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 Eight: if in doubt- consult your conscience
在社会学诞生的时候,祖师爷辈是把它当成“科学的科学”来建立的,涂尔干力图建立“道德的社会学”,把宗教的最后一块基石给去神秘化了,“所谓道德,不过也只是社会的产物”。
按着涂尔干的路子,走下去就是“道德如何产生,如何衡量,如何预测”,在大屠杀之后,我们看看“顺从者”和“反抗者”的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种族背景,来看看哪些人“更有可能反抗”,那么这些人,就“更道德”,我们把这些人的“特质”推而广之,就能得到更大样本的“道德人群”,我们的社会,因而也就“更道德”,更道德的社会,就不会再有不道德的事情,比如大屠杀。
听上去很合理,是吧?但是鲍曼说等一下,你是怎么把“更有可能反抗”定义为“道德”的呢?如果道德是“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同情他人”等任何一种或几种,那么道德之为道德的本质,又是什么?鲍曼说,如果道德来源于社会,那么何谈“不道德的社会”,那么对社会的批判又何以可能?
所以鲍曼转而向哲学。他受列维纳斯的启发,认为“道德”先于社会,是“他人的感召”,是本能一样的存在,列维纳斯和鲍曼的观点,being moral 我们天性都有,但是morally good is difficult,甚至要付出代价;在Levinas和鲍曼的框架,这个“human face”不分男女老幼种族阶层疾病健康,而所谈论的主体默认为“成人”。那如何是成人,那必定社会化,你如何又说道德是先于社会的呢?这就是seminar上反对者的根本。
但是我觉得在鲍曼的语境中,the societal is identified with external agencies and institutions,而不是“人与人”“人与人间的连接”这样的含义,恰恰,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就是所谓face,就是道德产生的根本。
鲍曼对列维纳斯being for the other (不是with)的发展,就是从两人(the moral party of two)的情境到了“三人”,就像齐美尔说的,社会总是三人的,鲍曼说,所以社会里就有了justice的问题,这也是社会学可以讨论的,而不是moral的问题。
每个人都可以是道德的,但是在道德上“好”是困难的。
对我来说,道德的问题在于,只有“是”“非”,而不是比较级,这是引发讨论的根本。我特别同意今天做presentation的Sarah提的两个问题:Is morality rational? Moral absolution or moral relativism?
道德社会学能不能成立,或者道德科学有没有,其实不在于道德是不是社会的问题,而在于道德是不是理性。就是上面谈的一串问题。
第二个问题,在哲学的立场上,universal law,所以道德是绝对的,这才有那句“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也是在哲学里,人就是人,是不分男女老幼种族阶层疾病健康。
但是一旦站在社会学的立场上,如果道德是社会的,就必然是相对的,你凭什么说这个比那个更道德?这也就是对现代性的核心批判,即后现代努力想resist的。但是恰恰看到,现代性还不存在“道德”崩坏的情况,后者,恰恰出现在后现代。可见道德真的只有“是非”。
如果鲍曼是对的,那么“社会”的问题是,这个社会,让人变得容易“道德”还是容易“不道德”呢?
其实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只能说明现代社会不一定道德,但无法得出现代社会比以前更不道德。鲍曼的重点,在于说明这个社会让人想要道德更困难。Modern infrastructure created ways to remove morality from choices,就是“我只是我做的工作,其他我不管”,但是,总是有拒绝的人,比如辛特勒,对于鲍曼来说,这就是最最重要的东西,因为be moral so strong,个人一定会听从内心的召唤(if in doubt- consult your conscience),这是the possibility of social change;
再来检验鲍曼的理论立场,他永远为alternative奋斗,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他最大的噩梦, the mission of sociology, as I understood it all along, was to keep other options alive。
但是按照现代科学的逻辑,我们要创造更道德的社会,你这是无法预测的,那些人会反抗,为什么是这些人,你得找原因出来,鲍曼的解决方案,更像宗教或者神棍。也就是科学处理不好道德的问题的原因,道德和审美,在科学之外。
对鲍曼和列维纳斯道德的最佳批评的确是‘levinasian ethics slides between the descriptive and the prescriptive’,既是“是”,又是“应该”,逻辑上不通。但其实这又源于社会学/科学想去处理道德问题,如果把道德留给宗教或者哲学,就没有这个别扭了。这就是if in doubt- consult your conscience的题中之义。鲍曼谈道德,最终还是为了批判社会。
甜点:
同学在presentation里讲到一个小故事,一个盲人在路边乞讨,纸上写的是I am blind, please help me ,救助者寥寥无几,一个衣着得体,修养气质佳的妇女帮他重写了句子It’s a nice day, but I can’t see,罐子叮叮当当响不停。
你说,什么是道德?
