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帝末年,共工氏作乱
《淮南子·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则谓: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鹅蛋之争,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
《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意思是共工氏是九州的方伯,伯是担任方伯的意思,部落联盟时期,方伯是联盟中的一种职务。部落联盟在各地建立城池,这个城池在古代称为“国”,因此古代以中“国”代之部落联盟首领所在的城池,首都。而方“国”指代的是联盟在各地的行政中心,相当于现代的省会。
共工伯九有,说的是共工是九有这个地方建立城池(国),是部落联盟在当地的方伯(地方行政首脑)。这反映了九个氏族住在九个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徐旭生说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辉县。郭沫若说:共工氏长期活动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这个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可能来源于共工氏的九个氏。后来,这里往西的山区中还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续下来的。
姓氏来源
炎帝自阪泉之战失败后,虽然地盘丢了,但其后人仍是子孙绵绵、人丁兴旺,有的还轰轰烈烈地干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有一支姜姓共工氏部落,居住在黄河两岸,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共工氏的图腾就是水。共工氏的首领世代担任治理水利的官职,人们尊之为水神。
有位首领的儿子句龙还被任命为掌管山川和农业的后土,因此其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为氏,称后氏。
有的后人为纪念共工氏和句龙,就合二为一,称为龚氏。
自炎帝被黄帝打败之后,炎帝后人在黄帝统治之下,屡遭排挤,日积月累,共工氏对此深为不满。到了黄帝之孙颛顼时,终于引发了共工氏的反抗。颛顼于是率众部落征伐共工氏,还命善于火攻的孙子祝融参加征伐。共工氏势孤力薄,吃了败仗。传说共工氏“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得天地倾斜、山川易位,连日月星辰的运行也发生了变化。共工氏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其威力不可谓不大,后人也有称之为三皇之一。
光阴荏苒,到了尧舜时代,洪水再度泛滥,于是尧命禹治水。共工氏部落因有抵触情绪而采取不合作态度,禹便再次召集天下各部落征讨共工氏,共工氏又吃了败仗。这次禹把共工氏逐出中原地区,放逐到江南荒蛮之地。共工氏后人为纪念他们的祖先当过水神,就在共字旁加了水,称洪姓。
共工氏是个治水世家。共工治水方法是把高地铲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筑堤防。用土堤来挡水,这种方法没有疏通河流,水依然会漫流泛滥成灾,所以共工的治水最后都遭到失败。发明筑堤共工氏和他的儿子后土都对农业很精通。他们专著于研究农业生产中的水利方面。在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后,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情况,共工氏发明了筑堤蓄水的方法。具体做法是:把地势高处的土运到低地上填高。认为洼地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共工氏在黄河中游流域用低处泥石修堤防,赢得声名。因此产生了一个专业及专业名词,管水官员。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防洪工程是共工氏修筑的防洪堤。共工氏是炎帝后代,生活在黄河中游。每到汛期,共工氏居住地的大半地区就会被淹。于是,共工氏从高处搬来泥土石块,在离河一定距离的低处修起堤防。由于治水有功,共工氏在各部落中声名卓著,他的后代曾与大禹共同治水,在中国最早的文献中,称管水的官员为“共工”。
