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度
用了两个多月,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唐浩明的历史小说《杨度》。这本书是一次去电影资料馆时,无意中在一家路边小书店里发现的,上下两册好像一共花了八块钱,第一次体会到了淘书的乐趣。
《杨度》是唐浩明晚清三部曲中的一部,另外两部分别是《曾国藩》和《左宗棠》。《曾国藩》前几年看过,和《杨度》一样,兼具了历史读物的厚重和小说的精彩。两部书中既有正史的记载,又有野史的轶事,既有客观的描述,也有主观的评价。这里禁不住要吐槽一下现在的出版商,我看的这两本书虽然不是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但是都在腰封上印着什么“官场必读”、“全面剖析官僚”之类的文字,好好的两本书,被不伦不类的出版商搞出一种功利化的味道。
言归正传,说一说杨度。对历史不是太感兴趣的人可能不知道杨度是谁,无论在历史课本,还是那些娱乐化的影视剧中都极少看到这个名字。但他的一生的确很有传奇色彩,这本小说的封面上有一段文字,可以帮我们大致了解一下这个人的一生,“他是中国近代最为奇特的一名政治家,参与维新、鼓吹立宪,曾为袁世凯幕下第一人,却与孙中山、黄兴为挚友。他曾为黑帮大亨杜月笙门下清客,加入国民党,却在白色恐怖时秘密加入共产党,党员身份直到周恩来病危时才予以透露……”。而这部小说中,关于杜月笙、国民党以及共产党的部分都基本上没有记述。当然可以理解为作者偷懒,草草结尾,但我感觉更多的是,对于这一部分,历史本身的记述就很少,因为即使在周恩来病危时,很多人依然不相信周总理的话,不相信这个“帝制余孽”会是中共的党员。
谈到“帝制余孽”,就说说杨度的政治生涯。杨度早年曾参与公车上书,后师从名师王闿运,学习帝王之学。戊戌年间,湖南流行新学,杨度也参与其中。不顾王闿运的劝阻,留学日本,研习各国法律。光绪二十九年,被保荐入京参加新开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初取一等第二名,但受“梁头康尾”牵连,又远走日本。二次去日本之时,开始学习各国政体制度,并确立君主立宪的思想。后受张之洞、袁世凯赏识,被调入京城从事立宪活动。进京后追随袁世凯,后调停南方革命党与袁世凯的关系,并帮助袁世凯登上大总统之位。这一时期,杨度改由君主立宪而支持民主共和。随后跟随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一起支持袁世凯复辟,企图再次举起他君主立宪的大旗,而后遭受失败,成为众矢之的,受新政府通缉。风波过去之后,杨度由佛学的研究中抽身出来,重新入世。他游说曹锟,拒绝了部下吴佩孚支持陈炯明的叛乱。陈炯明曾受恩于孙中山,后来不满自己的待遇,转而叛变了孙中山,而杨度的游说帮助孙中山渡过了一次危机。后来杨度在上海加入国民党(这里有的资料说当时国民党反对杨度加入,孙中山劝说他认错继而加入国民党,但是杨度始终没有认错,但仍坚持帮助国民党进行民主革命)。上海期间,经孙中山介绍,杨度结实了李大钊,后与周恩来交好,并在李大钊被捕时积极奔走营救,但仍未成功。后经周恩来介绍,在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杨度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个“帝制余孽”的罪名正是对杨度帮助袁世凯复辟这段经历的一个批判,也将杨度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很长一段时间。纵观杨度的一生,你会发现他的政治观点忽而君主立宪,忽而民主共和,颇有见风使舵之嫌。其实,杨度的大部分时间里是认可君主立宪的,他认为积贫积弱的中国无法经得起革命的折腾,一起革命,国内更加混乱,而帝国主义列强会趁机瓜分中国。他不赞同民主革命的另一个原因是,认为当时的国民素质低下,不适合民主,而且由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统治,已经在中国实行了数千年,人民更适应这种生活。但后来,袁世凯假借支持民主共和之名,并依靠其武力的强大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之时,作为袁的重要幕僚,企图一展政治抱负的杨度也只好顺应民意,改变自己的初衷。而在得知袁世凯的大公子袁克定有希望父亲复辟称帝的想法后,杨度的君主立宪梦而死而复生。最后随着袁世凯、溥仪、张勋复辟的三次失败,杨度彻底放弃自己君主立宪的主张。当年留学日本的时候,杨度曾经和孙中山就君主立宪还是民主立宪的问题谈了三天三夜,最终二者仍各持己见。最后杨度说,他主君主立宪,如果事成,希望孙中山帮他,而孙主民主共和,如果孙成功,他则废掉自己的主张而帮助孙中山。在君主立宪彻底失败后,杨度果然履行了当年的誓言,帮助孙中山践行他的民主共和。杨度虽然数次在君主和民主间摇摆,但其立宪的观点却一直没有变。他认为,政体是关键,所以立宪不可动摇,而君主或是民主则是国体之分,可以退而求其次。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杨度当年的政治坚持是失败的。一件事如果从后往前看,是很容易看清它的脉络,而如果是从前向后的摸索,很难知道哪一步走对,哪一步走错。走在时代前列的人是孤独的,也是危险的。更多的时候,道路是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
