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技产品使用节奏
除了电脑、手机等天天必须要使用的科技产品以外,其他一些产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会每天都用到。对于这些产品来说,我的使用节奏是怎么样的?这其中又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这篇文章里面我会分别列举两个软件和两个硬件的例子,来试着总结下我的科技产品使用节奏。
软件
1.Evernote
已经不记得当时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Evernote了,刚下载下来的时候,虽然没有酷炫的功能,但是界面清晰整洁,给人很漂亮的一种感觉。
接着一段时间,会经常用它记一些生活中的琐事,用于提醒自己。
但是中间有一段时间,却基本没怎么用过它。
再到后来Evernote支持了微信文章以及长微博收藏功能,使用它的频度再度提高。使用Evernote收藏长微博的原因是:长微博保存成图片,在手机系统自带的相册里面看,经常会发生划动到其他图片的误操作。而Evernote里面,阅读图片中的内容则不会有这个问题。
从这之后,Evernote作为我个人信息输入的角色就这么定下来了。再往后,Evernote支持接入多看阅读的笔记,电脑版和APP版几乎无缝的同步(打开客户端就能马上同步),它也慢慢成为了我总结输出的一个地方(最近的一些文章都是在电脑端的Evernote完成的)。
最新版的Evernote支持工作群聊以及推荐内容,目前对我来说还没有太多的用处,期待看到有用过这个功能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
2.一个One
记得当时韩寒的独唱团刚出来不久就被封了,之后出“一个”的时候打出来的口号:复杂世界里,一个就够了。一天一幅图,一句话,一篇文章,一个问题。这真是太让人兴奋了啊,是啊,每天接受那么多信息,复杂的世界里,每天我就只给你一个,不多,感觉每个人都触手可及的样子。
刚开始在用的时候,天天都会看。本来还想作为睡前的读物呢。
但是后来发现,因为每篇文章的长短不一,那作为睡前的读物,对于阅读时间的控制也就比较难把握。其中有一次睡前读一篇文章,翻着翻着感觉实在太长了,也就放弃再看下去了。
再后来,“一个”就躺在我的手机里面,我只是会偶尔翻看一下。因为一幅图,一句话,一个问题太少;而一篇文章有时太短,有时又太长。对于这个APP来说,我只有碎片化的时间才会去看它,但这种时间的难以掌控性,让它最终没能留住我。
硬件
1.Kindle
买Kindle的原因是看中它的电子墨水屏以及只有阅读这一个功能。只有阅读功能,也比较容易在读的时候集中精神。但是当时还没有国行的Kindle,所以只有买美版。
由于也没有中文正版书可以买,就只能下一点盗版书来看,刚开始使用频率也是很高。但是盗版书的质量参差不齐,阅读体验很差。
慢慢得,使用它的频率也就渐渐降低了。再加上,多看阅读,豆瓣阅读的正版书资源越来越多,还时不时的促销做活动,有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两个APP基本上取代了Kindle的角色。
现在用Kindle会看英文的书,以及在光线好的情况下看,毕竟这样对于眼睛的保护是实实在在的。用手机屏幕看书久了,会有晕晕的感觉。
我想之后应该会买个国行的Kindle,刷上多看系统,那看亚马逊上的书还是多看阅读里面的书,也就可以随意切换了。多看书多、便宜;Kindle功能单一,电子墨水屏看着不累。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满足我的需求。
2.iPod Shuffle
买Shuffle的原因是觉得它功能单一,连屏幕也没有,对于听歌来说也足够了。当然也是它比较便宜,对于当时还在读大学的我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刚开始的使用频度也是很高,出去自习什么的都会戴着听。经常也会把歌曲用iTunes倒进去。
后来听多了,里面的歌基本上就是“单曲循环”的感觉了。倒是豆瓣fm,因为随机的,经常会有新歌可以听,最重要的是,豆瓣fm的算法推荐的歌好多都蛮符合我的口味。再加上手机上音乐APP也有很多,Shuffle也就慢慢被替代了。现在偶尔还会听一下,但那都是可有可无的了。
我将上面4个产品的使用节奏总结为以下两种:
1.Evernote
