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教研究目录(附刘萨诃研究目录)
三阶教研究目录
三阶教由信行(540—594)创立,因其将佛教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个阶段而得名,认为各阶段的人根基不一,正法时期修持一乘佛法,像法时期修持三乘佛法,而当时处于末法时期,人人“邪解邪行”,应当普信一切佛法,“正学一切普真、普正佛法”,故又称“普法宗”。于是在当时中国佛教发展的背景之下,广泛吸收诸经内容,注重实践,提倡苦修、乞食、一日一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见人一概礼拜、建立“无尽藏”作为施舍与佛事诸用、死后尸体置野外供鸟兽食等。
《续高僧传》卷16、《冥报记》卷上等有信行传。开皇初年,信行的弟子并不多,敦煌文献S.2137《信行遗文》中,信行说在开皇三年、七年(583、587)时,有信徒慧定、道进、王善行、王善性等4人,这大约是信行的谦虚说法,信徒也许更多些,因为至去世时,已经有信徒300余人。《信行禅师塔铭》云:“于是法师净名、禅师僧邕徒众等三百余人,夙以禅师为善知识,三业随逐二十余年,俱怀出世之基,共结菩提之友。”初唐时期,三阶教势力很大,新发现的陕西淳化县金川湾石窟约开凿于7世纪中叶,壁刻信行著作与佛经共8部(信行《明诸经中对根浅深发菩提心法》一卷、信行《明诸大乘修多罗内世间出世间两阶人发菩提心同异法》一卷、信行《大集月藏分经略抄出》一卷、《七阶佛名》一卷、初译本《十轮经》8卷、阇那崛多共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7卷、鸠摩罗什译《金刚经》一卷、玄奘译《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三阶教信徒死后多数葬在信行墓附近,如本济(562-615)、善智(?-607)兄弟二人死后均陪藏信行墓侧。现存三阶教塔铭也多有记载,如贞观五年(631)《化度寺邕禅师塔铭》、永徽元年(650)《真行法师塔铭》、显庆二年(657,卒于656)《光明寺慧了塔铭》、显庆三年(658)《大唐化度寺故僧海禅师(589-654)塔铭》、总章三年(670)《道安禅师(608-668)塔铭》垂拱四年(688)《大唐故朝议郎行泽王府主簿上柱国梁府君并夫人唐氏墓志铭》、开元二年(714)《大唐净域寺故大德法藏禅师(637-714)塔铭》、开元十年《优婆夷张常求(645-722)塔铭》等。至8世纪后期,塔墓百座,附近建寺,号“百塔寺”,至今犹存,然非旧貌。三阶教另一个塔墓群在河南安阳的宝山,至今尚有二三百座塔墓。
信行及其信徒还编撰了一些宣传资料,主要是经抄。最早记录三阶教教籍的是《信行禅师塔铭》:“遂于十二部经中,撰《对根起行之法》三十余卷,又出《三阶佛法》四卷。”永徽年间(650-656)成书的吏部尚书唐临撰《冥报记》卷上“信行”条云:“乃钞集经论,参验人法所当学者,为三十六卷,名曰《人集录》。开皇初,左仆射齐公,闻其盛名,奏文帝,征诣京师,住公所造真寂寺。信行又据经律,录出《三阶法》四卷。”弟子本济著《十种不敢斟量论》6卷等、弟善智著有《顿教一乘》20卷等(《续高僧传》卷18)。成书于597年的《历代三宝纪》卷12 记录《对根起行杂录》32卷、《三阶位别集录》3卷(当即《三阶佛法》,但卷数有一卷之差),合2部35卷。成书于730年的《开元释教录》卷18则详细记载有35部44卷的篇名与卷数,敦煌文献P.2412中的《人集录都目》记录有34部43卷,这是我们确定三阶教文献的重要参考资料。
通过学者的努力,敦煌文献中发现的三阶教资料有20余种40余件,一些篇名与《开元释教录》所载不同,主要有:《对根起行法》(S.832、S.2446、S.5841、俄1813、龙谷大学藏);《三阶佛法》(S.2684、P.2059);《三阶某禅师行状始末》(P.2550);《三阶佛法密记》(P.2412,内有《人集录都目》);《三阶观法略释》(P.2268);《第三阶佛法广释》(S.5668、S.6344、北图8725);《信行遗文》(S.3137);《信行口集真如实观》(S.212);《七阶佛名经》(S.59、S.236、S.1306、S.2360);《明大乘无尽藏法》(S.9139);《无尽藏法略说》(S.190);《大乘法界无尽藏法释》(S.721)、《如来身藏论》(S.4658);《制法》(S.1315、P.2849、S.7450);《乞食法》(P.2849、北图新351);《明恶法》(S.3962);《恶观》(俄92、北图新773);《佛性观修善法》(北图8386、北图新1002);《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S.2423);《龙录内无名经论律》(P.3202);《人集录都目》(P.2412);《华严章》(日本京都富冈家旧藏,原件毁于关东大地震);信行撰《受八戒法》(P.2849);《略发愿法》(北图8422、北图8706、天津艺术博物馆312);《发菩提心法》(P.2283);《穷诈辩惑论》(P.2115);《佛性观》(S.1004、台湾99)等。
另外,日本古籍中有些三阶教写本,主要是《三阶佛法》(1-5卷,法隆寺、兴圣寺等寺院藏本)等。
由于三阶教思想与实践与传统佛教、中国文化产生摩擦,自产生之初就被视为异端邪说,屡遭排斥,《开元释教录》卷18云:“信行所撰,虽引经文,皆党其偏见,妄生穿凿,既乖反圣旨,复冒真宗。开皇二十年(600),有敕禁断,不听传行。而其徒既众,蔓延弥广。同习相党,朋援繁多。(即以信行为教主,别行异法,似同天授,立邪三宝。)隋文虽断流行,不能杜其根本。我唐天后证圣之元(695)有制,令定伪经及杂符录,遣送祠部。集内前件,教门既违背佛意,别称异端,即是伪杂符录之限。又,准天后圣历二年(699)敕,其有学三阶者,唯得乞食、长斋、绝谷、持戒、坐禅,此外辄行,皆是违法。我开元神武皇帝圣德光被,普洽黎元,圣日丽天,无幽不烛,知彼反真构妄,出制断之。开元十三年(725)乙丑岁六月三日,敕诸寺三阶院并令除去隔障,使与大院相通,众僧错居,不得别住,所行集录悉禁断除毁。若纲维纵其行化诱人而不纠者勒还俗。幸承明旨,使革往非,不敢妄编在于正录,并从刊削,以示将来。”这里提到600、695、699、725年的4次有敕禁断。另据《全唐文》卷28《分散化度寺无尽藏财物诏》,开元九年(721)曾敕令拆除无尽藏,所以三阶教历经5次大的禁止(而不是个别学者仅据《开元录》说的4次)。无尽藏、三阶院是三阶教的重要基础,所以对它们的取缔对三阶教打击非常大,导致衰微。725年以后的三阶教资料渐稀,主要有:767年,《再修信行禅师塔碑》(《金石录》1448)。8世纪末,圆照编集《隋传法高僧信行禅师碑表集》3卷(《宋高僧传》卷15“圆照传”)。825年,敬宗赐化度寺“化度经院”额(《册府元龟》卷52)。831年,长安县群贤里直心寺比丘尼总静卒,生平“法三阶法甚苦”(《全唐文》卷919《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铭并序》)。845年灭佛,846年改化度寺为崇福寺(《唐会要》卷48。《旧唐书》卷18下宣宗本纪“会昌六年五月”)。此后不见三阶教资料。自信行出生至此,约300年。
三阶教资料多数失传,敦煌文献中保存下来的相关资料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材料。通过对传世文献和敦煌资料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三阶教思想与发展的大致情况。著名的研究专著有3部: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西本照真《三阶教の研究》和Hubbard Jamie的《Absolute Delusion, Perfect Buddhahood——The rise and fall of a Chinese Heresy》。至于三阶教的研究论文,日本学者的成果最多,我国学者的研究相当薄弱,难以见到有深度的论文。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19章有“三阶教之发生”一节,分析了三阶教思想的背景。另外,介绍得比较详细的有:郭朋《隋唐佛教》第2章“一度出现的三阶教”一节,杨曾文《信行与三阶教典籍考略》及《三阶教教义研究》,但诸文多来自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不多。最近10年来,三阶教研究出现新的景象:一是新资料的发现(陕西金川湾三阶教石窟和敦煌十轮经变),二是新成果的问世(西本照真、Hubbard Jamie之专著),显示三阶教研究趋向深入。现将我们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目录整理如下,供学者参考(未收末法、无尽藏、十轮经变等与三阶教相关的著述。因条件所限,一些论文未经核实)。
专著与书评:
大屋德城编:三阶佛法(上、下),便利堂,1925年
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岩波书店,1927年(按:墨禅法师1930年赴日本留学,所在大正大学是矢吹庆辉执教的大学,他译有本书,其中第一部和第二部的1-3节分18次发表在《海潮音》16卷2—6期、8—12期,17卷1-3、6、7、11、12期,18卷2期,1935—1936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将本书附录《三阶教残卷》单独出版;又见蓝吉富编《大藏经补编》第26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4年)
