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亦已歌
讲个故事吧
一个意大利裔的移民后代,作为家里第一个上大学的人,早年从MIT拿到经济、政治和工程学位光荣毕业之后,选择了一条波澜不惊的工程师职业之路。直到有天开着MG小破车(这牌子被上汽收购已经成了国企啦)的他被一辆大车迫停之后,突然醒悟,不愿再继续庸常的生活,毅然辞职,和同为MIT学工程毕业的弟弟开了一家修车铺,并且提供关于汽车问题的咨询。
十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兄弟俩被一个全国电台邀请做了一个关于汽车的访谈。这个访谈继而演变成了NPR最受欢迎的节目。各种关于机械坐骑的奇怪电话打进来,即有想神不知鬼不觉搞坏车子来瞒过老婆换新车的大叔,又有在时速一万七千五百英里出现故障打来求救的空间站宇航员。
再三十年过去,年逾古稀的主持人因阿兹海默去世,不知道他生命结尾时是否如保尔柯察金所述豪言“人的一生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只知道他主持过无出其二的电台节目,峰值时有超过四百万的观众在听他讲话,他辞世的消息成为纽约时报当时最多评论最多转载的首页新闻。
所以当我在瓢泼的101上一边扫着摆动的雨刷一边听着这个电台节目,听着主持人那爽朗的笑声,打趣每个打进电话的听众的名字,调侃他们的居住地他们的车子他们的家人他们的朋友,想到这是来自在天国的声音,就止不住难过。就像在电影院看到《饥饿游戏三》里的Philip Hoffman突然拍了一下桌子然后眯着眼睛说话,想到《三月杀局》里他老奸巨猾的样子,《木兰花》里还没发胖的青涩小伙,都也是来自天国的影像了。
还看中文书特别是教科书的时候,很偶尔看到作者或者译者的名字,会在黑色的方框框里,当时没有感觉。今年九月英国《科学》杂志在刊登一篇叫“基因组监控诠释了2014爆发的ebola病毒的来源和转化”的学术报告前,发了一条简短的新闻,大概内容是这篇文章有六位共同作者在文章刊载之前(或不久)都因为身在塞拉利昂的疫区一线工作而感染身亡了。以后任何场合再听到ebola病毒相关的研究进展,总不免心有戚戚,第一次真切感到了挽歌中的悲凉。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有一天傍晚在湾边的trial随便走走,还未归来夜幕就降下来了,漫天散落的星星,第一次知道最易识别的天蝎与猎户就是“动如参与商”的参星与商星。那时只觉得彼时仰望星空最觉凄凉的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回头想却更可能因为“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而喷薄出的悲戚。
再讲个故事吧。
一个美国大学的中国学生会组织学术部为了活跃气氛,增强团伙联系,搞了一个半联谊半学术性质的博士后symphonium,邀请了两个很厉害但是不同领域的华人教授来捧场,碰巧这两个老师私交还挺好的。
第一个老师开始座谈,看着大家都是中国人嘛,就很轻松倚在靠背上,把脚架起来坐得舒舒服服的,娓娓道来早年在欧洲的求学经历,特别是在后期身边的人都纷纷背离学术道路之时,自己是如何在犹豫迷惘中感受到理想之光,坚定了这孤独艰难而无愧我心的灵魂道路blablabla, 说得大家纷纷感到了满满正能量,然后说,我还有点事先走啦。这时候第二个老师走上来,看之前那个走了,说了四个字:“一 派 空 谈。” 然后打开笔记本电脑,连上投影仪,播放制作精良的PPT, 清清嗓子,站得笔直,开始了一个关于一对信号分子在神经细胞树突形态产生中的调节作用的英文讲座。
这第二个老师,做学生时每发一篇文章奖励自己放半天假去图书馆看书,做教授时每个周六早上九点来到实验室看paper,强制每个组会都要讲一个笑话来制止本实验室无幽默感的谣言。但也是这第二个老师,在感恩节的家宴上,坐在自己娴静的正在织补的妻子身边,对学生们说,我觉得你们应该去听cartalk, cartalk特别的好,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每星期都听的。
上个故事里的mit老爷爷叫做Tom Magliozzi,他就是cartalk这个电台节目的主持人,做了三十多年直到2012退休,2014年11月去世。我们听说cartalk是2011年的感恩节,开始固定听这个节目是2012年,那时候播放的就已经是他退休前的录音带了,只是现在才知道。
第一次过感恩节,在学校搭得跟赈灾棚子一样的白帐篷里吞食免费而无味的火鸡当午餐,晚饭时候一些人聚在quillen lobby一边啃葱油饼夹烤鸡一边想还是自己做的好吃。五年过去了,当年制作和消耗烤鸡的主力有仨在本月升级为Dr. 漫长的时间一转眼过去,丰富的内容浓缩成了有限的瞬间,也必然有记忆像那些逝去的人们一样,被遗忘且散去了。
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一个意大利裔的移民后代,作为家里第一个上大学的人,早年从MIT拿到经济、政治和工程学位光荣毕业之后,选择了一条波澜不惊的工程师职业之路。直到有天开着MG小破车(这牌子被上汽收购已经成了国企啦)的他被一辆大车迫停之后,突然醒悟,不愿再继续庸常的生活,毅然辞职,和同为MIT学工程毕业的弟弟开了一家修车铺,并且提供关于汽车问题的咨询。
