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的犀牛
“有多少次我都想放弃了,但是它在我的身体中的某个地方留下了疼痛的感觉,一想到它永远会在那隐隐作痛,一想到以后我看待一切的目光都会因为那一点疼痛而变得了无生气,我就怕了,爱她,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事情。”----------《恋爱的犀牛》
2009/9/25 晚7点半,牛达剧场 《恋爱的犀牛》
关于演员
先前看过段奕宏和郝蕾的第三版,郝蕾是甜美的狡黠的明明,她穿着一条大红的连衣长裙,真是有一种夺人眼球的性感,每当她歇斯底里吐出大段大段的台词,叫人怎能不怜惜,那时明明是红色的。
老段一直是我喜欢的男演员,他身上有一股子野性,像一个野兽,温柔也是从他不羁的眼睛里泄露出来,痴心绝对,但是难以驯服。(我非常喜欢这样的男子)
今夜,对于第八代团队的表现,同样是被深深的折服。
演出结束,迅速的去找这两位主演的名字张念骅和齐溪。
我敢说在齐溪身上我找到了些许郝蕾的影子,同样的骄傲,甜美。但是有不同于郝蕾的是,她略带中音的嗓子,那是种我喜欢的音色,不矫揉造作,不腻人,她“呵呵”的傻笑透着可爱,她的性感是通过声音传递的。这次的齐溪在剧中换了白色,绿色,秘色的连衣裙。所以明明是彩色的。
张念骅饰演的“马路”,他是胖胖的亲和力极强的邻家男孩,对于马路的把握拿捏的非常到位,对于情感的控制也是张弛有度,舞台上的他像一个虔诚的信徒双手合十的小动作,我看出了他的认真和努力。在最后一幕,大雨从天倾泻,砸在这个大男孩身上,他坚定的说着“爱她,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事”。台下的我,流泪了。。。
关于梦想 关于坚持
有一次,看洪晃的“亮话”,采访廖一梅,她说《恋爱的犀牛》其实讲得是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那时是不能理解的,我想更多的人是和我一样,痴迷于那些炙热文字中表达的感情,口吐莲花般大段大段规整的排比,文字朴实但是直抵内心深处柔软的角落。我们感动于那“一切作用下神经末梢麻酥酥的感觉------爱情。”
发乎情,始于理。
这次我是抱着寻找梦想的心态去看。剧中的马路是别人眼中的偏执狂,他爱上了明明,为她做了一个人能做的一切。然而明明对于平白的示好,无动于衷,她爱的是陈非。在这一点上马路和明明是一类人,坚持自己“心爱的”。
如果超脱于爱情的本身,明明承载着是马路对于一切美好的事情的追求,是梦想的载体和驱动力。所以才会有了马路后来一切的改变,学电脑,学英语,学开车,每天洗澡,天天换袜子,考了个博士,为她写诗。明明是真正把他的平淡生活点亮的一个人。“她是一个值得为她做些什么的人”马路说。
“明明是一个有着天使面孔和婊子心肠的女人”---往往梦想也是----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身处现代的社会,有无限可能,每个人都可以在理智和感性中间找到一个明智的平衡点,顺从自己的命运,这样就不会整日郁郁寡欢。但是马路不会—“忘记是一般人能做的唯一的事情,但是我决定不忘记她”。(这是一句我钟爱的台词。)我想这种执拗的坚持才是编剧最想表达的吧。
用廖一梅自己的话说:“爱是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人真正值得倾其所有去爱。但有了爱,可以帮助你战胜生命中种种的虚妄,以最长的触角伸向世界,伸向你自己不曾发现的内部,开启所有平时麻木的器官,超越积年累月的倦怠,剥掉一层层世俗的老茧,把自己最柔软的部分暴露在外。因为太柔软了,痛处必然会随之而来,但没有了与世界,与人最直接的感受,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
爱是一种不死的欲望。
关于舞台
镜面的反射沿用了孟京辉的一贯的风格,可以把舞台扩大,可以全方位看到演员的表现,和观众反应的互动;
一开始就引起我的好奇的是,本次的马路和明明亲密的一夜到底是如何表达。果然令人兴奋,明明和马路在一台高台的跑步机上奔跑,身旁支起探照灯,用投影的方式把他们的影子投射到另外的一面墙上。放大了几倍的影子是马路爱情的狂欢的最大体现,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真是大师的风范啊~
最后2-3分钟如注的大雨砸在马路身上就像所有的眼泪都流到了心里。
我有看到报道说北京的小剧场演出,已经打破了舞台和观众的界限,舞台是嵌在观众之间的,演员就在观众之间,雨和风也从各个角度吹来,多么令人向往啊~