刚开始高频使用-->慢慢频度降低-->再高频使用,之后稳定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
2.其他三个产品
刚开始高频使用-->慢慢频度降低-->接着一直也没有新的东西把我拉回去经常使用,基本上成为可有可无或者不温不火的产品
上面两种节奏前面两步是一样的,我的理解是:一个新的东西刚开始出来的时候,对于愿意尝试的人来说,使用频度肯定会很高。因为新奇,因为好玩。
但是慢慢得,用户会去审视这个产品,它能给我带来什么。一种功能是,我想要什么,它就能给我;另一种是,它做出什么功能,从而改变我使用产品的方式。Evernote接入第三方的那些功能,属于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阅读方式,而且做得足够方便,体验也足够好。当然现在有道云笔记好像也有这些功能了,但那都不重要了,因为我不太可能去使用其他笔记应用了。其他三个产品也都有自己鲜明特点,但在我使用过程当中还是出现了这样那样不方便的地方。特别是Kindle,个人还是非常喜欢这个产品,但不管是之前没有国行,还是现在有国行了,但是电子书的数量以及价格都不如多看阅读+豆瓣阅读。所以在出国行版Kindle之后,我也没有着急更新它。
前几天听《罗辑思维》一期讲“发明集装箱以及它被广泛使用的故事”,集装箱在上世纪被发明之后,也经历了上面第一种“节奏”:明明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发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低频使用。这又是为什么呢?虽然这是一个好东西,但是它实在是太新了,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以及与其他旧有运输方式的斗争,都让这个过程变得很艰难。再加上本身这个东西又需要不断改进,才能越来越好用。
就像之前说Smartisan OS一些比较新的功能一样,在我实际使用过程中,改变使用习惯的功能,例如左键调节亮度,定时静音,抢拍等,我都需要时间去学习使用。目前为止,左键调节亮度功能已经成为我重度使用的一个功能,其他两个都还没有。有自己使用习惯的问题,也有适用场景不多的原因。
总而言之,一切新东西在实施过程当中的阻力都很大,有来自外部的“旧有既得利益”、用户使用习惯;内部的产品功能需要不断完善等等。再想一下,大部分创业或者创新的东西最终死掉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软件
1.Evernote
已经不记得当时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Evernote了,刚下载下来的时候,虽然没有酷炫的功能,但是界面清晰整洁,给人很漂亮的一种感觉。
接着一段时间,会经常用它记一些生活中的琐事,用于提醒自己。
但是中间有一段时间,却基本没怎么用过它。
再到后来Evernote支持了微信文章以及长微博收藏功能,使用它的频度再度提高。使用Evernote收藏长微博的原因是:长微博保存成图片,在手机系统自带的相册里面看,经常会发生划动到其他图片的误操作。而Evernote里面,阅读图片中的内容则不会有这个问题。
从这之后,Evernote作为我个人信息输入的角色就这么定下来了。再往后,Evernote支持接入多看阅读的笔记,电脑版和APP版几乎无缝的同步(打开客户端就能马上同步),它也慢慢成为了我总结输出的一个地方(最近的一些文章都是在电脑端的Evernote完成的)。
最新版的Evernote支持工作群聊以及推荐内容,目前对我来说还没有太多的用处,期待看到有用过这个功能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
2.一个One
记得当时韩寒的独唱团刚出来不久就被封了,之后出“一个”的时候打出来的口号:复杂世界里,一个就够了。一天一幅图,一句话,一篇文章,一个问题。这真是太让人兴奋了啊,是啊,每天接受那么多信息,复杂的世界里,每天我就只给你一个,不多,感觉每个人都触手可及的样子。
刚开始在用的时候,天天都会看。本来还想作为睡前的读物呢。
但是后来发现,因为每篇文章的长短不一,那作为睡前的读物,对于阅读时间的控制也就比较难把握。其中有一次睡前读一篇文章,翻着翻着感觉实在太长了,也就放弃再看下去了。
再后来,“一个”就躺在我的手机里面,我只是会偶尔翻看一下。因为一幅图,一句话,一个问题太少;而一篇文章有时太短,有时又太长。对于这个APP来说,我只有碎片化的时间才会去看它,但这种时间的难以掌控性,让它最终没能留住我。
