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教育重建孩子与自然的联系
不久前去西北游玩,因为是在“十一”黄金周,选择了报团的方式。第一天早上我们在大概有10个家庭的20位团友在兰州集合一同乘车前往青海湖。10月的西北早已寒风瑟瑟,坐我旁边一位6岁左右的小女孩满心欢喜,对每一位陆续上车的团友都充满了好奇,我本以为是这次出游让她更加兴奋,却不想等巴士开动的那一刻,她跟自己妈妈很泄气的说“怎么就我一个小孩?!”。
我们那次是西北环线游,车子一路穿青海、过雪山、遇草原、进石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秋季特有的景色变幻让所有人都啧啧称叹。唯有一位最安静的团友,就是坐我旁边的那位小女孩,一人静静的坐在那里看着父母给她下载好的“动画片”,旅途后面的几天,她甚至自动要求坐到车子的最后一排,戴上耳塞,专心的盯着PAD上的每一个画面,还不时咯咯的笑起来。
当时,我在想,会不会等到有一天,她会很认真的问自己的老爸,“老爸,为什么你小时候比起我们现在要有趣得多?”
难道不是吗?或许我们这一代80后的童年还有过在丛林中走丢、去河塘边钓龙虾、冻港内滑冰的经历。可我们的下一代呢?正像现在大多数儿童所说的那样,“我更喜欢在屋里玩,因为只有屋里才有电源插座”。来自“世界未来社会”在2009的一项针对16个国家2400位母亲进行的调查中,中国只有5%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
其实,大自然对人类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的积极意义自不待言,比如可以有效减轻肥胖,有益精神健康、缓解学习工作压力等,但这些认识还不足以全面概括自然对成人尤其是儿童的影响,比如经常与大自然接触可以有效治疗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症,可以有效的培育儿童独处的能力、在大自然之中很多儿童可以学会快速理清思路并多角度的看待问题,同时大自然还可通过培养儿童感觉的敏锐度从而提升其创造力……
著名画家梵高不就曾说过:“人应该去倾听的不是画家的语言,而是自然的语言。对事物本身的真实感受,要比对画作的感受重要得多”。
其实,一场有关“自然教育”的运动早已在发达国家进行,在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们已经将“自然智能”列为儿童发展的八项多元智能之一;在日本,那么小的国土面积上目前已有3000多所“自然学校”。
对我们来讲,说起“自然教育”,十人当中几乎有九人不知所以,更多的会与现在市面上大热的“亲子旅游”划上等号,以为假期带着孩子出去玩一趟就已经算是“自然教育”了;或者很多父母以为“自然教育”就是要教孩子记忆一堆冷僻的动植物名称,把孩子变成一本大自然的“活字典”。
这些对“自然教育”的片面理解都严重的“本末倒置”,比如“旅游”会是自然教育的外在形式之一,因为我们必须要走到户外,沐浴阳光、欣赏山川、聆听河流,但是我们不会简单的看或听,而是会与自然、与团队内其他的人产生较深的互动。回归“教育”的本质,“自然教育”的最好产物应是对生命的关注和关爱,正如日本著名自然资源保护者田中苏卓所说:“关注河流的本质不在河流,而在人心”。
因此,孩子最终记得一堆动植物的学术名称,不如他能与这一堆的动植物的互动中的独特感悟来得重要。
这就是是我们“乐享”要做“自然教育”的初衷和理念,至于如何去做,还请大家关注、参与到我们接下来的每次活动中来,没有什么比一起成长的感觉更好了!
我们那次是西北环线游,车子一路穿青海、过雪山、遇草原、进石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秋季特有的景色变幻让所有人都啧啧称叹。唯有一位最安静的团友,就是坐我旁边的那位小女孩,一人静静的坐在那里看着父母给她下载好的“动画片”,旅途后面的几天,她甚至自动要求坐到车子的最后一排,戴上耳塞,专心的盯着PAD上的每一个画面,还不时咯咯的笑起来。
当时,我在想,会不会等到有一天,她会很认真的问自己的老爸,“老爸,为什么你小时候比起我们现在要有趣得多?”
难道不是吗?或许我们这一代80后的童年还有过在丛林中走丢、去河塘边钓龙虾、冻港内滑冰的经历。可我们的下一代呢?正像现在大多数儿童所说的那样,“我更喜欢在屋里玩,因为只有屋里才有电源插座”。来自“世界未来社会”在2009的一项针对16个国家2400位母亲进行的调查中,中国只有5%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
其实,大自然对人类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的积极意义自不待言,比如可以有效减轻肥胖,有益精神健康、缓解学习工作压力等,但这些认识还不足以全面概括自然对成人尤其是儿童的影响,比如经常与大自然接触可以有效治疗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症,可以有效的培育儿童独处的能力、在大自然之中很多儿童可以学会快速理清思路并多角度的看待问题,同时大自然还可通过培养儿童感觉的敏锐度从而提升其创造力……
著名画家梵高不就曾说过:“人应该去倾听的不是画家的语言,而是自然的语言。对事物本身的真实感受,要比对画作的感受重要得多”。
其实,一场有关“自然教育”的运动早已在发达国家进行,在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们已经将“自然智能”列为儿童发展的八项多元智能之一;在日本,那么小的国土面积上目前已有3000多所“自然学校”。
对我们来讲,说起“自然教育”,十人当中几乎有九人不知所以,更多的会与现在市面上大热的“亲子旅游”划上等号,以为假期带着孩子出去玩一趟就已经算是“自然教育”了;或者很多父母以为“自然教育”就是要教孩子记忆一堆冷僻的动植物名称,把孩子变成一本大自然的“活字典”。
这些对“自然教育”的片面理解都严重的“本末倒置”,比如“旅游”会是自然教育的外在形式之一,因为我们必须要走到户外,沐浴阳光、欣赏山川、聆听河流,但是我们不会简单的看或听,而是会与自然、与团队内其他的人产生较深的互动。回归“教育”的本质,“自然教育”的最好产物应是对生命的关注和关爱,正如日本著名自然资源保护者田中苏卓所说:“关注河流的本质不在河流,而在人心”。
因此,孩子最终记得一堆动植物的学术名称,不如他能与这一堆的动植物的互动中的独特感悟来得重要。
这就是是我们“乐享”要做“自然教育”的初衷和理念,至于如何去做,还请大家关注、参与到我们接下来的每次活动中来,没有什么比一起成长的感觉更好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