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无声的力量
初读《妻子的沉默》只是当作一篇关于丈夫出轨、妻子忍让的小说,读罢,心头似堵上了异物,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对人性对爱情隐隐不安。直到近日再阅才发现那些深藏在波涛下的暗涌,那些沉默的无声的力量……
故事以两个人的角度娓娓道来,女主人公朱迪和男主人公托德是同居20多年的“夫妻”,托德频繁出轨,朱迪一直忍受,原本以为日子会不断这样继续下去,等到帆折了,船累了,迟早会回到昔日的港湾。但是托德这次出轨的对象却是好友的女儿娜塔莎、事态向着朱迪和托德都不愿意的方向发展。且来看下这一对主人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模样。“优雅、高贵、隐忍,雍容、沉着、内涵、独立、控制力”这是托德对朱迪的评价,甚至在托德与朱迪的关系破裂时他眼中的她依然是充满魅力的。书中用大片的笔墨来描述朱迪的性格。“他明白什么是痛苦,也明白什么是忠诚,他敞开心扉,将自己完全的奉献给他的爱,朱迪,她给他衣食无忧的生活,没错,但不止于此,他体贴他,全身心的爱着他,在家一起看电影时偶尔还会一连几个小时帮她按摩脚部,周末也会钻进厨房帮她做果冻、果酱什么的。没完没了的搅拌罐子里那仿佛永远也不会凝结的液体,她特别喜欢他系上围裙,变身家庭主夫的样子,这让他们更加亲密无间,她渴望那种亲昵感,她需要那种能让她快乐的伴侣,他则心甘情愿的扮演起这一角色,只要她开口,他一定能做的更好,但朱迪几乎从来不会提什么要求。”他们的感情不可谓不深刻,可是是什么让他们渐行渐远呢?朱迪一直很信奉阿德勒的心理学说,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来自何方,你现在的状态,都受到你童年早期的深刻影响,换句话说,你的人生方向,以及你周围的世界,你的整个心因构造,早在你能脱离父母的庇护,离家自立之前很久很久就已经定型了。托德的童年颇为坎坷,酗酒的父亲,逆来顺受的母亲,在他稍稍有了力量之后就试图与父亲对抗,并且他对于母亲的软弱与忍让很是不屑。童年的痛苦既使他充满了野心与冒险的勇气但同时那些根植于血液中的自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从此以往的生活,自卑感驱使着他不断地证明自己,因此他不断地出轨。童年与父亲的对抗使得他很迷恋自己的力量。这种自傲无限的放大,包括他想要一个孩子的心情,也是想要将自己的DNA传递下去,也就是将自己的力量传递下去。当他面对日益老去的自己,无法接受蕴藏在自身的力量就此湮灭。和朱迪相比之下,托德却是有许多自卑的理由,朱迪生在家庭状况良好的中产阶级家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融洽,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取得心理学博士,而自己却早早辍学打拼。朱迪有着及其清晰的思维,强悍的社交能力,对工作充满了热情,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她都可以打理的有条不紊。然而最要命的不在于此。在书里,从朱迪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对托德剖析性的句子,不错,朱迪以个体心理的专业角度对托德有着内在的深刻的剖析。可想而知,对于一个男人,一丝不挂的被自己的女人窥见,是一件多么抑郁的事情,何况和朱迪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却对她一无所知,无法判断她的水面下究竟隐藏着什么。就像他抵制朱迪对他的心理治疗,他频繁的出轨其实就是对朱迪的对抗。
