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科林罗与建筑形式理论讲座(20141113)
主讲:王骏阳老师
个人理解:[对科林·罗与其建筑形式理论的几点理解]
[Structure&Pattern]
举例一:奥山信一,东工大绿之丘6号馆,结构即形式,强调structure,而非pattern。
举例二:高迪与佩雷,都是结构,但一个是古典一个是现代,这本是在谈形式。
-Colin·Rowe——将形式独立出来。
-筑师先入为主的对形式关注。
-所以形式对建筑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值得讨论的。
-建筑必须有结构,但是结构的形式有多种,这里存在着建筑师主观介入的空间,结构形式的选择与展现也体现了建筑师对建筑形式的理解。
-在这里,建筑形式和结构形式存在强烈的关系,不像C楼结构与形式分离(形成pattern)。
-科林罗著作《The Mathematics of the Ideal Villa and Other Essays》,阐述赖特及其“芝加哥框架”(The Chicago Frame)。
[The Warburg Institute]
Aby Warburg (1866-1929)
Fritz Saxi (1890-1948)
Erwin Panofsky (1892-1968)
Ernst Gombrich (1909-2001)
Rudolf Wittkower (1901-1971)-研究拉丁十字平面教堂向希腊十字平面教堂转化的人文含义;建筑平面和空间中的数字关系。著作《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in the Age of Humanism》。
[德州骑警]
-维特科夫(Wittkower)向科林罗传授了帕拉第奥的几何体系、其中的数理关系、重叠的网格体系以及隐藏的象征含义。而科林罗则为瓦尔堡研究院带去了更为专业的巴黎美院构图方法以及对柯布西耶的深刻理解。
-Heinirich Wolfflin(沃尔夫林)瑞士艺术史学家,影响科林罗的第二人,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 1888-1968)的老师。吉迪恩是其在建筑界的直接传承。
-认为在每一个时代,艺术都有其最有代表性的形式。黑格尔所说的“时代精神”,影响着每个时代中的艺术形式。沃尔夫林想揭示时代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
-吉迪恩并非真正继承沃尔夫林的艺术观点,而是几乎走到他的另一边。科林罗继承了沃尔夫林的观点。
[图像学与“神灯”理论]
-沃尔夫林的时代,幻灯机发明,沃尔夫林的“神灯”理论:从相似的图形开始,找出差异再根据特定分析(或者说风格)的策略的逻辑性(或者规范性)找出对同一个一般母体进行变化的方式,这是沃尔夫林开创的一种艺术批评的方法;当然,这一方法也有十分显著的局限性:(a)它无法正确处理图像学和内容的问题;(b)也许过于一一对应;(c)也许过于依赖细部分析,一旦赘述起来,必然使读者和作者都不堪重负。
-图像学的关键,诸如宗教绘画,图像的形式变得不那么重要,而其意义则成为研究的根本。在图像学中,形式是象征,是符号,重要的是图像背后的意义。
-而沃尔夫林的方式则是将其意义降低,从而去关注其形式本身的意义。所以无法处理图像学和内容的问题。
-即使有诸多局限,但沃尔夫林与科林罗的研究仍有其意义。其意义在于将观察作为认识的第一步。首先对形式感兴趣,并对形式进行观察。
[理想别墅的数学(The Mathematics of the Ideal Villa)]
-帕拉第奥-圆厅别墅、马尔肯坦达别墅-理想别墅(理念)
-勒·柯布西耶-萨伏伊别墅、加歇别墅-数学(形式关系)
Comparison 1: 圆厅别墅vs萨伏伊别墅
-作为集中式建筑的理想形制,帕拉第奥的卡普拉圆厅别墅或许比其他任何住宅建筑都更加耐人寻味。数学关系、抽象化、四方形、宽松的使用功能、易于记忆的形象。对该建筑的描述中,帕拉第奥是诗情画意的。
-帕拉第奥曾在一段文字中着重阐述了理想别墅中的理想生活。(见PPT)
-但是科林罗要强调的不是理想别墅,理想别墅仅仅是一种理想的形式,但科林罗认为仅有理想的形式是不够的,形式还需要与理念(如理想生活)相结合,比如(理想的)生活与建筑相结合的理想状态。
