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侠记》(残篇)
本来想写《铁笼山》,一直未得闲。昨晚乘兴到北大看了《义侠记》,还是就着热乎劲敲上几笔罢。
《义侠记》说的是武松故事,和《水浒》里的武松差不离,据说明代大曲家沈璟写完此剧,本欲不传,但还是流传下来了。后来的江湖班社敷演武松故事有 “武十回”之说,从“景阳岗”到“蜈蚣岭”,连折演来。那日我们访问侯爷时,正是他到北昆说戏回家,大家热烈地搬着手指头数这《义侠记》,恰好也是十折――“打虎游街、戏叔别兄、挑帘裁衣、捉奸服毒、显魂杀嫂”――然后笑将起来。说来好玩,数数时居然有仪式的感觉。
这十折,以前只看过前四折,后六折则不甚了了。开始《打虎》,当然是很熟,《水浒》里的一景,小时候看的动画《没头脑和不高兴》也是演武松打虎结果老虎一不高兴还老打不死。 这出戏在昆曲里也是名戏,整场打虎过程都在一套曲牌中完成,边打边念边唱边舞,对演员的功力要求甚高,甚至,就像写《梨园外史》的陈墨香戏言,连老虎都要懂得曲牌,不然就打不死。
在谈《打虎》时,侯爷独重“打虎”前的“酒馆”,也即武松喝酒的场景,武松先是干了三碗,又喝了一坛子,这里酒保倒酒的动作、武松饮酒的神情都很细腻,有一个地方侯爷说是老侯爷独创的,就是“对眼”――两眼珠慢慢对在一块,然后朝向酒保――不光是酒保被吓一大跳,观众们也觉得很可乐――这是响应前面武松的唱词“俺自有神功”,“对眼”就是意指“神功”。在侯玉山老先生的回忆录中,我见到《打虎》中的另一“神功”,就像川剧中的“变脸”,喝下一杯酒,脸变得微红,喝下一坛酒,脸又变为通红,等上岗遇虎,脸顿时煞白,如是称之“三变”。侯玉山老先生说当年北方昆弋社朱小义擅此功。算起来,朱小义是尚和玉的徒弟,也就是侯爷的师伯了。侯爷也说道他听说有人演戏时真喝酒的,不过――要是一真喝酒,恐怕老虎就打不了啦!
这次《打虎游街》里的武松是侯爷的学生王锋演的,他也是《四平山》里的裴元庆,扮相漂亮,可惜嗓子似乎不好,唱不起来。当年师爷爷尚和玉也是嗓子不好,由此苦练绝技,跺泥稳如泰山,朝天蹬盖过头顶,而成为一代武生宗师。老虎呢,是常给侯爷配马僮的常文清扮的,跟头翻得好,这次的老虎很可爱的样子,不凶不恶。以前上“虎形”时,老虎蹲伏在山石上摇头摆尾,现在因为多功能厅场地限制,就在台上翻个跟斗了事。回来后,我边听老侯爷唱的《新水令》录音,边翻脚本,边回想王锋在场上的边舞边唱,感觉这一段身段繁复、曲意悲沉,实不亚于《林冲夜奔》中的段落。“游街”时(北昆称此折为“夸官”),武大郎出场,此时施展的是武丑的一绝――矮子功,我曾读得某名丑的回忆,说学艺三年,师傅啥也不教,整日价只让以矮子功干活。这次的武大郎显然练得不够,不怎么稳当,转着转着竟把大郎裙转开了,露出了双腿。
到得第三回,侯爷上场了。仅仅是几声唱念,场上气氛为之一变。从扮相上来说,侯爷虽不如其学生更似年轻英俊武生,但身材高大,亦是很有气派。除脸上鼻眼间几处皱纹外,也不太能看出是位“老武松”。潘金莲由北昆的当家花旦魏春荣饰演,魏很讨观众喜欢,不过我总觉得她在场上总是笑吟吟的,虽有表情变化,但仍嫌不够细腻丰富,过于粗线条啦。
忽然,台上风云变幻――散场后一位朋友表达的感想就是“惊心动魄”――我虽无此想,但亦有目不暇接之感:一是好看的戏服换来换去――武松在“戏叔别兄显魂”中身穿黑丝绒素箭衣套黑道袍,“杀嫂”则换上白箭衣外罩黑道袍,后又脱下道袍,只穿一身白,非常帅气。听侯爷讲,南昆的武松在“戏叔”中是要拿把扇子(黑油纸扇)的,但是北昆没有,感觉显得文气,所以在梁谷音演出《潘金莲》时,侯爷配武松就还按北昆的穿戴。潘金莲也将衣服变来变去,不过最好看的还是西门庆的戏服:天蓝绣花鸭尾巾、天蓝满花褶子,手上还执着一把摺扇(估计是杜丽娘拿过的那把。哈哈!),就是扮相显老,看起来像是老花花公子。