矢吹庆辉:鸣沙余韵,岩波书店,1930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の研究,春秋社,1998年
Hubbard Jamie, Absolute Delusion, Perfect Buddhahood:The Rise and Fall of a Chinese Heresy,Univ. of Hawai’i Press,2001
A.Waley, Book Review :Sankai Kyo no kenkyu,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5-1,1928
遂卢(汤用彤):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跋,《微妙声》3期,1937年
增谷文雄:矢吹庆辉博士の《三阶教の研究》にっぃて,《宗教学年报》16卷,1966年
滕井教公:西本照真著《三阶教の研究》,《印度哲学佛教学》13号,1998年
张总:西本照真《三阶教研究》、Jamie Hubbard 《Absolute Delusion, Perfect Buddhahood, the Rise and Fall of a Chinese Heresy》( 贾梅·哈伯德《绝迷深误、至善佛性》)两著之书评》,《唐研究》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Alan Cole, Book Review: Absolute Delusion, Perfect Buddhahood,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60,No.3, Aug.,2001
Don A.Pittman, Book Review: Absolute Delusion, Perfect Buddhahood, the Journal of Religion, Vol.83,No.1, Jan.,2003
Chun-fang Yu(于君方),Book Review: Absolute Delusion, Perfect Buddhahood, History of Religions, Vol.44,No.4,May,2005
论文:
郭朋:三阶教略论,《世界宗教研究》第2辑,1980年
王壮弘:欧阳询书《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书法》1984年6期
陈祚龙:《续行新发现、续作新发明》之三“关于隋释信行的著述之小问题”,《敦煌学》10辑,1985年
陈祚龙:新校重订隋释信行的“受八戒法”,《中华佛教文化史散策四集》,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
陈祚龙:隋唐京师三阶教寺院沿革即某些曾与该教颇有关系之缁素士女的行谊记述小集,《中华佛教文化史散策五集》,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
陈祚龙:新校重订敦煌古抄杨隋释信行的著述小集,《敦煌学林札记》下,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
湛如:论信行禅师及三阶教,《闽南佛学院学报》1990年1期
徐正英:信行大师及其学说,《殷都学刊》1992年1期
李建超:长安三阶教寺院与终南山三阶教圣地,韩国汉阳大学民族学研究所《民族与文化》2辑,1994年。
杨曾文:三阶教教义研究,《佛学研究》3辑,1994年
杨曾文:信行与三阶教典籍考略,《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3期
姚生民:淳化唐代刻经石窟,《中国文物报》1997年2月23日
姚生民:金川湾石窟——三阶教经籍的宝库,《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3期
蓝吉富:信行与三阶教,《隋代佛教史述论》第五章第一节,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年
方广锠整理:大乘无尽藏法,《藏外佛教文献》4辑,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
刘淑芬:林葬: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一(3)“三阶教的僧侣塔墓群”,《大陆杂志》96卷3号,1998年
杨维中:唐初三阶教大德惠恭行历及其佛学思想——《法门寺惠恭大德之碑》考释,《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1期
马雪芹:百塔寺的历史变迁,《文博》1999年2期
周伯戡:三阶教和佛教末法观,未刊稿,台湾大学历史学系1998-1999年项目
刘长东:论隋唐三阶教与净土教的关系,(四川大学)《新国学》2辑,2000年
西本照真:关于三阶教研究的方法论,《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增刊
西本照真:敦煌抄本中的三阶教文献,《戒幢佛学》2卷,岳麓书社,2002年
西本照真:论三阶教与禅宗在思想上的接近——以“自我”认识与“他者”认识为中心,《中国禅学》2辑,中华书局,2003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文献综述,《藏外佛教文献》第9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西本照真:佛性观修善法,《藏外佛教文献》第9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刻经的历史空间(Historical Space in Engravings of the Three Stages School),2004年中国佛教刻经学术讨论会(海德堡)
樊波:西安碑林收藏的几方三阶教碑刻,《碑林集刊》8辑,2002年
李举纲 、樊波:新见唐《真行法师塔铭》小考,出处待查(中华收藏网www. sc001.com.cn等网络上有全文)
廖明活:净土宗与三阶教的对论——从怀感谈起,《华林》2辑,2002年
张总、王保平:陕西淳化金川湾三阶教刻经石窟,《文物》2003年5期
张总:陕西新发现的唐代三阶教刻经窟初识,《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张总:中国三阶教史:一个佛教史上湮灭的宗派,200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段志凌:长安百塔寺历史沿革及相关碑石辑释,《碑林集刊》10辑,2004年
董家亮:三阶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佛学研究》13辑,2004年
妙杰:再论三阶教的历史定位,《普门学报》31期,2006年
杨学勇:有关大住圣窟与三阶教的关系问题,《中原文物》2008年1期
明然:唐代净土宗与三阶教的对立和融通,出处待查(网络上有全文, www.famana.com)
河野法云:信行禅师の三阶佛法,《无尽灯》14卷4号,1909年
佐佐木月樵:三阶教と净土教,《支那净土教史》上卷,无我山房,1913年
今津洪岳:信行禅师の事迹及其の教义,《宗教界》11卷6、8号,1915年
岩崎敲玄:信行禅师の三阶教,《宗教界》13卷9号,1917年
矢吹庆辉:三阶教の普法に就ぃて(1、2、3)、《哲学杂志》369、373、374号,1917年
矢吹庆辉:三阶教にぉける全佛教の改造运动とその经济思想,《佛教思想》3卷3号,1928年
矢吹庆辉:三阶教に就ぃて,《日本思想大讲座》,1928年
矢吹庆辉:三阶教と日本佛教,《宗教学论丛》,1930年
矢吹庆辉:三阶教と现代思想,《再生》14卷2号,1930年
矢吹庆辉:时代の现相と三阶教,《宇宙》7卷7号,1932年
矢吹庆辉:三阶教の研究をめぐりて,《佛教思想》7卷1号,1932年
矢吹庆辉:三阶教义及び教史の要纲,《大亚细亚》3卷5号,1935年
矢吹庆辉:三阶教,《思想》60辑,1945年
神田喜一郎:化度寺塔铭に就ぃて,《支那学》2卷9号,1922年。《神田喜一郎全集》第1卷,同朋舍,1986年
神田喜一郎:再び化度寺塔铭に就ぃて,《支那学》2卷11号,1922年。《神田喜一郎全集》第1卷
神田喜一郎:三阶教に关する隋唐の古碑(上、下),《佛教研究》3卷3、4号,1939年。收入《神田喜一郎全集》第1卷
神田喜一郎:三阶教に关する隋唐の古碑补遗,《佛教研究》4卷2号,1940年。收入《神田喜一郎全集》第1卷
常盘大定:三阶教の母胎としての宝山寺,《宗教研究》新4卷1号,1927年
常盘大定:隋の灵裕と三阶教の七阶佛名,《支那佛教の研究》,春秋社,1938、1974年
高雄义坚:龙大图书馆所藏三阶教资料に就ぃて,《龙谷大学论丛》255号,1924年
高雄义坚:对根起行法断简解说,《西域文化研究》(一),法藏馆,1958年
伊藤裕晃:信行禅师の三阶佛法に就ぃて,《摩诃衍》4卷2号,1925年
塚本善隆:信行の三阶教团と无尽藏にっぃて,《宗教研究》新3卷4号,1926年,收入《塚本善隆著作集》(三),大东出版社,1975年
塚本善隆:三阶教资料杂记,《支那佛教史学》1卷1号,1937年,收入《塚本善隆著作集》(三)
塚本善隆:续三阶教资料杂记,《支那佛教史学》1卷2号,1937年,收入《塚本善隆著作集》(三)
大野法道:三阶教の研究,《宗教研究》新4卷5号,1927年
