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穿越>中的生命意志
如果想在周末陪着老婆孩子去电影院放松一下,在高科技电影所营造的摄人特效中让自己暂时忘记一下这个乏味的日常世界,同时增加一些科学知识,比如理论物理学,《星际穿越》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看了这部电影,当有人提到虫洞、黑洞、引力波、引力时间膨胀、奇点、四维空间这些古怪的科学概念,不会茫然不知所云,好歹脑子里能浮现出一些画面,比如说虫洞,不就是一个发亮的大水泡吗?
当然,一部卖座的电影除了普及科学知识之外,还得能够打动普通人的情感和引起他们的共鸣才行。《星际超越》自然也不缺乏这方面的要素:地球面临生态危机;库珀肩负着拯救人类的重大使命,却无时无刻不想着尽一切可能回到地球与女儿团聚;布兰德教授在认为拯救现存的人类已经无望的情况下,独自承受保守秘密的巨大压力并寄望于将人类的受精卵送到别的星球上继续繁衍;艾米丽娅作为一名科学家和宇航员,认为“爱”的力量可以帮助她做出谁提供的数据更可靠的判断……巨大的危机和几乎无望解决的冲突,是让电影扣人心弦从而创造票房的神器。而或许最能让更有文艺情怀的人们动情的是电影中被反复吟诵的短命的威尔士诗人迪兰•托马斯一首在西方据说堪称家喻户晓的诗“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温柔的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温柔的夜,垂老者仍应燃烧,对着将逝的白昼咆哮。咆哮,咆哮,纵使日光渐消。”
这首狂暴得几乎不近情理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正是这首诗当中凭借强烈的节奏和韵律以及象芥末一样富于刺激性的措词“咆哮(rage)”所传达出来的那种毫不妥协,近于绝望的生之意志:生命如此美好,死亡如此丑陋可憎,要不惜一切代价与死亡做斗争,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生之希望,不管这希望多么渺茫。这种生之意志,可以是维护整个人类的生存与繁衍的生之意志,如布兰德教授在给几位宇航员们壮行时所吟诵的,同时也隐喻了他为自己的决定的辩护,也可以是维护自己个人的生存,哪怕是以他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生之意志,如曼恩博士在撞破库珀宇航服的面罩,以让他窒息而死之时对这首诗的吟诵,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不管是哪一种,如此强烈的生之意志都极富穿透力。
然而,这种生之意志,细究之下,其实带有浓重的青春期荷尔蒙分泌过剩的色彩。写这首诗的作者本人,即可以说是在心智上始终停留在青春期,并且在成年后始终绝望地想要挽留住青春期特有的激情和快感,并因而将自己的性命过早地断送掉的典型例子。按照英文维基百科上对迪兰•托马斯的介绍,这个家伙从小就被他的母亲溺爱,喜欢被娇宠,也养成了喜欢引起关注和他人同情的性格。他的确很早就显现出对于语言不同寻常的把握力:19岁的时候就写出了早早让他成名的诗:“死亡也无法掌控(And 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他最喜欢的主题就是生和死。或许这种对于死的不同寻常的敏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内心的不安全感,而他在短短的三十九岁的人生当中始终没有能够摆脱这种不安全感。他的酗酒让他在去世之前几年为他赢得了“放纵的,醉醺醺的,绝望的迪兰”的名声。他和自己二十多岁即开始与之在一起的一位爱尔兰舞蹈演员的婚姻倒是持续到他死,但他的妻子同样是个瘾君子。酗酒、婚外情和始终没有真正改善的经济状况让他们的关系很少稳定的时候。他妻子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我们的关系只与酒有关,与爱无关。我们两个人真正的爱,和唯一的爱,就是喝酒。酒吧就是我们的圣坛。”在迪兰去世前六天,他声称自己喝了18杯威士忌。之后不久他因为酒精中毒被送往医院,再也没有出来。