重霸九州
东北方的百姓纷纷来报说:“康回(共工)已经领着他凶恶的百姓来了!”女娲氏听得,立刻吩咐将那预备的木石芦草等一齐搬到前方去,一面亲自带了那练习跑山、泅水的三千人,并捏造的无数土偶人向前方进发。不数日,到了空桑(兖州)之地,只见无数百姓拖男抱女,纷纷向西逃来,口中不住的喊道:“不好了,康回来决水了!”原来那空桑地方左右两面都是汪洋大泽,左面连接的是菏泽,右面连接的是荥泽,北面二百里之外又连着黄泽。南面的地势,又是沮洳卑下,只有空桑地方却是一片平阳,广袤约数百里,居民很多,要算是个富饶之地了。那康回既然霸有九州,单有女娲氏不服他,他哪里肯依呢!所以带了他的百姓前来攻打。到了空桑地方,已是女娲氏的地界,他一看四面尽是水乡,恰好施展他决水灌水的手段。可怜那无罪的空桑百姓,近的呢,都被他淹死了,有的虽则不淹死,但是连跌带滚,拖泥带水地逃,满身烂污,仿佛和泥人一般;那远的幸而逃得快,不曾遇到水,然而已惊惶不小,流离失所。女娲氏看见这种情形,便叫百姓将那五十万担的芦草先分一半,用火烧起来,顷刻之间都成为灰。又叫百姓把前面的烂泥掘起无数,同这个芦灰拌匀,每人一担,向前方挑去,遇到有水的地方,就用这个灰泥去填。女娲氏又在后面运用她的神力,作起变化的方法,不到一会,只见那康回所灌过来的水,都向康回那方灌过去了。一则以土克水,二则亦有女娲氏的神力在内,所以奏效这般的神速。
在史前,共工氏和祝融氏发生战争,共工氏不敌祝融氏,向西北的丛山峻岭撤退;最后,撤到了当时最高的,号称擎天柱的不周山。不周山是当时的第一高山,由于当时的条件下没有人类可以攀登上此山的顶峰,人们就认为此山是连着天的,支撑着天,是擎天柱共工氏被打败撤退到了不周山下,无奈祝融氏的苦苦追逼,只好继续往不周山山上撤退;在撤退中探明了不周山的地理情况其实,不周山并不是连着天的,连着天的是覆盖在高山上的冰高高的不周山上耸立着看不到顶的冰山,在阳光下五彩缤纷、灿烂无比为了生存,为了抵御祝融氏的进攻,共工氏挖冰作武器冰山的下部被破坏,感觉到天在变低(天倾西北)东南部的城镇和农田沉没在滔滔大水之中,感觉到大地在往大海里下陷(地陷东南)从此以后,东南的百姓就生活在被大水包围的岛屿上,交往必须用舟代步西北地区的百姓,生活在缺水的高原、高山上,为了生存不断地寻找水源,过上了游民的生活。
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后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
虽然共工氏没有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依然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 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驾起飞龙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一声巨响后,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共工氏行为最后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皇)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蒙文通先生认为:“共工固世为诸侯之强,自伏羲以来下至伯禹,常为中国患,而共工固姜姓炎帝之裔也。”世为诸侯之强,说明共工氏作为一个势力颇为强大的部族,曾长期存在于三皇五帝时代,这一点是基本可信的。但共工氏是否常为中国患呢?《文子》曰:“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史记·楚世家》曰:“共工氏作乱,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庚寅日诛重黎。”《国语·周语》曰:“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堕高湮庳,以害天下。”这些文献记载似乎说明共工氏常为中国患。所谓的“患”,是说共工氏振滔洪水造成的水害,这实际上是指共工氏和炎帝部族、黄帝部族之间的争战。共工氏与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正统势力多次争战,且屡战屡败,因而这个失败的部族在世代相传的古史传说中就背上了恶名。共工氏的后裔后土平九土,被祀以为社;尧之时,共工之从孙四岳佐禹治水有功,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这说明共工氏的历史功绩也很显著。共工氏在羲、农之间有域,当时已是显赫的部族,《左传》记郯子述祖之言,叙炎帝于共工之后,则认为共工氏是炎帝之裔有不当之处。