道端良秀:道绰禅师と三阶教,《大谷学报》15卷1号,1934年。收入《中国净土教史の研究》,法藏馆,1980年
道端良秀:善导と三阶教,《中国净土教史の研究》
大谷胜真:三阶某禅师行状始末に就ぃて,《史论》7辑,1938年
田岛德音:例时作法と三阶教との关系,《大正大学学报》30、31卷合刊,1940年
八木昊惠:惠心教学にぉける三阶教の考察(上),《支那佛教史学》6卷2号,1942年
八木昊惠:惠心教学にぉける三阶教の考察(下),《支那佛教史学》7卷2号,1943年
中田勇次郎:化度寺邕禅师塔铭校字记,《大谷学报》31卷1号,1952年
中田勇次郎:宋拓薛少保书信行禅师碑にっぃて,《大谷学报》32卷2号,1952年。《中田勇次郎著作集》(三),二玄社,1984年
兼子秀利:三阶教の成立,《文化史学》13号,1957年
兼子秀利:三阶教の布施观,《佛教史学》7卷4号,1959年
山本佛骨:信行と道绰の交涉,《印度学佛教学研究》6卷2号,1958年
桥本芳契:三阶佛法におよほした维摩经の影响について,《宗教研究》162号,1960年
小笠原宣秀:三阶教交涉史料《传法制》考,《龙谷大学论丛》372号,1962年
东光琢宗:三阶教瞥见,《驹泽实践宗乘》4辑,1963年
木村清孝:智严、法藏と三阶教,《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7卷1号,1978年
木村清孝:信行の时机观とその意义,《佛教にぉける时机观》,平乐寺书店,1984年
广川尧敏:敦煌出土七阶佛名经について——三阶教と净土教との交涉,《宗教研究》251号,1982年
籴原勇慈:念佛镜の对三阶门,《佛教论丛》31卷,1987年
籴原勇慈:西方要诀と念佛镜,《宗教研究》271号,1987年
籴原勇慈:《西方要诀》の对三阶释难,《印度学佛教学研究》36卷2号,1988年
籴原勇慈:善导教学と三阶教——《礼赞》无余修との关连にぉぃて,《佛教论丛》33号,1989年
籴原勇慈:三阶教の时代观にっぃて,《宗教研究》283号,1990年
籴原勇慈:三阶教の普行にっぃ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39卷2号,1991年
早川道雄:三阶教と无尽藏院,《鸭台史论》1号,1988年
早川道雄:三阶教の意味するもの,《鸭台史论》2号,1989年
早川道雄:三阶教の教义——普敬认恶にっぃて,《丰山教学大会纪要》18号,1990年
早川道雄:唐代三阶教徒の信行崇拜にっぃて,《大正大学大学院研究论集》15号,1991年
早川道雄:三阶教の实践,《丰山教学大会纪要》20号,1992年
早川道雄:三阶教の弹压と隋唐国家,《丰山教学大会纪要》22号,1994年
早川道雄:三阶教团の性格,《丰山学报》39号,1996年
冈部和雄:三阶教の佛陀观,《日本佛教学会年报》53号,1988年
伊藤丈:三阶教研究の历史と今后の课题,《丰山教学大会纪要》17号,1989年
西本照真:《释净土群疑论》にぉける三阶教批判の论理,《印度学佛教学研究》38卷2号,1990年
西本照真:《对根起行法》,木村清孝编《佛教汉文读本》,春秋社,1990年
西本照真:中国净土教と三阶教にぉける末法思想の位置,《宗教研究》290号,1991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典籍にぉける“阶”の用法,《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0卷2号,1992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の思想的枠组みの权威にっぃ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3卷2号,1995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の教判にっぃて,《宗教研究》303号,1995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の教团规律にっぃて——《制法》一卷の研究,《ィンド哲学佛教学研究》3号,东京大学ィンド哲学佛教学研究室,1995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新出资料P.2849の基础的研究,《南都佛教》72号,1995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新出资料P.2849のにっぃて——信行禅师撰《受八戒法》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4卷1号,1995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写本の再检讨——新出写本の绍介を含め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5卷1号,1996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は异端か,高崎直道、木村清孝编《シリ-ス·东ァジァ佛教》第3卷《新佛教の兴隆》,春秋社,1997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徒の判别规准——未绍介石刻资料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6卷2号,1998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の观法にっぃて,《大仓山论集》44号,1999年
西本照真:西安近郊の三阶教史迹,《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8卷1号,1999年
西本照真:《三階佛法》諸本の成立と傳播について,载牧田谛亮等主编《七寺古逸经典研究丛书》第5卷,大东出版社,2000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文献《发菩提心法》(P.2283)にっぃて,《山田明尔教授还历记念论文集》“世界文化と佛教”,2000年
西本照真: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Buddhism in Japan and Future Issues With a Focus on the State of San-chieh-chiao Studies,《大仓山论集》47号,2001年
西本照真:《佛性观修善法》の基础的研究,《木村清孝博士还历记念论集》“东アジア佛教:その成立と展开”,春秋社,2002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写本研究の现状——新资料の绍介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52卷1号,2003年
吉田靖雄:行基と三阶教,《行基と律令国家》,吉川弘文馆,1986年
吉田靖雄:行基と三阶教の关系、《日本灵异记》と三阶教の关系,《日本古代の菩萨と民众》,1988年
洪在成:三阶教の影响——圆光、神昉と道昭の考察,《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7卷2号,1999年
洪在成:三阶教と地藏信仰特に地藏教学を中心として,《佛教大学大学院纪要》29号,2001年
洪在成:三阶教の影响——元晓と行基を考える,《印度学佛教学研究》50卷2号,2002年
洪在成:三阶教と《冥报记》、《日本灵异记》,《印度学佛教学研究》51卷2号,2003年
洪法空(洪在成):三阶教と《占察善恶业报经》の影响,《印度学佛教学研究》52卷2号,2004年
爱宕元:唐代河东闻喜の裴氏と佛教信仰——裴氏の三阶教信仰を中心として,《唐代の宗教》,朋友书店,2000年
金子宽哉:三阶教と《群疑论》,《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9卷2号,2001年
李相铉:隋信行の思想に关する研究,东国大学校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83年
方荣善:三阶教の无尽藏院に对する考察,东国大学校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87年
李平来:三阶教运动の现代的照明,《韩国佛教学》20号,1995年
Antonino Forte,La Secte des Trois Stades et I’Hérésie de Devadatta,Bulleyin de l‘École Francaise d’Extréme-Orient,74,1985.
James Hubbard,Salvayion in the Final Period of the Dharma :The Inexhaustible Storehouse of the San-chieh-chiao,Ph.D.diss.,University of Wisconsin,1986.
James Hubbard,Mofa,The Three Levels Movement,and the Theory of the Three Periods,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19,1996.
M.E.Lewis, The Suppression of the three Stages Sect:Apocrypha as a Political Issue,Chinese Buddhist Apocrypha, Univ. of Hawai’i Press, 1990.