朱迪认为,她自愿的满心欢喜的承担起婚姻调适者的责任,因为她认为她的精神非常的健康,她拥有幸福的童年,不存在任何心理障碍,他很清楚自己神志清醒,有能力应付一切。你看,朱迪就是这样的自信,一副救世主的姿态。可是朱迪的童年真的幸福么?在她接受杰拉尔德的心理辅导后,在一次次聊天后那些童年的父母间的,与兄弟间的关系才一点点的记忆起来,在此之前她肯定都不曾回忆起这些事。童年父亲出轨,而自己却是亲眼见证,父母解决争端的办法就是冷战,长达一两个月的冷战。婚姻生活中面对托德一次一次的出轨。朱迪的态度就像是那次偷偷跟着偷情的父亲一样让他难堪羞赧却沉默,面对困难她总是逃避,她觉得许多事只要不说就不存在。从托德出轨到要搬出去和娜塔莎住并且把她赶出去,他们之间仅仅发生了一次正面的冲突,那次冲突仿佛是要把她积藏多年的话都要说出来。而其他时候,她总是处于一种粉饰太平的状态,或者说是在装傻。为什么她觉得自己的童年是幸福的,因为她自动屏蔽了那些不快乐的事情,父亲的出轨父母的冷战以及达尔瑞的侵犯,这叫做条件反射般的自我保护。托德处处拿娜塔莎和朱迪比较,比较之下尽是朱迪的好,他说朱迪是上升,娜塔莎就是坠落,如果朱迪是和缓的电梯,娜塔莎就是十层楼高度的自由落体。
当一个野心爆棚但却自卑的男人与一个优秀而隐忍的女人,除非他们的日子像从前那样人艰不拆,否则走向毁灭却是必然。一句“今时不同往日”便结束了一切。于我看来最虐心的是离开后又一夜的重逢,夜诉衷肠,朱迪原本以为他要回来了,但是一封要求他搬出公寓的信却让他幻想破灭,这一切恍然如梦。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希望后的失望。你看人性就是这么让人捉摸不透,你总想要控制生活,但生活往往给你一个大嘴巴子。许是我的性格与朱迪有几分相似,所以对他充满了爱怜,这是一个让女人们都疼爱的女人。
而托德呢,他很适合去死。所以结果我很喜欢。
整本书还有一个疑问,艾莉森是真实存在的呢,还是朱迪臆想出来的?可能国产的心理惊悚片看多了,总觉得学心理学的容易分裂出第二人格。
故事以两个人的角度娓娓道来,女主人公朱迪和男主人公托德是同居20多年的“夫妻”,托德频繁出轨,朱迪一直忍受,原本以为日子会不断这样继续下去,等到帆折了,船累了,迟早会回到昔日的港湾。但是托德这次出轨的对象却是好友的女儿娜塔莎、事态向着朱迪和托德都不愿意的方向发展。且来看下这一对主人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模样。“优雅、高贵、隐忍,雍容、沉着、内涵、独立、控制力”这是托德对朱迪的评价,甚至在托德与朱迪的关系破裂时他眼中的她依然是充满魅力的。书中用大片的笔墨来描述朱迪的性格。“他明白什么是痛苦,也明白什么是忠诚,他敞开心扉,将自己完全的奉献给他的爱,朱迪,她给他衣食无忧的生活,没错,但不止于此,他体贴他,全身心的爱着他,在家一起看电影时偶尔还会一连几个小时帮她按摩脚部,周末也会钻进厨房帮她做果冻、果酱什么的。没完没了的搅拌罐子里那仿佛永远也不会凝结的液体,她特别喜欢他系上围裙,变身家庭主夫的样子,这让他们更加亲密无间,她渴望那种亲昵感,她需要那种能让她快乐的伴侣,他则心甘情愿的扮演起这一角色,只要她开口,他一定能做的更好,但朱迪几乎从来不会提什么要求。”他们的感情不可谓不深刻,可是是什么让他们渐行渐远呢?朱迪一直很信奉阿德勒的心理学说,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来自何方,你现在的状态,都受到你童年早期的深刻影响,换句话说,你的人生方向,以及你周围的世界,你的整个心因构造,早在你能脱离父母的庇护,离家自立之前很久很久就已经定型了。托德的童年颇为坎坷,酗酒的父亲,逆来顺受的母亲,在他稍稍有了力量之后就试图与父亲对抗,并且他对于母亲的软弱与忍让很是不屑。