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打破汤一介先生的“狂言”
汤一介先生的“狂言”
主持编纂《儒藏》的汤一介先生曾自信地宣称:“我的标准是,我编了《儒藏》之后100年不会有人来超过我,而且世界上通行的儒学研究的本子就是我这个本子。”我一直对这句话表示怀疑。
我认为既然称为《儒藏》那么首要工作就是要划定儒与非儒的界限,如果只是简单的把号称儒学经典的书籍整理归类,不加甄别其义理,那么最终的《儒藏》只不过是一锅大杂烩而已。然而划定儒学的标准则需要发明儒学真义、正义,这项工作需要对《易经》、《论语》、《诗经》、《礼记》、《春秋》等诸多先秦典籍进行深入解析,要把每一个字的义理进行考证,每一个教义进行考订,此项工作完成方能准确确立儒学正义、真义,而后以此标准对现存典籍进行考订,去除非儒收纳真儒,如此方能称之为《儒藏》。但是在当今我们甚至不能见到一本文字准确、义理通达的《论语》,更遑论颇为深奥的《易经》。倘若有一部可以使世人信服的经典注释则不会有那么多儒学“大师”各说各话了。
所以我质疑汤先生这句话。
以《四书》中《论语》为例论证朱熹之伪儒学:一、解析《学而》中“慎终追远”之正义。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⑴
慎终,《礼记·内则》“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之身终,终身者也,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爱亦爱之,父母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人乎!”
这段话的意思为,孝父母要使父母精神愉悦,物质充裕,子女必须要竭尽所能,即“终尽孝子之身”以行孝。此处“终”即尽其心力,竭尽其所能之意。“慎终”小心行孝养父母之事,以防懈怠,不能尽“终身”之孝。
⑵
“追远”父母辞世长久的追思缅怀。
正解:
曾子说,父母在世子女要竭尽心力孝养父母。父母去世,要长久的祭祀,追思缅怀父母恩泽。父母生则尽“终身”之孝,去世后能长久的追思,这样做百姓的道德就会归于醇厚。
“慎终追远”是孝道中事生与事死的两部分。“慎终”在《四书》中被朱熹解释为“慎重得处理丧事”。首先从字义解释亦颇为牵强,其次古人对于父母之丧注重“死葬之以礼”,合礼为上善,所“慎”何在?再者仅仅注重丧事与祭祀人民道德就可以“归厚”?不合情理,没有这个逻辑。只有事生与事死皆能竭尽身心方能称之为孝。孝为仁之根本,民众能行孝为得仁道之根本,所以“民德归厚”。
二、解析《为政》中“温故知新”之正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
⑴
“温”应作“蕰”,即“蕴”。蕴《说文》:积也,即积蓄、积累,此处有吸纳之意。
正解:
孔子说:一个人吸纳、积累以前的知识,并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就可以为人师了。
考“温”并无“温习”的意思。“温”本义为河水名字,即温河。今天所谓“温暖”应写作“昷(wen)暖”,“昷”本义为“仁”,引申为昷和、昷暖,后皆通假为“温”。“温、昷、蕴、蕰”古代皆通用。“温习”乃朱熹之妄言。
为人师,一定要知识丰富,道德笃厚,知往知来,所以对旧知识一定要蕴积深厚,对新知识一定要随时吸收,如此才具备“传道,授业,解惑”之师德。
《礼记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由排比推知“温故”比之于“致广大、极高明、敦厚”,显而易见其为“蕴故”之意。
三、解析《雍也》中“井有仁焉”之本意。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
⑴
逝《说文》:往也。
⑵
欺,欺诈、欺骗。
⑶
罔,愚弄、欺骗。
⑷
“井有仁焉”这是出自《左传·宣公二年》的一个典故:有一个宋国大夫名叫狂狡。在战场上与一个郑国人争斗,结果郑国士兵不小心掉进井里。狂狡把自己的戟倒过来,用戟柄把郑国士兵从井里拉了上来。结果郑国士兵一上来立马把狂狡制服了,俘获了狂狡。狂狡认为虽然是战争,但对手掉井里还是要讲仁德,把他救上来,并且仁爱到把戟倒过来,“授人以柄”以不伤害对手。可见狂狡是深有仁爱之心的人。狂狡的这种作为必是受已故去三十年的宋襄公影响。仁爱亦有“义”与“不义”,“合礼”、“不合礼”之分别。比如在战场上的义与礼,即是发扬果敢刚毅的作战精神,听从命令,服从指挥,杀死敌人为果敢。士兵能做到果敢杀敌则称之为刚毅,若不能如此则是不中于战争之义,不合于战争之礼,还要丧命于他人之手。
宰我问老师:仁者,虽然知道‘井有仁焉’这个故事,还会这么做吗?宰我的意思,这对仁者是一个两难的事。救人是仁爱之事,可是救敌人会丧自己的命,面对这种情况,仁者怎么做呢?
孔子告诉他仁者可以去干任何事,但不能使自己陷于不义之地,作茧自缚。仁者可能被别人的小伎俩欺骗了,但是在关乎道义的事上君子不可能被欺骗愚弄。言外之意,我明白什么是正义,你宰我说的是歪理。
对于“井有仁焉”这个事,君子明白“义”之所在,不会干亲者恨,仇者快的事。所以孔子告诉宰我,他所说的是关乎大义的事,君子怎么会糊涂呢?