概而言之,共工氏部族初盛于三皇时期,在伏羲、神农之间其势力已相当强大。五帝时期与祝融、颛顼、帝喾、尧、舜、禹多次发生战争。虽然共工氏最终战败了,但仍不失为三皇五帝时期的著名部族。历史应该给共工氏部族一个公允的评价。
《山海经》中记录的共山、共水、共谷和其他古文献记载的古共国,应该全部是共工氏及其子族先后活动过的地方。
至于共工氏的地望,诸多学者已在论著或论文中论及。
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对共工氏的旧居进行了考证,认为共工氏的旧地是汉代的共县,即今河南辉县市境内。
杨国宜先生也从此说,徐旭生先生认同今河南辉县的主要依据是:“共工在古代传说中特别同水有关系,又同颛顼很有关系。《潜夫论·五德志篇》以至于把他同颛顼相混。‘颛顼之虚’为帝丘,今为河南的濮阳县。共工氏如果远在西方,就不会同颛顼发生关系。独辉县与濮阳邻近,颛顼与共工战才有可能。”共工氏在伏羲、神农之间已经有域,而颛顼是五帝之一,他的兴盛时代要晚于共工。共工又不独与颛顼战,古文献表明共工还同祝融、帝喾、尧、舜、禹发生过战争。
共工氏部族曾活动在辉县,并与地处濮阳的颛顼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其它几处共山、共水离濮阳也不算远。仅凭这一点并无法证明辉县的“共”地就是共工氏的旧居。
王震中先生认为:“共工部落曾为古九州之伯,其前后活动范围,西起渭河上游,东至豫中嵩山脚下,北达豫北辉县及山西境内,南至熊耳山乃至南阳地区。在这一范围内,其活动中心,起初在渭河流域,后来移到中原地区。”他的主要依据是:共工是炎帝之裔,以炎帝为宗神的姜姓部落集团,最初的发祥地在渭水上游的姜水之滨。共工部落的一支四岳最初活动在渭水上游,包括四岳在内的共工部落,其早期活动中心,也应在姜姓部族集团的发祥地——渭水上游。共工是否就如王先生所言发祥于渭水上游呢?
首先,共工氏并非炎帝之裔,他最初兴盛于三皇时代,要早于炎帝。因而就不能根据炎帝的发祥地推断共工氏最初也活动在渭水上游。其次,四岳是共工的从孙,也就是说四岳为共工的子族。四岳最初活动在渭水上游,这只能说明共工氏的一支曾发展到这一带。因此,共工氏的活动中心起初就在中原地区,并长期活动于此,其后裔即四岳曾发展到渭水上游。
景以恩先生认为:“共工氏源于山东东部的莒县之阪泉与昌乐县之古营丘一带,后又沿古济水播迁于济南、章丘、莱芜一带。”景先生的根据有二:一是《山海经·海内经》云祝融生共工于江水,江水为今山东省东部的沂河。二是沂河之东今有莒县,春秋时称莒国。共工之从孙四岳既居吕,上溯到共工时,也当生于吕地。关于《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许顺湛先生的看法可资借鉴,他认为:“其实祝融也是伏牺、女娲时代的族团,曾经战败过共工,后来祝融族团衰败了,炎帝族团把祝融又扶持起来,祝融族团在江水兴盛起来之后,发现共工族团的首领被杀后一直有空缺,祝融协助共工族团确立了首领,共工族团又振兴起来。这应该是祝融生共工的真相。”江水是否就是沂河先搁置不论,祝融所生之共工并非最初之共工,因而江水并不是共工氏的生地,最多说明共工氏的一支在祝融的协助下于江水一带兴盛起来。共工之从孙四岳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因而“赐姓曰姜,氏曰有吕”。四岳最初活动在渭水上游,佐禹治水时活动在中原地区,吕地是四岳治水有功的封地。认为“共工之从孙四岳既居吕,上溯到共工时,也当生于吕地”是没有根据的。
牛红广说
河南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 硕士研究生 牛红广----共工氏地望考辨
(笔者认同牛红广先生的观点)
