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到宇宙终结--关于《Interstellar》
看完数字版IMAX后又跑去看了一遍70mm的IMAX,也是最后一部70mm IMAX胶片电影,算是向充满质感的胶片时代道一个别了。影片结束,黑幕落下,大家都在稀稀疏疏离席,我还长跪不起,扶着下巴(旁边好心人扶我起来说起来吧小伙子诺兰没有彩蛋的别挡着我们离席)。我脑中突然蹦出一句影评是在久远大学时代看24格杂志看到的:我看到了宇宙,真理,和神。上一次有这种感受,应该是看完老库的2001吧,当然在2001里,我是真的看到了神。
当今好莱坞,除斯皮尔伯格和卡梅隆之外,也只有有钱任性的诺兰可以拍出这个片子(钱随便给,砸给2亿投资最后愣是没用完,胶片IMAX随便拍反正70mm最后一部了,剧本随便改反正是自己亲弟弟写的,流程安排一切随自己来反正老婆是制片人,演员随便挑影帝影后都是极好的,玉米地随便烧,烧的反正是哥俩好的Zack钢铁之躯的玉米地)诺兰自己都不无得意地说可以随便钦点演员的感觉真是爽啊。当然了回到正题诺兰的叙事技巧也日臻完美,在这部电影中真的是到了一个大象无形的地步,相比较盗梦中复杂的5层梦境穿插(其实个人对盗梦感觉还好,主要是之前看过今敏的《Paprika》之后感觉太多相似的地方,而动画想象力太过丰富电影无法比拟),记忆碎片中支离破碎的时间线,《Interstellar》几乎完全是一路按照时间顺序走到结尾,当然了拿手的平行剪辑配合Hans Zimmer的音乐依然精彩。诺兰这次有太多突破的地方,首先万年鳏夫男主的老婆竟然没出现就已经走了,其次女猪脚海瑟薇竟然不是坏人,且活到了影片最后,埋着自己心上人做着现代女娲,不知道自己另一个心爱人载着卖萌机器人向自己飞奔来,最后这部片子应该是诺兰笑点最多最温情的电影了吧,观众以为看的是硬核科幻,结果都泪流满面的从影院出来发现其实是一部亲情爱情片。
片中太多向2001致敬的地方了,酷似黑石的卖萌机器人们,Endurance旋转制造重力,TARS和Hal,穿越黑洞和穿越黑石隧道,甚至于连位置,2001的黑石位置和Interstellar虫洞的位置都在土星,(有人会说2001不是在木星吗?其实克拉克原著是在土星,只是碍于当时技术条件无法做出令老库满意的土星光环所以改在了木星,顺便一提克拉克还有一本后续科幻2010太空漫游讲神们是如何引爆木星改造欧罗巴卫星的,推荐一看) )以至于当Cooper跌落到多维空间之后,我忍不住自行脑补了难不成Cooper又成为了更高级存在也就是他们口中念叨的“They”。
看到幕后团队基普.索恩的大名,禁不住要加入一段儿时回忆,从小对天体物理的兴趣其实源于我的大舅。大舅自小天资聪颖,酷爱读书,阅读面之广,涉猎领域之宽泛令人咂舌。特别感谢的是他从来不把我当小孩子看待,每次家庭聚会总爱第一时间和我分享他最近的阅读。在我10岁的某一天,他向我谈起一本书,叫做《时间简史》,然后甩给我,让我回去读。让10岁小毛童看这书绝对是惨无人道的事情。不管懂没懂(肯定是没懂了)我还是硬着头皮啃下来了,这是我第一次发现比侏罗纪公园更有意思的新世界,书中的黑洞和天体物理令我深深着迷,记住了霍金也记住了时间简史这一系列名为“第一推动力”的科普丛书(个人觉得这个名字起得特别好,后来才得知第一推动力其实来源于19世纪末处于黄金时代的经典物理学,那个物理学可以控制预测一切的时代,唯一无法解释的就是一切由静止变为运动的神的力量,于是被牛顿称之为第一推动力The First Cause)。 自此央求父母陆陆续续买了彭罗斯(没错就是和霍金相交甚好并计算奇点的那位)的《皇帝新脑》(第一次接触图灵)和《细胞生命的礼赞》(第一次接触生命科学),在相隔一年多之后,又入手了第一推动力丛书第二辑的《黑洞与时间弯曲》,作者就是鼎鼎大名的《Interstellar》科学顾问,基普.索恩,所以看到他出现在制作团队中,有一种冥冥中之感。另外冥冥之中的安排在于基普之前也曾作为另一部科幻片顾问,片名为《Contact》超时空接触,由《沉默的羔羊》女主角Jodie Foster主演,片子也涉及虫洞哲学神学,推荐一看。有趣的是我们的男主Matthew McConaughey在脱衣舞,Mud和达拉斯买家成名之前竟然在《超时空接触》里也出演了一个角色,活脱脱小鲜肉,于是俩人自97年之后在这部片子里又重逢了。在电影公映之后基普出了一本书,名叫Interstellar的科学,推荐,能了解到不光是科学,还有不少幕后有趣的故事。顺带一提,好多科学家在吐槽这部电影的科学可信度,很多说的确实很对,比如抵达土星时间过短,巨浪行星的时间减缓不该是换算比例而应该是线性增加,无法抵达黑洞因为潮汐力会把你扯成意面等等漏洞,也有纯粹就是瞎吐槽比如关于黑洞吸积盘多普勒效应的(亮度高到这份上管你红移蓝移你能看清楚颜色吗,看过幕后都知道多普勒效应一开始就考虑了你当Kip空气般存在吗),对于这些吐槽我只想援引克拉克的那句名言,“如果一位有名望的老科学家告诉你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么他很可能是对的。然而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么他极有可能是错的。” 科学需要勇气探索未知,破旧立新,更何况科幻了。