演出最后,张念骅说“请大家一定要坚持那些生命中美好的事情。”这是我近期听到的最心灵鸡汤的一句话了。
“上帝会眷顾那些,勇敢的,坚强的,多情的人!”--------《恋爱的犀牛》
2009/9/25 晚7点半,牛达剧场 《恋爱的犀牛》
关于演员
先前看过段奕宏和郝蕾的第三版,郝蕾是甜美的狡黠的明明,她穿着一条大红的连衣长裙,真是有一种夺人眼球的性感,每当她歇斯底里吐出大段大段的台词,叫人怎能不怜惜,那时明明是红色的。
老段一直是我喜欢的男演员,他身上有一股子野性,像一个野兽,温柔也是从他不羁的眼睛里泄露出来,痴心绝对,但是难以驯服。(我非常喜欢这样的男子)
今夜,对于第八代团队的表现,同样是被深深的折服。
演出结束,迅速的去找这两位主演的名字张念骅和齐溪。
我敢说在齐溪身上我找到了些许郝蕾的影子,同样的骄傲,甜美。但是有不同于郝蕾的是,她略带中音的嗓子,那是种我喜欢的音色,不矫揉造作,不腻人,她“呵呵”的傻笑透着可爱,她的性感是通过声音传递的。这次的齐溪在剧中换了白色,绿色,秘色的连衣裙。所以明明是彩色的。
张念骅饰演的“马路”,他是胖胖的亲和力极强的邻家男孩,对于马路的把握拿捏的非常到位,对于情感的控制也是张弛有度,舞台上的他像一个虔诚的信徒双手合十的小动作,我看出了他的认真和努力。在最后一幕,大雨从天倾泻,砸在这个大男孩身上,他坚定的说着“爱她,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事”。台下的我,流泪了。。。
关于梦想 关于坚持
有一次,看洪晃的“亮话”,采访廖一梅,她说《恋爱的犀牛》其实讲得是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那时是不能理解的,我想更多的人是和我一样,痴迷于那些炙热文字中表达的感情,口吐莲花般大段大段规整的排比,文字朴实但是直抵内心深处柔软的角落。我们感动于那“一切作用下神经末梢麻酥酥的感觉------爱情。”
发乎情,始于理。
这次我是抱着寻找梦想的心态去看。剧中的马路是别人眼中的偏执狂,他爱上了明明,为她做了一个人能做的一切。然而明明对于平白的示好,无动于衷,她爱的是陈非。在这一点上马路和明明是一类人,坚持自己“心爱的”。
如果超脱于爱情的本身,明明承载着是马路对于一切美好的事情的追求,是梦想的载体和驱动力。所以才会有了马路后来一切的改变,学电脑,学英语,学开车,每天洗澡,天天换袜子,考了个博士,为她写诗。明明是真正把他的平淡生活点亮的一个人。“她是一个值得为她做些什么的人”马路说。
“明明是一个有着天使面孔和婊子心肠的女人”---往往梦想也是----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身处现代的社会,有无限可能,每个人都可以在理智和感性中间找到一个明智的平衡点,顺从自己的命运,这样就不会整日郁郁寡欢。但是马路不会—“忘记是一般人能做的唯一的事情,但是我决定不忘记她”。(这是一句我钟爱的台词。)我想这种执拗的坚持才是编剧最想表达的吧。
用廖一梅自己的话说:“爱是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人真正值得倾其所有去爱。但有了爱,可以帮助你战胜生命中种种的虚妄,以最长的触角伸向世界,伸向你自己不曾发现的内部,开启所有平时麻木的器官,超越积年累月的倦怠,剥掉一层层世俗的老茧,把自己最柔软的部分暴露在外。因为太柔软了,痛处必然会随之而来,但没有了与世界,与人最直接的感受,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
爱是一种不死的欲望。
关于舞台
镜面的反射沿用了孟京辉的一贯的风格,可以把舞台扩大,可以全方位看到演员的表现,和观众反应的互动;
一开始就引起我的好奇的是,本次的马路和明明亲密的一夜到底是如何表达。果然令人兴奋,明明和马路在一台高台的跑步机上奔跑,身旁支起探照灯,用投影的方式把他们的影子投射到另外的一面墙上。放大了几倍的影子是马路爱情的狂欢的最大体现,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真是大师的风范啊~
最后2-3分钟如注的大雨砸在马路身上就像所有的眼泪都流到了心里。
我有看到报道说北京的小剧场演出,已经打破了舞台和观众的界限,舞台是嵌在观众之间的,演员就在观众之间,雨和风也从各个角度吹来,多么令人向往啊~
演出最后,张念骅说“请大家一定要坚持那些生命中美好的事情。”这是我近期听到的最心灵鸡汤的一句话了。
“上帝会眷顾那些,勇敢的,坚强的,多情的人!”--------《恋爱的犀牛》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