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中国艺术史苏立文
读完这本书的那个周末,举家去国博复习,遇到冬天第一场雨。
汉彩绘浮雕,国博印象最深,然后是战国玉小马。
苏立文对中国画的评述,太浪漫,那天晚上做了一个绚丽的梦,虽然已经忘记内容。
我曾经引用沈括《梦溪笔谈》明确解释中国绘画多点透视背后的态度,这种方法使我们得以探索自然,山谷之中,每一处都有鲜活之美的发现。我们不能够惊鸿一瞥地观看这样的全景山水。事实上,画家也不希望我们这样,我们也许需要数天或数周才能走完画卷展示的田园风光的路径,因此,通过一点一点地展开画面,画家将时间的因素融入了空间之中,形成了四维统一。这是西方艺术在现代之前从未尝试过的。最为接近的西方例子不是绘画,而是音乐。在音乐里,主题沿着时间轴铺陈和发展。当我们一步一步展开全景式山水时,我们可以悠然地从右侧过渡到左侧,而不像现代博物馆中所展示的那样彻底摊开,这样我们发现自己被不知不觉地带入场景之中。画家邀请我们随他沿着弯弯曲曲的小径前行,在岸边等待渡船,穿过村落,也许当我们走入小山之后,村落消失在视野之中,这时我们发现已置身于桥上,抬头仰望瀑布。我们继续沿山谷前行,发现一座庙宇的飞檐已出现于树巅之上,于是在禅院中休息,一边摇扇,一边与僧人品茶。在画卷的最后画家会将我们带到岸边,看着水面以及出现于薄雾之上的远山之巅。在此之上,无穷无尽的空间得以伸展开去,将我们带到遥远的地平线上。或者画家会在长卷结束部分在近景布置树木密集的岩石,将我们再次带回凡世之中。只有通过多点透视法,才可以使我们沿着小径在每一个转折之处都获得一个全新的视野,也使这样的虚拟旅行得以实现。事实上,只有中国山水画令我们的心灵遨游于方寸之间,我们才能真正欣赏中国山水画杰作。”
与这本同时读的有吕思勉中国通史(k)和高居翰诗之旅。
汉彩绘浮雕,国博印象最深,然后是战国玉小马。
苏立文对中国画的评述,太浪漫,那天晚上做了一个绚丽的梦,虽然已经忘记内容。
我曾经引用沈括《梦溪笔谈》明确解释中国绘画多点透视背后的态度,这种方法使我们得以探索自然,山谷之中,每一处都有鲜活之美的发现。我们不能够惊鸿一瞥地观看这样的全景山水。事实上,画家也不希望我们这样,我们也许需要数天或数周才能走完画卷展示的田园风光的路径,因此,通过一点一点地展开画面,画家将时间的因素融入了空间之中,形成了四维统一。这是西方艺术在现代之前从未尝试过的。最为接近的西方例子不是绘画,而是音乐。在音乐里,主题沿着时间轴铺陈和发展。当我们一步一步展开全景式山水时,我们可以悠然地从右侧过渡到左侧,而不像现代博物馆中所展示的那样彻底摊开,这样我们发现自己被不知不觉地带入场景之中。画家邀请我们随他沿着弯弯曲曲的小径前行,在岸边等待渡船,穿过村落,也许当我们走入小山之后,村落消失在视野之中,这时我们发现已置身于桥上,抬头仰望瀑布。我们继续沿山谷前行,发现一座庙宇的飞檐已出现于树巅之上,于是在禅院中休息,一边摇扇,一边与僧人品茶。在画卷的最后画家会将我们带到岸边,看着水面以及出现于薄雾之上的远山之巅。在此之上,无穷无尽的空间得以伸展开去,将我们带到遥远的地平线上。或者画家会在长卷结束部分在近景布置树木密集的岩石,将我们再次带回凡世之中。只有通过多点透视法,才可以使我们沿着小径在每一个转折之处都获得一个全新的视野,也使这样的虚拟旅行得以实现。事实上,只有中国山水画令我们的心灵遨游于方寸之间,我们才能真正欣赏中国山水画杰作。”
与这本同时读的有吕思勉中国通史(k)和高居翰诗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