按着涂尔干的路子,走下去就是“道德如何产生,如何衡量,如何预测”,在大屠杀之后,我们看看“顺从者”和“反抗者”的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种族背景,来看看哪些人“更有可能反抗”,那么这些人,就“更道德”,我们把这些人的“特质”推而广之,就能得到更大样本的“道德人群”,我们的社会,因而也就“更道德”,更道德的社会,就不会再有不道德的事情,比如大屠杀。
听上去很合理,是吧?但是鲍曼说等一下,你是怎么把“更有可能反抗”定义为“道德”的呢?如果道德是“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同情他人”等任何一种或几种,那么道德之为道德的本质,又是什么?鲍曼说,如果道德来源于社会,那么何谈“不道德的社会”,那么对社会的批判又何以可能?
所以鲍曼转而向哲学。他受列维纳斯的启发,认为“道德”先于社会,是“他人的感召”,是本能一样的存在,列维纳斯和鲍曼的观点,being moral 我们天性都有,但是morally good is difficult,甚至要付出代价;在Levinas和鲍曼的框架,这个“human face”不分男女老幼种族阶层疾病健康,而所谈论的主体默认为“成人”。那如何是成人,那必定社会化,你如何又说道德是先于社会的呢?这就是seminar上反对者的根本。
但是我觉得在鲍曼的语境中,the societal is identified with external agencies and institutions,而不是“人与人”“人与人间的连接”这样的含义,恰恰,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就是所谓face,就是道德产生的根本。
鲍曼对列维纳斯being for the other (不是with)的发展,就是从两人(the moral party of two)的情境到了“三人”,就像齐美尔说的,社会总是三人的,鲍曼说,所以社会里就有了justice的问题,这也是社会学可以讨论的,而不是moral的问题。
每个人都可以是道德的,但是在道德上“好”是困难的。
对我来说,道德的问题在于,只有“是”“非”,而不是比较级,这是引发讨论的根本。我特别同意今天做presentation的Sarah提的两个问题:Is morality rational? Moral absolution or moral relativism?
道德社会学能不能成立,或者道德科学有没有,其实不在于道德是不是社会的问题,而在于道德是不是理性。就是上面谈的一串问题。
第二个问题,在哲学的立场上,universal law,所以道德是绝对的,这才有那句“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也是在哲学里,人就是人,是不分男女老幼种族阶层疾病健康。
但是一旦站在社会学的立场上,如果道德是社会的,就必然是相对的,你凭什么说这个比那个更道德?这也就是对现代性的核心批判,即后现代努力想resist的。但是恰恰看到,现代性还不存在“道德”崩坏的情况,后者,恰恰出现在后现代。可见道德真的只有“是非”。
如果鲍曼是对的,那么“社会”的问题是,这个社会,让人变得容易“道德”还是容易“不道德”呢?
其实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只能说明现代社会不一定道德,但无法得出现代社会比以前更不道德。鲍曼的重点,在于说明这个社会让人想要道德更困难。Modern infrastructure created ways to remove morality from choices,就是“我只是我做的工作,其他我不管”,但是,总是有拒绝的人,比如辛特勒,对于鲍曼来说,这就是最最重要的东西,因为be moral so strong,个人一定会听从内心的召唤(if in doubt- consult your conscience),这是the possibility of social change;
再来检验鲍曼的理论立场,他永远为alternative奋斗,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他最大的噩梦, the mission of sociology, as I understood it all along, was to keep other options alive。
但是按照现代科学的逻辑,我们要创造更道德的社会,你这是无法预测的,那些人会反抗,为什么是这些人,你得找原因出来,鲍曼的解决方案,更像宗教或者神棍。也就是科学处理不好道德的问题的原因,道德和审美,在科学之外。
对鲍曼和列维纳斯道德的最佳批评的确是‘levinasian ethics slides between the descriptive and the prescriptive’,既是“是”,又是“应该”,逻辑上不通。但其实这又源于社会学/科学想去处理道德问题,如果把道德留给宗教或者哲学,就没有这个别扭了。这就是if in doubt- consult your conscience的题中之义。鲍曼谈道德,最终还是为了批判社会。
甜点:
同学在presentation里讲到一个小故事,一个盲人在路边乞讨,纸上写的是I am blind, please help me ,救助者寥寥无几,一个衣着得体,修养气质佳的妇女帮他重写了句子It’s a nice day, but I can’t see,罐子叮叮当当响不停。
你说,什么是道德?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