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神的说唱词(百度文库)付视频
东北的民间说唱艺术主要起源于明末清初时期,因在明朝以前东北地区的开发程度有限,因此从清朝开始东北的说唱艺术才有了明显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明末清初的东北说唱艺术中满族的说唱艺术占据着主体地位。满族信奉萨满教,其中萨满教的祭祀活动--俗称跳神,包融着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原始歌舞场面,其中的萨满搬兵的说唱艺术,更是令人感觉独树一帜。萨满巫师的说唱艺术发展至今,逐渐被人们分割搬到舞台上表演,犹其在如今的二人转舞台上出现较多,经过修改添加后形成了独特的说唱艺术—神调。
从小就经常听说东村有个道法高深的老头,西村有个能掐会算的婆婆,父母也为自己请过巫师婆婆祈过福祛过病,因为年纪小,那时还不懂这是干什么,只知道请来的婆婆是有道法的,一点不敢怠慢。听着她口中振振有词的唱着神曲敲着小皮鼓,时而严肃庄重,时而又手舞足蹈,小的时候在那个场合中心里是有点怕的,也不懂她在唱什么说什么,总之感觉是很难受的。不过现在的人们不是相信跳神能够治病消灾,而是历代相传的东西在农民心中已经成为了一种信仰,生病了还是要打针吃药的,科学治疗和祭祀祈福并行,各不耽误。长大以后才慢慢的懂得了一些关于跳神唱神调的一些象征性的意义,也深深地被这种神秘说唱艺术所吸引,甚至还背过一些自认为比较经典的唱词,感觉很有意思。比如:日落西山,黑了天。家家户户把门闩。行路君子奔客栈,鸟奔山林,虎归山。鸟奔山林有了安身处,虎要归山得安然。头顶七星琉璃瓦,脚踏八棱紫金砖。脚采地,头顶着天。迈开大步走连环,双足站稳靠营盘。摆上香案请神仙。左手拿起文王鼓,右手拿起赶将鞭。赶山山得动,赶河河得干,赶的是老仙不得安然。大报马,二灵通,各个山崖道口把信通,老仙要把高山下,帮兵我先为你叫开三道狼牙三道关。头道狼牙头道关有人把守有人看,二郎手使三叉戟,哪吒手晃金刚圈。往日二位仙君都把闲事管,今日二位仙君么管闲,把老仙放过头道狼牙头道关。眼前来到二道狼牙二道关,秦琼,敬得来站班。二位仙君没把闲事管,帮兵我带老仙过了二道狼牙二道关。眼前来到三道狼牙三道关,灶王老爷来站班。家住上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法张家庄,老大张天师,老二张玉皇,老三,给文文不做,给武武不当。一心一意下凡做了灶王。灶王老爷把头低,里仙么把外仙欺。老仙临来别忘带上三宗宝,宝三宗。套仙锁,捆仙绳,马后捎带拘魂瓶。三宝往你弟子身上扔,抓的不牢用脚踹,捆的不仅用足蹬。捆身么捆心,心明眼亮一盏灯。
神调中的必用乐器工具:文王鼓(八角鼓或单鼓)。霸王鞭(也称赶将鞭)另外还有一些伴奏的乐器比如有唢呐、锣、二胡等。具体描述在神调唱词的称鼓语和赞鼓词中形象的介绍:
左手拿起来文王鼓,右手拎起霸王鞭.文王鼓驴皮幔,里边栓上横三竖四八根线,四根朝北,四根朝南,这四根朝北安天下,四根朝南定江山.上面还有一串铜钱,有乾隆,有道光,乾隆道光配开元.在中间拴上了哪吒闹海金刚圈小鼓簧三寸三八个铜钱上边串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用手一摇响连天金钱一晃十万里银钱一晃万架高山打一下颠三颠打三下颠九颠。这把鞭是好鞭五彩飘带上边拴,这把鞭可不一般杨二郎用它赶过山要赶山山就走要赶河河水干山河变化不要紧世间万物不得安玉帝一见心好恼南天门上旨意宣二郎上殿去领旨交回真鞭换假鞭再想赶山山不动再赶河来河不干二郎一见心不悦把鞭扔在地平川这把鞭今天落到我的手,烧香打鼓把神搬。
称鼓语和赞鼓词通过神话传说把鞭和鼓生动形象的描述出来,使神调说唱艺术更加具有神奇色彩和吸引力。