看了不少影评从各种科学角度来分析这部片子,都非常精彩。我再累述感觉也是多余,毕竟不是专业学这个的。不过我还是想从一个大家都没提到的一点来展开一下。在影片的最后,五维空间令人目瞪口呆,大家都在谈引力波啊,多维空间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就是多维空间之间的联系感觉特别像极细极密的琴弦,Cooper在改变引力的时候也是像在拨琴弦一样,我当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一个弦理论。提到超弦,就不得不先说一下量子力学和大一统理论。当代物理学日趋复杂,但是有两个划时代的理论不得不提,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者都各自在不同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但是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在根本上是有冲突的,爱因斯坦穷极一生想追求一个理论来统一两者,称为大一统理论,即用同一组方程来描述人类已知的四种基本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力。而弦理论中,构成世界的不再是微小的粒子,而是“弦”,弦的震动和运动形成了我们认知的粒子。这是一种特别超前的(个人也认为特别浪漫的)理论,但是也被誉为最有可能成为大一统理论的理论。在弦理论中,我们的世界有可能是10维甚至更多维,这也为影片中的多维空间打造了很好的理论基础。不管五维空间的那颇似弦的特效是有意还是无意为之,我都为发现这个小细节略感得意和惊喜。
再一点, 我想聊一下影片的音乐,那就得从寂寞叔谈起。寂寞叔名为Hans Zimmer, 知名的好莱坞电影配乐作曲家和制作人。早期曾涉猎小制作电影,后来因为《狮子王》的配乐获得67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而一炮走红,而最近则成为了诺兰的御用的配乐作曲家。《盗梦空间》将那首Non je ne regrette rien拉长为气势磅礴的但是现在听到吐的“Horn of Doom”。“Horn of Doom”是什么,肯定有人在问,没听过啊。这个令人反胃的horn就是现在几乎所有的 “大制作”电影的预告都会用到的那个背景音乐中那个“当~~~”的低音,有兴趣可以到这个网站领略一下http://inception.davepedu.com/,或者直接翻变形金刚的预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寂寞叔现在在好莱坞无可匹敌的影响力。(Hans Zimmer:怪我咯 )寂寞叔在这次配乐上得到了一次突破和升华,风格不再同质化。从典藏版的封面上了解到,寂寞叔不喜欢在电影完成后才开始考虑配乐,他说音乐不是大餐的佐料,而是最为重要和基础的催化剂。所以在接下《Interstellar》配乐的时候,导演在影片开拍前的构思阶段就给了他一个信封,里面只有一页纸,内容是导演自己写得一段感情故事,然后让寂寞叔花一天时间创作一段这部电影的主旋律。几个月之后寂寞叔邀请导演来自己的工作室听,当时寂寞叔对诺兰说自己只是写了一段3,4分钟的小旋律是讲父亲的感情,名字叫Day one(这首旋律也收录在了原声碟中),希望诺兰听一下,诺兰听后一拍大腿告诉他这个电影可以拍了。寂寞叔满腹狐疑问他到底要拍什么,这时诺兰才告诉他自己要拍一部关于哲学和宇宙洪荒的片子,当时寂寞叔慌得不轻差点尿了出来说我只是写了一个很小的部分甚至都不完整。导演说没关系,因为你的音乐告诉了我这部电影的灵魂应该是什么。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的原声如此成功的原因所在,不仅是节奏和情感上的契合,音乐催化了这部电影的内核,不分伯仲,相辅相成,饱含着父亲那种内敛却汹涌的感情,透过世间一切甚至时间传达爱的主题。
