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隐
几个月前看过山本常朝的《叶隐闻书》,因为最近重看《七武士》,说起武士的日常生活,想到《叶隐闻书》中有零星的介绍,就又打开翻了翻。
武士的日常生活看上去十分规律——“早晨四点钟起床,每天沐浴、休整月代,日出时用餐,日暮时休息”——但单单是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对吃的忽视和对“面子”的极端重视了。穿衣打扮,竟是武士的日常功课,这让我暗暗吃惊。
“每天早晨都要沐浴,清身整发,还要在头发上喷香;修剪手脚指甲,还要用火山石打磨,用金黄涂色等,在休整自己的装扮方面丝毫不敢怠惰。当然自己的武器则更是一点锈迹都没有,勤拂尘,勤打磨。”想到一个个勇武刚强的汉子每天使尽浑身解数来修饰自己,真让人寒毛直竖。但毫无疑问,这的确是武士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无论老人还是年轻人,都要注意自己的外表修饰。这的确麻烦,似乎也要花很多时间,但武士的工作就是些这样的事情,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比这更需要花时间的事情了。”不仅如此,还要时时注意仪表,绝不能不让自己“失态”。喝酒不可烂醉,即便饿着肚子,也要用牙签剔牙以显尊贵,在人群中打哈欠也要坚决避免——“忍不住要打哈欠时,赶快用手抚摸额头就会止住;若不如此,就一边用舌尖舔唇,一边紧闭嘴巴,或者用衣襟内袖半遮半掩面部、以手掩口等方式,尽量不要让旁人看到。”在中国,《礼记》中虽然也有关于仪态的规范,什么“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之类的,但大概多半是强调由内心的修持所外化而出的一种神气和状态,重点还是在“内”,而非“外”。
山本常朝本身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据说,在他年尚幼时,他的主君不喜欢他的脸型。因为这个,他闭门锻炼十年,彻底修正了自己的脸型(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当然,对于这样“极端自恋”的行为,山本常朝有自己的解释:“对于装扮格外地用心,诚然是为了装饰外表,但这样做也体现了一种修养:今日讨死也好,明日讨死也好,不管什么时候死,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决死心态。如果死的时候邋遢难看,说明平素的觉悟程度就值得怀疑,也会被敌人轻视。”这么说来,重视装扮,既不是为了现世的享乐,也不是为了遵守与人相交时的礼仪,却是为了迎向突然的死期——如果“死”是一件虚拟之事的话,这种说法就太虚荣、太颓废了。然而“死”是一件真事情,是只有一次机会的事情,在这点上说,武士的“死狂”是很难去评判的。
“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于生死两难之际,要当机立断,首先选择死。”司马迁所谓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日本武士道里是说不通的。对真武士来说,死就是目的。具体的目的是不可靠的,因为“死”这件事情太过强大,即便能够为了目的选择去“死”,在临死的时候,也会迷失自己,更有那些抱着目的去“生”的人,在生死两难之际,就会以“死了不值”来为自己开脱,而这样的“生”显然是不纯粹的。只有绝对地服从于“死”,才是真正的高贵。武士的日常修养,就是每朝每夕都思死念死决死,常住死身。
三岛由纪夫写过《叶隐入门》,就他自己说,《叶隐闻书》对他的影响是“毁灭性”的,甚至称《叶隐闻书》是他“生之意志的源泉”。这种影响包括“忠君”、“专注”、“抱朴守一”,当然还有极端的“死狂”。在《叶隐入门》中,三岛由纪夫说:“自然,我等凡夫俗子,较之死更乐好生。也藉于此,诸多的乐生之理必然被书写出来。‘活着的人总是为活着制造理由’,活着的人们,为活着本身,必须制造出诸多活着的意义。”为活着而制造出活着的理由和意义,三岛由纪夫似乎是看不起这个的,比起“向死”的颓废,这似乎更虚伪、更狡猾,也更经不起推敲。武士道主张轻率、盲目、突进的气魄,不给对方,亦不给自己犹豫的余地,在决心杀人或自戕的时候,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惟其如此,才能进入自由的境界。只有真武士才能做到这点——在洞悉了人自身的软弱、多变和易于厌倦之后,才能够以“我只做决定,不做判断”的执念迅速地奔赴黑暗的的临界点——这或许是一种虚无,但正如三岛由纪夫说的那样——“在平平涵泳的的虚无之中,坚持着一种极致的理想主义的操守”。
让我感动的是,三岛把《叶隐闻书》对他最大的影响,聚焦在艺术之上。“《叶隐》的操守与精神,对于一个以艺术家的方式生活的我来说,其实是难对企及的。但也恰是如此,《叶隐》是我文学唯一孕育之源。”可是他又说,“如果文学不是一种能够负责任的行为,那么行动本身就是唯一的途径”,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他希望自己是一个真的武士。