附一:《开元释教录》所载35部三阶教经典(序号为笔者所加)
1、《三阶佛法》四卷(《内典录》云《三阶别集》四卷者即此是)
2、《十大段明义》三卷(《长房录》云《三阶别集》三卷者即此是)
3、《根机普药法》二卷(《大周录》中除此之外更有《三阶集录》二卷者,误)
4、《三十六种对面不识错法》一卷(《明一切三十六种对面不识错》)
右三阶法都有四部。初是四卷三阶,次是三卷三阶,三是两卷三阶,后是一卷三阶。后之三本人集录数。
5、《大乘验人通行法》一卷
6、《对根浅深发菩提心法》一卷(上加“明诸经中”四字)
7、《对根浅深同异法》一卷(同前,加四字)
8、《末法众生于佛法内废兴所由法》一卷(上加“明诸经中对根浅深”八字)
9、《学求善知识发菩提心法》一卷(《明世间五浊恶世界末法恶时十恶众生福德下行于此四种具足人中谓当三乘器人依诸大乘经论学求善知识学发菩提心》一卷)
10、《广明法界众生根机法》一卷(《广明法界众生根机上下起行浅深法》)
11、《略明法界众生根机法》一卷(《略明法界众生根机上下起行浅深法》)
12、《世间出世间两阶人发菩提心法》一卷(《明诸大乘修多罗内世间出世间两阶人发菩提心同异法》)
13、《世间十种恶具足人回心入道法》一卷(《明十种恶具足人内最恶人回心入道者断恶修善法》)
14、《行行同异法》一卷(《明世间出世间人行行同异法》)
15、《当根器所行法》一卷(《明佛灭度第二五百年以后一切最大颠倒最大邪见最大恶众生当根器所行法》)
16、《明善人恶人多少法》一卷(《明佛灭度一千五百年以后善人恶人多》)
17、《就佛法内明一切佛法一切六师外道法》二卷(《就一切佛法内明一切佛法六师外道法同异》)
18、《明大乘无尽藏法》一卷
19、《明诸经中发愿法》一卷
20、《略发愿法》一卷
21、《明人情行法》一卷
22、《大众制法》一卷
23、《敬三宝法》一卷(《明诸经中对根起行浅深敬三宝法》)
24、《对根起行法》一卷(《明一切众生对根上下起行法于内有五段》)
25、《头陀乞食法》一卷(《依诸经论略抄头陀乞食法》)
26、《明乞食八门法》一卷
27、《诸经要集》二卷
28、《十轮依义立名》二卷(《大方广十轮经学依义立名》)
29、《十轮略抄》一卷(《大方广十轮经人集录略抄出》)
30、《大集月藏分依义立名》一卷(《大集月藏分经明像法中要行法人集录略抄依义立名》)
31、《大集月藏分抄》一卷(《大集月藏分经明像法中要行法人集录略抄出》)
32、《月灯经要略》一卷
33、《迦叶佛藏抄》一卷(《明一切出家人内最恶出家人断恶修善法如迦叶佛藏经说》)
34、《广七阶佛名》一卷(《观药王药上菩萨经佛名》一卷)
35、《略七阶佛名》一卷。
已上三阶法等,于中多题人集录字,其广题目具如脚注。
右三阶法及杂集录,总三十五部四十四卷。隋真寂寺沙门信行撰(《长房录》云总三十五卷,《内典录》云都四十卷,《大周伪录》但载二十二部二十九卷,并收不尽。其《三阶兴教碑》云四十余卷,而不别列部卷篇目,今细搜括具件如上)。
附录二:敦煌文献P.2412《人集录都目》
1、《观药王药上菩萨经佛名》一卷,卅一纸
2、《明大乘无尽藏法》一卷,六纸
3、《明人情行行法》一卷,廿五纸
4、《大乘验人通行法》一卷,卅五纸
5、《大乘制法》一卷,十三纸
6、《诸经要集》两卷,五十五纸
7、《大方广十轮经学依义立名》两卷,卅三纸
第一
8、《大集月藏分经明像法中要行法人集录略抄出》一卷,廿二纸
9、《月灯经要略》一卷,六纸
10、《明诸经中对根浅深发菩提心法》一卷,廿五纸
11、《明诸经中对根起行浅深敬三宝法》一卷,十纸
12、《明诸经中对根浅深末法众生于佛法内废兴所由法》一卷,十六纸
13、《明诸经中对根浅深同异法》一卷,十七纸
14、《明诸经中发愿法》一卷,十八纸
15、《明世间五浊恶世界末法恶时十恶众生福德下行于此四种具足人中谓当三乘器人依诸大乘经论学求善知识学发菩提心》一卷,卌六纸
16、《广明法界众生根机上下起行浅深法》一卷,卅三纸
17、《略明法界众生根机上下起行浅深法》一卷,卌一纸
第二
18、《明诸大乘修多罗内世间出世间两界人发菩提心同异法》一卷,卅一纸
19、《明一切众生对根上下起行法于内有五段》一卷,九纸
20、《明十种恶具足人内最恶人回心入道者断恶修善法》一卷,十五纸
21、《明一切出家人内最恶出家人断恶修善法如迦叶经佛藏经说》一卷,十九纸
22、《大集月藏分经明像法中要行法人集录略抄》一卷,廿纸
23、《大方广十轮经人集录略抄出》一卷,卅一纸
24、《明世间出世间人行行同异法》一卷,卌纸
25、《明佛灭度第二五百年以后一切最大颠倒最大邪见最大恶众生当根器所行法》一卷,十三纸
26、《明佛灭度一千五百年以后善人恶人多少法》一卷,两纸
第三
27、《就一佛佛法内明一切佛法一切六世外道法同异》两卷,八十二纸
28、《依诸经论略抄出头陀乞食法》一卷,十二纸
29、《略七阶佛名》一卷,五纸
30、《明一切三十六种对面不识错法》一卷,廿纸
31、《根机普药法》两卷,九十六纸
32、《略发愿法》一卷,六纸
第四
33、《三阶佛法》四卷,一百卅八纸
34、《人集录明十种恶具足人邪正多少及行行分斋法》三卷,五十一张
《都目》一卷,两张
(原载《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1期)
(文/ 朱生云 王惠民)
刘萨诃研究目录
刘萨诃,法名慧达,原为并州猎户,死而复苏,遂出家游历。宋志磐《佛祖统纪》卷36记载:“太康二年,并州刘萨诃业弋猎,暴卒。两人报向西北行,至地狱,见金色圣人。左右言:是观音大士。谓诃曰:汝罪应入地狱,可往洛阳、临淄、建邺、鄮阴、成都五处,有阿育王塔处,顶礼忏悔。又吴中二石像,阿育王使鬼神所造,能往礼拜,不堕地狱。”初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记载:“元魏凉州山开出像者。太武太延元年,有离石沙门刘萨(诃)者,备在僧传。历游江表,礼鄮县塔,至金陵开育王舍利,能事将讫,西行至凉州西一百七十里番禾郡界东北,望御谷山遥礼,人莫测其然也。诃曰:此山崖当有像出,灵相具者则世乐时平,如其有缺则世乱人苦。经八十七载,至正光元年,因大风雨,雷震山岩,挺出石像,高一丈八尺,形相端严,唯无有首,登即选石命工,安讫还落,魏道陵迟,其言验矣。至周元年。凉州城东七里涧,石忽出光,照烛幽显,观者异之,乃像首也,奉安像身,宛然符合,神仪雕缺四十余年,身首异处二百余里,相好昔亏,一时还备。时有灯光流照,钟声飞响,皆莫委其来也。周保定元年,立为瑞像寺。建德将废,首又自落。武帝令齐王往验,乃安首像项,以兵守之,及明还落如故,遂有废法国灭之征接焉,备于周释道安碑。周虽毁教,不及此像。开皇通法,依前置寺。大业五年炀帝西征,躬往礼觐,改为感通道场,今仍存焉。依图拟者非一,及成长短终不得定云云。”由于受到北周、隋代帝王的关注,刘萨诃事迹得到广泛传播。造像方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金昌文化馆、山西博物院等都有收藏,其中甘肃省博物馆藏古浪出土的圣历元年凉州瑞像碑最重要。敦煌佛教史迹画中,凉州瑞像最受到重视。初唐203窟、初唐323窟、盛唐300窟正壁主尊塑像就是凉州瑞像,莫高窟圣历元年(698年)建332窟中心塔柱北向面也是凉州瑞像壁画,五代72窟南壁更画有通壁刘萨诃事迹画,五代宋壁画上的凉州瑞像很多,藏经洞出纸绢画中也有数件凉州瑞像图。
专著
尚丽新:刘萨诃和尚研究,南开大学文学院2003-2005年博士后项目
论文
陈祚龙:刘萨诃研究——敦煌佛教文献解析之一,《华冈佛学学报》第3号,1973年5月
魏普贤:刘萨诃和莫高窟,《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中华书局,1993年。原载《敦煌学论文集》第2卷,日内瓦,1981年
史苇湘:刘萨诃与敦煌莫高窟,《文物》1983年第6期
孙修身:古凉州番禾县调查记,《西北民族文丛》1983年第3期
孙修身、党寿山:“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记”考释,《敦煌研究》创刊号,1983年
孙修身:刘萨诃和尚事迹考,《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上册,甘魏普贤:敦煌写本和石窟中的刘萨诃传说,《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中华书局,1993年。原载《敦煌的壁画和写本》,巴黎,1984年
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
饶宗颐:刘萨诃事迹与瑞像图,《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
韦陀:高僧刘萨诃与敦煌壁画,《东方月刊》1987年第3期。杨汉璋译,敦煌研究院《资料工作通讯》1989年第3期
刘铭恕:刘萨诃与敦煌,《文史》1988年第1期
卢秀文:刘萨诃研究综述,《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
霍熙亮:莫高窟第72窟及其南壁刘萨诃与凉州圣容佛瑞像史迹变,《文物》1993年第2期
肥田路美:凉州番禾县瑞像故事及造型,《佛教艺术》第217号,1994年11月。牛源译,《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2期
wu hung, rethinking Liu Sahe: The Creation of a Buddhist Saint and the Invention of a ‘Miraculous Image’( 再论刘萨诃——圣僧的创造与瑞像的发生). Orientations 27, 1996.