朱熹把“井有仁焉”解释为“井有人焉”,讲救不救人,谬之千里。
正解:
宰我问孔子:“仁者,虽然知道‘井有仁焉’这个典故,还会做那样的事吗?”孔子说:“为什么那么做呢?君子可以去,但一定不能使自己陷于不义之地。君子可能被一些小伎俩一时欺骗,但不可能在关乎大义的事上被愚弄。”
“可欺也,不可罔”《孟子·万章上》“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君子可以被小伎俩欺骗,但难以被不道义的歪理邪说蒙蔽。言外之意君子识大节,明大义。
四、解析《雍也》“中庸”之正义。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⑴
庸《尔雅》:常也,即法则、常规。《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也,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中为本,和为用,中则和,法于“中和”为“中庸”。“中庸”即“庸中”,即“法于中”,即言行以中为则,所以孔子盛赞“中庸”之德。
朱熹解释“中”为“无过无不及”,解释“庸”为“平常、不易”。与“法于中”相去甚远。
正解:
孔子说:“中庸之作为人的修养品德是最高了吧,普通人很少能长久持守。”
“民鲜久矣”传统翻译“人民失去中庸之德已经很久了”。中庸作为至德,非一般人所能到达。中庸为君子之德,本不在民,何谈“久”?《礼记·中庸》“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既是君子都很难持守“期月”,所以“民鲜久矣”应该解释为“民众很少能长久持守”。
孔子言外之意,执政者要加强管教,如此方能使更多人行在中道。如果执政者疏于管教,则民众必定违离礼义而失于中道。
五、解析《泰伯》“不至于谷”之正义。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注释:
⑴
谷,俸禄,引申为做官。
⑵
“至”通“窒”,“窒”《说文》:塞也,阻塞之意。《管子·幼官》“贵贱无司,事变日至。”
正解:
孔子说:几年学习之后,以所学从于政事,能应对自如,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困难,这是很难得的。
“不至于谷”,朱熹之流的文人解释为“不去做官”,如果是这个意思应该为“不谷”即可。“不至于谷”直译过来为“不到达官职”词句不通顺。再者学三年而没有做官的应该很多人,怎么会是“不易得也”呢?孔子本人五十多才从政即是例证。还有最重要的是儒家主张积极从政教民,“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是证。孔子怎么会称赞学有所成者不去行使教民的职责呢?
朱熹这种所谓“清流”之论实在荒谬!
六、解析《子罕》“不试故艺”之本意。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注释:
⑴
牢,孔子弟子,姓琴字子开。
⑵
试《说文》:用,使用之意。
⑶
艺,此处解作准则。《国语越语下》“用人无艺,往从其所。”
⑷
“试艺”即用标准、准则。唐朝司空署《哭苗员外呈张参军》“试艺临诸友,能文即我师。”译“用文的准则察看诸朋友,能文者即为我师。”
正解:
牢说:“老师说:‘我不用以前过时的准则从事。’”
孔子从事必遵从时义。
朱熹先生解释为“不被任用才学的其它谋生技能”,于字意、句意皆不通。
七、解析《颜渊》中“成人之美”之正义。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注释:
⑴
美,美好的德行。
⑵
恶,恶劣的品行。
⑶
成,有“大”之意,如成县、成德、成人、成童。此处解释为“增益、夸大”。《毂梁·隐公元年传》“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春秋即历史记载。由这句话亦可推敲“成”为“增益、夸大”之意。古语有“见人之善扬之,见人之恶掩之。”,近于夫子此言。
“成人之美”朱熹解释为“诱掖奖劝以成其事”,即帮助促成的意思,单独这样说意思还算通顺。如果把“成人之恶”联系在一起就不通了。“成人之恶”仍按成全解释,则是“君子不成全别人的坏事”,“成全”用在此处极不合语言习惯。故意成全别人的坏事,所为何?陷害?变态?所以“成”不能解释为“成全”。
正解:
孔子说:“君子增益别人美好的德行,不夸大别人恶劣品行,小人正好与此相反。”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其中“小人之好议论”即议论是非,即“成人之恶”之意。
八、解析《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正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注释:
⑴
“人”通“仁”。
⑵
道,即天地人伦之正义。又解作途径、方法。
⑶
非,此处解作没有、无。《史记孔子世家》“夫子则非罪。”
⑷
弘《尔雅》:大也,有光大、扩大的意思。
正解:
孔子说:“讲仁德可以弘扬道义使之光大,但没有办法弘扬仁德。”
“非道弘人”即“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此句话歧解尤多。荒谬者以朱熹为甚,其解释为“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胡言乱语,莫名奇妙。
九、解析《阳货》“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之正义。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注释:
⑴
唯,语气词,表示确定。
⑵
为,助词,用于句中帮助宾语前置。
⑶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即“难养女子与小人也”。
⑷
养,此处为保养的意思。
⑸
女子,指妻妾。
⑹
小人,指未学之人,普通百姓。
⑺
“孙”通“逊”,为恭顺之意。
正解:
孔子说:“妻妾和小人的关系难以保养,关系太亲近他们就会有失恭顺,太疏远他们就心生怨尤。”
关于这句话争议很大,首先是女子与小人的定义。在古代社会关系中涉及成年女子的无外乎母辈、姐妹、妻妾,而家族之外的女性关系几乎没有,即便有也不存在“可近可远”的关系。家族内母辈、姐妹等女性关系亦不存在“可近可远”的说法,即便有亲疏之别也只是亲情远近之分,也不能用“恭逊怨尤”来形容。所以此处说的女子指与男子有男女之爱的女人,当指妻妾。
“小人”指未学之人,被君子所管教的普通民众。
君子与妻妾太亲密了,以至于妻妾舍弃夫妇之礼节不顾,失于简。
“小人”
浅陋知礼甚少,君子与之太亲近,他们就无所顾及,失于慢。
《孔子家语·好生第十》“曾子曰: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孔子闻斯言也,曰:二三子志之,孰谓参也不知礼乎?”