《山海经》记录的共山、共水、共谷等以“共”为名的古地名,肯定与共工氏的地望密切相关,诸多学者已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有的认为:“仅有共之地名而无史实流传,不能作为共工氏居地的依据。”古史传说失真的成分比较大,而古地名相对来说还是靠得住的。我国古代地名的命名,有以族氏名地、以地名族氏、族迁名随等地名命名规则。共工氏最初活动在长石之山的共谷,即今河南新安一带。后来由于治理洪水而频繁迁徙,因此河洛一带有多处山川河流以共为名。
《路史》云:“共工,地在弘农,虞帝时共工或云居此。”就是说虞帝时共工的居住之地在莘、虢之间,这正好也位于今河南西部。由此可以断定,《山海经》中的共山、共水、共谷等地是共工族团的活动中心,而这些共山、共水、共谷分别位于今河南新安、济源和山西芮城一带,这一区域即豫西和晋南之间的黄河两岸应该是共工氏部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活动中心,而其它以“共”为名的地方是共工氏及其后裔的迁居地或扩展地。
唐善纯先生认为“共工氏曾在黄河中游活动过,共工长期活动的地方应是河南西部伊水和洛水流域”。
许顺湛先生也倾向于河南西部说。说豫西地区是共工氏的主要活动区域,这当然不误。
但《山海经》中所记共工氏的聚居地如共山、共水和共谷等,依上所述皆在豫西和晋南之间的黄河两岸。
《国语·鲁语》云“共工氏之伯九有也”,这里的“九有”就是“九州”,《礼记·祭法》就说是“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对于“九州”的范围,王震中先生进行了考证,他认为:“当时九州之区域,其核心地区大概西自陕西之秦岭,北至晋南,东到河南中部之嵩山,南达豫西南。”从上述范围可以看出,豫西和晋南之间的黄河两岸正好是“九州”的中心地带。
《管子·揆度篇》曰:“共工氏之王,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共工氏夹黄河而居,活动在豫西和晋南地区,这一段黄河又有不少的支流,正好符合“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的地理特征。其地水多而陆少,所以经常遭受水患,长期与洪水作斗争使该部族长于治水,共工氏的从孙四岳也曾佐禹治水。
综上所述,共工氏源于河洛地区,并长期活动在这一地区的共山、共水、共谷等地,这些以共命名的古地皆在今河南新安、济源和山西芮城一带,正好处于河洛腹地的黄河两岸。因此,共工氏的中心活动区域应定义在豫西和晋南之间的黄河两岸,其它共工氏的聚居地是该部族的迁居地或扩展地。
《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意思是共工氏是九州的方伯,伯是担任方伯的意思,部落联盟时期,方伯是联盟中的一种职务。部落联盟在各地建立城池,这个城池在古代称为“国”,因此古代以中“国”代之部落联盟首领所在的城池,首都。而方“国”指代的是联盟在各地的行政中心,相当于现代的省会。
共工伯九有,说的是共工是九有这个地方建立城池(国),是部落联盟在当地的方伯(地方行政首脑)。这反映了九个氏族住在九个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徐旭生说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辉县。郭沫若说:共工氏长期活动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这个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可能来源于共工氏的九个氏。后来,这里往西的山区中还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续下来的。
姓氏来源
炎帝自阪泉之战失败后,虽然地盘丢了,但其后人仍是子孙绵绵、人丁兴旺,有的还轰轰烈烈地干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有一支姜姓共工氏部落,居住在黄河两岸,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共工氏的图腾就是水。共工氏的首领世代担任治理水利的官职,人们尊之为水神。
有位首领的儿子句龙还被任命为掌管山川和农业的后土,因此其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为氏,称后氏。
有的后人为纪念共工氏和句龙,就合二为一,称为龚氏。
