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苦旅》到《行者无疆》
文/带走向日葵
我并非钟爱余秋雨,也没多爱文化散文,选择看着两本书,只是因为羡慕余先生的跨度,从西北荒漠到西南古镇,从南欧到中欧、到西欧、再到北欧相比之下,我更爱第二个题目。
行者,无疆。
过去的二十年里,我没有去过太多的地方,但目及之处,心向往之。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并不这么认为。读书的最高境界,不过是心领神会,思绪漫飞,而亲行却能使人感受到物我合一,或“浩荡离愁白日斜”,或“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自然冲顶之气。任汉字再博大精深也描绘不出它的雄奇,更叙述不明它的壮逸思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得令人叹为观止。
最早从初中开始看余秋雨的旅行笔记,《文化苦旅》,听起来确实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道士塔、莫高窟、沙原隐泉,亦或柳侯祠,无论是《废墟》还是《庙宇》,只要是有故事的地方他都去,而这些故事大多是苍凉悲戚的,以至于到了后来的《行者无疆》仍没有太多山光水色在里头,他的《罗马假日》没有奥黛丽•赫本那样倾国倾城的公主,而“眼前的罗马几乎是一座空城!”,我想这就是行者和游客的区别。
行走在路上,怀揣着各自不同的梦想,若我是余先生,我可能不会去这样的地方,为了一座废弃的古堡,大雨滂沱中走上山顶,他所寻求的文化并非我所想知道,也许,我只是喜欢在路上,习惯了将要离开,爱上分别的瞬间不舍与最后的留恋。可是余先生的行走带来了文化,而我的行走只带走了时间。
想到食指的《相信未来》,那只温暖漂亮的笔杆在余秋雨手中变成了枯槁沧桑,泣在纸上的是历史的血泪,人类的荣辱和对生命多艰地记载。
我并非钟爱余秋雨,也没多爱文化散文,选择看着两本书,只是因为羡慕余先生的跨度,从西北荒漠到西南古镇,从南欧到中欧、到西欧、再到北欧相比之下,我更爱第二个题目。
行者,无疆。
过去的二十年里,我没有去过太多的地方,但目及之处,心向往之。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并不这么认为。读书的最高境界,不过是心领神会,思绪漫飞,而亲行却能使人感受到物我合一,或“浩荡离愁白日斜”,或“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自然冲顶之气。任汉字再博大精深也描绘不出它的雄奇,更叙述不明它的壮逸思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得令人叹为观止。
最早从初中开始看余秋雨的旅行笔记,《文化苦旅》,听起来确实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道士塔、莫高窟、沙原隐泉,亦或柳侯祠,无论是《废墟》还是《庙宇》,只要是有故事的地方他都去,而这些故事大多是苍凉悲戚的,以至于到了后来的《行者无疆》仍没有太多山光水色在里头,他的《罗马假日》没有奥黛丽•赫本那样倾国倾城的公主,而“眼前的罗马几乎是一座空城!”,我想这就是行者和游客的区别。
行走在路上,怀揣着各自不同的梦想,若我是余先生,我可能不会去这样的地方,为了一座废弃的古堡,大雨滂沱中走上山顶,他所寻求的文化并非我所想知道,也许,我只是喜欢在路上,习惯了将要离开,爱上分别的瞬间不舍与最后的留恋。可是余先生的行走带来了文化,而我的行走只带走了时间。
想到食指的《相信未来》,那只温暖漂亮的笔杆在余秋雨手中变成了枯槁沧桑,泣在纸上的是历史的血泪,人类的荣辱和对生命多艰地记载。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