“狎”,亲近。“简”,简慢。以上这段话意思近于孔子说的这句话。孔子只是指出在女子与小人身上表现尤甚。由曾子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孔子这句话是从“女子、小人”持礼、行礼的角度来说的,并不是对女人与小人有贬低的意思。
朱熹解释“女子与小人”为“臣妾”,不得正义。
十、解析《子张》“切问近思”之正义。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
⑴
切,此处有恳切、诚恳的意思。问,探讨、研究、学习之意。切问,诚恳的研究、学习。
⑵
近,此处为追求之意。
⑶
“思”应为“悳(de)”之误,二者篆体形近。“悳”即道德之“德”之本字。“德”本意为“升”,“悳”今均写作“德”。近思,追求道德。
正解:
子夏说:“广泛的学习各种知识而且要志向坚定。诚恳的研究学问而追求道德,这样做仁就在其中了。”
《礼记中庸》子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博学、笃志、切问、近德”可谓“力行”,故如此作为可得仁德。
朱熹解释“近思”为“以类而推”,即举一反三,为谬论。
十一、解析《子张》“学而优则仕”之正义。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xiào),学而优则仕。”
注释:
⑴
仕《说文》:学也。学,为教、教导之意。“仕”多指教导国民,引申为为官之意。
⑵
“学”与“教”古代同义,后专制“教”字而“学”专“觉悟、学习”之意。《书兑命》“学学半”即“教学半”,教学相长之意,“半”通“伴”。《礼记文王世子》“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其中“学”皆为“教”。
⑶
优《说文》:饶也,即宽裕。引申为优良、优胜。
正解:
子夏说:“为官教导百姓而优良者则可以教学。为师而教学优良者则可以为官教化百姓。”
《礼记文王世子》“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礼记学记》“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见古人以政与教为一。
朱熹解释为“做官做的好了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好了就去做官。”不得儒学真义。
首先儒学认为政亦是教,王与师的职责相同,都为化民教民。所以为官即是为百姓之师,为王即是为天下人民之师。
欲为官必须具备为人师之德养,如果说做官优良后再去学习则是因果颠倒了。其次学习优良不见得做官,亦可以为人师。天下官职有限,而待化之民无限,何必非要为官呢?孔子自己曾说过“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即学优不必在朝为官。子夏为孔子高足,不会错会老师的精神而发此种言论。
以上论述可见朱熹从小到文字,大到义理阐发,存在诸多错误,其问题之多远不止这几处,拙作《论语明义》中有详尽论述。
关于《易经》兹摘录拙作《周易明义》中《革》卦,读者可与朱熹之《周易本义》比较,如下:
一、第四十九卦
《革
》
己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革”应为“諽(ge)”,“諽”《说文》:饬也,一曰更也,即整治、变更之意。
“己日乃孚”,“己”以天干纪日,有作“巳”者,为谬。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己”居六位,“戊”居五位,“戊”居中,表示事物盛极之时,“己”表示事物盛极转衰之际。“己日乃孚”于事物在转变之际进行改革,方能取信于人。
“元亨”,变革是事物发展的根本之路,为通达之道。
“利贞”,变革必秉持正义而往,不然则为“乱”。
“悔亡”,顺应情势,合理、有序改革,则悔不得生。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己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水火相息”,“息”解作止息。水可灭火,火可涸水,其性相背。水居火上,水下行,火上行,故“相息”。
“二女同居”,婆媳同居,同《睽》。
“其志不相得”,即婆媳之志不合。婆婆若不退出主妇之位,则会制约儿媳主宰家庭、全面参与社会活动的要求,故“其志不相得”。婆媳身份变更为人伦之常,其情形如同天地四时变化,故为“革”。
“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以人伦变革阐释“革”道兼有变更与和合二义。
“革而信之”,变革切合正确的时机,则可以取得信任。君子行养民教民之事,择时机革旧立新,则民众信之。
“文明”指主导改革者之文采彰明,寓意改革者之道德广泛孚众。“文明以说”即改革者以自身之道德,使广大民众悦服。即以道德感召民众,从而民众能愿意顺从改革。
“大亨以正”,即“大亨”要建立在遵循正义的基础之上。“大亨以正”解释“元亨,利贞”。
“文明以说,大亨以正”,寓意成功的改革建立在民众悦服,以及遵循正义的基础之上。若民众不信从,不能遵循正义,则改革必定失败。
“革而当”,变革合理、有序,则为“当”,反之则“有悔”。
“天地革而四时成”,天革,时迁也,地革,物化也,时迁物化则“四时成”。春夏秋冬为天地之变革,为革之大者。
“汤武革命”,商汤、周武,自革其命也。武王为商之臣,伐纣称王,变臣为君,故为自革其命。
“顺乎天,应乎人”即顺天时,得人和,为“革而当”也。
“革之时,大矣哉”,天地之革成就四时,国家之革成就文明进步。凡天下事物无时不在变革之中,改革可利用与道义兼得,故“大矣哉”。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泽”中有水,与火“相息”为“革”;“泽”德为“悦”,火德为明,“文明以悦”亦为“革”。“革”兼具变更与和合二义。