神调根据唱词的不同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和祭祀,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骗财治病迷信活动,是人和神或灵魂的交流方式。一般来说,这类跳神要有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个是一神,一个是二神,一神是灵魂附体的对象,二神是助手。在跳大神过程中,一神多是在“旋转”,二神耍鼓。有固定的曲调和请神词,神请来之后,由二神负责与神(灵)沟通,回答人们的问题。请来的有的时候是所谓的仙,有的时候是死去人的灵魂。这种神调的艺术形式在现今的二人转舞台上
表演的较多。
第二种就是出现在比较大的或比较正式的场合,包括以前八旗军队行军前的祭军、家里祭祖、祭祀庙宇祠堂等等。这种跳神更夹杂着形式不一的舞蹈,唱与舞并行。参加祭祀的萨满巫师一般神情庄重,
还有一种就是正式萨满舞的代表了。萨满是满族的巫师,萨满舞也就是巫师在祈神、祭礼、祛邪、治病等活动中所表演的舞蹈。据说古代中国北方民族曾盛行过这种巫舞。司祭者手击单鼓,边唱边舞。或装神扮鬼,请来神灵后(俗称“神附体”),即模拟所请之神的特征,作为各路神灵的表演。
或饰演禽兽忽而“天上”,忽而人间;时而为神,时而为鬼,间以演唱《唐王征东》、《武王伐纣》、《孟姜女哭长城》等传说故事。其摹声拟形类似演戏,故又称之为“唱阴阳戏”,中间穿插“霸王鞭”之类的民间歌舞或持三节鞭、七节鞭等武术或杂技表演,其中的舞蹈动作相当丰富,步伐稳健,舞姿优美。舞者的鼓法,技巧绝妙,有“骗鼓”、“仍鼓”、“托叶”、“挂鼓”等多种花样。有造诣者能耍两面鼓或四面鼓,左右上下,或前或后,变化多端,十分精彩。音乐多为民歌小调,歌声婉转,唱腔细腻。此种祭祀仪式,从艺术角度上看,“实以歌舞为职,以敬礼乐人者也”,人们借如神之名,行自娱之实。现在更多的被作为一种民族艺术被保留了下来。正式称谓:萨满舞。
满族说唱艺术中神调说唱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了东北满族人从清代到今的艰辛的发展历程,展现出了了满族人民的古朴民风,对灾病的趋避,生活的自娱乐观,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与向往。现在神调在二人转舞台上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表演形式,希望神调说唱艺术能够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发展下去。
http://baidu.ku6.com/watch/02409922294352927967.html?page=videoMultiNeed
从小就经常听说东村有个道法高深的老头,西村有个能掐会算的婆婆,父母也为自己请过巫师婆婆祈过福祛过病,因为年纪小,那时还不懂这是干什么,只知道请来的婆婆是有道法的,一点不敢怠慢。听着她口中振振有词的唱着神曲敲着小皮鼓,时而严肃庄重,时而又手舞足蹈,小的时候在那个场合中心里是有点怕的,也不懂她在唱什么说什么,总之感觉是很难受的。不过现在的人们不是相信跳神能够治病消灾,而是历代相传的东西在农民心中已经成为了一种信仰,生病了还是要打针吃药的,科学治疗和祭祀祈福并行,各不耽误。长大以后才慢慢的懂得了一些关于跳神唱神调的一些象征性的意义,也深深地被这种神秘说唱艺术所吸引,甚至还背过一些自认为比较经典的唱词,感觉很有意思。比如:日落西山,黑了天。家家户户把门闩。行路君子奔客栈,鸟奔山林,虎归山。鸟奔山林有了安身处,虎要归山得安然。头顶七星琉璃瓦,脚踏八棱紫金砖。脚采地,头顶着天。迈开大步走连环,双足站稳靠营盘。摆上香案请神仙。左手拿起文王鼓,右手拿起赶将鞭。赶山山得动,赶河河得干,赶的是老仙不得安然。大报马,二灵通,各个山崖道口把信通,老仙要把高山下,帮兵我先为你叫开三道狼牙三道关。头道狼牙头道关有人把守有人看,二郎手使三叉戟,哪吒手晃金刚圈。往日二位仙君都把闲事管,今日二位仙君么管闲,把老仙放过头道狼牙头道关。眼前来到二道狼牙二道关,秦琼,敬得来站班。二位仙君没把闲事管,帮兵我带老仙过了二道狼牙二道关。眼前来到三道狼牙三道关,灶王老爷来站班。家住上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法张家庄,老大张天师,老二张玉皇,老三,给文文不做,给武武不当。一心一意下凡做了灶王。灶王老爷把头低,里仙么把外仙欺。老仙临来别忘带上三宗宝,宝三宗。套仙锁,捆仙绳,马后捎带拘魂瓶。三宝往你弟子身上扔,抓的不牢用脚踹,捆的不仅用足蹬。捆身么捆心,心明眼亮一盏灯。