可以想见,他的诗里所呈现出来的强烈的生之意志,也正是对于生之欲望和快感的意志,而死亡是可憎的,因为它被认为完全否定了这种生的欲望和快感。迪兰如此厌恶死亡,以至于37岁的他在面对自己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父亲时,他希望父亲也不要温顺地接受这样的结局,“用你狂暴的泪水诅咒我,祝福我,不要温顺地走进那温柔的夜;咆哮,咆哮,纵使日光渐消。”
只是很可惜,这种生的意志也许动人,却是全然消耗性的,既无法帮助我们在生和死之间达成和解,也无法帮助我们在人和人之间达成和解,以及在人和自然之间达成和解。《星际穿越》开头显示地球的生态不断恶化,不再适于作物生长,以至于人类面临灭绝的威胁,而科学家们不得不考虑在外太空寻找新的人类居住地,这显然正是人类错把“生”片面地理解为“欲望的满足”,从而没有分寸地消耗和掠夺地球的结果。而当地球生态恶化危及人类生存的时候,怀有强烈的“生之意志”,愿为人类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置生死,乃至个人名誉于度外的科学家们想的却是往外太空移民,而不是反思人类的行为模式,尽最大可能改善和恢复地球的生态环境,拯救自己的家园。
这种“生之意志”其实是基于对生命的十分狭隘的理解。也正是因此,这种“生之意志”既可以成为布兰德教授独自对人类的命运作出决定以“延续”人类种族的理由,也可以成为曼恩博士试图杀死库珀以隐盖自己编造假信息之罪行的根据。可以说,人类以“生之意志”为名的所有努力,不论是个体的努力,还是集体的努力,如果仅仅建立在这种对“生”的理解的基础上,则它所带来的冲突是无休止的,也完全无法彰显人类生命的真正意义和尊严。
真正值得追求,并且给人的生命以尊严和意义的“生之意志”,只能是一种“成长的意志”,而不是单纯追求肉身之满足、存在与延续的意志。“成长的意志”即是“爱的意志”。爱的意志并不仅仅追求物质意义上的存在与延续,而是与他人:与自己的子女、亲人、不相关的人,乃至于整个外在于自己的世界的联结与融合。只有凭借爱的意志,人才有可能突破青春期荷尔蒙的限制,获得对生与死,对欲望与快感的意义的更为透彻的理解,从而有可能与自己达成和解,与他人达成和解,与人所生存的环境达成和解,与地球达成和解。当然,这部电影的另一个主题其实也正是爱。艾米丽娅把爱看成是宇宙中的另一个维度,相信爱能帮助她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而库珀也正是因为对女儿的深爱才终于将他冒死进入黑洞获得的数据传送给他的女儿,让人类获救。爱是不是一个维度我不知道。但我的确相信爱是值得理论物理学家们去研究的一种力量,就象万有引力一样。
当然,一部卖座的电影除了普及科学知识之外,还得能够打动普通人的情感和引起他们的共鸣才行。《星际超越》自然也不缺乏这方面的要素:地球面临生态危机;库珀肩负着拯救人类的重大使命,却无时无刻不想着尽一切可能回到地球与女儿团聚;布兰德教授在认为拯救现存的人类已经无望的情况下,独自承受保守秘密的巨大压力并寄望于将人类的受精卵送到别的星球上继续繁衍;艾米丽娅作为一名科学家和宇航员,认为“爱”的力量可以帮助她做出谁提供的数据更可靠的判断……巨大的危机和几乎无望解决的冲突,是让电影扣人心弦从而创造票房的神器。而或许最能让更有文艺情怀的人们动情的是电影中被反复吟诵的短命的威尔士诗人迪兰•托马斯一首在西方据说堪称家喻户晓的诗“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温柔的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温柔的夜,垂老者仍应燃烧,对着将逝的白昼咆哮。咆哮,咆哮,纵使日光渐消。”
这首狂暴得几乎不近情理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正是这首诗当中凭借强烈的节奏和韵律以及象芥末一样富于刺激性的措词“咆哮(rage)”所传达出来的那种毫不妥协,近于绝望的生之意志:生命如此美好,死亡如此丑陋可憎,要不惜一切代价与死亡做斗争,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生之希望,不管这希望多么渺茫。这种生之意志,可以是维护整个人类的生存与繁衍的生之意志,如布兰德教授在给几位宇航员们壮行时所吟诵的,同时也隐喻了他为自己的决定的辩护,也可以是维护自己个人的生存,哪怕是以他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生之意志,如曼恩博士在撞破库珀宇航服的面罩,以让他窒息而死之时对这首诗的吟诵,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不管是哪一种,如此强烈的生之意志都极富穿透力。
