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从《水浒传》谈宋江的艰难哲学
明代哲学家汤显祖晚年写过一首七绝,题为《江中见月怀达公》,道:
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
解到多情情尽处,月中无影水无波。
汤显祖晚年在悟透了情和理的两不相容以后,并没有斩断情根,彻底地皈依宗教,消极避世,而是一直心中被翻腾的现实感情所困扰。也许,正是文学家的这种看不透,瞧不破的精神,这种理智上的超脱和感情上的沉迷同存共在的心境,才是无数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文学艺术形象得以产生的培养基吧。这是《水浒传》小说创作成就的秘密,也是宋江形象创作成功的秘密。
我翻阅了一些研究《水浒传》的学术著作,有很多对宋江的研究都局限于讨论他的阶级立场(地主阶级还是农民阶级),或是纠结于他是否应当接受招安,然后粗浅地给他扣上一些文化帽子,从学术上讲,这是一种“正名”的研究,这会我在这里就不绞尽脑汁地替宋江“正名”了,我只谈谈这个人物当时的艰难哲学。
这种艰难第一体现在他的施政纲领上。无论是说宋江无私,还是想着忠君报国,宋江真正的心理动机始终是建立功名。宋江很明白,忠心耿耿,并不一定就有好结果,但却一定会有好名声,千秋不朽。他也明白,反上梁山注定要遗臭万年,所以尽管他选定了“先造反后受招安”的施政纲领,他的内心还是很艰难。
不要忘了,宋江从一开始就明白,只要他走过“邪路”,不管动机如何,即使是原先就一直想要“改邪归正”而且后来也果然“改邪归正”了,但你毕竟曾经有过“邪”的行径,有过大逆不道的反叛行为,这是注定要伴你终生的,这亦是他艰难的一个原因。
这种艰难第二则体现在他的生活追求上。请注意我在此强调了是生活,而不是生存,以示我对这一点的褒贬取向。任何人对自身的生存方式都有选择的权利,对生存方式的多项选择,构成了人生的丰富性和世界的丰富性。其实,由人的生存状态所决定,人能够在这个世上活下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实在不必对他是如何活着过于求全责备。有不少人对宋江接受招安耿耿于怀,依我看,像宋江这般活着,就他人而言,应是“无可非议”的,可非议的应是逼迫他这样活着的艰难现实。
第十六回里写道“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小说第一回却不是从梁山好汉开始,而写的是高俅的发迹历程,接着到蔡京、童贯、杨戬,到称霸一方的江州知府,梁世杰等,直到陆谦,薛霸等爪牙走狗,他们相互勾结,把整个社会乌烟瘴气。小说由上而下,由点及面,广泛揭示了社会的腐败黑暗,所以由果溯因,官逼民反。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梁山好汉的朴素追求便是“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回到宋江,他觉得生活追求是低层次的,没有明确的政治、经济、人生目标,与他人不同,宋江出于他强烈的功利心理,给大伙带来了较高的目标指引,一个较高的文化层次,那就是接受招安。宋江的生活追求不只是局限于现世的安稳与幸福,他想要的不仅仅是下半辈子,更是他死后的青史留名。
这种崇高的人生追求历来为知识分子所称道,为此,他们可以如飞蛾扑火,宁死无悔;或如蚓吸黄泉,在低处高贵。所以借此解释一下本文标题的含义,“何止于米,相期以茶”本是冯友兰送给金岳霖祝寿的一联,被季羡林引用到了《八十述怀》中便焕发出了新意,代指人要有一种超脱于物质之上的精神追求。从米到茶,真的不是平日里想做便能做到的,何况宋江在当时如此艰难的现实中。在夹缝中不仅要生存,还追求生活的格调,仅此一点,我不得不敬佩宋江那种破釜沉舟,独当一面的勇气,这种勇气半点含糊不得,生命成了一场赌注,赌天下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联想到当下的政治改革,此点弥足珍贵。