-萨伏伊是科林罗认同的。柯布西耶在介绍萨伏伊的理想形式时,同时也提到了其中主人的理想生活。(见PPT)引用普桑的画《阿卡迪亚的牧人》,“也许正是这一景色的基调,一种介于独立的建筑四方体和田园风光之间、或者说介于几何体量和无暇的自然景色之间的强烈反差”,才是帕拉第奥和柯布西耶的心旷神怡之处,也铸就了柯布西耶的“罗马典故”。
Comparison 2: 马尔肯坦达别墅vs加歇别墅
-马尔肯坦达别墅,是帕拉第奥对自己的变革,将圆厅别墅十字对称的平面变形、演进,加宽门厅的进深,并使四个立面尽量呈现差异。
-加歇别墅,正面能看到文艺复兴的古典风格,但是背立面强调了大面积的横向长窗,入口处楼梯又强调了背立面的不对称性。
-表面看来两个建筑形式与格调风马牛不相及,但科林罗认为对形式的研究可以忽略其风格、内容而仅通过观察认识、研究其形式。风格在这里失去意义。“情调上的差异也不应该妨碍我们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
-一定程度上,两位建筑师都将结构作为建筑布局的理由,但是两位建筑师的理由都有些夸大其词。帕拉第奥:承重墙结构要绝对对称;柯布西耶:框架建筑需要自由布局。
-但是,科林罗认为,这都是建筑师对最新样式的个性化追求,而且完全根据结构生成的平面。因为采用传统结构的非对称建筑仍然有效,而在框架建筑中采用传统平面也会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这里再一次证明,结构和形式并没有必然的决定关系,结构并不能全然决定形式。(科林罗在这里否定了建筑师设计自己平面的结构理由。)
-在立面方面,加歇别墅也有更为复杂的表现。结构体系的充分利用将墙体的概念转化为一系列水平横条——其策略是将立面中央和端部一视同仁。据此,以中部为重点的垂直系统以及形成这一重点的墙面变化都被彻底改变了。
-加歇别墅更具思辨性,因为它已经放弃了古典的对称形式,颠覆了传统建筑等级。在柯布西耶那里,人文主义的装饰性、德行的象征表达、对上帝的爱、先哲的生活方式都已黯然失色,不再是建筑意义的唯一内容。
[Transparency: Literal and Phenomenal(透明性:字面的与现象的)]
-字面透明:玻璃等材料的特性
-现象透明:空间的重叠与复杂的特性。
-吉迪恩:使室内外能够同时看到的广泛透明性就像毕加索的画。(科林罗对该语单独提出,进行质疑。)
-现象透明与浅空间(shallow space):立体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中特有空间效果。这些绘画尽管缺乏真正的透视法,但主体形式却似乎漂浮于画布后那不确定的浅空间区域之中。(与此相对,深空间为文艺复兴时期追求的空间,是严格遵循透视法的空间。)
-毕加索的画中,深度非常浅,多种形式重叠,且似乎漂浮不定、可有可无。
-包豪斯校舍,其实是能透过玻璃看到的深空间。科林罗认为深空间取了透明性的“字面”(Literal)用意,而非现象。字面透明在绘画中也有反应。如包豪斯艺术教师莫霍里·纳吉的画。
-绘画中的字面透明与物理透明。莫霍里·纳吉与莱热的绘画比较:
-然而,一旦考虑到建筑中的而非绘画中的透明性,困惑就不免产生。因为,绘画只能暗示第三维,建筑却无法将其隐匿。既然建筑涉及真实的而非虚假的三维,那么它的字面透明就能够成为一种物理事实。
-但是现象透明却较难实现——的确,它是如此困难,一直评论家们一般都欣然将建筑中的透明性清一色地与材料的透明性联系在一起。
-界面(Plane):
-“现象透明”的界面并不是真实存在,它只存在于概念和想象之中。
-Stage Drapery Layout。在加歇别墅的分解图中,被虚线表示的界面并不能在第一时间被清晰认知。该“虚拟界面”则不能通过字面透明被理解,而需要透过现象透明加以解释。
-“本文无意断言,现象透明(尽管源自立体主义)是现代建筑的必由之路,也无意断言,它的存在与否可以作为检验建筑正统性的试金石。本文的意图仅仅在于,澄清不同类别的透明性并谨防混淆。”
-“柯布设计的时候真是这样想的吗?”答:“我个人理解,柯布肯定不是这样设计的,这只是艺术史学家科林罗的分析。如果柯布不是这样设计,那么科林罗这样分析的意义何在?个人理解,不是。”
-为什么要研究形式?