这部片子的原声是在影片公映后将近20天才上架的,因为寂寞叔想保持大家对片子的新鲜感,可见原声对《Interstellar》的重要性了。原声如此吸引人以至于网上有一个段子是关于docking scene,大家可自行查阅。 同时答疑一下老Lu同学的疑问,写出这个主旋律之后,寂寞叔并不是直接套用在了电影原声之中,而是萃取其中的一些旋律加以改编以适应电影节奏,比如其中管风琴一段应用在第五维空间中,笛子那部分用在追无人机,实际情况肯定不是这么简单了,一定会加以改编糅合,但总体主旋律不变,保持和谐之感。
诺兰在向老库致敬,寂寞叔也不例外,加入人声灵感来自2001那首人声合唱安魂曲,故事离地球越远,人声比重越大,来突出人性在太空中的异化。在整张原声碟里,寂寞叔在电子合成器和钢琴中揉入管风琴简直是不能再赞,抵达土星光环后的Message from Home寂寞叔亲手弹奏空灵柔美的钢琴独奏,Day one自不必多说,几乎能找到的主旋律都在了,First step在先行预告片中出现的曲子率先让我们领略了管风琴的美妙,S.T.A.Y中仿佛父亲如泣如诉的管风琴娓娓道来,最后那首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背景中不真实的人声来自伦敦合唱团对着教堂穹顶的共鸣,最令人震撼的是那首Detach,高潮时刻电子合成器加上弦乐的磅礴让人仿佛以为又回到了寂寞叔最擅长的老套路,结果惊喜来了,磅礴就在高潮之处戛然而止,峰回路转,先是长笛,长笛再带入了提琴的独奏,然后是管风琴的加入,最后是整个乐团的带入,我闭着眼聆听却看到了熠熠生辉,看到了影片中壮观的名为Gargantua的超级黑洞,beoyond compare。我听到的是Phillip Glass的极简主义,是巴赫,维瓦尔第,理查.施特劳斯的众神合体。
电影的感受终究是个人的,通感通的是阅历和兴趣,很多时候看电影后没有什么感受,不是你的理解力问题,也不是导演叙事语言的问题,而是你缺乏了某些重要经历。当你在某一天具备了,再回头看,会豁然通感。
最后,这文章献给我父亲。
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业界朋友提醒昆汀的Hateful eight也要拍70mm胶片了,所以庆幸这不是最后一部70mm胶片,胶片时代还在延续,特此更正。
当今好莱坞,除斯皮尔伯格和卡梅隆之外,也只有有钱任性的诺兰可以拍出这个片子(钱随便给,砸给2亿投资最后愣是没用完,胶片IMAX随便拍反正70mm最后一部了,剧本随便改反正是自己亲弟弟写的,流程安排一切随自己来反正老婆是制片人,演员随便挑影帝影后都是极好的,玉米地随便烧,烧的反正是哥俩好的Zack钢铁之躯的玉米地)诺兰自己都不无得意地说可以随便钦点演员的感觉真是爽啊。当然了回到正题诺兰的叙事技巧也日臻完美,在这部电影中真的是到了一个大象无形的地步,相比较盗梦中复杂的5层梦境穿插(其实个人对盗梦感觉还好,主要是之前看过今敏的《Paprika》之后感觉太多相似的地方,而动画想象力太过丰富电影无法比拟),记忆碎片中支离破碎的时间线,《Interstellar》几乎完全是一路按照时间顺序走到结尾,当然了拿手的平行剪辑配合Hans Zimmer的音乐依然精彩。诺兰这次有太多突破的地方,首先万年鳏夫男主的老婆竟然没出现就已经走了,其次女猪脚海瑟薇竟然不是坏人,且活到了影片最后,埋着自己心上人做着现代女娲,不知道自己另一个心爱人载着卖萌机器人向自己飞奔来,最后这部片子应该是诺兰笑点最多最温情的电影了吧,观众以为看的是硬核科幻,结果都泪流满面的从影院出来发现其实是一部亲情爱情片。
片中太多向2001致敬的地方了,酷似黑石的卖萌机器人们,Endurance旋转制造重力,TARS和Hal,穿越黑洞和穿越黑石隧道,甚至于连位置,2001的黑石位置和Interstellar虫洞的位置都在土星,(有人会说2001不是在木星吗?其实克拉克原著是在土星,只是碍于当时技术条件无法做出令老库满意的土星光环所以改在了木星,顺便一提克拉克还有一本后续科幻2010太空漫游讲神们是如何引爆木星改造欧罗巴卫星的,推荐一看) )以至于当Cooper跌落到多维空间之后,我忍不住自行脑补了难不成Cooper又成为了更高级存在也就是他们口中念叨的“They”。
