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怀念袁培文先生
晚间从老师的微信得知,袁培文先生走了。有点不信,在电脑前,百度了下,没有新闻,有点不知所措。有些事情,你不确定,可心里知道那是真的,又不愿意相信。
给儿子讲故事后说,袁老师走了。儿子追问,去哪里了?霎那间鼻子酸了一下。回答说去世了,儿子半响没出声,幽幽地说,我还没见过袁老师的。我说,是的,很遗憾,不过爸爸也只见过两次。儿子带些哭音说,那爸爸你有他的照片吗?我想了想,的确合影过一次,说有。然后儿子睡了,我却辗转反侧,眼前都是袁先生的影像。
第一次见到袁先生,是在二〇一三年十月份,浦东的国际乐器展。
因为孩子的小提琴老师,是袁先生的学生。此前关于袁先生的了解,都是由课余和老师的闲谈而来。或是说起CD的版本,抑或寻找某一段演奏视频,有时老师自己也会聊及从袁先生学琴的趣事,年界花甲,每每说到这个话题,眼中都会透出清澈。说来惭愧,孩子学琴之前,对古典音乐只是景仰,此时才慢慢接触起来。正是狼吞虎咽的时候,不管是对音乐还是典故。所以虽未谋面,名已贯耳。
十月份,老师提及陪袁先生一起去逛乐器展,意外的惊喜。在展厅外第一次见到袁先生,精神很好,微胖,沿帽下仍露出花白的头发。带一副老式的眼镜。米色夹克衫,斜挎包,走路慢而稳。没有太多的寒暄,一直说着小提琴的事情,突然想起《陈丹青音乐笔记》中他描写好友:多年后我们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相遇了,他也不感慨,不叙旧,一见面还是谈画,好像昨天刚见过。
于是去参观,在每个展台前都驻足,轻声细语的问好,然后试试琴,聊几句。试琴前,先摘下帽子,稍躬身取下斜挎包,戴上帽子,整理好衣服。展商递上琴和弓,然后音乐流淌而出,观众随之而来,间或打听是哪位先生,然后举起相机拍照。一曲完毕,绅士的外籍展商微笑,点头致意,又拿出另一把古琴,示意先生,于是再试。闭上眼睛,已经不是八旬的老翁在面前了。
午间想去买些东西吃,均告售罄,只好胡乱找了些关东煮回来。老师在和先生说以前学琴的事情,因先生到老师父亲处就医,也是音乐的发烧友。所在的二医大,一直有音乐的传统,很多医师都挚爱小提琴。年轻的先生收下学生,开始一段五十年的师生情谊。奉师恭敬,答话必然躬身,拥挤在前引路,人少在后跟随,先生试琴,老师必在旁接下帽、包。几次想代劳,不允。
午后袁先生说有一个学生,约一起参观,老师介绍是刚从国外学成归来。自告奋勇去约定地方等,让二老可以坐着休息一会儿,一上午站立试琴,脚板有点疼的。先生说不好,学生没有见过我,怕错过找不到会着急。我说有电话联系,先生坚持不要,说已经约定时间地点,在开车不要影响她。于是提前十五分钟,站到约定地点。老师站在旁侧,说,袁先生一直是这样的,从年少到现在,对学生对朋友。
见到约的学生后,老师和我先行告退。第二日老师和我说,袁先生和学生又参观了一下午,晚间八点多才回到家。老师又笑又叹说,精神头好瓦?
今年再次见到袁先生,又是参观一年一度的乐器展。老师问我,能不能去到先生家去接一下,说年岁不饶人,精神不如去年。当日请假,提前车到先生所在的小区对面停好,电话,看到先生已经颤巍巍往外走。穿过马路扶进车内,时间还早,于是闲聊。恰好儿子再拉《沃尔法特》,袁先生主编。把教材带了请先生签名,很开心地问,这本很好了,你还买得到啊!又说,真是抱歉,现在手有些抖了,写字不好看。又说,手抖了,摁弦的左手还能控制,右手拉琴,快弓问题不大,慢弓就不太满意。
等老师到,车上高架,聊及央视的小提琴比赛。先生摇头,评委过于屈从电视转播了,很多评语都是为了观众,不在点子上。又说,他们也没办法。
琴展遇到先生的两个女学生,都已学成,一位在展商处帮忙,另一位陪同先生参观。毕恭毕敬,挎着先生的臂弯,如父女般。如往年一般矍铄地试琴,只是在展商处,需要时常坐下歇息。脱帽,摘下挎包都稍显吃力。
先生说你们辛苦了,等下都不要走,要请吃饭。坚辞不允,到展厅外近处只有一个咖啡厅。致歉说,真是不要意思,吃得蹩脚了。饭后女学生先告辞,我取车送先生和老师。不断的致谢,说耽误你工作了。
老师在半路先下车,重新上高架有些堵车,和先生闲聊,问及学琴的往事。说起当年幼年就随两位犹太籍老师学习,后来又跟随国内小提琴的奠基者谭抒真教授。先生感慨,谭教授有纪录片,名字就是绅士,那个做派真是绅士啊,教琴,没有琴,就自己做,是真的自己做,从一块板开始做。建国后,公派留学,先生独自一人在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七年,时光荏苒,临毕业需有一场公开音乐会,两个小时,一年准备。下来人就瘫了,先生说,可是躺在床上却睡不着,睁眼看晨曦泛起。
都是心潮澎湃的事情,先生却轻声,细语,慢条斯理。这样的风骨,我同意陈丹青先生说的:当世不会再有了。
和先生说,陪儿子学琴,经常听老师提起您的事情,孩子每次都很神往。这次上学,下次展览,我带着,陪您一起参观。先生笑了,说好。又嘱咐,孩子还小,练琴学习不要逼得太过,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说记住了。
只是,不再有机会了。
不过,我还留着先生的签名,先生的照片。愿在天国安好!
