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ETH) 就读经验分享
数年前从欧洲某大学荣誉学位毕业来ETH读Master,感觉过程是整个人的蜕变。其中的喜悦、其中的酸楚,都随着苏黎世温婉而阴郁的气候散漫开来……
一、上课。
欧洲理工大学教育制度是3+2(很多年前是5年为一个整体发研究生/工程师文凭。后来改革后向英美制度靠拢,把5年的学制分成3+2。笔者在意国念的3,转去ETH念的2 。)
大一基本都是德语授课,大二开始陆续有英语的课。研究生(ME EE CS)大部分是英语授课。
教授都是业界大牛,讲课起来也是十分紧凑。要不是高中在某周总理关怀过的语言类学校进修过,一上来真不适应呢。
课程难度!不用说,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没有最变态只有更变态。
很多科目每周必须提交一份家庭作业(作业全部交齐并保证一定正确率才准许考试)。
这个作业的难度怎么定义呢? 笔者高中在国内耍了耍小聪明,拿了全国物理竞赛省一等奖,琢磨出了不少理科学习的奇淫技巧。在思维程度上已经自感不虚。来到这里写作业时发现,我的天,如果想100%完成这里家庭作业,需求的思维技巧不输于省一的高度……各种需要顿悟(搞过数理竞赛的自然懂)的知识点……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家庭作业只要求60%正确率即可拿到期末考试资格。
好处是,如果你通晓了这些奇奇怪怪作业的解题思路,基本上你对知识点的把握已经是融会贯通了。所以每次作业答案发下来,我都会很兴奋地观摩出题者的思路,饶有兴致地复盘。颇有琢磨竞赛题的感觉。
上课期间基本上就是赶各个科目作业的deadline……
二、考试。
与作业一样,没有最变态只有更变态。
难度上,略比作业简单(这考试要是和家庭作业一样难度,真就得全部阵亡了)。
时间上,十分紧凑。感觉和高考一样,就是考察你的熟练程度。这里不禁感叹,德语系国家的大学制度对熟练度的要求真不输国内的高中。学生们的基本数学能力都非常变态(无意黑米国学生,但的确由于去米国念书的国人比较多,带给国内一种印象,外国学生的数学能力很烂[有必要解释一下,由于米国奉行精英教育,在MIT Caltech等学校里面混的学生的数学能力也都是神级别的……]。 我想说至少德语区除外……),解微积分/矩阵运算手到擒来,不给用计算器。形式上,除了上文提到的笔试,还有一种口试,多见于研究生课程。 教授与你谈笑风生半小时,一本厚厚的教科书随机考你对数个知识点的理解……你必须对答如流应对自如……这取决于平时你有没有把这本教科书当游戏攻略一样反复查阅……
分数上,很变态。因为这里本科的学制是末位淘汰制(大一、大二每年淘汰50%),所以很多考试的均分是及格分…… 拿到满分的感觉,和关二爷在万马从中取上将首级的feelings一样……
一个鲜明的例子是,某次考试,考state estimation。2小时做4题,各种复杂数学运算各种坑蒙拐骗的陷阱。 笔者拼尽全力考到虚脱,答了4题里面的3题,答对了2题半的样子。心想我去要挂科了。分数一出来,满分…… 查卷子日环顾四周,众兄弟有很多只完成了一题多一点……
挂科也经历过,挂2次就不给继续考了。每次挂科,心中就想,当年Einstein也挂科于此,顿时鸭梨小很多有没有。
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不言而喻了。这种靠谱的学风,犹如瑞士人靠谱的民族性格一样,深深地印在了ETH的每个角落。
三、研究。
如上文所述,ETH是一个学术氛围很浓的学校。历史上出过爱因斯坦、泡利、柯劳修斯等等大神。
瑞士人严谨的性格深深地刻在这个学校里面。学术剽窃有着最严厉的处罚。(小到一次家庭作业,大到各个论文,都要签署同意ETH引用协议的承诺。)
这所学校也是一所不差钱的学校,瑞士(800万人口)政府花下血本投入。每年的经费高达15亿法郎(105亿人民币),各个部门有条件购买最好的仪器,聘用最牛的教授。
在今年,学校修改了近20年前的学校宪章,把办学宗旨从“为瑞士培养理工人才以及提供科技支持” 转变为“为全球的创新提供最前沿的研究”。继而继续发展其国际化的道路。
在ETH做研究,自己的自由度是很高的。导师给方向,其他都靠自己了。各种资源都在那里,你需要的就是心无旁骛地搞出最优秀的成果。因为不差钱,你可以搞一些有趣的“玩具”,从中发现很多规律。
四、自然风光
瑞士的风光过于美好。第一次坐飞机来面试,到达瑞士上空的时候是一个晴朗的上午,在窗口看下去一切很清晰,湖就像是蓝宝石嵌在地面上。。。当时第一次看到的是洛桑湖(当地人也叫莱芒湖),ETHZ主校区旁边的是苏黎世湖,这两个是瑞士最大的两个湖。ETHZ几乎位于苏黎世的市中心,离苏黎世主火车站以及世界闻名的购物大街—班霍夫大街不到一公里。从主校区不到一公里就是利玛窦河在苏黎世湖的入湖口,这里是游客必到,以及附近居民休闲的好地方。