武士的日常生活看上去十分规律——“早晨四点钟起床,每天沐浴、休整月代,日出时用餐,日暮时休息”——但单单是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对吃的忽视和对“面子”的极端重视了。穿衣打扮,竟是武士的日常功课,这让我暗暗吃惊。
“每天早晨都要沐浴,清身整发,还要在头发上喷香;修剪手脚指甲,还要用火山石打磨,用金黄涂色等,在休整自己的装扮方面丝毫不敢怠惰。当然自己的武器则更是一点锈迹都没有,勤拂尘,勤打磨。”想到一个个勇武刚强的汉子每天使尽浑身解数来修饰自己,真让人寒毛直竖。但毫无疑问,这的确是武士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无论老人还是年轻人,都要注意自己的外表修饰。这的确麻烦,似乎也要花很多时间,但武士的工作就是些这样的事情,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比这更需要花时间的事情了。”不仅如此,还要时时注意仪表,绝不能不让自己“失态”。喝酒不可烂醉,即便饿着肚子,也要用牙签剔牙以显尊贵,在人群中打哈欠也要坚决避免——“忍不住要打哈欠时,赶快用手抚摸额头就会止住;若不如此,就一边用舌尖舔唇,一边紧闭嘴巴,或者用衣襟内袖半遮半掩面部、以手掩口等方式,尽量不要让旁人看到。”在中国,《礼记》中虽然也有关于仪态的规范,什么“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之类的,但大概多半是强调由内心的修持所外化而出的一种神气和状态,重点还是在“内”,而非“外”。
山本常朝本身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据说,在他年尚幼时,他的主君不喜欢他的脸型。因为这个,他闭门锻炼十年,彻底修正了自己的脸型(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当然,对于这样“极端自恋”的行为,山本常朝有自己的解释:“对于装扮格外地用心,诚然是为了装饰外表,但这样做也体现了一种修养:今日讨死也好,明日讨死也好,不管什么时候死,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决死心态。如果死的时候邋遢难看,说明平素的觉悟程度就值得怀疑,也会被敌人轻视。”这么说来,重视装扮,既不是为了现世的享乐,也不是为了遵守与人相交时的礼仪,却是为了迎向突然的死期——如果“死”是一件虚拟之事的话,这种说法就太虚荣、太颓废了。然而“死”是一件真事情,是只有一次机会的事情,在这点上说,武士的“死狂”是很难去评判的。
“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于生死两难之际,要当机立断,首先选择死。”司马迁所谓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日本武士道里是说不通的。对真武士来说,死就是目的。具体的目的是不可靠的,因为“死”这件事情太过强大,即便能够为了目的选择去“死”,在临死的时候,也会迷失自己,更有那些抱着目的去“生”的人,在生死两难之际,就会以“死了不值”来为自己开脱,而这样的“生”显然是不纯粹的。只有绝对地服从于“死”,才是真正的高贵。武士的日常修养,就是每朝每夕都思死念死决死,常住死身。
三岛由纪夫写过《叶隐入门》,就他自己说,《叶隐闻书》对他的影响是“毁灭性”的,甚至称《叶隐闻书》是他“生之意志的源泉”。这种影响包括“忠君”、“专注”、“抱朴守一”,当然还有极端的“死狂”。在《叶隐入门》中,三岛由纪夫说:“自然,我等凡夫俗子,较之死更乐好生。也藉于此,诸多的乐生之理必然被书写出来。‘活着的人总是为活着制造理由’,活着的人们,为活着本身,必须制造出诸多活着的意义。”为活着而制造出活着的理由和意义,三岛由纪夫似乎是看不起这个的,比起“向死”的颓废,这似乎更虚伪、更狡猾,也更经不起推敲。武士道主张轻率、盲目、突进的气魄,不给对方,亦不给自己犹豫的余地,在决心杀人或自戕的时候,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惟其如此,才能进入自由的境界。只有真武士才能做到这点——在洞悉了人自身的软弱、多变和易于厌倦之后,才能够以“我只做决定,不做判断”的执念迅速地奔赴黑暗的的临界点——这或许是一种虚无,但正如三岛由纪夫说的那样——“在平平涵泳的的虚无之中,坚持着一种极致的理想主义的操守”。
让我感动的是,三岛把《叶隐闻书》对他最大的影响,聚焦在艺术之上。“《叶隐》的操守与精神,对于一个以艺术家的方式生活的我来说,其实是难对企及的。但也恰是如此,《叶隐》是我文学唯一孕育之源。”可是他又说,“如果文学不是一种能够负责任的行为,那么行动本身就是唯一的途径”,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他希望自己是一个真的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