对女儿的教育蛮失败。钱瑗1937年出生,妙龄少女的时期远未文革,而钱钟书家因为胡乔木的庇护日子很滋润啊,怎么就把女儿养成了这副样子?
有人说,钱瑗的第一次婚姻,是因为父母想在文革中自保 ,而让她嫁了革委会的某人。这个说法我没有求证过,但钱瑗的第二次婚姻显然是某种需要,外力因素的需要。杨绛当初居然授意女儿如此再婚,怎么看都是很势利无情的。然后,在《我们仨》中,有看到这位至今还活着的女婿的身影吗?他们家的事,隐去姓名,放到天涯上说,肯定被人鉴定为极品。然后,就是因为文字,因为钱钟书的招牌,居然变成“淡定从容”的范例,呵呵,**对舆论的掌控,真是很有一套,那些随声附和的文人们,也真是很会接翎子,领会上头的意思。
九
对女子的评价,如果真漂亮,就直接夸漂亮,不那么漂亮呢?可以说端庄,或者说善良,不那么善良呢?可以说有个性,如果个性也毫无特点呢?可以说对生活从容------真的想夸一个人,怎么都可以找出话来说。
对老人来说,我觉得“淡定从容”是一种普遍性的品质,不值一提。经历过岁月风霜的老人,淡定从容是常态啊,就看看自己家人,看看周围的人们,这样的老人不要太多哦,有啥稀奇的?知识分子圈子里,到了晚年,淡定地,优雅地,从容的,快乐的,老有所乐,尽享天伦的老人太多太多了,杨绛这么异类的一家子,有啥Point是值得大家在众口称赞的?
是抗战烽火中与祖国的同甘共苦?-------钱杨夫妇因为嫌西南联大在昆明的日子太苦所以去了日伪统治下的上海
是建国后投身热火朝天的建设?---------被上层钦点他们躲近了世外桃源
是文革中的一身硬气,精神独立?---------趋炎附势他们做得比谁都狠
好了,新时期了,还是在胡乔木的关心过问下,越级分了房,当年内部文件记录中写了胡对钱的褒扬,接下去的事情么很容易理解了
然后,明明他们一家与上层走得比谁都近,好处也享受了不少。结果,居然最后偏偏要凹那么个“清高淡定从容宁静”的造型,这算不算矫情?
钱钟书学问肯定有的,但杨绛肯定不是她自己说得那么好,真正的淡定大气,看看武则天,看看宋美龄,无字碑不是谁都有魄力立的,还是那句话:行胜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