五、学术氛围
ETHZ最吸引我的是学术氛围。第一次来这里面试的时候,老板邀请一起去听个UCB大牛教授关于Spark的讲座,讲座过程中几乎所有相关教授都到场,教授们无论老幼都挤在前两排,整个过程中教授们几乎都在认真做着笔记。
这里的每个教授都是各个领域的大大牛,跟他们讨论的过程真是赏心悦目。不过越是大牛教授,越是忙得很,跟他想要好好讨论,一定要预约,不然你路上或是吃饭碰到他的时候他几乎总是被各种事情缠身。比如目前我每次偶遇某大牛,在跟他搭话时候,他的第一句总是笑着说 “I have only a few minutes...”。
还有一点是这里每个组都会有专门的秘书来处理组内跟学术无关的事务,比如paperwork,party安排。只要是组内的跟学术无关的,都可以找秘书来处理。这样就把那些跟学术无关的事务分离出来,让教授和学生最大程度心无旁骛的做学术。
六、PhD待遇
这里的PhD待遇堪比国内的讲师甚至副教授级别。学校尽一切努力为你提供所有资源来让你做学术。暂且不说工资待遇,每个PhD都有自己的办公室,一般是两人共享一个大的办公室,postdoc也有一个人用一间大办公室。如果是那种相对小号的办公室,是一个PhD独占的。办公室有多大? 很大!一般的标配是除了个人的大办公桌,还有其他会客的桌椅,有用于演算的白板等等。瑞士的两所理工学校(ETHZ和EPFL)都努力为PhD们提供着顶级的工作环境,坐在EPFLCS系PhD们的办公室里,还能直接看到阿尔卑斯山的风光。PhD虽然一半算是工作,但是有极大的自由,老板给你课题后,你可以自由调动各种资源来进行研究。
七、教育免费
关于瑞士理工学校(ETHZ, EPFL)的教育,有一点非常值得说,就是教育几乎全部免学费,对国际学生也不例外。这一点很多瑞士以外的人都不知道,甚至前几天我跟一个美国教授说起,他也不知道。 所以在ETHZ读master 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教育质量上都是十分划算的,你只需要负担这里的生活费用即可。而且master教育一般规定有实习要求,而实习工资一般很高,如果你再能拿个小奖,基本就能cover掉master期间的花销。虽然苏黎世消费很高,但是这跟美国昂贵的学费+生活费比较起来,还是划算很多。
一、上课。
欧洲理工大学教育制度是3+2(很多年前是5年为一个整体发研究生/工程师文凭。后来改革后向英美制度靠拢,把5年的学制分成3+2。笔者在意国念的3,转去ETH念的2 。)
大一基本都是德语授课,大二开始陆续有英语的课。研究生(ME EE CS)大部分是英语授课。
教授都是业界大牛,讲课起来也是十分紧凑。要不是高中在某周总理关怀过的语言类学校进修过,一上来真不适应呢。
课程难度!不用说,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没有最变态只有更变态。
很多科目每周必须提交一份家庭作业(作业全部交齐并保证一定正确率才准许考试)。
这个作业的难度怎么定义呢? 笔者高中在国内耍了耍小聪明,拿了全国物理竞赛省一等奖,琢磨出了不少理科学习的奇淫技巧。在思维程度上已经自感不虚。来到这里写作业时发现,我的天,如果想100%完成这里家庭作业,需求的思维技巧不输于省一的高度……各种需要顿悟(搞过数理竞赛的自然懂)的知识点……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家庭作业只要求60%正确率即可拿到期末考试资格。
好处是,如果你通晓了这些奇奇怪怪作业的解题思路,基本上你对知识点的把握已经是融会贯通了。所以每次作业答案发下来,我都会很兴奋地观摩出题者的思路,饶有兴致地复盘。颇有琢磨竞赛题的感觉。
上课期间基本上就是赶各个科目作业的deadline……
二、考试。
与作业一样,没有最变态只有更变态。
难度上,略比作业简单(这考试要是和家庭作业一样难度,真就得全部阵亡了)。
时间上,十分紧凑。感觉和高考一样,就是考察你的熟练程度。这里不禁感叹,德语系国家的大学制度对熟练度的要求真不输国内的高中。学生们的基本数学能力都非常变态(无意黑米国学生,但的确由于去米国念书的国人比较多,带给国内一种印象,外国学生的数学能力很烂[有必要解释一下,由于米国奉行精英教育,在MIT Caltech等学校里面混的学生的数学能力也都是神级别的……]。 我想说至少德语区除外……),解微积分/矩阵运算手到擒来,不给用计算器。形式上,除了上文提到的笔试,还有一种口试,多见于研究生课程。 教授与你谈笑风生半小时,一本厚厚的教科书随机考你对数个知识点的理解……你必须对答如流应对自如……这取决于平时你有没有把这本教科书当游戏攻略一样反复查阅……