“治历明时”,“历”即历法。“时”即时间。君子修治历法,划分一日之时间。历法用来标注四季之变革,时辰用来标注一日之变革。历法与时辰为天地变革之标记。“治历明时”寓意君子应时刻思变。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巩”《说文》:以韦束也,即用柔皮束缚,此处解作约束。
“革”此处指皮革,黄牛皮革较其它革坚韧耐用。
“巩用黄牛之革”,用黄牛之皮革束缚,以达到牢固之目的。此处指君子严格自我约束、克制,不可贸然变革,必须等待时机成熟而后动。寓意治“革”要有坚忍之心。
此爻明君子变革必须等待时机、条件具备之后动。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不可以有为”,不具备变革条件不能贸然用事。
六二:己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己日”由盛而衰之日,事物转变之际。
“己日乃革之”,行改革之事要切合时机。先于“己日”则人不信,后于“己日”则乱已生。人不信则不从,致乱生则君子大费其事,明哲君子必“己日”而革,顺天应人。
“征吉”,“征”即推行改革,切合时机推行改革则可致吉。
“无咎”,只有“己日革之”方能无咎,不能“己日革之”为有咎。
此爻明改革时机之重要,合时机则吉,反之则凶。简言之即“顺天”。
《象》曰:“己日革之”行有嘉也。
“嘉”《说文》:美也,引申为吉庆。
“行”即君子治革。“行有嘉”即切合时机推行改革则顺利有成,可获吉庆。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征凶”,不符合变革之道而强行,则凶。顺天应人则吉。
“贞厉”,遵循正义而作。寓意改革需要付出坚实的努力。
“革言三就”,“言”助词无义。“就”《尔雅》:成也,达成、达到之意。《诗大雅常武》“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革言三就”即改革有赖三个条件达成。所谓“三就”,其一、改革之时机,即“己日”。其二、遵循正义,即“利贞”。其三、合理、有序,即“悔亡”、“革而当”。一为客观条件,二为宗旨,三为方法,三者具备则改革必成。
“有孚”此处指改革者能遵循“三就”准则行事,则能使改革本身取得民众信服。
此爻明改革得失之所在。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之”解作往、到某处去,此处指事情发展到某种地步。
“又何之矣?”为反问句,如果具备变革的三个条件,改革还能发展到那里呢?必成而己。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悔亡”,革而当也。改革应顺应情势,合理、有序进行。
“有孚”,使人相信改革,为改革成功之关键。
“改命”,改变命运。变革命运乃“革”之大者,但只要“有孚”,则能“吉”。
此爻明变革要遵循客观规则。民众能信从,则改革必定成功。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信”通“伸”,此处解作伸张。《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
“信志也”,改变命运即伸张志向之行为。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大人”即人之大者,道德高尚,功德广大。
“虎变”,虎皮黄黑相间,变化有序,纹理鲜明,用来比喻大人之文采彰明。
“占”《说文》:视兆问也,即察看征兆求问疑惑。龟为卜,蓍为筮。问龟,问筮,皆为占。
“大人虎变”,大人之文采彰明,如同虎之皮纹变化鲜明。寓意主导改革者道德高尚,广为尊重,民众信从。
“未占”即不用占问。“未”此处解作“不”,《左传·庄公十年》“食肉者鄙,未能远谋。”
“有孚”,大人有孚于人民。
“未占有孚”,大人行改革之事,不用借助卜筮以使民众信服。言外之意,民众对“大人”足够信服、敬顺。
此爻明主导改革者应通过自身德行,使民众由外而内的了解自己,以谋求广大民众之诚服、敬顺。简言之即“应人”。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炳”《说文》:明也,明亮、显著之意。
“其文炳”,大人之文采炳然。只有内在道德圆满,外在文采方能彰明。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君子豹变”,豹子之皮纹繁盛,比喻君子文采繁盛。
“豹变”不如“虎变”鲜明、显著。君子之文采虽繁盛但不显明,寓意君子之道德未能“有孚”于民众,民众不能顺从君子。言外之意,若君子主导改革,则需要先谋求民众认同君子之德,而后能顺从君子。
“小人革面”,“革面”即改变面貌。君子以自身之德行使民众信从,从而民众改变其面貌。即民众对君子由不信转而信从。
“征凶”,君子在未能取得民众信服之前,强行改革,民众不能应和,则凶,为“征凶”。君子应安守贞正,首先使民众认同君子之道,最终行为顺从,故曰“居贞吉”。
此爻明改革者取得民众了解、信从为改革之首要。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蔚”《说文》:牡蒿也,引申草木繁盛、繁茂。《说文》中引用此句《象》辞,写作“其文斐也”,“斐”解作“分别文也”,即错杂的色彩。《诗经曹风侯人》“荟兮蔚兮”,其中“荟”《说文》解作“草多的样子”,推测“蔚”应解作“草茂盛的样子”。《淮南子·兵略训》“设蔚施伏,隐匿其形。”
“文蔚”,君子文采繁盛。
“顺以从君也”,民众感于君子之德,而顺从于君子。
《易经》与《论语》乃儒学首要典籍,其真义为儒学教义准则,如果此二书尚不能发明其正义,试想《儒藏》能藏什么精华?朱熹如此,其他如朱熹者不可胜数,其他所谓儒学经典者如朱熹所注释《论语》、《易经》一般者亦多矣!所以《儒藏》只不过是大杂烩而已。所以超越《儒藏》毋需一百年,一旦正本教义出现,一定没人参照充满伪儒学的本子。
儒学正义、真义需要深入研究。不求“精、微”而妄求“大”的中国文人习气应该改正。当今学术界的浅薄、浮夸的风气应该被遏制,求真、求是的精神应当被提倡。《儒藏》不在“精、微”上作文章,如何做到“一百年无人超越”?如何做到“世界上通行的儒学研究的本子就是我这个本子”?