中国的历史上,很多像杨度一样的大才是不为人所知,不为官方所认可的,包括唐浩明的另一部小说中的曾国藩。曾国藩在历史课本中的定位多是一个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刽子手,(但如果读过一些非官方的关于太平天国的东西之后,你会发现它并不是真的那么好。太平天国的作用仅仅是加速的清王朝的覆灭,并没有什么其他的积极意义。洪秀全定都南京之后,他的“政府”已经和晚清一样腐败,太平天国的失败一方面是因为曾国藩等人的镇压,另一部分则完全是由它内部的腐朽堕落造成的),而对他至于洋务运动之类活动的贡献却并没有那么浓墨重彩。像杨度和曾国藩一类人,并不是官方提倡的伟大光明正确的代表,甚至有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嫌疑。相比于他们的探索贡献,人们好像更多得记住了那些所谓的“负面影响”。相比于过程,人们还是更看中结果。所以,历史对于冯玉祥的定论是爱国将领,因为他最终站在了胜利的一方,而对他数叛其主的行为则淡化了许多。
因为同是晚清人物,又都倾向改良而非革命,所以很多人又对他们效忠满清颇为不满。我小时候看的背景在晚清的电影中,仿佛朝廷就都是坏的,反清复明才是人心所向。不过据我有限的认知中,明朝并不是一个值得怀念的时期。荒诞的执政者,高压森严的统治,我想不出为什么清末的人会渴望恢复明朝的统治。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明朝是汉人的政权,而满族在他们看来仍是不开化的野蛮民族,更多人视满族为外族,而非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这其实从国父孙中山早期的政治口号中也可见一斑。“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康雍乾盛世时可能没心思想这些,等不如意的时候又想到了统治者鞑虏的身份。记住一个人的好不容易,可一旦有一点不好,可能他就会记住一辈子。评价一个政治家,不应该看他效忠哪一个政权,而该看他是不是效忠自己的国民。
看历史的书都挺有意思,用了几十天就窥探了别人几十年的人生。我们在此时对过去的人品头论足,却不知道后人怎么看我们。
《杨度》是唐浩明晚清三部曲中的一部,另外两部分别是《曾国藩》和《左宗棠》。《曾国藩》前几年看过,和《杨度》一样,兼具了历史读物的厚重和小说的精彩。两部书中既有正史的记载,又有野史的轶事,既有客观的描述,也有主观的评价。这里禁不住要吐槽一下现在的出版商,我看的这两本书虽然不是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但是都在腰封上印着什么“官场必读”、“全面剖析官僚”之类的文字,好好的两本书,被不伦不类的出版商搞出一种功利化的味道。
言归正传,说一说杨度。对历史不是太感兴趣的人可能不知道杨度是谁,无论在历史课本,还是那些娱乐化的影视剧中都极少看到这个名字。但他的一生的确很有传奇色彩,这本小说的封面上有一段文字,可以帮我们大致了解一下这个人的一生,“他是中国近代最为奇特的一名政治家,参与维新、鼓吹立宪,曾为袁世凯幕下第一人,却与孙中山、黄兴为挚友。他曾为黑帮大亨杜月笙门下清客,加入国民党,却在白色恐怖时秘密加入共产党,党员身份直到周恩来病危时才予以透露……”。而这部小说中,关于杜月笙、国民党以及共产党的部分都基本上没有记述。当然可以理解为作者偷懒,草草结尾,但我感觉更多的是,对于这一部分,历史本身的记述就很少,因为即使在周恩来病危时,很多人依然不相信周总理的话,不相信这个“帝制余孽”会是中共的党员。
谈到“帝制余孽”,就说说杨度的政治生涯。杨度早年曾参与公车上书,后师从名师王闿运,学习帝王之学。戊戌年间,湖南流行新学,杨度也参与其中。不顾王闿运的劝阻,留学日本,研习各国法律。光绪二十九年,被保荐入京参加新开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初取一等第二名,但受“梁头康尾”牵连,又远走日本。二次去日本之时,开始学习各国政体制度,并确立君主立宪的思想。后受张之洞、袁世凯赏识,被调入京城从事立宪活动。进京后追随袁世凯,后调停南方革命党与袁世凯的关系,并帮助袁世凯登上大总统之位。这一时期,杨度改由君主立宪而支持民主共和。随后跟随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一起支持袁世凯复辟,企图再次举起他君主立宪的大旗,而后遭受失败,成为众矢之的,受新政府通缉。风波过去之后,杨度由佛学的研究中抽身出来,重新入世。他游说曹锟,拒绝了部下吴佩孚支持陈炯明的叛乱。