硬件
1.Kindle
买Kindle的原因是看中它的电子墨水屏以及只有阅读这一个功能。只有阅读功能,也比较容易在读的时候集中精神。但是当时还没有国行的Kindle,所以只有买美版。
由于也没有中文正版书可以买,就只能下一点盗版书来看,刚开始使用频率也是很高。但是盗版书的质量参差不齐,阅读体验很差。
慢慢得,使用它的频率也就渐渐降低了。再加上,多看阅读,豆瓣阅读的正版书资源越来越多,还时不时的促销做活动,有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两个APP基本上取代了Kindle的角色。
现在用Kindle会看英文的书,以及在光线好的情况下看,毕竟这样对于眼睛的保护是实实在在的。用手机屏幕看书久了,会有晕晕的感觉。
我想之后应该会买个国行的Kindle,刷上多看系统,那看亚马逊上的书还是多看阅读里面的书,也就可以随意切换了。多看书多、便宜;Kindle功能单一,电子墨水屏看着不累。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满足我的需求。
2.iPod Shuffle
买Shuffle的原因是觉得它功能单一,连屏幕也没有,对于听歌来说也足够了。当然也是它比较便宜,对于当时还在读大学的我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刚开始的使用频度也是很高,出去自习什么的都会戴着听。经常也会把歌曲用iTunes倒进去。
后来听多了,里面的歌基本上就是“单曲循环”的感觉了。倒是豆瓣fm,因为随机的,经常会有新歌可以听,最重要的是,豆瓣fm的算法推荐的歌好多都蛮符合我的口味。再加上手机上音乐APP也有很多,Shuffle也就慢慢被替代了。现在偶尔还会听一下,但那都是可有可无的了。
我将上面4个产品的使用节奏总结为以下两种:
1.Evernote
刚开始高频使用-->慢慢频度降低-->再高频使用,之后稳定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
2.其他三个产品
刚开始高频使用-->慢慢频度降低-->接着一直也没有新的东西把我拉回去经常使用,基本上成为可有可无或者不温不火的产品
上面两种节奏前面两步是一样的,我的理解是:一个新的东西刚开始出来的时候,对于愿意尝试的人来说,使用频度肯定会很高。因为新奇,因为好玩。
但是慢慢得,用户会去审视这个产品,它能给我带来什么。一种功能是,我想要什么,它就能给我;另一种是,它做出什么功能,从而改变我使用产品的方式。Evernote接入第三方的那些功能,属于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阅读方式,而且做得足够方便,体验也足够好。当然现在有道云笔记好像也有这些功能了,但那都不重要了,因为我不太可能去使用其他笔记应用了。其他三个产品也都有自己鲜明特点,但在我使用过程当中还是出现了这样那样不方便的地方。特别是Kindle,个人还是非常喜欢这个产品,但不管是之前没有国行,还是现在有国行了,但是电子书的数量以及价格都不如多看阅读+豆瓣阅读。所以在出国行版Kindle之后,我也没有着急更新它。
前几天听《罗辑思维》一期讲“发明集装箱以及它被广泛使用的故事”,集装箱在上世纪被发明之后,也经历了上面第一种“节奏”:明明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发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低频使用。这又是为什么呢?虽然这是一个好东西,但是它实在是太新了,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以及与其他旧有运输方式的斗争,都让这个过程变得很艰难。再加上本身这个东西又需要不断改进,才能越来越好用。
就像之前说Smartisan OS一些比较新的功能一样,在我实际使用过程中,改变使用习惯的功能,例如左键调节亮度,定时静音,抢拍等,我都需要时间去学习使用。目前为止,左键调节亮度功能已经成为我重度使用的一个功能,其他两个都还没有。有自己使用习惯的问题,也有适用场景不多的原因。
总而言之,一切新东西在实施过程当中的阻力都很大,有来自外部的“旧有既得利益”、用户使用习惯;内部的产品功能需要不断完善等等。再想一下,大部分创业或者创新的东西最终死掉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