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佛
![]() |
广东民俗
中国龙狮运动有着二千多年历史,舞龙、舞狮一直深受世界和各族人民的喜爱,历代相传,鼎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灿烂的龙狮文化。而南狮源自广东佛山,是一项珍贵的民间表演艺术。“大头佛”则是与南狮同舞的幽默诙谐、生动有趣的一个配角,其形象已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传说古代广东佛山某街道住着一个家庭,家中只有寡妇和独生子,独生子的名字就叫佛山。由于佛山的头生得特别大,绰号叫“大头佛”。“大头佛”喜欢玩秋色,秋色是指秋季农业丰收之时,岭南佛山民间举行庆祝丰收游行,俗称“秋色赛会”或“秋色提灯会”,统称为“出秋色”。
“大头佛”的母亲觉得玩秋色是演戏,不愿他参加。而“大头佛”常背着母亲去玩。有一年出秋色时,“大头佛”偷偷跟随秋色队伍一路玩耍,被母亲发觉后拿着一把葵扇追来,并用葵扇打“大头佛”,边打边骂,“大头佛”则左闪右避,在秋色队伍里左穿右插,人们以为这幕“寡母当街打仔”的闹剧是秋色的新节目,不禁在旁喝彩。
后来佛山民间艺人将此 “大头佛”被列入佛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成秋色游行的一个节目,随着舞南狮运动的兴起,“大头佛”成为与南狮同舞的配角。
“大头佛”表演开始于清末至民国期间,相传最早的创始人是广东狮王冯更长,而周家大头佛则是周家祖师爷周彪拜学冯更长高徒伍凡所得。而传统四个大头佛套路却很少人玩,学大头佛技艺的更少之又少。为了让大头佛得以保存,邓炽棠终于将面临失传的传统大头佛四个套路,整理完毕。将套路完整地传授给徒弟关辉洪。“大头佛”其实是单独表演项目,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项目,无须配合狮子,自成一家。玩全套大头佛需八个人同时上场,并配合独有的佛鼓。
传统的“大头佛”有四个套路。
第一套是表现“大头佛”的日常生活,如:大头佛早上起床洗脸刷牙,却把鞋擦当牙擦,镬铲当舌擦,行为次序颠倒。当表演到大头佛挖耳屎后用手弹出去,就用钹配合“咣”的敲一声。
第二套是讲大头佛担锄去耕田,其中一些细节如一开门就摔一跤的憨态,用锄头去敲钟的顽皮相,以及耕田时的许多趣事,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劳作情景。
第三套讲大头佛拜四门,即向四个方向拜祭,表现了他上香拜祭的粗鲁,插香时,就像锄地那样大力地插香。总之,原本严肃的场面也变得滑稽搞笑。
第四套则是讲大头佛上山采灵芝遇到狮子,然后与狮子搏斗的情景,这时候则需要狮子配合。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