自炎帝被黄帝打败之后,炎帝后人在黄帝统治之下,屡遭排挤,日积月累,共工氏对此深为不满。到了黄帝之孙颛顼时,终于引发了共工氏的反抗。颛顼于是率众部落征伐共工氏,还命善于火攻的孙子祝融参加征伐。共工氏势孤力薄,吃了败仗。传说共工氏“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得天地倾斜、山川易位,连日月星辰的运行也发生了变化。共工氏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其威力不可谓不大,后人也有称之为三皇之一。
光阴荏苒,到了尧舜时代,洪水再度泛滥,于是尧命禹治水。共工氏部落因有抵触情绪而采取不合作态度,禹便再次召集天下各部落征讨共工氏,共工氏又吃了败仗。这次禹把共工氏逐出中原地区,放逐到江南荒蛮之地。共工氏后人为纪念他们的祖先当过水神,就在共字旁加了水,称洪姓。
共工氏是个治水世家。共工治水方法是把高地铲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筑堤防。用土堤来挡水,这种方法没有疏通河流,水依然会漫流泛滥成灾,所以共工的治水最后都遭到失败。发明筑堤共工氏和他的儿子后土都对农业很精通。他们专著于研究农业生产中的水利方面。在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后,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情况,共工氏发明了筑堤蓄水的方法。具体做法是:把地势高处的土运到低地上填高。认为洼地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共工氏在黄河中游流域用低处泥石修堤防,赢得声名。因此产生了一个专业及专业名词,管水官员。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防洪工程是共工氏修筑的防洪堤。共工氏是炎帝后代,生活在黄河中游。每到汛期,共工氏居住地的大半地区就会被淹。于是,共工氏从高处搬来泥土石块,在离河一定距离的低处修起堤防。由于治水有功,共工氏在各部落中声名卓著,他的后代曾与大禹共同治水,在中国最早的文献中,称管水的官员为“共工”。
重霸九州
东北方的百姓纷纷来报说:“康回(共工)已经领着他凶恶的百姓来了!”女娲氏听得,立刻吩咐将那预备的木石芦草等一齐搬到前方去,一面亲自带了那练习跑山、泅水的三千人,并捏造的无数土偶人向前方进发。不数日,到了空桑(兖州)之地,只见无数百姓拖男抱女,纷纷向西逃来,口中不住的喊道:“不好了,康回来决水了!”原来那空桑地方左右两面都是汪洋大泽,左面连接的是菏泽,右面连接的是荥泽,北面二百里之外又连着黄泽。南面的地势,又是沮洳卑下,只有空桑地方却是一片平阳,广袤约数百里,居民很多,要算是个富饶之地了。那康回既然霸有九州,单有女娲氏不服他,他哪里肯依呢!所以带了他的百姓前来攻打。到了空桑地方,已是女娲氏的地界,他一看四面尽是水乡,恰好施展他决水灌水的手段。可怜那无罪的空桑百姓,近的呢,都被他淹死了,有的虽则不淹死,但是连跌带滚,拖泥带水地逃,满身烂污,仿佛和泥人一般;那远的幸而逃得快,不曾遇到水,然而已惊惶不小,流离失所。女娲氏看见这种情形,便叫百姓将那五十万担的芦草先分一半,用火烧起来,顷刻之间都成为灰。又叫百姓把前面的烂泥掘起无数,同这个芦灰拌匀,每人一担,向前方挑去,遇到有水的地方,就用这个灰泥去填。女娲氏又在后面运用她的神力,作起变化的方法,不到一会,只见那康回所灌过来的水,都向康回那方灌过去了。一则以土克水,二则亦有女娲氏的神力在内,所以奏效这般的神速。
在史前,共工氏和祝融氏发生战争,共工氏不敌祝融氏,向西北的丛山峻岭撤退;最后,撤到了当时最高的,号称擎天柱的不周山。不周山是当时的第一高山,由于当时的条件下没有人类可以攀登上此山的顶峰,人们就认为此山是连着天的,支撑着天,是擎天柱共工氏被打败撤退到了不周山下,无奈祝融氏的苦苦追逼,只好继续往不周山山上撤退;在撤退中探明了不周山的地理情况其实,不周山并不是连着天的,连着天的是覆盖在高山上的冰高高的不周山上耸立着看不到顶的冰山,在阳光下五彩缤纷、灿烂无比为了生存,为了抵御祝融氏的进攻,共工氏挖冰作武器冰山的下部被破坏,感觉到天在变低(天倾西北)东南部的城镇和农田沉没在滔滔大水之中,感觉到大地在往大海里下陷(地陷东南)从此以后,东南的百姓就生活在被大水包围的岛屿上,交往必须用舟代步西北地区的百姓,生活在缺水的高原、高山上,为了生存不断地寻找水源,过上了游民的生活。