分数上,很变态。因为这里本科的学制是末位淘汰制(大一、大二每年淘汰50%),所以很多考试的均分是及格分…… 拿到满分的感觉,和关二爷在万马从中取上将首级的feelings一样……
一个鲜明的例子是,某次考试,考state estimation。2小时做4题,各种复杂数学运算各种坑蒙拐骗的陷阱。 笔者拼尽全力考到虚脱,答了4题里面的3题,答对了2题半的样子。心想我去要挂科了。分数一出来,满分…… 查卷子日环顾四周,众兄弟有很多只完成了一题多一点……
挂科也经历过,挂2次就不给继续考了。每次挂科,心中就想,当年Einstein也挂科于此,顿时鸭梨小很多有没有。
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不言而喻了。这种靠谱的学风,犹如瑞士人靠谱的民族性格一样,深深地印在了ETH的每个角落。
三、研究。
如上文所述,ETH是一个学术氛围很浓的学校。历史上出过爱因斯坦、泡利、柯劳修斯等等大神。
瑞士人严谨的性格深深地刻在这个学校里面。学术剽窃有着最严厉的处罚。(小到一次家庭作业,大到各个论文,都要签署同意ETH引用协议的承诺。)
这所学校也是一所不差钱的学校,瑞士(800万人口)政府花下血本投入。每年的经费高达15亿法郎(105亿人民币),各个部门有条件购买最好的仪器,聘用最牛的教授。
在今年,学校修改了近20年前的学校宪章,把办学宗旨从“为瑞士培养理工人才以及提供科技支持” 转变为“为全球的创新提供最前沿的研究”。继而继续发展其国际化的道路。
在ETH做研究,自己的自由度是很高的。导师给方向,其他都靠自己了。各种资源都在那里,你需要的就是心无旁骛地搞出最优秀的成果。因为不差钱,你可以搞一些有趣的“玩具”,从中发现很多规律。
四、自然风光
瑞士的风光过于美好。第一次坐飞机来面试,到达瑞士上空的时候是一个晴朗的上午,在窗口看下去一切很清晰,湖就像是蓝宝石嵌在地面上。。。当时第一次看到的是洛桑湖(当地人也叫莱芒湖),ETHZ主校区旁边的是苏黎世湖,这两个是瑞士最大的两个湖。ETHZ几乎位于苏黎世的市中心,离苏黎世主火车站以及世界闻名的购物大街—班霍夫大街不到一公里。从主校区不到一公里就是利玛窦河在苏黎世湖的入湖口,这里是游客必到,以及附近居民休闲的好地方。
五、学术氛围
ETHZ最吸引我的是学术氛围。第一次来这里面试的时候,老板邀请一起去听个UCB大牛教授关于Spark的讲座,讲座过程中几乎所有相关教授都到场,教授们无论老幼都挤在前两排,整个过程中教授们几乎都在认真做着笔记。
这里的每个教授都是各个领域的大大牛,跟他们讨论的过程真是赏心悦目。不过越是大牛教授,越是忙得很,跟他想要好好讨论,一定要预约,不然你路上或是吃饭碰到他的时候他几乎总是被各种事情缠身。比如目前我每次偶遇某大牛,在跟他搭话时候,他的第一句总是笑着说 “I have only a few minutes...”。
还有一点是这里每个组都会有专门的秘书来处理组内跟学术无关的事务,比如paperwork,party安排。只要是组内的跟学术无关的,都可以找秘书来处理。这样就把那些跟学术无关的事务分离出来,让教授和学生最大程度心无旁骛的做学术。
六、PhD待遇
这里的PhD待遇堪比国内的讲师甚至副教授级别。学校尽一切努力为你提供所有资源来让你做学术。暂且不说工资待遇,每个PhD都有自己的办公室,一般是两人共享一个大的办公室,postdoc也有一个人用一间大办公室。如果是那种相对小号的办公室,是一个PhD独占的。办公室有多大? 很大!一般的标配是除了个人的大办公桌,还有其他会客的桌椅,有用于演算的白板等等。瑞士的两所理工学校(ETHZ和EPFL)都努力为PhD们提供着顶级的工作环境,坐在EPFLCS系PhD们的办公室里,还能直接看到阿尔卑斯山的风光。PhD虽然一半算是工作,但是有极大的自由,老板给你课题后,你可以自由调动各种资源来进行研究。
七、教育免费
关于瑞士理工学校(ETHZ, EPFL)的教育,有一点非常值得说,就是教育几乎全部免学费,对国际学生也不例外。这一点很多瑞士以外的人都不知道,甚至前几天我跟一个美国教授说起,他也不知道。 所以在ETHZ读master 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教育质量上都是十分划算的,你只需要负担这里的生活费用即可。而且master教育一般规定有实习要求,而实习工资一般很高,如果你再能拿个小奖,基本就能cover掉master期间的花销。虽然苏黎世消费很高,但是这跟美国昂贵的学费+生活费比较起来,还是划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