神调中的必用乐器工具:文王鼓(八角鼓或单鼓)。霸王鞭(也称赶将鞭)另外还有一些伴奏的乐器比如有唢呐、锣、二胡等。具体描述在神调唱词的称鼓语和赞鼓词中形象的介绍:
左手拿起来文王鼓,右手拎起霸王鞭.文王鼓驴皮幔,里边栓上横三竖四八根线,四根朝北,四根朝南,这四根朝北安天下,四根朝南定江山.上面还有一串铜钱,有乾隆,有道光,乾隆道光配开元.在中间拴上了哪吒闹海金刚圈小鼓簧三寸三八个铜钱上边串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用手一摇响连天金钱一晃十万里银钱一晃万架高山打一下颠三颠打三下颠九颠。这把鞭是好鞭五彩飘带上边拴,这把鞭可不一般杨二郎用它赶过山要赶山山就走要赶河河水干山河变化不要紧世间万物不得安玉帝一见心好恼南天门上旨意宣二郎上殿去领旨交回真鞭换假鞭再想赶山山不动再赶河来河不干二郎一见心不悦把鞭扔在地平川这把鞭今天落到我的手,烧香打鼓把神搬。
称鼓语和赞鼓词通过神话传说把鞭和鼓生动形象的描述出来,使神调说唱艺术更加具有神奇色彩和吸引力。
神调根据唱词的不同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和祭祀,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骗财治病迷信活动,是人和神或灵魂的交流方式。一般来说,这类跳神要有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个是一神,一个是二神,一神是灵魂附体的对象,二神是助手。在跳大神过程中,一神多是在“旋转”,二神耍鼓。有固定的曲调和请神词,神请来之后,由二神负责与神(灵)沟通,回答人们的问题。请来的有的时候是所谓的仙,有的时候是死去人的灵魂。这种神调的艺术形式在现今的二人转舞台上
表演的较多。
第二种就是出现在比较大的或比较正式的场合,包括以前八旗军队行军前的祭军、家里祭祖、祭祀庙宇祠堂等等。这种跳神更夹杂着形式不一的舞蹈,唱与舞并行。参加祭祀的萨满巫师一般神情庄重,
还有一种就是正式萨满舞的代表了。萨满是满族的巫师,萨满舞也就是巫师在祈神、祭礼、祛邪、治病等活动中所表演的舞蹈。据说古代中国北方民族曾盛行过这种巫舞。司祭者手击单鼓,边唱边舞。或装神扮鬼,请来神灵后(俗称“神附体”),即模拟所请之神的特征,作为各路神灵的表演。
或饰演禽兽忽而“天上”,忽而人间;时而为神,时而为鬼,间以演唱《唐王征东》、《武王伐纣》、《孟姜女哭长城》等传说故事。其摹声拟形类似演戏,故又称之为“唱阴阳戏”,中间穿插“霸王鞭”之类的民间歌舞或持三节鞭、七节鞭等武术或杂技表演,其中的舞蹈动作相当丰富,步伐稳健,舞姿优美。舞者的鼓法,技巧绝妙,有“骗鼓”、“仍鼓”、“托叶”、“挂鼓”等多种花样。有造诣者能耍两面鼓或四面鼓,左右上下,或前或后,变化多端,十分精彩。音乐多为民歌小调,歌声婉转,唱腔细腻。此种祭祀仪式,从艺术角度上看,“实以歌舞为职,以敬礼乐人者也”,人们借如神之名,行自娱之实。现在更多的被作为一种民族艺术被保留了下来。正式称谓:萨满舞。
满族说唱艺术中神调说唱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了东北满族人从清代到今的艰辛的发展历程,展现出了了满族人民的古朴民风,对灾病的趋避,生活的自娱乐观,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与向往。现在神调在二人转舞台上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表演形式,希望神调说唱艺术能够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发展下去。
http://baidu.ku6.com/watch/02409922294352927967.html?page=videoMultiN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