十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兄弟俩被一个全国电台邀请做了一个关于汽车的访谈。这个访谈继而演变成了NPR最受欢迎的节目。各种关于机械坐骑的奇怪电话打进来,即有想神不知鬼不觉搞坏车子来瞒过老婆换新车的大叔,又有在时速一万七千五百英里出现故障打来求救的空间站宇航员。
再三十年过去,年逾古稀的主持人因阿兹海默去世,不知道他生命结尾时是否如保尔柯察金所述豪言“人的一生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只知道他主持过无出其二的电台节目,峰值时有超过四百万的观众在听他讲话,他辞世的消息成为纽约时报当时最多评论最多转载的首页新闻。
所以当我在瓢泼的101上一边扫着摆动的雨刷一边听着这个电台节目,听着主持人那爽朗的笑声,打趣每个打进电话的听众的名字,调侃他们的居住地他们的车子他们的家人他们的朋友,想到这是来自在天国的声音,就止不住难过。就像在电影院看到《饥饿游戏三》里的Philip Hoffman突然拍了一下桌子然后眯着眼睛说话,想到《三月杀局》里他老奸巨猾的样子,《木兰花》里还没发胖的青涩小伙,都也是来自天国的影像了。
还看中文书特别是教科书的时候,很偶尔看到作者或者译者的名字,会在黑色的方框框里,当时没有感觉。今年九月英国《科学》杂志在刊登一篇叫“基因组监控诠释了2014爆发的ebola病毒的来源和转化”的学术报告前,发了一条简短的新闻,大概内容是这篇文章有六位共同作者在文章刊载之前(或不久)都因为身在塞拉利昂的疫区一线工作而感染身亡了。以后任何场合再听到ebola病毒相关的研究进展,总不免心有戚戚,第一次真切感到了挽歌中的悲凉。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有一天傍晚在湾边的trial随便走走,还未归来夜幕就降下来了,漫天散落的星星,第一次知道最易识别的天蝎与猎户就是“动如参与商”的参星与商星。那时只觉得彼时仰望星空最觉凄凉的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回头想却更可能因为“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而喷薄出的悲戚。
再讲个故事吧。
一个美国大学的中国学生会组织学术部为了活跃气氛,增强团伙联系,搞了一个半联谊半学术性质的博士后symphonium,邀请了两个很厉害但是不同领域的华人教授来捧场,碰巧这两个老师私交还挺好的。
第一个老师开始座谈,看着大家都是中国人嘛,就很轻松倚在靠背上,把脚架起来坐得舒舒服服的,娓娓道来早年在欧洲的求学经历,特别是在后期身边的人都纷纷背离学术道路之时,自己是如何在犹豫迷惘中感受到理想之光,坚定了这孤独艰难而无愧我心的灵魂道路blablabla, 说得大家纷纷感到了满满正能量,然后说,我还有点事先走啦。这时候第二个老师走上来,看之前那个走了,说了四个字:“一 派 空 谈。” 然后打开笔记本电脑,连上投影仪,播放制作精良的PPT, 清清嗓子,站得笔直,开始了一个关于一对信号分子在神经细胞树突形态产生中的调节作用的英文讲座。
这第二个老师,做学生时每发一篇文章奖励自己放半天假去图书馆看书,做教授时每个周六早上九点来到实验室看paper,强制每个组会都要讲一个笑话来制止本实验室无幽默感的谣言。但也是这第二个老师,在感恩节的家宴上,坐在自己娴静的正在织补的妻子身边,对学生们说,我觉得你们应该去听cartalk, cartalk特别的好,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每星期都听的。
上个故事里的mit老爷爷叫做Tom Magliozzi,他就是cartalk这个电台节目的主持人,做了三十多年直到2012退休,2014年11月去世。我们听说cartalk是2011年的感恩节,开始固定听这个节目是2012年,那时候播放的就已经是他退休前的录音带了,只是现在才知道。
第一次过感恩节,在学校搭得跟赈灾棚子一样的白帐篷里吞食免费而无味的火鸡当午餐,晚饭时候一些人聚在quillen lobby一边啃葱油饼夹烤鸡一边想还是自己做的好吃。五年过去了,当年制作和消耗烤鸡的主力有仨在本月升级为Dr. 漫长的时间一转眼过去,丰富的内容浓缩成了有限的瞬间,也必然有记忆像那些逝去的人们一样,被遗忘且散去了。
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don't be so mean 17 - 祝自己幸福 (1人喜欢)
- 北大人为啥不被待见 (2人喜欢)
- 我的女儿 (7人喜欢)
- don't be so mean 16 —— 无题
- don't be so mean 15 ——拒绝妈妈群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