我本人也要试试看,以拙作《论语明义》、《周易明义》去打破汤先生的“狂言”。
邸永强
2014、 11 、14
主持编纂《儒藏》的汤一介先生曾自信地宣称:“我的标准是,我编了《儒藏》之后100年不会有人来超过我,而且世界上通行的儒学研究的本子就是我这个本子。”我一直对这句话表示怀疑。
我认为既然称为《儒藏》那么首要工作就是要划定儒与非儒的界限,如果只是简单的把号称儒学经典的书籍整理归类,不加甄别其义理,那么最终的《儒藏》只不过是一锅大杂烩而已。然而划定儒学的标准则需要发明儒学真义、正义,这项工作需要对《易经》、《论语》、《诗经》、《礼记》、《春秋》等诸多先秦典籍进行深入解析,要把每一个字的义理进行考证,每一个教义进行考订,此项工作完成方能准确确立儒学正义、真义,而后以此标准对现存典籍进行考订,去除非儒收纳真儒,如此方能称之为《儒藏》。但是在当今我们甚至不能见到一本文字准确、义理通达的《论语》,更遑论颇为深奥的《易经》。倘若有一部可以使世人信服的经典注释则不会有那么多儒学“大师”各说各话了。
所以我质疑汤先生这句话。
以《四书》中《论语》为例论证朱熹之伪儒学:一、解析《学而》中“慎终追远”之正义。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⑴
慎终,《礼记·内则》“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之身终,终身者也,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爱亦爱之,父母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人乎!”
这段话的意思为,孝父母要使父母精神愉悦,物质充裕,子女必须要竭尽所能,即“终尽孝子之身”以行孝。此处“终”即尽其心力,竭尽其所能之意。“慎终”小心行孝养父母之事,以防懈怠,不能尽“终身”之孝。
⑵
“追远”父母辞世长久的追思缅怀。
正解:
曾子说,父母在世子女要竭尽心力孝养父母。父母去世,要长久的祭祀,追思缅怀父母恩泽。父母生则尽“终身”之孝,去世后能长久的追思,这样做百姓的道德就会归于醇厚。
“慎终追远”是孝道中事生与事死的两部分。“慎终”在《四书》中被朱熹解释为“慎重得处理丧事”。首先从字义解释亦颇为牵强,其次古人对于父母之丧注重“死葬之以礼”,合礼为上善,所“慎”何在?再者仅仅注重丧事与祭祀人民道德就可以“归厚”?不合情理,没有这个逻辑。只有事生与事死皆能竭尽身心方能称之为孝。孝为仁之根本,民众能行孝为得仁道之根本,所以“民德归厚”。
二、解析《为政》中“温故知新”之正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
⑴
“温”应作“蕰”,即“蕴”。蕴《说文》:积也,即积蓄、积累,此处有吸纳之意。
正解:
孔子说:一个人吸纳、积累以前的知识,并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就可以为人师了。
考“温”并无“温习”的意思。“温”本义为河水名字,即温河。今天所谓“温暖”应写作“昷(wen)暖”,“昷”本义为“仁”,引申为昷和、昷暖,后皆通假为“温”。“温、昷、蕴、蕰”古代皆通用。“温习”乃朱熹之妄言。
为人师,一定要知识丰富,道德笃厚,知往知来,所以对旧知识一定要蕴积深厚,对新知识一定要随时吸收,如此才具备“传道,授业,解惑”之师德。
《礼记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由排比推知“温故”比之于“致广大、极高明、敦厚”,显而易见其为“蕴故”之意。
三、解析《雍也》中“井有仁焉”之本意。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
⑴
逝《说文》:往也。
⑵
欺,欺诈、欺骗。
⑶
罔,愚弄、欺骗。
⑷
“井有仁焉”这是出自《左传·宣公二年》的一个典故:有一个宋国大夫名叫狂狡。在战场上与一个郑国人争斗,结果郑国士兵不小心掉进井里。狂狡把自己的戟倒过来,用戟柄把郑国士兵从井里拉了上来。结果郑国士兵一上来立马把狂狡制服了,俘获了狂狡。狂狡认为虽然是战争,但对手掉井里还是要讲仁德,把他救上来,并且仁爱到把戟倒过来,“授人以柄”以不伤害对手。可见狂狡是深有仁爱之心的人。狂狡的这种作为必是受已故去三十年的宋襄公影响。仁爱亦有“义”与“不义”,“合礼”、“不合礼”之分别。比如在战场上的义与礼,即是发扬果敢刚毅的作战精神,听从命令,服从指挥,杀死敌人为果敢。士兵能做到果敢杀敌则称之为刚毅,若不能如此则是不中于战争之义,不合于战争之礼,还要丧命于他人之手。
宰我问老师:仁者,虽然知道‘井有仁焉’这个故事,还会这么做吗?宰我的意思,这对仁者是一个两难的事。救人是仁爱之事,可是救敌人会丧自己的命,面对这种情况,仁者怎么做呢?
孔子告诉他仁者可以去干任何事,但不能使自己陷于不义之地,作茧自缚。仁者可能被别人的小伎俩欺骗了,但是在关乎道义的事上君子不可能被欺骗愚弄。言外之意,我明白什么是正义,你宰我说的是歪理。
对于“井有仁焉”这个事,君子明白“义”之所在,不会干亲者恨,仇者快的事。所以孔子告诉宰我,他所说的是关乎大义的事,君子怎么会糊涂呢?