[新“古典主义”与现代建筑(一)]
-Alexis de Tocqueville(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民主国家自然比其他国家更需要形式。在贵族制度下,遵从形式就是迷信;而对我们来说,应当以审慎而又开明的态度继承形式。”
-茶道:没有形式也可以喝茶,但是没有形式喝的茶不是他们所谓的茶;在这里,茶的内容因为形式的不同而发生了改变——强调形式的重要性。没有形式,也就没有内容。形式是内容的一部分,形式就是内容。
-以此观点来看,科林罗对形式的研究都是有意义的。
-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通过对形式的分析和观察,说明了建筑中的矛盾和复杂是如何发生的。
-倘若说普通直觉就可以告诉我们足够的东西的话,那么沃尔夫林式艺术批评的价值仍在于,它能够让我们首先学会视觉观察,而不是装腔作势,卖弄学问,夸夸其谈。
-科林罗阐释了建筑的理念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密斯与“建造艺术”(Baukunst)]
-建筑形式与结构形式:从先锋形式向建构形式的回归;从先锋形式向古典主义的回归。(新古典主义)
-科林罗认为古典主义之所以成立,不仅是因为它的立面、平面特征,而是由于它空间上的特点。而这一点在密斯的空间中没有,虽然密斯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科林罗认为其空间本质没有改变,而其并非古典主义中存在的空间。
[“消失”的柱子]
-在举例的史学家中,有无这两根柱子是不太重要的,因为他们要表达的是理念。
-在柯布自己的选集中这里没有两根柱子,导致之后的引用都出现了问题。但柯布为什么犯了这样的错误?不清楚,值得研究。
-为什么在科林罗的《理想别墅的数学》中,这两根柱子又重新出现了。为什么?因为这里开间的问题,对科林罗对形式的分析实在太重要了,因为柱网结构产生了开间。这便是形式的重要性。理念完全不能脱离形式,变成一个抽象的东西。
[透明性的启示]
-渐变与重叠
-层叠与咬合
[柯布的“法则”(Rules)]
-尽管对概念性实在的卓越分析一直是柯布的成就之一,他却很少在建成的作品中将分析当作解决方案来炫耀。他属于那种为数不多的、既重思想又重感性的建筑师。他总能在思想与感性之间维持一种平衡。
-一方面,思想使感性进入某种文明状态。另一方面,文明性又借助感性才得以实现。
-“在柯布那里,概念性的主张从未真正成为设计的充分理由,而总是需要经过感知的重新过滤才能为设计所用。”——拉图雷特
-柯布的“法则”是感知的过滤。
-冯纪忠的“理”、“情”可以通过培养获得,但是“才”是很多人无法获得的。在这里,柯布的“才”便是这种感知的过滤。
-科林罗认为柯布理论的核心是多米诺体系。是概念,需要柯布进行“过滤”,进行理论与感性的结合。
-在美国,以艾森曼等人为首的先锋建筑师,错误地认为,无需才华和技艺的过滤,理念就会自动成为诗;只要有理念,我就可以设计一座好的建筑。科林罗的形式理论,恰恰批判了这一点。
-科林罗形式理论的最重要的一点就在这里——理念需要感知的过滤,才能成为诗。
个人理解:[对科林·罗与其建筑形式理论的几点理解]
[Structure&Pattern]
举例一:奥山信一,东工大绿之丘6号馆,结构即形式,强调structure,而非pattern。
举例二:高迪与佩雷,都是结构,但一个是古典一个是现代,这本是在谈形式。
![]() |
-Colin·Rowe——将形式独立出来。
-筑师先入为主的对形式关注。
-所以形式对建筑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值得讨论的。
-建筑必须有结构,但是结构的形式有多种,这里存在着建筑师主观介入的空间,结构形式的选择与展现也体现了建筑师对建筑形式的理解。