(打捞出的旧文,未写完)
《义侠记》说的是武松故事,和《水浒》里的武松差不离,据说明代大曲家沈璟写完此剧,本欲不传,但还是流传下来了。后来的江湖班社敷演武松故事有 “武十回”之说,从“景阳岗”到“蜈蚣岭”,连折演来。那日我们访问侯爷时,正是他到北昆说戏回家,大家热烈地搬着手指头数这《义侠记》,恰好也是十折――“打虎游街、戏叔别兄、挑帘裁衣、捉奸服毒、显魂杀嫂”――然后笑将起来。说来好玩,数数时居然有仪式的感觉。
这十折,以前只看过前四折,后六折则不甚了了。开始《打虎》,当然是很熟,《水浒》里的一景,小时候看的动画《没头脑和不高兴》也是演武松打虎结果老虎一不高兴还老打不死。 这出戏在昆曲里也是名戏,整场打虎过程都在一套曲牌中完成,边打边念边唱边舞,对演员的功力要求甚高,甚至,就像写《梨园外史》的陈墨香戏言,连老虎都要懂得曲牌,不然就打不死。
在谈《打虎》时,侯爷独重“打虎”前的“酒馆”,也即武松喝酒的场景,武松先是干了三碗,又喝了一坛子,这里酒保倒酒的动作、武松饮酒的神情都很细腻,有一个地方侯爷说是老侯爷独创的,就是“对眼”――两眼珠慢慢对在一块,然后朝向酒保――不光是酒保被吓一大跳,观众们也觉得很可乐――这是响应前面武松的唱词“俺自有神功”,“对眼”就是意指“神功”。在侯玉山老先生的回忆录中,我见到《打虎》中的另一“神功”,就像川剧中的“变脸”,喝下一杯酒,脸变得微红,喝下一坛酒,脸又变为通红,等上岗遇虎,脸顿时煞白,如是称之“三变”。侯玉山老先生说当年北方昆弋社朱小义擅此功。算起来,朱小义是尚和玉的徒弟,也就是侯爷的师伯了。侯爷也说道他听说有人演戏时真喝酒的,不过――要是一真喝酒,恐怕老虎就打不了啦!
这次《打虎游街》里的武松是侯爷的学生王锋演的,他也是《四平山》里的裴元庆,扮相漂亮,可惜嗓子似乎不好,唱不起来。当年师爷爷尚和玉也是嗓子不好,由此苦练绝技,跺泥稳如泰山,朝天蹬盖过头顶,而成为一代武生宗师。老虎呢,是常给侯爷配马僮的常文清扮的,跟头翻得好,这次的老虎很可爱的样子,不凶不恶。以前上“虎形”时,老虎蹲伏在山石上摇头摆尾,现在因为多功能厅场地限制,就在台上翻个跟斗了事。回来后,我边听老侯爷唱的《新水令》录音,边翻脚本,边回想王锋在场上的边舞边唱,感觉这一段身段繁复、曲意悲沉,实不亚于《林冲夜奔》中的段落。“游街”时(北昆称此折为“夸官”),武大郎出场,此时施展的是武丑的一绝――矮子功,我曾读得某名丑的回忆,说学艺三年,师傅啥也不教,整日价只让以矮子功干活。这次的武大郎显然练得不够,不怎么稳当,转着转着竟把大郎裙转开了,露出了双腿。
到得第三回,侯爷上场了。仅仅是几声唱念,场上气氛为之一变。从扮相上来说,侯爷虽不如其学生更似年轻英俊武生,但身材高大,亦是很有气派。除脸上鼻眼间几处皱纹外,也不太能看出是位“老武松”。潘金莲由北昆的当家花旦魏春荣饰演,魏很讨观众喜欢,不过我总觉得她在场上总是笑吟吟的,虽有表情变化,但仍嫌不够细腻丰富,过于粗线条啦。
忽然,台上风云变幻――散场后一位朋友表达的感想就是“惊心动魄”――我虽无此想,但亦有目不暇接之感:一是好看的戏服换来换去――武松在“戏叔别兄显魂”中身穿黑丝绒素箭衣套黑道袍,“杀嫂”则换上白箭衣外罩黑道袍,后又脱下道袍,只穿一身白,非常帅气。听侯爷讲,南昆的武松在“戏叔”中是要拿把扇子(黑油纸扇)的,但是北昆没有,感觉显得文气,所以在梁谷音演出《潘金莲》时,侯爷配武松就还按北昆的穿戴。潘金莲也将衣服变来变去,不过最好看的还是西门庆的戏服:天蓝绣花鸭尾巾、天蓝满花褶子,手上还执着一把摺扇(估计是杜丽娘拿过的那把。哈哈!),就是扮相显老,看起来像是老花花公子。
(打捞出的旧文,未写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