朱熹把“井有仁焉”解释为“井有人焉”,讲救不救人,谬之千里。
正解:
宰我问孔子:“仁者,虽然知道‘井有仁焉’这个典故,还会做那样的事吗?”孔子说:“为什么那么做呢?君子可以去,但一定不能使自己陷于不义之地。君子可能被一些小伎俩一时欺骗,但不可能在关乎大义的事上被愚弄。”
“可欺也,不可罔”《孟子·万章上》“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君子可以被小伎俩欺骗,但难以被不道义的歪理邪说蒙蔽。言外之意君子识大节,明大义。
四、解析《雍也》“中庸”之正义。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⑴
庸《尔雅》:常也,即法则、常规。《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也,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中为本,和为用,中则和,法于“中和”为“中庸”。“中庸”即“庸中”,即“法于中”,即言行以中为则,所以孔子盛赞“中庸”之德。
朱熹解释“中”为“无过无不及”,解释“庸”为“平常、不易”。与“法于中”相去甚远。
正解:
孔子说:“中庸之作为人的修养品德是最高了吧,普通人很少能长久持守。”
“民鲜久矣”传统翻译“人民失去中庸之德已经很久了”。中庸作为至德,非一般人所能到达。中庸为君子之德,本不在民,何谈“久”?《礼记·中庸》“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既是君子都很难持守“期月”,所以“民鲜久矣”应该解释为“民众很少能长久持守”。
孔子言外之意,执政者要加强管教,如此方能使更多人行在中道。如果执政者疏于管教,则民众必定违离礼义而失于中道。
五、解析《泰伯》“不至于谷”之正义。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注释:
⑴
谷,俸禄,引申为做官。
⑵
“至”通“窒”,“窒”《说文》:塞也,阻塞之意。《管子·幼官》“贵贱无司,事变日至。”
正解:
孔子说:几年学习之后,以所学从于政事,能应对自如,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困难,这是很难得的。
“不至于谷”,朱熹之流的文人解释为“不去做官”,如果是这个意思应该为“不谷”即可。“不至于谷”直译过来为“不到达官职”词句不通顺。再者学三年而没有做官的应该很多人,怎么会是“不易得也”呢?孔子本人五十多才从政即是例证。还有最重要的是儒家主张积极从政教民,“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是证。孔子怎么会称赞学有所成者不去行使教民的职责呢?
朱熹这种所谓“清流”之论实在荒谬!
六、解析《子罕》“不试故艺”之本意。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注释:
⑴
牢,孔子弟子,姓琴字子开。
⑵
试《说文》:用,使用之意。
⑶
艺,此处解作准则。《国语越语下》“用人无艺,往从其所。”
⑷
“试艺”即用标准、准则。唐朝司空署《哭苗员外呈张参军》“试艺临诸友,能文即我师。”译“用文的准则察看诸朋友,能文者即为我师。”
正解:
牢说:“老师说:‘我不用以前过时的准则从事。’”
孔子从事必遵从时义。
朱熹先生解释为“不被任用才学的其它谋生技能”,于字意、句意皆不通。
七、解析《颜渊》中“成人之美”之正义。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注释:
⑴
美,美好的德行。
⑵
恶,恶劣的品行。
⑶
成,有“大”之意,如成县、成德、成人、成童。此处解释为“增益、夸大”。《毂梁·隐公元年传》“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春秋即历史记载。由这句话亦可推敲“成”为“增益、夸大”之意。古语有“见人之善扬之,见人之恶掩之。”,近于夫子此言。
“成人之美”朱熹解释为“诱掖奖劝以成其事”,即帮助促成的意思,单独这样说意思还算通顺。如果把“成人之恶”联系在一起就不通了。“成人之恶”仍按成全解释,则是“君子不成全别人的坏事”,“成全”用在此处极不合语言习惯。故意成全别人的坏事,所为何?陷害?变态?所以“成”不能解释为“成全”。
正解:
孔子说:“君子增益别人美好的德行,不夸大别人恶劣品行,小人正好与此相反。”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其中“小人之好议论”即议论是非,即“成人之恶”之意。
八、解析《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正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注释:
⑴
“人”通“仁”。
⑵
道,即天地人伦之正义。又解作途径、方法。
⑶
非,此处解作没有、无。《史记孔子世家》“夫子则非罪。”
⑷
弘《尔雅》:大也,有光大、扩大的意思。
正解:
孔子说:“讲仁德可以弘扬道义使之光大,但没有办法弘扬仁德。”
“非道弘人”即“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此句话歧解尤多。荒谬者以朱熹为甚,其解释为“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胡言乱语,莫名奇妙。
九、解析《阳货》“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之正义。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注释:
⑴
唯,语气词,表示确定。
⑵
为,助词,用于句中帮助宾语前置。
⑶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即“难养女子与小人也”。
⑷
养,此处为保养的意思。
⑸
女子,指妻妾。
⑹
小人,指未学之人,普通百姓。
⑺
“孙”通“逊”,为恭顺之意。
正解:
孔子说:“妻妾和小人的关系难以保养,关系太亲近他们就会有失恭顺,太疏远他们就心生怨尤。”
关于这句话争议很大,首先是女子与小人的定义。在古代社会关系中涉及成年女子的无外乎母辈、姐妹、妻妾,而家族之外的女性关系几乎没有,即便有也不存在“可近可远”的关系。家族内母辈、姐妹等女性关系亦不存在“可近可远”的说法,即便有亲疏之别也只是亲情远近之分,也不能用“恭逊怨尤”来形容。所以此处说的女子指与男子有男女之爱的女人,当指妻妾。
“小人”指未学之人,被君子所管教的普通民众。
君子与妻妾太亲密了,以至于妻妾舍弃夫妇之礼节不顾,失于简。
“小人”
浅陋知礼甚少,君子与之太亲近,他们就无所顾及,失于慢。
《孔子家语·好生第十》“曾子曰: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孔子闻斯言也,曰:二三子志之,孰谓参也不知礼乎?”