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后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
虽然共工氏没有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依然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 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驾起飞龙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一声巨响后,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共工氏行为最后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皇)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蒙文通先生认为:“共工固世为诸侯之强,自伏羲以来下至伯禹,常为中国患,而共工固姜姓炎帝之裔也。”世为诸侯之强,说明共工氏作为一个势力颇为强大的部族,曾长期存在于三皇五帝时代,这一点是基本可信的。但共工氏是否常为中国患呢?《文子》曰:“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史记·楚世家》曰:“共工氏作乱,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庚寅日诛重黎。”《国语·周语》曰:“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堕高湮庳,以害天下。”这些文献记载似乎说明共工氏常为中国患。所谓的“患”,是说共工氏振滔洪水造成的水害,这实际上是指共工氏和炎帝部族、黄帝部族之间的争战。共工氏与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正统势力多次争战,且屡战屡败,因而这个失败的部族在世代相传的古史传说中就背上了恶名。共工氏的后裔后土平九土,被祀以为社;尧之时,共工之从孙四岳佐禹治水有功,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这说明共工氏的历史功绩也很显著。共工氏在羲、农之间有域,当时已是显赫的部族,《左传》记郯子述祖之言,叙炎帝于共工之后,则认为共工氏是炎帝之裔有不当之处。
概而言之,共工氏部族初盛于三皇时期,在伏羲、神农之间其势力已相当强大。五帝时期与祝融、颛顼、帝喾、尧、舜、禹多次发生战争。虽然共工氏最终战败了,但仍不失为三皇五帝时期的著名部族。历史应该给共工氏部族一个公允的评价。
《山海经》中记录的共山、共水、共谷和其他古文献记载的古共国,应该全部是共工氏及其子族先后活动过的地方。
至于共工氏的地望,诸多学者已在论著或论文中论及。
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对共工氏的旧居进行了考证,认为共工氏的旧地是汉代的共县,即今河南辉县市境内。
杨国宜先生也从此说,徐旭生先生认同今河南辉县的主要依据是:“共工在古代传说中特别同水有关系,又同颛顼很有关系。《潜夫论·五德志篇》以至于把他同颛顼相混。‘颛顼之虚’为帝丘,今为河南的濮阳县。共工氏如果远在西方,就不会同颛顼发生关系。独辉县与濮阳邻近,颛顼与共工战才有可能。”共工氏在伏羲、神农之间已经有域,而颛顼是五帝之一,他的兴盛时代要晚于共工。共工又不独与颛顼战,古文献表明共工还同祝融、帝喾、尧、舜、禹发生过战争。
共工氏部族曾活动在辉县,并与地处濮阳的颛顼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其它几处共山、共水离濮阳也不算远。仅凭这一点并无法证明辉县的“共”地就是共工氏的旧居。
王震中先生认为:“共工部落曾为古九州之伯,其前后活动范围,西起渭河上游,东至豫中嵩山脚下,北达豫北辉县及山西境内,南至熊耳山乃至南阳地区。在这一范围内,其活动中心,起初在渭河流域,后来移到中原地区。”他的主要依据是:共工是炎帝之裔,以炎帝为宗神的姜姓部落集团,最初的发祥地在渭水上游的姜水之滨。共工部落的一支四岳最初活动在渭水上游,包括四岳在内的共工部落,其早期活动中心,也应在姜姓部族集团的发祥地——渭水上游。共工是否就如王先生所言发祥于渭水上游呢?