其实,宋江这个形象若只陈述了以上我讲的两点艰难,尚不算成功,还有一点艰难需要补充,那便是他的性格特点。这一点也恰恰最能体现宋江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在结交义士方面,最突出的便是他的“仁”、“义”,对待兄弟相当慷慨,所以人送外号“及时雨”,可是作者在处理这一方面很巧妙,大家不要忽略了宋江与晁盖的微妙关系。晁盖是一寨之主,而像宋江这样有抱负、有志向又有吸引力的人物,上梁山之后,赶上晁盖已经当上领袖了,又不能来个“火并王伦”,因为晁盖没有什么过错,他怎么做才好呢?这很有意思,很值得思考。宋江的做法是不是合适的?是不是有作假的地方?是不是有篡权的成分?过去有一个时期在研究《水浒传》时,这个结论是绝对的,因为晁盖一死,宋江就把聚义堂改成了忠义堂,改朝换代了。其实,新的领袖上台,总会有新的治国方略,不能都是守旧的,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所以,宋江的这些行为还得琢磨。其他梁山好汉上梁山,几乎没有是因为女色,而宋江却是,迫使他不得不走上梁山。这个写法就充分表现了宋江的性格:固然阎婆惜是很漂亮的,但她的道德品质存在问题,所以宋江的品质也可窥见一斑。在此不做深究。
有很多人批评宋江这个人太假,用当今的话说,就是“作死”,比如蔡京,童贯等人设计陷害他,让他喝毒酒,宋江喝了之后便把李逵找来,哄他也喝毒酒,生怕“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所以因此饱受诟病。
可是他跟李逵告别时却说得令人动容:
“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这段话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曹操的名言:“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所以宋江的这个形象充满着诸多艰难,他活着的时候是很痛苦的,在尘世中,他一直为自己终生所信奉的忠义与功利思想所困扰,正如开头所讲,人生必有终结,痴情终归幻梦,精骛八极,心由万仞。
如果宋江所追求的只是米寿,那他或许不会如此痛苦,更不会由此而产生他的艰难哲学(这个名词是我自创的),但他却不答应,非要“相期以茶”,他的情感世界,也是先辈们留给我们思考的财富吧。
后记:从上周四开始思考,今天是周二,终于,完工了,好开森~哦,毕竟是自己的第一篇比较系统的文学评论,颇有成就感。此外,《水浒传》的作者是谁,学界有三种说法,在本篇内不做深究,不过,个人比较支持的是施耐庵作品。
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
解到多情情尽处,月中无影水无波。
汤显祖晚年在悟透了情和理的两不相容以后,并没有斩断情根,彻底地皈依宗教,消极避世,而是一直心中被翻腾的现实感情所困扰。也许,正是文学家的这种看不透,瞧不破的精神,这种理智上的超脱和感情上的沉迷同存共在的心境,才是无数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文学艺术形象得以产生的培养基吧。这是《水浒传》小说创作成就的秘密,也是宋江形象创作成功的秘密。
我翻阅了一些研究《水浒传》的学术著作,有很多对宋江的研究都局限于讨论他的阶级立场(地主阶级还是农民阶级),或是纠结于他是否应当接受招安,然后粗浅地给他扣上一些文化帽子,从学术上讲,这是一种“正名”的研究,这会我在这里就不绞尽脑汁地替宋江“正名”了,我只谈谈这个人物当时的艰难哲学。
这种艰难第一体现在他的施政纲领上。无论是说宋江无私,还是想着忠君报国,宋江真正的心理动机始终是建立功名。宋江很明白,忠心耿耿,并不一定就有好结果,但却一定会有好名声,千秋不朽。他也明白,反上梁山注定要遗臭万年,所以尽管他选定了“先造反后受招安”的施政纲领,他的内心还是很艰难。
不要忘了,宋江从一开始就明白,只要他走过“邪路”,不管动机如何,即使是原先就一直想要“改邪归正”而且后来也果然“改邪归正”了,但你毕竟曾经有过“邪”的行径,有过大逆不道的反叛行为,这是注定要伴你终生的,这亦是他艰难的一个原因。
这种艰难第二则体现在他的生活追求上。请注意我在此强调了是生活,而不是生存,以示我对这一点的褒贬取向。任何人对自身的生存方式都有选择的权利,对生存方式的多项选择,构成了人生的丰富性和世界的丰富性。其实,由人的生存状态所决定,人能够在这个世上活下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实在不必对他是如何活着过于求全责备。有不少人对宋江接受招安耿耿于怀,依我看,像宋江这般活着,就他人而言,应是“无可非议”的,可非议的应是逼迫他这样活着的艰难现实。
