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兽上多了网
在别人的博客里看到的,岳麓书社出了个《陶庵梦忆》蔡镇楚注译本,张岱原文“朱勖移舟中,石盘沉太湖底,觅不得,遂不果行”,译文是“当年朱勔把它移送到船中,因石盘沉没到太湖水底,寻觅很久而没有获得,就没有让这块奇石裸露着身子运行到东京去。”叫兽并注释说:“果通‘裸’,没有石盘而运送奇石,故称之‘裸行’。”绝倒。网上的童鞋们把赤裸裸省成“赤果果”,或者干脆是“红果果”。叫兽大约网上多上醉了,一看到“果”,直接把它都置换成了“裸”--也难怪,许多叫兽的特长之一好像就是使女学生赤裸裸,见“果”而条件反射,红果果地“裸行”,我们其实正不必诧异。
http://qiaonasen.ycool.com/post.2357252.html
乔纳森 发表于 2009-08-21 19:22:06
临时鉴证科·《陶庵梦忆》蔡镇楚注译本
以前我评过史景迁写的《张岱》,指出不少他在原文理解上的问题。事实上,张岱的文章绝对不是很好懂的,像史景迁犯的那些错亦属正常。
后来看到岳麓书社出的《陶庵梦忆》蔡镇楚注译本,这可能是《梦忆》唯一的白话译本。水平如何?在卓越网上看到一位顾客留下的评价:
译文错误百出,试举一例:“韩求仲与仲叔同宴一客,欲联名速之。”译文为:“韩求仲与仲叔同宴请一位客人,想联名请他快点。”绝倒。难道蔡镇楚教授连不速之客的速是邀请的意思也不知道吗?如是,则请勿再误人子弟。
这批评是一点都不错的。别的不说,光是卓越网贴出的那几段译文,就闹了几处笑话。下面提到的“不果行”和“孙志吉”都在其中。
“不果行”
张岱原文:朱勖移舟中,石盘沉太湖底,觅不得,遂不果行。
译文:当年朱勔把它移送到船中,因石盘沉没到太湖水底,寻觅很久而没有获得,就没有让这块奇石裸露着身子运行到东京去。
蔡镇楚的注释说:“果通‘裸’,没有石盘而运送奇石,故称之‘裸行’。”
这真是近乎裸奔了。“不果行”是很常见的说法,就是未能成行的意思。
“孙志吉”
张岱原文:歙许相国孙志吉为大理评事,受魏珰指,案卖黄山,势张甚,当道媚之,送一匾曰“大卜于门”。里人夜至,增减其笔划凡三:一曰“天下未闻”;一倒读之曰“阉手下犬”;一日“太平拿问”。后直指提问,械至太平,果如其言。
译文:歙人许相国孙志吉担任大理评事……后来,直指提审,将孙志吉披枷带锁带到太平,果真如匾上所说的那样。
这个“孙志吉”是何许人也?查无此人。人家叫许志吉嘛。应该翻译成:歙人许相国的孙子许志吉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巡查官提审他,将许志吉披枷带锁带到太平府。注译者既没有解释“直指”,也没有解释“太平”,恐怕还是看不懂罢。
其实,张岱在《快园道古》里也讲过此事,略谓:“新安许志吉以大理评事出卖黄山,乡人恨之……魏珰败,直指缚至太平府勘问,果应其谶。”如果对张岱有些研究,就不容易搞错了。
此外,再看一个强不知以为知的例子。
“秋壑”
张岱原文:风雅之列,不黜曹瞒;鉴赏之家,尚存秋壑。
译文:诗人之列,不排除曹操;审美鉴赏之家,还存有很大差别。
明明是对仗句,既然前面有了“曹瞒”,还想不出对应的“秋壑”应该是人名吗?
秋壑,指南宋的贾似道。
这样的译本合格吗?不用说了。
http://qiaonasen.ycool.com/post.2357252.html
乔纳森 发表于 2009-08-21 19:22:06
临时鉴证科·《陶庵梦忆》蔡镇楚注译本
以前我评过史景迁写的《张岱》,指出不少他在原文理解上的问题。事实上,张岱的文章绝对不是很好懂的,像史景迁犯的那些错亦属正常。
后来看到岳麓书社出的《陶庵梦忆》蔡镇楚注译本,这可能是《梦忆》唯一的白话译本。水平如何?在卓越网上看到一位顾客留下的评价:
译文错误百出,试举一例:“韩求仲与仲叔同宴一客,欲联名速之。”译文为:“韩求仲与仲叔同宴请一位客人,想联名请他快点。”绝倒。难道蔡镇楚教授连不速之客的速是邀请的意思也不知道吗?如是,则请勿再误人子弟。
这批评是一点都不错的。别的不说,光是卓越网贴出的那几段译文,就闹了几处笑话。下面提到的“不果行”和“孙志吉”都在其中。
“不果行”
张岱原文:朱勖移舟中,石盘沉太湖底,觅不得,遂不果行。
译文:当年朱勔把它移送到船中,因石盘沉没到太湖水底,寻觅很久而没有获得,就没有让这块奇石裸露着身子运行到东京去。
蔡镇楚的注释说:“果通‘裸’,没有石盘而运送奇石,故称之‘裸行’。”
这真是近乎裸奔了。“不果行”是很常见的说法,就是未能成行的意思。
“孙志吉”
张岱原文:歙许相国孙志吉为大理评事,受魏珰指,案卖黄山,势张甚,当道媚之,送一匾曰“大卜于门”。里人夜至,增减其笔划凡三:一曰“天下未闻”;一倒读之曰“阉手下犬”;一日“太平拿问”。后直指提问,械至太平,果如其言。
译文:歙人许相国孙志吉担任大理评事……后来,直指提审,将孙志吉披枷带锁带到太平,果真如匾上所说的那样。
这个“孙志吉”是何许人也?查无此人。人家叫许志吉嘛。应该翻译成:歙人许相国的孙子许志吉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巡查官提审他,将许志吉披枷带锁带到太平府。注译者既没有解释“直指”,也没有解释“太平”,恐怕还是看不懂罢。
其实,张岱在《快园道古》里也讲过此事,略谓:“新安许志吉以大理评事出卖黄山,乡人恨之……魏珰败,直指缚至太平府勘问,果应其谶。”如果对张岱有些研究,就不容易搞错了。
此外,再看一个强不知以为知的例子。
“秋壑”
张岱原文:风雅之列,不黜曹瞒;鉴赏之家,尚存秋壑。
译文:诗人之列,不排除曹操;审美鉴赏之家,还存有很大差别。
明明是对仗句,既然前面有了“曹瞒”,还想不出对应的“秋壑”应该是人名吗?
秋壑,指南宋的贾似道。
这样的译本合格吗?不用说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