-在这里,建筑形式和结构形式存在强烈的关系,不像C楼结构与形式分离(形成pattern)。
-科林罗著作《The Mathematics of the Ideal Villa and Other Essays》,阐述赖特及其“芝加哥框架”(The Chicago Frame)。
[The Warburg Institute]
Aby Warburg (1866-1929)
Fritz Saxi (1890-1948)
Erwin Panofsky (1892-1968)
Ernst Gombrich (1909-2001)
Rudolf Wittkower (1901-1971)-研究拉丁十字平面教堂向希腊十字平面教堂转化的人文含义;建筑平面和空间中的数字关系。著作《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in the Age of Humanism》。
[德州骑警]
-维特科夫(Wittkower)向科林罗传授了帕拉第奥的几何体系、其中的数理关系、重叠的网格体系以及隐藏的象征含义。而科林罗则为瓦尔堡研究院带去了更为专业的巴黎美院构图方法以及对柯布西耶的深刻理解。
-Heinirich Wolfflin(沃尔夫林)瑞士艺术史学家,影响科林罗的第二人,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 1888-1968)的老师。吉迪恩是其在建筑界的直接传承。
-认为在每一个时代,艺术都有其最有代表性的形式。黑格尔所说的“时代精神”,影响着每个时代中的艺术形式。沃尔夫林想揭示时代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
-吉迪恩并非真正继承沃尔夫林的艺术观点,而是几乎走到他的另一边。科林罗继承了沃尔夫林的观点。
[图像学与“神灯”理论]
-沃尔夫林的时代,幻灯机发明,沃尔夫林的“神灯”理论:从相似的图形开始,找出差异再根据特定分析(或者说风格)的策略的逻辑性(或者规范性)找出对同一个一般母体进行变化的方式,这是沃尔夫林开创的一种艺术批评的方法;当然,这一方法也有十分显著的局限性:(a)它无法正确处理图像学和内容的问题;(b)也许过于一一对应;(c)也许过于依赖细部分析,一旦赘述起来,必然使读者和作者都不堪重负。
-图像学的关键,诸如宗教绘画,图像的形式变得不那么重要,而其意义则成为研究的根本。在图像学中,形式是象征,是符号,重要的是图像背后的意义。
-而沃尔夫林的方式则是将其意义降低,从而去关注其形式本身的意义。所以无法处理图像学和内容的问题。
-即使有诸多局限,但沃尔夫林与科林罗的研究仍有其意义。其意义在于将观察作为认识的第一步。首先对形式感兴趣,并对形式进行观察。
[理想别墅的数学(The Mathematics of the Ideal Villa)]
-帕拉第奥-圆厅别墅、马尔肯坦达别墅-理想别墅(理念)
-勒·柯布西耶-萨伏伊别墅、加歇别墅-数学(形式关系)
Comparison 1: 圆厅别墅vs萨伏伊别墅
-作为集中式建筑的理想形制,帕拉第奥的卡普拉圆厅别墅或许比其他任何住宅建筑都更加耐人寻味。数学关系、抽象化、四方形、宽松的使用功能、易于记忆的形象。对该建筑的描述中,帕拉第奥是诗情画意的。
-帕拉第奥曾在一段文字中着重阐述了理想别墅中的理想生活。(见PPT)
-但是科林罗要强调的不是理想别墅,理想别墅仅仅是一种理想的形式,但科林罗认为仅有理想的形式是不够的,形式还需要与理念(如理想生活)相结合,比如(理想的)生活与建筑相结合的理想状态。
-萨伏伊是科林罗认同的。柯布西耶在介绍萨伏伊的理想形式时,同时也提到了其中主人的理想生活。(见PPT)引用普桑的画《阿卡迪亚的牧人》,“也许正是这一景色的基调,一种介于独立的建筑四方体和田园风光之间、或者说介于几何体量和无暇的自然景色之间的强烈反差”,才是帕拉第奥和柯布西耶的心旷神怡之处,也铸就了柯布西耶的“罗马典故”。