“狎”,亲近。“简”,简慢。以上这段话意思近于孔子说的这句话。孔子只是指出在女子与小人身上表现尤甚。由曾子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孔子这句话是从“女子、小人”持礼、行礼的角度来说的,并不是对女人与小人有贬低的意思。
朱熹解释“女子与小人”为“臣妾”,不得正义。
十、解析《子张》“切问近思”之正义。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
⑴
切,此处有恳切、诚恳的意思。问,探讨、研究、学习之意。切问,诚恳的研究、学习。
⑵
近,此处为追求之意。
⑶
“思”应为“悳(de)”之误,二者篆体形近。“悳”即道德之“德”之本字。“德”本意为“升”,“悳”今均写作“德”。近思,追求道德。
正解:
子夏说:“广泛的学习各种知识而且要志向坚定。诚恳的研究学问而追求道德,这样做仁就在其中了。”
《礼记中庸》子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博学、笃志、切问、近德”可谓“力行”,故如此作为可得仁德。
朱熹解释“近思”为“以类而推”,即举一反三,为谬论。
十一、解析《子张》“学而优则仕”之正义。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xiào),学而优则仕。”
注释:
⑴
仕《说文》:学也。学,为教、教导之意。“仕”多指教导国民,引申为为官之意。
⑵
“学”与“教”古代同义,后专制“教”字而“学”专“觉悟、学习”之意。《书兑命》“学学半”即“教学半”,教学相长之意,“半”通“伴”。《礼记文王世子》“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其中“学”皆为“教”。
⑶
优《说文》:饶也,即宽裕。引申为优良、优胜。
正解:
子夏说:“为官教导百姓而优良者则可以教学。为师而教学优良者则可以为官教化百姓。”
《礼记文王世子》“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礼记学记》“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见古人以政与教为一。
朱熹解释为“做官做的好了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好了就去做官。”不得儒学真义。
首先儒学认为政亦是教,王与师的职责相同,都为化民教民。所以为官即是为百姓之师,为王即是为天下人民之师。
欲为官必须具备为人师之德养,如果说做官优良后再去学习则是因果颠倒了。其次学习优良不见得做官,亦可以为人师。天下官职有限,而待化之民无限,何必非要为官呢?孔子自己曾说过“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即学优不必在朝为官。子夏为孔子高足,不会错会老师的精神而发此种言论。
以上论述可见朱熹从小到文字,大到义理阐发,存在诸多错误,其问题之多远不止这几处,拙作《论语明义》中有详尽论述。
关于《易经》兹摘录拙作《周易明义》中《革》卦,读者可与朱熹之《周易本义》比较,如下:
一、第四十九卦
《革
》
己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革”应为“諽(ge)”,“諽”《说文》:饬也,一曰更也,即整治、变更之意。
“己日乃孚”,“己”以天干纪日,有作“巳”者,为谬。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己”居六位,“戊”居五位,“戊”居中,表示事物盛极之时,“己”表示事物盛极转衰之际。“己日乃孚”于事物在转变之际进行改革,方能取信于人。
“元亨”,变革是事物发展的根本之路,为通达之道。
“利贞”,变革必秉持正义而往,不然则为“乱”。
“悔亡”,顺应情势,合理、有序改革,则悔不得生。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己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水火相息”,“息”解作止息。水可灭火,火可涸水,其性相背。水居火上,水下行,火上行,故“相息”。
“二女同居”,婆媳同居,同《睽》。
“其志不相得”,即婆媳之志不合。婆婆若不退出主妇之位,则会制约儿媳主宰家庭、全面参与社会活动的要求,故“其志不相得”。婆媳身份变更为人伦之常,其情形如同天地四时变化,故为“革”。
“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以人伦变革阐释“革”道兼有变更与和合二义。
“革而信之”,变革切合正确的时机,则可以取得信任。君子行养民教民之事,择时机革旧立新,则民众信之。
“文明”指主导改革者之文采彰明,寓意改革者之道德广泛孚众。“文明以说”即改革者以自身之道德,使广大民众悦服。即以道德感召民众,从而民众能愿意顺从改革。
“大亨以正”,即“大亨”要建立在遵循正义的基础之上。“大亨以正”解释“元亨,利贞”。
“文明以说,大亨以正”,寓意成功的改革建立在民众悦服,以及遵循正义的基础之上。若民众不信从,不能遵循正义,则改革必定失败。
“革而当”,变革合理、有序,则为“当”,反之则“有悔”。
“天地革而四时成”,天革,时迁也,地革,物化也,时迁物化则“四时成”。春夏秋冬为天地之变革,为革之大者。
“汤武革命”,商汤、周武,自革其命也。武王为商之臣,伐纣称王,变臣为君,故为自革其命。
“顺乎天,应乎人”即顺天时,得人和,为“革而当”也。
“革之时,大矣哉”,天地之革成就四时,国家之革成就文明进步。凡天下事物无时不在变革之中,改革可利用与道义兼得,故“大矣哉”。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泽”中有水,与火“相息”为“革”;“泽”德为“悦”,火德为明,“文明以悦”亦为“革”。“革”兼具变更与和合二义。
“治历明时”,“历”即历法。“时”即时间。君子修治历法,划分一日之时间。历法用来标注四季之变革,时辰用来标注一日之变革。历法与时辰为天地变革之标记。“治历明时”寓意君子应时刻思变。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巩”《说文》:以韦束也,即用柔皮束缚,此处解作约束。