童年的痛苦既使他充满了野心与冒险的勇气但同时那些根植于血液中的自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从此以往的生活,自卑感驱使着他不断地证明自己,因此他不断地出轨。童年与父亲的对抗使得他很迷恋自己的力量。这种自傲无限的放大,包括他想要一个孩子的心情,也是想要将自己的DNA传递下去,也就是将自己的力量传递下去。当他面对日益老去的自己,无法接受蕴藏在自身的力量就此湮灭。和朱迪相比之下,托德却是有许多自卑的理由,朱迪生在家庭状况良好的中产阶级家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融洽,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取得心理学博士,而自己却早早辍学打拼。朱迪有着及其清晰的思维,强悍的社交能力,对工作充满了热情,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她都可以打理的有条不紊。然而最要命的不在于此。在书里,从朱迪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对托德剖析性的句子,不错,朱迪以个体心理的专业角度对托德有着内在的深刻的剖析。可想而知,对于一个男人,一丝不挂的被自己的女人窥见,是一件多么抑郁的事情,何况和朱迪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却对她一无所知,无法判断她的水面下究竟隐藏着什么。就像他抵制朱迪对他的心理治疗,他频繁的出轨其实就是对朱迪的对抗。
朱迪认为,她自愿的满心欢喜的承担起婚姻调适者的责任,因为她认为她的精神非常的健康,她拥有幸福的童年,不存在任何心理障碍,他很清楚自己神志清醒,有能力应付一切。你看,朱迪就是这样的自信,一副救世主的姿态。可是朱迪的童年真的幸福么?在她接受杰拉尔德的心理辅导后,在一次次聊天后那些童年的父母间的,与兄弟间的关系才一点点的记忆起来,在此之前她肯定都不曾回忆起这些事。童年父亲出轨,而自己却是亲眼见证,父母解决争端的办法就是冷战,长达一两个月的冷战。婚姻生活中面对托德一次一次的出轨。朱迪的态度就像是那次偷偷跟着偷情的父亲一样让他难堪羞赧却沉默,面对困难她总是逃避,她觉得许多事只要不说就不存在。从托德出轨到要搬出去和娜塔莎住并且把她赶出去,他们之间仅仅发生了一次正面的冲突,那次冲突仿佛是要把她积藏多年的话都要说出来。而其他时候,她总是处于一种粉饰太平的状态,或者说是在装傻。为什么她觉得自己的童年是幸福的,因为她自动屏蔽了那些不快乐的事情,父亲的出轨父母的冷战以及达尔瑞的侵犯,这叫做条件反射般的自我保护。托德处处拿娜塔莎和朱迪比较,比较之下尽是朱迪的好,他说朱迪是上升,娜塔莎就是坠落,如果朱迪是和缓的电梯,娜塔莎就是十层楼高度的自由落体。
当一个野心爆棚但却自卑的男人与一个优秀而隐忍的女人,除非他们的日子像从前那样人艰不拆,否则走向毁灭却是必然。一句“今时不同往日”便结束了一切。于我看来最虐心的是离开后又一夜的重逢,夜诉衷肠,朱迪原本以为他要回来了,但是一封要求他搬出公寓的信却让他幻想破灭,这一切恍然如梦。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希望后的失望。你看人性就是这么让人捉摸不透,你总想要控制生活,但生活往往给你一个大嘴巴子。许是我的性格与朱迪有几分相似,所以对他充满了爱怜,这是一个让女人们都疼爱的女人。
而托德呢,他很适合去死。所以结果我很喜欢。
整本书还有一个疑问,艾莉森是真实存在的呢,还是朱迪臆想出来的?可能国产的心理惊悚片看多了,总觉得学心理学的容易分裂出第二人格。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