杜斗城:刘萨诃与凉州番禾望御山瑞像,《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6年
张瑞芬:从《冥报记》到《刘萨诃和尚因缘记》看唐代释氏辅教书的几个特色,(台湾)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通俗文学与雅正文学第二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王国良:刘萨诃故事研究(之一)——以〈冥祥记〉为主的考察,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王国良:《刘萨诃和尚因缘记》探究,载《新世纪敦煌学论集》,巴蜀书社,2003年
方广锠:从《刘师礼文》谈中印文化的汇流,《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研究纪要》第11号,2007年 3月
尚丽新:《刘萨诃因缘记》解读,《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国中古(汉—唐)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年
尚丽新:刘萨诃信仰解读——关于中古民间佛教信仰的一点探索,《东方丛刊》2006年第3辑,麦永雄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6年8月
尚丽新:敦煌本《刘萨诃因缘记》解读,《文献》2007年第1期。又见,《文学与宗教——孙昌武教授七十华诞纪念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尚丽新:敦煌高僧刘萨诃的史实与传说,《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年第4期
尚丽新:刘萨诃研究综述,《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1期
史敦宇:展现千年民俗风情之魂——莫高窟第72窟刘萨诃变相的临摹与教学 ,《社科纵横》1997年第5期
村上佳浓:刘萨诃传と刘萨诃信仰について,《奈良美术研究》第8号,2008年
张善庆、沙武田:刘萨诃与凉州瑞像信仰的末法观,《敦煌研究》2008年第5期
张善庆:甘肃张掖市马蹄寺千佛洞凉州瑞像再考,《四川文物》2009年第3期。
三阶教由信行(540—594)创立,因其将佛教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个阶段而得名,认为各阶段的人根基不一,正法时期修持一乘佛法,像法时期修持三乘佛法,而当时处于末法时期,人人“邪解邪行”,应当普信一切佛法,“正学一切普真、普正佛法”,故又称“普法宗”。于是在当时中国佛教发展的背景之下,广泛吸收诸经内容,注重实践,提倡苦修、乞食、一日一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见人一概礼拜、建立“无尽藏”作为施舍与佛事诸用、死后尸体置野外供鸟兽食等。
《续高僧传》卷16、《冥报记》卷上等有信行传。开皇初年,信行的弟子并不多,敦煌文献S.2137《信行遗文》中,信行说在开皇三年、七年(583、587)时,有信徒慧定、道进、王善行、王善性等4人,这大约是信行的谦虚说法,信徒也许更多些,因为至去世时,已经有信徒300余人。《信行禅师塔铭》云:“于是法师净名、禅师僧邕徒众等三百余人,夙以禅师为善知识,三业随逐二十余年,俱怀出世之基,共结菩提之友。”初唐时期,三阶教势力很大,新发现的陕西淳化县金川湾石窟约开凿于7世纪中叶,壁刻信行著作与佛经共8部(信行《明诸经中对根浅深发菩提心法》一卷、信行《明诸大乘修多罗内世间出世间两阶人发菩提心同异法》一卷、信行《大集月藏分经略抄出》一卷、《七阶佛名》一卷、初译本《十轮经》8卷、阇那崛多共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7卷、鸠摩罗什译《金刚经》一卷、玄奘译《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三阶教信徒死后多数葬在信行墓附近,如本济(562-615)、善智(?-607)兄弟二人死后均陪藏信行墓侧。现存三阶教塔铭也多有记载,如贞观五年(631)《化度寺邕禅师塔铭》、永徽元年(650)《真行法师塔铭》、显庆二年(657,卒于656)《光明寺慧了塔铭》、显庆三年(658)《大唐化度寺故僧海禅师(589-654)塔铭》、总章三年(670)《道安禅师(608-668)塔铭》垂拱四年(688)《大唐故朝议郎行泽王府主簿上柱国梁府君并夫人唐氏墓志铭》、开元二年(714)《大唐净域寺故大德法藏禅师(637-714)塔铭》、开元十年《优婆夷张常求(645-722)塔铭》等。至8世纪后期,塔墓百座,附近建寺,号“百塔寺”,至今犹存,然非旧貌。三阶教另一个塔墓群在河南安阳的宝山,至今尚有二三百座塔墓。
信行及其信徒还编撰了一些宣传资料,主要是经抄。最早记录三阶教教籍的是《信行禅师塔铭》:“遂于十二部经中,撰《对根起行之法》三十余卷,又出《三阶佛法》四卷。”永徽年间(650-656)成书的吏部尚书唐临撰《冥报记》卷上“信行”条云:“乃钞集经论,参验人法所当学者,为三十六卷,名曰《人集录》。开皇初,左仆射齐公,闻其盛名,奏文帝,征诣京师,住公所造真寂寺。信行又据经律,录出《三阶法》四卷。”弟子本济著《十种不敢斟量论》6卷等、弟善智著有《顿教一乘》20卷等(《续高僧传》卷18)。成书于597年的《历代三宝纪》卷12 记录《对根起行杂录》32卷、《三阶位别集录》3卷(当即《三阶佛法》,但卷数有一卷之差),合2部35卷。成书于730年的《开元释教录》卷18则详细记载有35部44卷的篇名与卷数,敦煌文献P.2412中的《人集录都目》记录有34部43卷,这是我们确定三阶教文献的重要参考资料。
通过学者的努力,敦煌文献中发现的三阶教资料有20余种40余件,一些篇名与《开元释教录》所载不同,主要有:《对根起行法》(S.832、S.2446、S.5841、俄1813、龙谷大学藏);《三阶佛法》(S.2684、P.2059);《三阶某禅师行状始末》(P.2550);《三阶佛法密记》(P.2412,内有《人集录都目》);《三阶观法略释》(P.2268);《第三阶佛法广释》(S.5668、S.6344、北图8725);《信行遗文》(S.3137);《信行口集真如实观》(S.212);《七阶佛名经》(S.59、S.236、S.1306、S.2360);《明大乘无尽藏法》(S.9139);《无尽藏法略说》(S.190);《大乘法界无尽藏法释》(S.721)、《如来身藏论》(S.4658);《制法》(S.1315、P.2849、S.7450);《乞食法》(P.2849、北图新351);《明恶法》(S.3962);《恶观》(俄92、北图新773);《佛性观修善法》(北图8386、北图新1002);《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S.2423);《龙录内无名经论律》(P.3202);《人集录都目》(P.2412);《华严章》(日本京都富冈家旧藏,原件毁于关东大地震);信行撰《受八戒法》(P.2849);《略发愿法》(北图8422、北图8706、天津艺术博物馆312);《发菩提心法》(P.2283);《穷诈辩惑论》(P.2115);《佛性观》(S.1004、台湾99)等。
另外,日本古籍中有些三阶教写本,主要是《三阶佛法》(1-5卷,法隆寺、兴圣寺等寺院藏本)等。
由于三阶教思想与实践与传统佛教、中国文化产生摩擦,自产生之初就被视为异端邪说,屡遭排斥,《开元释教录》卷18云:“信行所撰,虽引经文,皆党其偏见,妄生穿凿,既乖反圣旨,复冒真宗。开皇二十年(600),有敕禁断,不听传行。而其徒既众,蔓延弥广。同习相党,朋援繁多。(即以信行为教主,别行异法,似同天授,立邪三宝。)隋文虽断流行,不能杜其根本。我唐天后证圣之元(695)有制,令定伪经及杂符录,遣送祠部。集内前件,教门既违背佛意,别称异端,即是伪杂符录之限。又,准天后圣历二年(699)敕,其有学三阶者,唯得乞食、长斋、绝谷、持戒、坐禅,此外辄行,皆是违法。我开元神武皇帝圣德光被,普洽黎元,圣日丽天,无幽不烛,知彼反真构妄,出制断之。开元十三年(725)乙丑岁六月三日,敕诸寺三阶院并令除去隔障,使与大院相通,众僧错居,不得别住,所行集录悉禁断除毁。若纲维纵其行化诱人而不纠者勒还俗。幸承明旨,使革往非,不敢妄编在于正录,并从刊削,以示将来。”这里提到600、695、699、725年的4次有敕禁断。另据《全唐文》卷28《分散化度寺无尽藏财物诏》,开元九年(721)曾敕令拆除无尽藏,所以三阶教历经5次大的禁止(而不是个别学者仅据《开元录》说的4次)。无尽藏、三阶院是三阶教的重要基础,所以对它们的取缔对三阶教打击非常大,导致衰微。725年以后的三阶教资料渐稀,主要有:767年,《再修信行禅师塔碑》(《金石录》1448)。8世纪末,圆照编集《隋传法高僧信行禅师碑表集》3卷(《宋高僧传》卷15“圆照传”)。825年,敬宗赐化度寺“化度经院”额(《册府元龟》卷52)。831年,长安县群贤里直心寺比丘尼总静卒,生平“法三阶法甚苦”(《全唐文》卷919《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铭并序》)。845年灭佛,846年改化度寺为崇福寺(《唐会要》卷48。《旧唐书》卷18下宣宗本纪“会昌六年五月”)。此后不见三阶教资料。自信行出生至此,约300年。
三阶教资料多数失传,敦煌文献中保存下来的相关资料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材料。通过对传世文献和敦煌资料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三阶教思想与发展的大致情况。著名的研究专著有3部: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西本照真《三阶教の研究》和Hubbard Jamie的《Absolute Delusion, Perfect Buddhahood——The rise and fall of a Chinese Heresy》。至于三阶教的研究论文,日本学者的成果最多,我国学者的研究相当薄弱,难以见到有深度的论文。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19章有“三阶教之发生”一节,分析了三阶教思想的背景。另外,介绍得比较详细的有:郭朋《隋唐佛教》第2章“一度出现的三阶教”一节,杨曾文《信行与三阶教典籍考略》及《三阶教教义研究》,但诸文多来自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不多。最近10年来,三阶教研究出现新的景象:一是新资料的发现(陕西金川湾三阶教石窟和敦煌十轮经变),二是新成果的问世(西本照真、Hubbard Jamie之专著),显示三阶教研究趋向深入。现将我们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目录整理如下,供学者参考(未收末法、无尽藏、十轮经变等与三阶教相关的著述。因条件所限,一些论文未经核实)。