Comparison 2: 马尔肯坦达别墅vs加歇别墅
-马尔肯坦达别墅,是帕拉第奥对自己的变革,将圆厅别墅十字对称的平面变形、演进,加宽门厅的进深,并使四个立面尽量呈现差异。
-加歇别墅,正面能看到文艺复兴的古典风格,但是背立面强调了大面积的横向长窗,入口处楼梯又强调了背立面的不对称性。
-表面看来两个建筑形式与格调风马牛不相及,但科林罗认为对形式的研究可以忽略其风格、内容而仅通过观察认识、研究其形式。风格在这里失去意义。“情调上的差异也不应该妨碍我们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
![]() |
-一定程度上,两位建筑师都将结构作为建筑布局的理由,但是两位建筑师的理由都有些夸大其词。帕拉第奥:承重墙结构要绝对对称;柯布西耶:框架建筑需要自由布局。
-但是,科林罗认为,这都是建筑师对最新样式的个性化追求,而且完全根据结构生成的平面。因为采用传统结构的非对称建筑仍然有效,而在框架建筑中采用传统平面也会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这里再一次证明,结构和形式并没有必然的决定关系,结构并不能全然决定形式。(科林罗在这里否定了建筑师设计自己平面的结构理由。)
-在立面方面,加歇别墅也有更为复杂的表现。结构体系的充分利用将墙体的概念转化为一系列水平横条——其策略是将立面中央和端部一视同仁。据此,以中部为重点的垂直系统以及形成这一重点的墙面变化都被彻底改变了。
-加歇别墅更具思辨性,因为它已经放弃了古典的对称形式,颠覆了传统建筑等级。在柯布西耶那里,人文主义的装饰性、德行的象征表达、对上帝的爱、先哲的生活方式都已黯然失色,不再是建筑意义的唯一内容。
[Transparency: Literal and Phenomenal(透明性:字面的与现象的)]
-字面透明:玻璃等材料的特性
-现象透明:空间的重叠与复杂的特性。
![]() |
-吉迪恩:使室内外能够同时看到的广泛透明性就像毕加索的画。(科林罗对该语单独提出,进行质疑。)
-现象透明与浅空间(shallow space):立体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中特有空间效果。这些绘画尽管缺乏真正的透视法,但主体形式却似乎漂浮于画布后那不确定的浅空间区域之中。(与此相对,深空间为文艺复兴时期追求的空间,是严格遵循透视法的空间。)
-毕加索的画中,深度非常浅,多种形式重叠,且似乎漂浮不定、可有可无。
-包豪斯校舍,其实是能透过玻璃看到的深空间。科林罗认为深空间取了透明性的“字面”(Literal)用意,而非现象。字面透明在绘画中也有反应。如包豪斯艺术教师莫霍里·纳吉的画。
-绘画中的字面透明与物理透明。莫霍里·纳吉与莱热的绘画比较:
![]() |
-然而,一旦考虑到建筑中的而非绘画中的透明性,困惑就不免产生。因为,绘画只能暗示第三维,建筑却无法将其隐匿。既然建筑涉及真实的而非虚假的三维,那么它的字面透明就能够成为一种物理事实。
-但是现象透明却较难实现——的确,它是如此困难,一直评论家们一般都欣然将建筑中的透明性清一色地与材料的透明性联系在一起。
-界面(Plane):
-“现象透明”的界面并不是真实存在,它只存在于概念和想象之中。
![]() |
![]() |
-Stage Drapery Layout。在加歇别墅的分解图中,被虚线表示的界面并不能在第一时间被清晰认知。该“虚拟界面”则不能通过字面透明被理解,而需要透过现象透明加以解释。
-“本文无意断言,现象透明(尽管源自立体主义)是现代建筑的必由之路,也无意断言,它的存在与否可以作为检验建筑正统性的试金石。本文的意图仅仅在于,澄清不同类别的透明性并谨防混淆。”
-“柯布设计的时候真是这样想的吗?”答:“我个人理解,柯布肯定不是这样设计的,这只是艺术史学家科林罗的分析。如果柯布不是这样设计,那么科林罗这样分析的意义何在?个人理解,不是。”
-为什么要研究形式?