首先,共工氏并非炎帝之裔,他最初兴盛于三皇时代,要早于炎帝。因而就不能根据炎帝的发祥地推断共工氏最初也活动在渭水上游。其次,四岳是共工的从孙,也就是说四岳为共工的子族。四岳最初活动在渭水上游,这只能说明共工氏的一支曾发展到这一带。因此,共工氏的活动中心起初就在中原地区,并长期活动于此,其后裔即四岳曾发展到渭水上游。
景以恩先生认为:“共工氏源于山东东部的莒县之阪泉与昌乐县之古营丘一带,后又沿古济水播迁于济南、章丘、莱芜一带。”景先生的根据有二:一是《山海经·海内经》云祝融生共工于江水,江水为今山东省东部的沂河。二是沂河之东今有莒县,春秋时称莒国。共工之从孙四岳既居吕,上溯到共工时,也当生于吕地。关于《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许顺湛先生的看法可资借鉴,他认为:“其实祝融也是伏牺、女娲时代的族团,曾经战败过共工,后来祝融族团衰败了,炎帝族团把祝融又扶持起来,祝融族团在江水兴盛起来之后,发现共工族团的首领被杀后一直有空缺,祝融协助共工族团确立了首领,共工族团又振兴起来。这应该是祝融生共工的真相。”江水是否就是沂河先搁置不论,祝融所生之共工并非最初之共工,因而江水并不是共工氏的生地,最多说明共工氏的一支在祝融的协助下于江水一带兴盛起来。共工之从孙四岳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因而“赐姓曰姜,氏曰有吕”。四岳最初活动在渭水上游,佐禹治水时活动在中原地区,吕地是四岳治水有功的封地。认为“共工之从孙四岳既居吕,上溯到共工时,也当生于吕地”是没有根据的。
牛红广说
河南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 硕士研究生 牛红广----共工氏地望考辨
(笔者认同牛红广先生的观点)
《山海经》记录的共山、共水、共谷等以“共”为名的古地名,肯定与共工氏的地望密切相关,诸多学者已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有的认为:“仅有共之地名而无史实流传,不能作为共工氏居地的依据。”古史传说失真的成分比较大,而古地名相对来说还是靠得住的。我国古代地名的命名,有以族氏名地、以地名族氏、族迁名随等地名命名规则。共工氏最初活动在长石之山的共谷,即今河南新安一带。后来由于治理洪水而频繁迁徙,因此河洛一带有多处山川河流以共为名。
《路史》云:“共工,地在弘农,虞帝时共工或云居此。”就是说虞帝时共工的居住之地在莘、虢之间,这正好也位于今河南西部。由此可以断定,《山海经》中的共山、共水、共谷等地是共工族团的活动中心,而这些共山、共水、共谷分别位于今河南新安、济源和山西芮城一带,这一区域即豫西和晋南之间的黄河两岸应该是共工氏部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活动中心,而其它以“共”为名的地方是共工氏及其后裔的迁居地或扩展地。
唐善纯先生认为“共工氏曾在黄河中游活动过,共工长期活动的地方应是河南西部伊水和洛水流域”。
许顺湛先生也倾向于河南西部说。说豫西地区是共工氏的主要活动区域,这当然不误。
但《山海经》中所记共工氏的聚居地如共山、共水和共谷等,依上所述皆在豫西和晋南之间的黄河两岸。
《国语·鲁语》云“共工氏之伯九有也”,这里的“九有”就是“九州”,《礼记·祭法》就说是“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对于“九州”的范围,王震中先生进行了考证,他认为:“当时九州之区域,其核心地区大概西自陕西之秦岭,北至晋南,东到河南中部之嵩山,南达豫西南。”从上述范围可以看出,豫西和晋南之间的黄河两岸正好是“九州”的中心地带。
《管子·揆度篇》曰:“共工氏之王,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共工氏夹黄河而居,活动在豫西和晋南地区,这一段黄河又有不少的支流,正好符合“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的地理特征。其地水多而陆少,所以经常遭受水患,长期与洪水作斗争使该部族长于治水,共工氏的从孙四岳也曾佐禹治水。
综上所述,共工氏源于河洛地区,并长期活动在这一地区的共山、共水、共谷等地,这些以共命名的古地皆在今河南新安、济源和山西芮城一带,正好处于河洛腹地的黄河两岸。因此,共工氏的中心活动区域应定义在豫西和晋南之间的黄河两岸,其它共工氏的聚居地是该部族的迁居地或扩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