专著与书评:
大屋德城编:三阶佛法(上、下),便利堂,1925年
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岩波书店,1927年(按:墨禅法师1930年赴日本留学,所在大正大学是矢吹庆辉执教的大学,他译有本书,其中第一部和第二部的1-3节分18次发表在《海潮音》16卷2—6期、8—12期,17卷1-3、6、7、11、12期,18卷2期,1935—1936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将本书附录《三阶教残卷》单独出版;又见蓝吉富编《大藏经补编》第26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4年)
矢吹庆辉:鸣沙余韵,岩波书店,1930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の研究,春秋社,1998年
Hubbard Jamie, Absolute Delusion, Perfect Buddhahood:The Rise and Fall of a Chinese Heresy,Univ. of Hawai’i Press,2001
A.Waley, Book Review :Sankai Kyo no kenkyu,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5-1,1928
遂卢(汤用彤):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跋,《微妙声》3期,1937年
增谷文雄:矢吹庆辉博士の《三阶教の研究》にっぃて,《宗教学年报》16卷,1966年
滕井教公:西本照真著《三阶教の研究》,《印度哲学佛教学》13号,1998年
张总:西本照真《三阶教研究》、Jamie Hubbard 《Absolute Delusion, Perfect Buddhahood, the Rise and Fall of a Chinese Heresy》( 贾梅·哈伯德《绝迷深误、至善佛性》)两著之书评》,《唐研究》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Alan Cole, Book Review: Absolute Delusion, Perfect Buddhahood,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60,No.3, Aug.,2001
Don A.Pittman, Book Review: Absolute Delusion, Perfect Buddhahood, the Journal of Religion, Vol.83,No.1, Jan.,2003
Chun-fang Yu(于君方),Book Review: Absolute Delusion, Perfect Buddhahood, History of Religions, Vol.44,No.4,May,2005
论文:
郭朋:三阶教略论,《世界宗教研究》第2辑,1980年
王壮弘:欧阳询书《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书法》1984年6期
陈祚龙:《续行新发现、续作新发明》之三“关于隋释信行的著述之小问题”,《敦煌学》10辑,1985年
陈祚龙:新校重订隋释信行的“受八戒法”,《中华佛教文化史散策四集》,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
陈祚龙:隋唐京师三阶教寺院沿革即某些曾与该教颇有关系之缁素士女的行谊记述小集,《中华佛教文化史散策五集》,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
陈祚龙:新校重订敦煌古抄杨隋释信行的著述小集,《敦煌学林札记》下,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
湛如:论信行禅师及三阶教,《闽南佛学院学报》1990年1期
徐正英:信行大师及其学说,《殷都学刊》1992年1期
李建超:长安三阶教寺院与终南山三阶教圣地,韩国汉阳大学民族学研究所《民族与文化》2辑,1994年。
杨曾文:三阶教教义研究,《佛学研究》3辑,1994年
杨曾文:信行与三阶教典籍考略,《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3期
姚生民:淳化唐代刻经石窟,《中国文物报》1997年2月23日
姚生民:金川湾石窟——三阶教经籍的宝库,《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3期
蓝吉富:信行与三阶教,《隋代佛教史述论》第五章第一节,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年
方广锠整理:大乘无尽藏法,《藏外佛教文献》4辑,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
刘淑芬:林葬: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一(3)“三阶教的僧侣塔墓群”,《大陆杂志》96卷3号,1998年
杨维中:唐初三阶教大德惠恭行历及其佛学思想——《法门寺惠恭大德之碑》考释,《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1期
马雪芹:百塔寺的历史变迁,《文博》1999年2期
周伯戡:三阶教和佛教末法观,未刊稿,台湾大学历史学系1998-1999年项目
刘长东:论隋唐三阶教与净土教的关系,(四川大学)《新国学》2辑,2000年
西本照真:关于三阶教研究的方法论,《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增刊
西本照真:敦煌抄本中的三阶教文献,《戒幢佛学》2卷,岳麓书社,2002年
西本照真:论三阶教与禅宗在思想上的接近——以“自我”认识与“他者”认识为中心,《中国禅学》2辑,中华书局,2003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文献综述,《藏外佛教文献》第9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西本照真:佛性观修善法,《藏外佛教文献》第9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刻经的历史空间(Historical Space in Engravings of the Three Stages School),2004年中国佛教刻经学术讨论会(海德堡)
樊波:西安碑林收藏的几方三阶教碑刻,《碑林集刊》8辑,2002年
李举纲 、樊波:新见唐《真行法师塔铭》小考,出处待查(中华收藏网www. sc001.com.cn等网络上有全文)
廖明活:净土宗与三阶教的对论——从怀感谈起,《华林》2辑,2002年
张总、王保平:陕西淳化金川湾三阶教刻经石窟,《文物》2003年5期
张总:陕西新发现的唐代三阶教刻经窟初识,《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张总:中国三阶教史:一个佛教史上湮灭的宗派,200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段志凌:长安百塔寺历史沿革及相关碑石辑释,《碑林集刊》10辑,2004年
董家亮:三阶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佛学研究》13辑,2004年
妙杰:再论三阶教的历史定位,《普门学报》31期,2006年
杨学勇:有关大住圣窟与三阶教的关系问题,《中原文物》2008年1期
明然:唐代净土宗与三阶教的对立和融通,出处待查(网络上有全文, www.famana.com)
河野法云:信行禅师の三阶佛法,《无尽灯》14卷4号,1909年
佐佐木月樵:三阶教と净土教,《支那净土教史》上卷,无我山房,1913年
今津洪岳:信行禅师の事迹及其の教义,《宗教界》11卷6、8号,1915年
岩崎敲玄:信行禅师の三阶教,《宗教界》13卷9号,1917年
矢吹庆辉:三阶教の普法に就ぃて(1、2、3)、《哲学杂志》369、373、374号,1917年
矢吹庆辉:三阶教にぉける全佛教の改造运动とその经济思想,《佛教思想》3卷3号,1928年
矢吹庆辉:三阶教に就ぃて,《日本思想大讲座》,1928年
矢吹庆辉:三阶教と日本佛教,《宗教学论丛》,1930年
矢吹庆辉:三阶教と现代思想,《再生》14卷2号,1930年
矢吹庆辉:时代の现相と三阶教,《宇宙》7卷7号,1932年
矢吹庆辉:三阶教の研究をめぐりて,《佛教思想》7卷1号,1932年
矢吹庆辉:三阶教义及び教史の要纲,《大亚细亚》3卷5号,1935年
矢吹庆辉:三阶教,《思想》60辑,1945年
神田喜一郎:化度寺塔铭に就ぃて,《支那学》2卷9号,1922年。《神田喜一郎全集》第1卷,同朋舍,1986年
神田喜一郎:再び化度寺塔铭に就ぃて,《支那学》2卷11号,1922年。《神田喜一郎全集》第1卷
神田喜一郎:三阶教に关する隋唐の古碑(上、下),《佛教研究》3卷3、4号,1939年。收入《神田喜一郎全集》第1卷
神田喜一郎:三阶教に关する隋唐の古碑补遗,《佛教研究》4卷2号,1940年。收入《神田喜一郎全集》第1卷
常盘大定:三阶教の母胎としての宝山寺,《宗教研究》新4卷1号,1927年
常盘大定:隋の灵裕と三阶教の七阶佛名,《支那佛教の研究》,春秋社,1938、1974年
高雄义坚:龙大图书馆所藏三阶教资料に就ぃて,《龙谷大学论丛》255号,1924年
高雄义坚:对根起行法断简解说,《西域文化研究》(一),法藏馆,1958年
伊藤裕晃:信行禅师の三阶佛法に就ぃて,《摩诃衍》4卷2号,1925年
塚本善隆:信行の三阶教团と无尽藏にっぃて,《宗教研究》新3卷4号,1926年,收入《塚本善隆著作集》(三),大东出版社,1975年
塚本善隆:三阶教资料杂记,《支那佛教史学》1卷1号,1937年,收入《塚本善隆著作集》(三)
塚本善隆:续三阶教资料杂记,《支那佛教史学》1卷2号,1937年,收入《塚本善隆著作集》(三)
大野法道:三阶教の研究,《宗教研究》新4卷5号,1927年
道端良秀:道绰禅师と三阶教,《大谷学报》15卷1号,1934年。收入《中国净土教史の研究》,法藏馆,1980年
道端良秀:善导と三阶教,《中国净土教史の研究》
大谷胜真:三阶某禅师行状始末に就ぃて,《史论》7辑,1938年
田岛德音:例时作法と三阶教との关系,《大正大学学报》30、31卷合刊,1940年
八木昊惠:惠心教学にぉける三阶教の考察(上),《支那佛教史学》6卷2号,1942年
八木昊惠:惠心教学にぉける三阶教の考察(下),《支那佛教史学》7卷2号,1943年