然而,这种生之意志,细究之下,其实带有浓重的青春期荷尔蒙分泌过剩的色彩。写这首诗的作者本人,即可以说是在心智上始终停留在青春期,并且在成年后始终绝望地想要挽留住青春期特有的激情和快感,并因而将自己的性命过早地断送掉的典型例子。按照英文维基百科上对迪兰•托马斯的介绍,这个家伙从小就被他的母亲溺爱,喜欢被娇宠,也养成了喜欢引起关注和他人同情的性格。他的确很早就显现出对于语言不同寻常的把握力:19岁的时候就写出了早早让他成名的诗:“死亡也无法掌控(And 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他最喜欢的主题就是生和死。或许这种对于死的不同寻常的敏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内心的不安全感,而他在短短的三十九岁的人生当中始终没有能够摆脱这种不安全感。他的酗酒让他在去世之前几年为他赢得了“放纵的,醉醺醺的,绝望的迪兰”的名声。他和自己二十多岁即开始与之在一起的一位爱尔兰舞蹈演员的婚姻倒是持续到他死,但他的妻子同样是个瘾君子。酗酒、婚外情和始终没有真正改善的经济状况让他们的关系很少稳定的时候。他妻子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我们的关系只与酒有关,与爱无关。我们两个人真正的爱,和唯一的爱,就是喝酒。酒吧就是我们的圣坛。”在迪兰去世前六天,他声称自己喝了18杯威士忌。之后不久他因为酒精中毒被送往医院,再也没有出来。
可以想见,他的诗里所呈现出来的强烈的生之意志,也正是对于生之欲望和快感的意志,而死亡是可憎的,因为它被认为完全否定了这种生的欲望和快感。迪兰如此厌恶死亡,以至于37岁的他在面对自己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父亲时,他希望父亲也不要温顺地接受这样的结局,“用你狂暴的泪水诅咒我,祝福我,不要温顺地走进那温柔的夜;咆哮,咆哮,纵使日光渐消。”
只是很可惜,这种生的意志也许动人,却是全然消耗性的,既无法帮助我们在生和死之间达成和解,也无法帮助我们在人和人之间达成和解,以及在人和自然之间达成和解。《星际穿越》开头显示地球的生态不断恶化,不再适于作物生长,以至于人类面临灭绝的威胁,而科学家们不得不考虑在外太空寻找新的人类居住地,这显然正是人类错把“生”片面地理解为“欲望的满足”,从而没有分寸地消耗和掠夺地球的结果。而当地球生态恶化危及人类生存的时候,怀有强烈的“生之意志”,愿为人类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置生死,乃至个人名誉于度外的科学家们想的却是往外太空移民,而不是反思人类的行为模式,尽最大可能改善和恢复地球的生态环境,拯救自己的家园。
这种“生之意志”其实是基于对生命的十分狭隘的理解。也正是因此,这种“生之意志”既可以成为布兰德教授独自对人类的命运作出决定以“延续”人类种族的理由,也可以成为曼恩博士试图杀死库珀以隐盖自己编造假信息之罪行的根据。可以说,人类以“生之意志”为名的所有努力,不论是个体的努力,还是集体的努力,如果仅仅建立在这种对“生”的理解的基础上,则它所带来的冲突是无休止的,也完全无法彰显人类生命的真正意义和尊严。
真正值得追求,并且给人的生命以尊严和意义的“生之意志”,只能是一种“成长的意志”,而不是单纯追求肉身之满足、存在与延续的意志。“成长的意志”即是“爱的意志”。爱的意志并不仅仅追求物质意义上的存在与延续,而是与他人:与自己的子女、亲人、不相关的人,乃至于整个外在于自己的世界的联结与融合。只有凭借爱的意志,人才有可能突破青春期荷尔蒙的限制,获得对生与死,对欲望与快感的意义的更为透彻的理解,从而有可能与自己达成和解,与他人达成和解,与人所生存的环境达成和解,与地球达成和解。当然,这部电影的另一个主题其实也正是爱。艾米丽娅把爱看成是宇宙中的另一个维度,相信爱能帮助她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而库珀也正是因为对女儿的深爱才终于将他冒死进入黑洞获得的数据传送给他的女儿,让人类获救。爱是不是一个维度我不知道。但我的确相信爱是值得理论物理学家们去研究的一种力量,就象万有引力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