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本不同手感的書
![]() |
羅展鳳 – 畫外音(Kubrick)
王聰威 – 編輯樣(聯經)
是枝裕和 – 宛如走路的速度(無限)
川村元氣 – 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春天)
阿雪 – 男神與寇比力克(獨立發行)
馬世芳 – 耳朵借我(新經典文化)
尾原史和 – 設計的手感(自由之丘)
稻泉連 – 重生的書店(行人)
吳俞萱 – 隨地腐朽(逗點)
胡晴舫 – 懸浮(麥田)
透過一本書的各個細節,設計想要傳遞給讀者什麼樣的感受?
如何從接近直觀的「感覺」開始,一步步為一本書勾勒出適合的樣貌?
上述節錄自日本人氣設計師尾原史和新書《設計的手感》;我想講述的是一個人對於書的痴迷,不僅僅於閱讀本身,有的時候紙張的觸感、書本的裝幀與設計,也緊緊地纏繞與糾結的購買行為。
諸如此類的病徵,嚴重擴散時會令個人陷入混屯的無知行為裡頭;不為了文字、文體而購買,只為了吃不消的設計,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我曾經如此質疑過自己。回頭又想想,如果一本書、一名作者,一家出版社都不甚在意作品的樣貌時,誰又該去在意這些細節呢?
以內文來說,香港作家羅展鳳的《畫外音》(另有一冊《畫內音》)延續早年《必要的靜默》給予我重新認識與看待電影與配樂家之間的關係與角色;珍貴的資料文獻,猶如每部戲的幕後花絮,令人大開眼界。而胡晴舫一直以來是自己喜愛的作家,新作《懸浮》出版時適逢丹麥兔人Sleep Party People發行新專輯《Floating》,某種巧合彷彿告訴你:「人如基本粒子,懸浮於塵世…」,你幾乎可以閉上眼就聽見〈In Another World〉的催促。
最令我感動的則是稻泉連寫給三一一災後書店重建紀實的《重生的書店》;「書店是營造小鎮「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存在」,來自災後書店工作者的深刻體認,也是稻泉連四處走訪、奔波一年多以來的心得。我們真的該感到慶幸,生活中書店不曾匱乏,儘管還走不到我們理想的位置。
阿雪,香港獨立樂隊My Little Airport的御用填詞人;《男神與寇比力克》是她的全新詩作,購於香港Kubrick書店,設計又剛好是自己的友人江田雀。「一世人要寫多少情詩,才能償還過往多世的業?」,閱讀起來大可領略居中的玄妙幽默之處。聽說一開始進行書寫時,已設想好文字與畫的元素,另有一部分圖像來自她本人2010年至印度禪修隨手拍下的相片,構思極為縝密。
王聰威,是最近特別喜歡的一位作家;《作家日常》大抵令我對於所謂「作家」的身份有另一番的認識(或完全的顛覆),而後將自己的出版計畫持續延宕推後。《編輯樣》如果是寫給雜誌編輯的進階參考指南,大抵以後也沒有人敢嘗試編輯的工作了?不過也因此,遂養成了閱讀《聯合文學》雜誌的習慣。
曾與是枝裕和有過一面之緣,這段經歷大概可以拿來說嘴一輩子(笑)。《宛如走路的速度》不單是窺探導演的心路歷程,也可被視作「媒體人」必讀的聖經寶典;從電視到電影,同一個母體不同的子嗣環境底下,良知與良心顯然是作為一名傳達者必要的條件,對照今日的媒體無疑是一份諷刺。
川村元氣的《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表面上是一個極端詭異卻又充滿想像畫面的故事,暗地裡卻讓我想起了窪美澄的《不中用的我仰望天空》(另一冊《迷途鯨魚眼中的黃昏》也已購入還未讀完)。已沒有足夠的日子留給你自怨自艾,面對難以選擇的魔鬼交易,為了能多活在這個世上一天,你願意拿什麼來作為交換?(顯然不會是我家兩隻極可愛的室友兼同伴)
《隨地腐朽》是逛書店時意外買下的;要怪就怪羅展鳳一系列的電影(與音樂)書寫,令我對於「寫電影是她的信徒」如此低淺的宣傳詞毫無招架之力。裝幀、設計,以及99封寫給電影(與導演)們的情書,幾乎埋下了令人可以偶爾為之的理由。(反正平常盡是購買一些奇怪的書籍)
文末才驚覺原來今年沒讀過任何經典或翻譯文學(日文之外),耳邊彷彿傳來一陣趕緊買下《沒有女人的男人》的催促(笑)。閱讀,有時跟聽音樂一樣,過分在意或彰顯單一形式(或類型),到頭來愈會萌生無趣的念頭;「吃氣氛」彷彿也是讀書的招式之一,不然我們便犯不著總得找一家氣氛裝潢不俗的咖啡店,坐下來與人閒聊或讀書。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