陈炯明曾受恩于孙中山,后来不满自己的待遇,转而叛变了孙中山,而杨度的游说帮助孙中山渡过了一次危机。后来杨度在上海加入国民党(这里有的资料说当时国民党反对杨度加入,孙中山劝说他认错继而加入国民党,但是杨度始终没有认错,但仍坚持帮助国民党进行民主革命)。上海期间,经孙中山介绍,杨度结实了李大钊,后与周恩来交好,并在李大钊被捕时积极奔走营救,但仍未成功。后经周恩来介绍,在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杨度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个“帝制余孽”的罪名正是对杨度帮助袁世凯复辟这段经历的一个批判,也将杨度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很长一段时间。纵观杨度的一生,你会发现他的政治观点忽而君主立宪,忽而民主共和,颇有见风使舵之嫌。其实,杨度的大部分时间里是认可君主立宪的,他认为积贫积弱的中国无法经得起革命的折腾,一起革命,国内更加混乱,而帝国主义列强会趁机瓜分中国。他不赞同民主革命的另一个原因是,认为当时的国民素质低下,不适合民主,而且由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统治,已经在中国实行了数千年,人民更适应这种生活。但后来,袁世凯假借支持民主共和之名,并依靠其武力的强大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之时,作为袁的重要幕僚,企图一展政治抱负的杨度也只好顺应民意,改变自己的初衷。而在得知袁世凯的大公子袁克定有希望父亲复辟称帝的想法后,杨度的君主立宪梦而死而复生。最后随着袁世凯、溥仪、张勋复辟的三次失败,杨度彻底放弃自己君主立宪的主张。当年留学日本的时候,杨度曾经和孙中山就君主立宪还是民主立宪的问题谈了三天三夜,最终二者仍各持己见。最后杨度说,他主君主立宪,如果事成,希望孙中山帮他,而孙主民主共和,如果孙成功,他则废掉自己的主张而帮助孙中山。在君主立宪彻底失败后,杨度果然履行了当年的誓言,帮助孙中山践行他的民主共和。杨度虽然数次在君主和民主间摇摆,但其立宪的观点却一直没有变。他认为,政体是关键,所以立宪不可动摇,而君主或是民主则是国体之分,可以退而求其次。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杨度当年的政治坚持是失败的。一件事如果从后往前看,是很容易看清它的脉络,而如果是从前向后的摸索,很难知道哪一步走对,哪一步走错。走在时代前列的人是孤独的,也是危险的。更多的时候,道路是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
中国的历史上,很多像杨度一样的大才是不为人所知,不为官方所认可的,包括唐浩明的另一部小说中的曾国藩。曾国藩在历史课本中的定位多是一个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刽子手,(但如果读过一些非官方的关于太平天国的东西之后,你会发现它并不是真的那么好。太平天国的作用仅仅是加速的清王朝的覆灭,并没有什么其他的积极意义。洪秀全定都南京之后,他的“政府”已经和晚清一样腐败,太平天国的失败一方面是因为曾国藩等人的镇压,另一部分则完全是由它内部的腐朽堕落造成的),而对他至于洋务运动之类活动的贡献却并没有那么浓墨重彩。像杨度和曾国藩一类人,并不是官方提倡的伟大光明正确的代表,甚至有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嫌疑。相比于他们的探索贡献,人们好像更多得记住了那些所谓的“负面影响”。相比于过程,人们还是更看中结果。所以,历史对于冯玉祥的定论是爱国将领,因为他最终站在了胜利的一方,而对他数叛其主的行为则淡化了许多。
因为同是晚清人物,又都倾向改良而非革命,所以很多人又对他们效忠满清颇为不满。我小时候看的背景在晚清的电影中,仿佛朝廷就都是坏的,反清复明才是人心所向。不过据我有限的认知中,明朝并不是一个值得怀念的时期。荒诞的执政者,高压森严的统治,我想不出为什么清末的人会渴望恢复明朝的统治。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明朝是汉人的政权,而满族在他们看来仍是不开化的野蛮民族,更多人视满族为外族,而非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这其实从国父孙中山早期的政治口号中也可见一斑。“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康雍乾盛世时可能没心思想这些,等不如意的时候又想到了统治者鞑虏的身份。记住一个人的好不容易,可一旦有一点不好,可能他就会记住一辈子。评价一个政治家,不应该看他效忠哪一个政权,而该看他是不是效忠自己的国民。
看历史的书都挺有意思,用了几十天就窥探了别人几十年的人生。我们在此时对过去的人品头论足,却不知道后人怎么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