看到幕后团队基普.索恩的大名,禁不住要加入一段儿时回忆,从小对天体物理的兴趣其实源于我的大舅。大舅自小天资聪颖,酷爱读书,阅读面之广,涉猎领域之宽泛令人咂舌。特别感谢的是他从来不把我当小孩子看待,每次家庭聚会总爱第一时间和我分享他最近的阅读。在我10岁的某一天,他向我谈起一本书,叫做《时间简史》,然后甩给我,让我回去读。让10岁小毛童看这书绝对是惨无人道的事情。不管懂没懂(肯定是没懂了)我还是硬着头皮啃下来了,这是我第一次发现比侏罗纪公园更有意思的新世界,书中的黑洞和天体物理令我深深着迷,记住了霍金也记住了时间简史这一系列名为“第一推动力”的科普丛书(个人觉得这个名字起得特别好,后来才得知第一推动力其实来源于19世纪末处于黄金时代的经典物理学,那个物理学可以控制预测一切的时代,唯一无法解释的就是一切由静止变为运动的神的力量,于是被牛顿称之为第一推动力The First Cause)。 自此央求父母陆陆续续买了彭罗斯(没错就是和霍金相交甚好并计算奇点的那位)的《皇帝新脑》(第一次接触图灵)和《细胞生命的礼赞》(第一次接触生命科学),在相隔一年多之后,又入手了第一推动力丛书第二辑的《黑洞与时间弯曲》,作者就是鼎鼎大名的《Interstellar》科学顾问,基普.索恩,所以看到他出现在制作团队中,有一种冥冥中之感。另外冥冥之中的安排在于基普之前也曾作为另一部科幻片顾问,片名为《Contact》超时空接触,由《沉默的羔羊》女主角Jodie Foster主演,片子也涉及虫洞哲学神学,推荐一看。有趣的是我们的男主Matthew McConaughey在脱衣舞,Mud和达拉斯买家成名之前竟然在《超时空接触》里也出演了一个角色,活脱脱小鲜肉,于是俩人自97年之后在这部片子里又重逢了。在电影公映之后基普出了一本书,名叫Interstellar的科学,推荐,能了解到不光是科学,还有不少幕后有趣的故事。顺带一提,好多科学家在吐槽这部电影的科学可信度,很多说的确实很对,比如抵达土星时间过短,巨浪行星的时间减缓不该是换算比例而应该是线性增加,无法抵达黑洞因为潮汐力会把你扯成意面等等漏洞,也有纯粹就是瞎吐槽比如关于黑洞吸积盘多普勒效应的(亮度高到这份上管你红移蓝移你能看清楚颜色吗,看过幕后都知道多普勒效应一开始就考虑了你当Kip空气般存在吗),对于这些吐槽我只想援引克拉克的那句名言,“如果一位有名望的老科学家告诉你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么他很可能是对的。然而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么他极有可能是错的。” 科学需要勇气探索未知,破旧立新,更何况科幻了。
看了不少影评从各种科学角度来分析这部片子,都非常精彩。我再累述感觉也是多余,毕竟不是专业学这个的。不过我还是想从一个大家都没提到的一点来展开一下。在影片的最后,五维空间令人目瞪口呆,大家都在谈引力波啊,多维空间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就是多维空间之间的联系感觉特别像极细极密的琴弦,Cooper在改变引力的时候也是像在拨琴弦一样,我当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一个弦理论。提到超弦,就不得不先说一下量子力学和大一统理论。当代物理学日趋复杂,但是有两个划时代的理论不得不提,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者都各自在不同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但是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在根本上是有冲突的,爱因斯坦穷极一生想追求一个理论来统一两者,称为大一统理论,即用同一组方程来描述人类已知的四种基本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力。而弦理论中,构成世界的不再是微小的粒子,而是“弦”,弦的震动和运动形成了我们认知的粒子。这是一种特别超前的(个人也认为特别浪漫的)理论,但是也被誉为最有可能成为大一统理论的理论。在弦理论中,我们的世界有可能是10维甚至更多维,这也为影片中的多维空间打造了很好的理论基础。不管五维空间的那颇似弦的特效是有意还是无意为之,我都为发现这个小细节略感得意和惊喜。