第十六回里写道“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小说第一回却不是从梁山好汉开始,而写的是高俅的发迹历程,接着到蔡京、童贯、杨戬,到称霸一方的江州知府,梁世杰等,直到陆谦,薛霸等爪牙走狗,他们相互勾结,把整个社会乌烟瘴气。小说由上而下,由点及面,广泛揭示了社会的腐败黑暗,所以由果溯因,官逼民反。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梁山好汉的朴素追求便是“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回到宋江,他觉得生活追求是低层次的,没有明确的政治、经济、人生目标,与他人不同,宋江出于他强烈的功利心理,给大伙带来了较高的目标指引,一个较高的文化层次,那就是接受招安。宋江的生活追求不只是局限于现世的安稳与幸福,他想要的不仅仅是下半辈子,更是他死后的青史留名。
这种崇高的人生追求历来为知识分子所称道,为此,他们可以如飞蛾扑火,宁死无悔;或如蚓吸黄泉,在低处高贵。所以借此解释一下本文标题的含义,“何止于米,相期以茶”本是冯友兰送给金岳霖祝寿的一联,被季羡林引用到了《八十述怀》中便焕发出了新意,代指人要有一种超脱于物质之上的精神追求。从米到茶,真的不是平日里想做便能做到的,何况宋江在当时如此艰难的现实中。在夹缝中不仅要生存,还追求生活的格调,仅此一点,我不得不敬佩宋江那种破釜沉舟,独当一面的勇气,这种勇气半点含糊不得,生命成了一场赌注,赌天下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联想到当下的政治改革,此点弥足珍贵。
其实,宋江这个形象若只陈述了以上我讲的两点艰难,尚不算成功,还有一点艰难需要补充,那便是他的性格特点。这一点也恰恰最能体现宋江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在结交义士方面,最突出的便是他的“仁”、“义”,对待兄弟相当慷慨,所以人送外号“及时雨”,可是作者在处理这一方面很巧妙,大家不要忽略了宋江与晁盖的微妙关系。晁盖是一寨之主,而像宋江这样有抱负、有志向又有吸引力的人物,上梁山之后,赶上晁盖已经当上领袖了,又不能来个“火并王伦”,因为晁盖没有什么过错,他怎么做才好呢?这很有意思,很值得思考。宋江的做法是不是合适的?是不是有作假的地方?是不是有篡权的成分?过去有一个时期在研究《水浒传》时,这个结论是绝对的,因为晁盖一死,宋江就把聚义堂改成了忠义堂,改朝换代了。其实,新的领袖上台,总会有新的治国方略,不能都是守旧的,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所以,宋江的这些行为还得琢磨。其他梁山好汉上梁山,几乎没有是因为女色,而宋江却是,迫使他不得不走上梁山。这个写法就充分表现了宋江的性格:固然阎婆惜是很漂亮的,但她的道德品质存在问题,所以宋江的品质也可窥见一斑。在此不做深究。
有很多人批评宋江这个人太假,用当今的话说,就是“作死”,比如蔡京,童贯等人设计陷害他,让他喝毒酒,宋江喝了之后便把李逵找来,哄他也喝毒酒,生怕“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所以因此饱受诟病。
可是他跟李逵告别时却说得令人动容:
“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这段话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曹操的名言:“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所以宋江的这个形象充满着诸多艰难,他活着的时候是很痛苦的,在尘世中,他一直为自己终生所信奉的忠义与功利思想所困扰,正如开头所讲,人生必有终结,痴情终归幻梦,精骛八极,心由万仞。
如果宋江所追求的只是米寿,那他或许不会如此痛苦,更不会由此而产生他的艰难哲学(这个名词是我自创的),但他却不答应,非要“相期以茶”,他的情感世界,也是先辈们留给我们思考的财富吧。
后记:从上周四开始思考,今天是周二,终于,完工了,好开森~哦,毕竟是自己的第一篇比较系统的文学评论,颇有成就感。此外,《水浒传》的作者是谁,学界有三种说法,在本篇内不做深究,不过,个人比较支持的是施耐庵作品。
-
至善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13 11:28:16
-
豆友217971919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29 19:55:07
-
龙标姑息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16 10:42:57
-
蒙奇奇艾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0 23: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