[新“古典主义”与现代建筑(一)]
-Alexis de Tocqueville(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民主国家自然比其他国家更需要形式。在贵族制度下,遵从形式就是迷信;而对我们来说,应当以审慎而又开明的态度继承形式。”
-茶道:没有形式也可以喝茶,但是没有形式喝的茶不是他们所谓的茶;在这里,茶的内容因为形式的不同而发生了改变——强调形式的重要性。没有形式,也就没有内容。形式是内容的一部分,形式就是内容。
-以此观点来看,科林罗对形式的研究都是有意义的。
-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通过对形式的分析和观察,说明了建筑中的矛盾和复杂是如何发生的。
-倘若说普通直觉就可以告诉我们足够的东西的话,那么沃尔夫林式艺术批评的价值仍在于,它能够让我们首先学会视觉观察,而不是装腔作势,卖弄学问,夸夸其谈。
-科林罗阐释了建筑的理念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密斯与“建造艺术”(Baukunst)]
-建筑形式与结构形式:从先锋形式向建构形式的回归;从先锋形式向古典主义的回归。(新古典主义)
-科林罗认为古典主义之所以成立,不仅是因为它的立面、平面特征,而是由于它空间上的特点。而这一点在密斯的空间中没有,虽然密斯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科林罗认为其空间本质没有改变,而其并非古典主义中存在的空间。
[“消失”的柱子]
-在举例的史学家中,有无这两根柱子是不太重要的,因为他们要表达的是理念。
-在柯布自己的选集中这里没有两根柱子,导致之后的引用都出现了问题。但柯布为什么犯了这样的错误?不清楚,值得研究。
-为什么在科林罗的《理想别墅的数学》中,这两根柱子又重新出现了。为什么?因为这里开间的问题,对科林罗对形式的分析实在太重要了,因为柱网结构产生了开间。这便是形式的重要性。理念完全不能脱离形式,变成一个抽象的东西。
![]() |
[透明性的启示]
-渐变与重叠
-层叠与咬合
[柯布的“法则”(Rules)]
-尽管对概念性实在的卓越分析一直是柯布的成就之一,他却很少在建成的作品中将分析当作解决方案来炫耀。他属于那种为数不多的、既重思想又重感性的建筑师。他总能在思想与感性之间维持一种平衡。
-一方面,思想使感性进入某种文明状态。另一方面,文明性又借助感性才得以实现。
-“在柯布那里,概念性的主张从未真正成为设计的充分理由,而总是需要经过感知的重新过滤才能为设计所用。”——拉图雷特
-柯布的“法则”是感知的过滤。
-冯纪忠的“理”、“情”可以通过培养获得,但是“才”是很多人无法获得的。在这里,柯布的“才”便是这种感知的过滤。
-科林罗认为柯布理论的核心是多米诺体系。是概念,需要柯布进行“过滤”,进行理论与感性的结合。
-在美国,以艾森曼等人为首的先锋建筑师,错误地认为,无需才华和技艺的过滤,理念就会自动成为诗;只要有理念,我就可以设计一座好的建筑。科林罗的形式理论,恰恰批判了这一点。
-科林罗形式理论的最重要的一点就在这里——理念需要感知的过滤,才能成为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