中田勇次郎:化度寺邕禅师塔铭校字记,《大谷学报》31卷1号,1952年
中田勇次郎:宋拓薛少保书信行禅师碑にっぃて,《大谷学报》32卷2号,1952年。《中田勇次郎著作集》(三),二玄社,1984年
兼子秀利:三阶教の成立,《文化史学》13号,1957年
兼子秀利:三阶教の布施观,《佛教史学》7卷4号,1959年
山本佛骨:信行と道绰の交涉,《印度学佛教学研究》6卷2号,1958年
桥本芳契:三阶佛法におよほした维摩经の影响について,《宗教研究》162号,1960年
小笠原宣秀:三阶教交涉史料《传法制》考,《龙谷大学论丛》372号,1962年
东光琢宗:三阶教瞥见,《驹泽实践宗乘》4辑,1963年
木村清孝:智严、法藏と三阶教,《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7卷1号,1978年
木村清孝:信行の时机观とその意义,《佛教にぉける时机观》,平乐寺书店,1984年
广川尧敏:敦煌出土七阶佛名经について——三阶教と净土教との交涉,《宗教研究》251号,1982年
籴原勇慈:念佛镜の对三阶门,《佛教论丛》31卷,1987年
籴原勇慈:西方要诀と念佛镜,《宗教研究》271号,1987年
籴原勇慈:《西方要诀》の对三阶释难,《印度学佛教学研究》36卷2号,1988年
籴原勇慈:善导教学と三阶教——《礼赞》无余修との关连にぉぃて,《佛教论丛》33号,1989年
籴原勇慈:三阶教の时代观にっぃて,《宗教研究》283号,1990年
籴原勇慈:三阶教の普行にっぃ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39卷2号,1991年
早川道雄:三阶教と无尽藏院,《鸭台史论》1号,1988年
早川道雄:三阶教の意味するもの,《鸭台史论》2号,1989年
早川道雄:三阶教の教义——普敬认恶にっぃて,《丰山教学大会纪要》18号,1990年
早川道雄:唐代三阶教徒の信行崇拜にっぃて,《大正大学大学院研究论集》15号,1991年
早川道雄:三阶教の实践,《丰山教学大会纪要》20号,1992年
早川道雄:三阶教の弹压と隋唐国家,《丰山教学大会纪要》22号,1994年
早川道雄:三阶教团の性格,《丰山学报》39号,1996年
冈部和雄:三阶教の佛陀观,《日本佛教学会年报》53号,1988年
伊藤丈:三阶教研究の历史と今后の课题,《丰山教学大会纪要》17号,1989年
西本照真:《释净土群疑论》にぉける三阶教批判の论理,《印度学佛教学研究》38卷2号,1990年
西本照真:《对根起行法》,木村清孝编《佛教汉文读本》,春秋社,1990年
西本照真:中国净土教と三阶教にぉける末法思想の位置,《宗教研究》290号,1991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典籍にぉける“阶”の用法,《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0卷2号,1992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の思想的枠组みの权威にっぃ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3卷2号,1995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の教判にっぃて,《宗教研究》303号,1995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の教团规律にっぃて——《制法》一卷の研究,《ィンド哲学佛教学研究》3号,东京大学ィンド哲学佛教学研究室,1995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新出资料P.2849の基础的研究,《南都佛教》72号,1995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新出资料P.2849のにっぃて——信行禅师撰《受八戒法》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4卷1号,1995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写本の再检讨——新出写本の绍介を含め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5卷1号,1996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は异端か,高崎直道、木村清孝编《シリ-ス·东ァジァ佛教》第3卷《新佛教の兴隆》,春秋社,1997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徒の判别规准——未绍介石刻资料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6卷2号,1998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の观法にっぃて,《大仓山论集》44号,1999年
西本照真:西安近郊の三阶教史迹,《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8卷1号,1999年
西本照真:《三階佛法》諸本の成立と傳播について,载牧田谛亮等主编《七寺古逸经典研究丛书》第5卷,大东出版社,2000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文献《发菩提心法》(P.2283)にっぃて,《山田明尔教授还历记念论文集》“世界文化と佛教”,2000年
西本照真: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Buddhism in Japan and Future Issues With a Focus on the State of San-chieh-chiao Studies,《大仓山论集》47号,2001年
西本照真:《佛性观修善法》の基础的研究,《木村清孝博士还历记念论集》“东アジア佛教:その成立と展开”,春秋社,2002年
西本照真:三阶教写本研究の现状——新资料の绍介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52卷1号,2003年
吉田靖雄:行基と三阶教,《行基と律令国家》,吉川弘文馆,1986年
吉田靖雄:行基と三阶教の关系、《日本灵异记》と三阶教の关系,《日本古代の菩萨と民众》,1988年
洪在成:三阶教の影响——圆光、神昉と道昭の考察,《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7卷2号,1999年
洪在成:三阶教と地藏信仰特に地藏教学を中心として,《佛教大学大学院纪要》29号,2001年
洪在成:三阶教の影响——元晓と行基を考える,《印度学佛教学研究》50卷2号,2002年
洪在成:三阶教と《冥报记》、《日本灵异记》,《印度学佛教学研究》51卷2号,2003年
洪法空(洪在成):三阶教と《占察善恶业报经》の影响,《印度学佛教学研究》52卷2号,2004年
爱宕元:唐代河东闻喜の裴氏と佛教信仰——裴氏の三阶教信仰を中心として,《唐代の宗教》,朋友书店,2000年
金子宽哉:三阶教と《群疑论》,《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9卷2号,2001年
李相铉:隋信行の思想に关する研究,东国大学校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83年
方荣善:三阶教の无尽藏院に对する考察,东国大学校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87年
李平来:三阶教运动の现代的照明,《韩国佛教学》20号,1995年
Antonino Forte,La Secte des Trois Stades et I’Hérésie de Devadatta,Bulleyin de l‘École Francaise d’Extréme-Orient,74,1985.
James Hubbard,Salvayion in the Final Period of the Dharma :The Inexhaustible Storehouse of the San-chieh-chiao,Ph.D.diss.,University of Wisconsin,1986.
James Hubbard,Mofa,The Three Levels Movement,and the Theory of the Three Periods,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19,1996.
M.E.Lewis, The Suppression of the three Stages Sect:Apocrypha as a Political Issue,Chinese Buddhist Apocrypha, Univ. of Hawai’i Press, 1990.
附一:《开元释教录》所载35部三阶教经典(序号为笔者所加)
1、《三阶佛法》四卷(《内典录》云《三阶别集》四卷者即此是)
2、《十大段明义》三卷(《长房录》云《三阶别集》三卷者即此是)
3、《根机普药法》二卷(《大周录》中除此之外更有《三阶集录》二卷者,误)
4、《三十六种对面不识错法》一卷(《明一切三十六种对面不识错》)
右三阶法都有四部。初是四卷三阶,次是三卷三阶,三是两卷三阶,后是一卷三阶。后之三本人集录数。
5、《大乘验人通行法》一卷
6、《对根浅深发菩提心法》一卷(上加“明诸经中”四字)
7、《对根浅深同异法》一卷(同前,加四字)
8、《末法众生于佛法内废兴所由法》一卷(上加“明诸经中对根浅深”八字)
9、《学求善知识发菩提心法》一卷(《明世间五浊恶世界末法恶时十恶众生福德下行于此四种具足人中谓当三乘器人依诸大乘经论学求善知识学发菩提心》一卷)
10、《广明法界众生根机法》一卷(《广明法界众生根机上下起行浅深法》)
11、《略明法界众生根机法》一卷(《略明法界众生根机上下起行浅深法》)
12、《世间出世间两阶人发菩提心法》一卷(《明诸大乘修多罗内世间出世间两阶人发菩提心同异法》)
13、《世间十种恶具足人回心入道法》一卷(《明十种恶具足人内最恶人回心入道者断恶修善法》)
14、《行行同异法》一卷(《明世间出世间人行行同异法》)
15、《当根器所行法》一卷(《明佛灭度第二五百年以后一切最大颠倒最大邪见最大恶众生当根器所行法》)
16、《明善人恶人多少法》一卷(《明佛灭度一千五百年以后善人恶人多》)
17、《就佛法内明一切佛法一切六师外道法》二卷(《就一切佛法内明一切佛法六师外道法同异》)
18、《明大乘无尽藏法》一卷
19、《明诸经中发愿法》一卷
20、《略发愿法》一卷
21、《明人情行法》一卷
22、《大众制法》一卷
23、《敬三宝法》一卷(《明诸经中对根起行浅深敬三宝法》)