再一点, 我想聊一下影片的音乐,那就得从寂寞叔谈起。寂寞叔名为Hans Zimmer, 知名的好莱坞电影配乐作曲家和制作人。早期曾涉猎小制作电影,后来因为《狮子王》的配乐获得67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而一炮走红,而最近则成为了诺兰的御用的配乐作曲家。《盗梦空间》将那首Non je ne regrette rien拉长为气势磅礴的但是现在听到吐的“Horn of Doom”。“Horn of Doom”是什么,肯定有人在问,没听过啊。这个令人反胃的horn就是现在几乎所有的 “大制作”电影的预告都会用到的那个背景音乐中那个“当~~~”的低音,有兴趣可以到这个网站领略一下http://inception.davepedu.com/,或者直接翻变形金刚的预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寂寞叔现在在好莱坞无可匹敌的影响力。(Hans Zimmer:怪我咯 )寂寞叔在这次配乐上得到了一次突破和升华,风格不再同质化。从典藏版的封面上了解到,寂寞叔不喜欢在电影完成后才开始考虑配乐,他说音乐不是大餐的佐料,而是最为重要和基础的催化剂。所以在接下《Interstellar》配乐的时候,导演在影片开拍前的构思阶段就给了他一个信封,里面只有一页纸,内容是导演自己写得一段感情故事,然后让寂寞叔花一天时间创作一段这部电影的主旋律。几个月之后寂寞叔邀请导演来自己的工作室听,当时寂寞叔对诺兰说自己只是写了一段3,4分钟的小旋律是讲父亲的感情,名字叫Day one(这首旋律也收录在了原声碟中),希望诺兰听一下,诺兰听后一拍大腿告诉他这个电影可以拍了。寂寞叔满腹狐疑问他到底要拍什么,这时诺兰才告诉他自己要拍一部关于哲学和宇宙洪荒的片子,当时寂寞叔慌得不轻差点尿了出来说我只是写了一个很小的部分甚至都不完整。导演说没关系,因为你的音乐告诉了我这部电影的灵魂应该是什么。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的原声如此成功的原因所在,不仅是节奏和情感上的契合,音乐催化了这部电影的内核,不分伯仲,相辅相成,饱含着父亲那种内敛却汹涌的感情,透过世间一切甚至时间传达爱的主题。
这部片子的原声是在影片公映后将近20天才上架的,因为寂寞叔想保持大家对片子的新鲜感,可见原声对《Interstellar》的重要性了。原声如此吸引人以至于网上有一个段子是关于docking scene,大家可自行查阅。 同时答疑一下老Lu同学的疑问,写出这个主旋律之后,寂寞叔并不是直接套用在了电影原声之中,而是萃取其中的一些旋律加以改编以适应电影节奏,比如其中管风琴一段应用在第五维空间中,笛子那部分用在追无人机,实际情况肯定不是这么简单了,一定会加以改编糅合,但总体主旋律不变,保持和谐之感。
诺兰在向老库致敬,寂寞叔也不例外,加入人声灵感来自2001那首人声合唱安魂曲,故事离地球越远,人声比重越大,来突出人性在太空中的异化。在整张原声碟里,寂寞叔在电子合成器和钢琴中揉入管风琴简直是不能再赞,抵达土星光环后的Message from Home寂寞叔亲手弹奏空灵柔美的钢琴独奏,Day one自不必多说,几乎能找到的主旋律都在了,First step在先行预告片中出现的曲子率先让我们领略了管风琴的美妙,S.T.A.Y中仿佛父亲如泣如诉的管风琴娓娓道来,最后那首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背景中不真实的人声来自伦敦合唱团对着教堂穹顶的共鸣,最令人震撼的是那首Detach,高潮时刻电子合成器加上弦乐的磅礴让人仿佛以为又回到了寂寞叔最擅长的老套路,结果惊喜来了,磅礴就在高潮之处戛然而止,峰回路转,先是长笛,长笛再带入了提琴的独奏,然后是管风琴的加入,最后是整个乐团的带入,我闭着眼聆听却看到了熠熠生辉,看到了影片中壮观的名为Gargantua的超级黑洞,beoyond compare。我听到的是Phillip Glass的极简主义,是巴赫,维瓦尔第,理查.施特劳斯的众神合体。
电影的感受终究是个人的,通感通的是阅历和兴趣,很多时候看电影后没有什么感受,不是你的理解力问题,也不是导演叙事语言的问题,而是你缺乏了某些重要经历。当你在某一天具备了,再回头看,会豁然通感。
最后,这文章献给我父亲。
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 |
美到无与伦比的Gargantua黑洞和他的吸积盘王冠 |
业界朋友提醒昆汀的Hateful eight也要拍70mm胶片了,所以庆幸这不是最后一部70mm胶片,胶片时代还在延续,特此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