“革”此处指皮革,黄牛皮革较其它革坚韧耐用。
“巩用黄牛之革”,用黄牛之皮革束缚,以达到牢固之目的。此处指君子严格自我约束、克制,不可贸然变革,必须等待时机成熟而后动。寓意治“革”要有坚忍之心。
此爻明君子变革必须等待时机、条件具备之后动。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不可以有为”,不具备变革条件不能贸然用事。
六二:己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己日”由盛而衰之日,事物转变之际。
“己日乃革之”,行改革之事要切合时机。先于“己日”则人不信,后于“己日”则乱已生。人不信则不从,致乱生则君子大费其事,明哲君子必“己日”而革,顺天应人。
“征吉”,“征”即推行改革,切合时机推行改革则可致吉。
“无咎”,只有“己日革之”方能无咎,不能“己日革之”为有咎。
此爻明改革时机之重要,合时机则吉,反之则凶。简言之即“顺天”。
《象》曰:“己日革之”行有嘉也。
“嘉”《说文》:美也,引申为吉庆。
“行”即君子治革。“行有嘉”即切合时机推行改革则顺利有成,可获吉庆。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征凶”,不符合变革之道而强行,则凶。顺天应人则吉。
“贞厉”,遵循正义而作。寓意改革需要付出坚实的努力。
“革言三就”,“言”助词无义。“就”《尔雅》:成也,达成、达到之意。《诗大雅常武》“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革言三就”即改革有赖三个条件达成。所谓“三就”,其一、改革之时机,即“己日”。其二、遵循正义,即“利贞”。其三、合理、有序,即“悔亡”、“革而当”。一为客观条件,二为宗旨,三为方法,三者具备则改革必成。
“有孚”此处指改革者能遵循“三就”准则行事,则能使改革本身取得民众信服。
此爻明改革得失之所在。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之”解作往、到某处去,此处指事情发展到某种地步。
“又何之矣?”为反问句,如果具备变革的三个条件,改革还能发展到那里呢?必成而己。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悔亡”,革而当也。改革应顺应情势,合理、有序进行。
“有孚”,使人相信改革,为改革成功之关键。
“改命”,改变命运。变革命运乃“革”之大者,但只要“有孚”,则能“吉”。
此爻明变革要遵循客观规则。民众能信从,则改革必定成功。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信”通“伸”,此处解作伸张。《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
“信志也”,改变命运即伸张志向之行为。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大人”即人之大者,道德高尚,功德广大。
“虎变”,虎皮黄黑相间,变化有序,纹理鲜明,用来比喻大人之文采彰明。
“占”《说文》:视兆问也,即察看征兆求问疑惑。龟为卜,蓍为筮。问龟,问筮,皆为占。
“大人虎变”,大人之文采彰明,如同虎之皮纹变化鲜明。寓意主导改革者道德高尚,广为尊重,民众信从。
“未占”即不用占问。“未”此处解作“不”,《左传·庄公十年》“食肉者鄙,未能远谋。”
“有孚”,大人有孚于人民。
“未占有孚”,大人行改革之事,不用借助卜筮以使民众信服。言外之意,民众对“大人”足够信服、敬顺。
此爻明主导改革者应通过自身德行,使民众由外而内的了解自己,以谋求广大民众之诚服、敬顺。简言之即“应人”。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炳”《说文》:明也,明亮、显著之意。
“其文炳”,大人之文采炳然。只有内在道德圆满,外在文采方能彰明。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君子豹变”,豹子之皮纹繁盛,比喻君子文采繁盛。
“豹变”不如“虎变”鲜明、显著。君子之文采虽繁盛但不显明,寓意君子之道德未能“有孚”于民众,民众不能顺从君子。言外之意,若君子主导改革,则需要先谋求民众认同君子之德,而后能顺从君子。
“小人革面”,“革面”即改变面貌。君子以自身之德行使民众信从,从而民众改变其面貌。即民众对君子由不信转而信从。
“征凶”,君子在未能取得民众信服之前,强行改革,民众不能应和,则凶,为“征凶”。君子应安守贞正,首先使民众认同君子之道,最终行为顺从,故曰“居贞吉”。
此爻明改革者取得民众了解、信从为改革之首要。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蔚”《说文》:牡蒿也,引申草木繁盛、繁茂。《说文》中引用此句《象》辞,写作“其文斐也”,“斐”解作“分别文也”,即错杂的色彩。《诗经曹风侯人》“荟兮蔚兮”,其中“荟”《说文》解作“草多的样子”,推测“蔚”应解作“草茂盛的样子”。《淮南子·兵略训》“设蔚施伏,隐匿其形。”
“文蔚”,君子文采繁盛。
“顺以从君也”,民众感于君子之德,而顺从于君子。
《易经》与《论语》乃儒学首要典籍,其真义为儒学教义准则,如果此二书尚不能发明其正义,试想《儒藏》能藏什么精华?朱熹如此,其他如朱熹者不可胜数,其他所谓儒学经典者如朱熹所注释《论语》、《易经》一般者亦多矣!所以《儒藏》只不过是大杂烩而已。所以超越《儒藏》毋需一百年,一旦正本教义出现,一定没人参照充满伪儒学的本子。
儒学正义、真义需要深入研究。不求“精、微”而妄求“大”的中国文人习气应该改正。当今学术界的浅薄、浮夸的风气应该被遏制,求真、求是的精神应当被提倡。《儒藏》不在“精、微”上作文章,如何做到“一百年无人超越”?如何做到“世界上通行的儒学研究的本子就是我这个本子”?
我本人也要试试看,以拙作《论语明义》、《周易明义》去打破汤先生的“狂言”。
邸永强
2014、 11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