24、《对根起行法》一卷(《明一切众生对根上下起行法于内有五段》)
25、《头陀乞食法》一卷(《依诸经论略抄头陀乞食法》)
26、《明乞食八门法》一卷
27、《诸经要集》二卷
28、《十轮依义立名》二卷(《大方广十轮经学依义立名》)
29、《十轮略抄》一卷(《大方广十轮经人集录略抄出》)
30、《大集月藏分依义立名》一卷(《大集月藏分经明像法中要行法人集录略抄依义立名》)
31、《大集月藏分抄》一卷(《大集月藏分经明像法中要行法人集录略抄出》)
32、《月灯经要略》一卷
33、《迦叶佛藏抄》一卷(《明一切出家人内最恶出家人断恶修善法如迦叶佛藏经说》)
34、《广七阶佛名》一卷(《观药王药上菩萨经佛名》一卷)
35、《略七阶佛名》一卷。
已上三阶法等,于中多题人集录字,其广题目具如脚注。
右三阶法及杂集录,总三十五部四十四卷。隋真寂寺沙门信行撰(《长房录》云总三十五卷,《内典录》云都四十卷,《大周伪录》但载二十二部二十九卷,并收不尽。其《三阶兴教碑》云四十余卷,而不别列部卷篇目,今细搜括具件如上)。
附录二:敦煌文献P.2412《人集录都目》
1、《观药王药上菩萨经佛名》一卷,卅一纸
2、《明大乘无尽藏法》一卷,六纸
3、《明人情行行法》一卷,廿五纸
4、《大乘验人通行法》一卷,卅五纸
5、《大乘制法》一卷,十三纸
6、《诸经要集》两卷,五十五纸
7、《大方广十轮经学依义立名》两卷,卅三纸
第一
8、《大集月藏分经明像法中要行法人集录略抄出》一卷,廿二纸
9、《月灯经要略》一卷,六纸
10、《明诸经中对根浅深发菩提心法》一卷,廿五纸
11、《明诸经中对根起行浅深敬三宝法》一卷,十纸
12、《明诸经中对根浅深末法众生于佛法内废兴所由法》一卷,十六纸
13、《明诸经中对根浅深同异法》一卷,十七纸
14、《明诸经中发愿法》一卷,十八纸
15、《明世间五浊恶世界末法恶时十恶众生福德下行于此四种具足人中谓当三乘器人依诸大乘经论学求善知识学发菩提心》一卷,卌六纸
16、《广明法界众生根机上下起行浅深法》一卷,卅三纸
17、《略明法界众生根机上下起行浅深法》一卷,卌一纸
第二
18、《明诸大乘修多罗内世间出世间两界人发菩提心同异法》一卷,卅一纸
19、《明一切众生对根上下起行法于内有五段》一卷,九纸
20、《明十种恶具足人内最恶人回心入道者断恶修善法》一卷,十五纸
21、《明一切出家人内最恶出家人断恶修善法如迦叶经佛藏经说》一卷,十九纸
22、《大集月藏分经明像法中要行法人集录略抄》一卷,廿纸
23、《大方广十轮经人集录略抄出》一卷,卅一纸
24、《明世间出世间人行行同异法》一卷,卌纸
25、《明佛灭度第二五百年以后一切最大颠倒最大邪见最大恶众生当根器所行法》一卷,十三纸
26、《明佛灭度一千五百年以后善人恶人多少法》一卷,两纸
第三
27、《就一佛佛法内明一切佛法一切六世外道法同异》两卷,八十二纸
28、《依诸经论略抄出头陀乞食法》一卷,十二纸
29、《略七阶佛名》一卷,五纸
30、《明一切三十六种对面不识错法》一卷,廿纸
31、《根机普药法》两卷,九十六纸
32、《略发愿法》一卷,六纸
第四
33、《三阶佛法》四卷,一百卅八纸
34、《人集录明十种恶具足人邪正多少及行行分斋法》三卷,五十一张
《都目》一卷,两张
(原载《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1期)
(文/ 朱生云 王惠民)
刘萨诃研究目录
刘萨诃,法名慧达,原为并州猎户,死而复苏,遂出家游历。宋志磐《佛祖统纪》卷36记载:“太康二年,并州刘萨诃业弋猎,暴卒。两人报向西北行,至地狱,见金色圣人。左右言:是观音大士。谓诃曰:汝罪应入地狱,可往洛阳、临淄、建邺、鄮阴、成都五处,有阿育王塔处,顶礼忏悔。又吴中二石像,阿育王使鬼神所造,能往礼拜,不堕地狱。”初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记载:“元魏凉州山开出像者。太武太延元年,有离石沙门刘萨(诃)者,备在僧传。历游江表,礼鄮县塔,至金陵开育王舍利,能事将讫,西行至凉州西一百七十里番禾郡界东北,望御谷山遥礼,人莫测其然也。诃曰:此山崖当有像出,灵相具者则世乐时平,如其有缺则世乱人苦。经八十七载,至正光元年,因大风雨,雷震山岩,挺出石像,高一丈八尺,形相端严,唯无有首,登即选石命工,安讫还落,魏道陵迟,其言验矣。至周元年。凉州城东七里涧,石忽出光,照烛幽显,观者异之,乃像首也,奉安像身,宛然符合,神仪雕缺四十余年,身首异处二百余里,相好昔亏,一时还备。时有灯光流照,钟声飞响,皆莫委其来也。周保定元年,立为瑞像寺。建德将废,首又自落。武帝令齐王往验,乃安首像项,以兵守之,及明还落如故,遂有废法国灭之征接焉,备于周释道安碑。周虽毁教,不及此像。开皇通法,依前置寺。大业五年炀帝西征,躬往礼觐,改为感通道场,今仍存焉。依图拟者非一,及成长短终不得定云云。”由于受到北周、隋代帝王的关注,刘萨诃事迹得到广泛传播。造像方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金昌文化馆、山西博物院等都有收藏,其中甘肃省博物馆藏古浪出土的圣历元年凉州瑞像碑最重要。敦煌佛教史迹画中,凉州瑞像最受到重视。初唐203窟、初唐323窟、盛唐300窟正壁主尊塑像就是凉州瑞像,莫高窟圣历元年(698年)建332窟中心塔柱北向面也是凉州瑞像壁画,五代72窟南壁更画有通壁刘萨诃事迹画,五代宋壁画上的凉州瑞像很多,藏经洞出纸绢画中也有数件凉州瑞像图。
专著
尚丽新:刘萨诃和尚研究,南开大学文学院2003-2005年博士后项目
论文
陈祚龙:刘萨诃研究——敦煌佛教文献解析之一,《华冈佛学学报》第3号,1973年5月
魏普贤:刘萨诃和莫高窟,《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中华书局,1993年。原载《敦煌学论文集》第2卷,日内瓦,1981年
史苇湘:刘萨诃与敦煌莫高窟,《文物》1983年第6期
孙修身:古凉州番禾县调查记,《西北民族文丛》1983年第3期
孙修身、党寿山:“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记”考释,《敦煌研究》创刊号,1983年
孙修身:刘萨诃和尚事迹考,《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上册,甘魏普贤:敦煌写本和石窟中的刘萨诃传说,《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中华书局,1993年。原载《敦煌的壁画和写本》,巴黎,1984年
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
饶宗颐:刘萨诃事迹与瑞像图,《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
韦陀:高僧刘萨诃与敦煌壁画,《东方月刊》1987年第3期。杨汉璋译,敦煌研究院《资料工作通讯》1989年第3期
刘铭恕:刘萨诃与敦煌,《文史》1988年第1期
卢秀文:刘萨诃研究综述,《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
霍熙亮:莫高窟第72窟及其南壁刘萨诃与凉州圣容佛瑞像史迹变,《文物》1993年第2期
肥田路美:凉州番禾县瑞像故事及造型,《佛教艺术》第217号,1994年11月。牛源译,《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2期
wu hung, rethinking Liu Sahe: The Creation of a Buddhist Saint and the Invention of a ‘Miraculous Image’( 再论刘萨诃——圣僧的创造与瑞像的发生). Orientations 27, 1996.
杜斗城:刘萨诃与凉州番禾望御山瑞像,《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6年
张瑞芬:从《冥报记》到《刘萨诃和尚因缘记》看唐代释氏辅教书的几个特色,(台湾)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通俗文学与雅正文学第二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王国良:刘萨诃故事研究(之一)——以〈冥祥记〉为主的考察,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王国良:《刘萨诃和尚因缘记》探究,载《新世纪敦煌学论集》,巴蜀书社,2003年
方广锠:从《刘师礼文》谈中印文化的汇流,《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研究纪要》第11号,2007年 3月
尚丽新:《刘萨诃因缘记》解读,《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国中古(汉—唐)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年
尚丽新:刘萨诃信仰解读——关于中古民间佛教信仰的一点探索,《东方丛刊》2006年第3辑,麦永雄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6年8月
尚丽新:敦煌本《刘萨诃因缘记》解读,《文献》2007年第1期。又见,《文学与宗教——孙昌武教授七十华诞纪念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尚丽新:敦煌高僧刘萨诃的史实与传说,《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年第4期
尚丽新:刘萨诃研究综述,《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1期
史敦宇:展现千年民俗风情之魂——莫高窟第72窟刘萨诃变相的临摹与教学 ,《社科纵横》1997年第5期
村上佳浓:刘萨诃传と刘萨诃信仰について,《奈良美术研究》第8号,2008年
张善庆、沙武田:刘萨诃与凉州瑞像信仰的末法观,《敦煌研究》2008年第5期
张善庆:甘肃张掖市马蹄寺千佛洞凉州瑞像再考,《四川文物》2009年第3期。
-
Yahmsanng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2 10:13:26
-
覺有八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2 08:41:48
-
NADPH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6-02 14:09:29
-
不了可通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04 13:20:06
-
南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9-23 15: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