此篇已被期刊采用,转载请联系我,谢谢!
联系:daniel.gu@gmail.com
给儿子讲故事后说,袁老师走了。儿子追问,去哪里了?霎那间鼻子酸了一下。回答说去世了,儿子半响没出声,幽幽地说,我还没见过袁老师的。我说,是的,很遗憾,不过爸爸也只见过两次。儿子带些哭音说,那爸爸你有他的照片吗?我想了想,的确合影过一次,说有。然后儿子睡了,我却辗转反侧,眼前都是袁先生的影像。
第一次见到袁先生,是在二〇一三年十月份,浦东的国际乐器展。
因为孩子的小提琴老师,是袁先生的学生。此前关于袁先生的了解,都是由课余和老师的闲谈而来。或是说起CD的版本,抑或寻找某一段演奏视频,有时老师自己也会聊及从袁先生学琴的趣事,年界花甲,每每说到这个话题,眼中都会透出清澈。说来惭愧,孩子学琴之前,对古典音乐只是景仰,此时才慢慢接触起来。正是狼吞虎咽的时候,不管是对音乐还是典故。所以虽未谋面,名已贯耳。
十月份,老师提及陪袁先生一起去逛乐器展,意外的惊喜。在展厅外第一次见到袁先生,精神很好,微胖,沿帽下仍露出花白的头发。带一副老式的眼镜。米色夹克衫,斜挎包,走路慢而稳。没有太多的寒暄,一直说着小提琴的事情,突然想起《陈丹青音乐笔记》中他描写好友:多年后我们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相遇了,他也不感慨,不叙旧,一见面还是谈画,好像昨天刚见过。
于是去参观,在每个展台前都驻足,轻声细语的问好,然后试试琴,聊几句。试琴前,先摘下帽子,稍躬身取下斜挎包,戴上帽子,整理好衣服。展商递上琴和弓,然后音乐流淌而出,观众随之而来,间或打听是哪位先生,然后举起相机拍照。一曲完毕,绅士的外籍展商微笑,点头致意,又拿出另一把古琴,示意先生,于是再试。闭上眼睛,已经不是八旬的老翁在面前了。
午间想去买些东西吃,均告售罄,只好胡乱找了些关东煮回来。老师在和先生说以前学琴的事情,因先生到老师父亲处就医,也是音乐的发烧友。所在的二医大,一直有音乐的传统,很多医师都挚爱小提琴。年轻的先生收下学生,开始一段五十年的师生情谊。奉师恭敬,答话必然躬身,拥挤在前引路,人少在后跟随,先生试琴,老师必在旁接下帽、包。几次想代劳,不允。
午后袁先生说有一个学生,约一起参观,老师介绍是刚从国外学成归来。自告奋勇去约定地方等,让二老可以坐着休息一会儿,一上午站立试琴,脚板有点疼的。先生说不好,学生没有见过我,怕错过找不到会着急。我说有电话联系,先生坚持不要,说已经约定时间地点,在开车不要影响她。于是提前十五分钟,站到约定地点。老师站在旁侧,说,袁先生一直是这样的,从年少到现在,对学生对朋友。
见到约的学生后,老师和我先行告退。第二日老师和我说,袁先生和学生又参观了一下午,晚间八点多才回到家。老师又笑又叹说,精神头好瓦?
今年再次见到袁先生,又是参观一年一度的乐器展。老师问我,能不能去到先生家去接一下,说年岁不饶人,精神不如去年。当日请假,提前车到先生所在的小区对面停好,电话,看到先生已经颤巍巍往外走。穿过马路扶进车内,时间还早,于是闲聊。恰好儿子再拉《沃尔法特》,袁先生主编。把教材带了请先生签名,很开心地问,这本很好了,你还买得到啊!又说,真是抱歉,现在手有些抖了,写字不好看。又说,手抖了,摁弦的左手还能控制,右手拉琴,快弓问题不大,慢弓就不太满意。
等老师到,车上高架,聊及央视的小提琴比赛。先生摇头,评委过于屈从电视转播了,很多评语都是为了观众,不在点子上。又说,他们也没办法。
琴展遇到先生的两个女学生,都已学成,一位在展商处帮忙,另一位陪同先生参观。毕恭毕敬,挎着先生的臂弯,如父女般。如往年一般矍铄地试琴,只是在展商处,需要时常坐下歇息。脱帽,摘下挎包都稍显吃力。
先生说你们辛苦了,等下都不要走,要请吃饭。坚辞不允,到展厅外近处只有一个咖啡厅。致歉说,真是不要意思,吃得蹩脚了。饭后女学生先告辞,我取车送先生和老师。不断的致谢,说耽误你工作了。
老师在半路先下车,重新上高架有些堵车,和先生闲聊,问及学琴的往事。说起当年幼年就随两位犹太籍老师学习,后来又跟随国内小提琴的奠基者谭抒真教授。先生感慨,谭教授有纪录片,名字就是绅士,那个做派真是绅士啊,教琴,没有琴,就自己做,是真的自己做,从一块板开始做。建国后,公派留学,先生独自一人在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七年,时光荏苒,临毕业需有一场公开音乐会,两个小时,一年准备。下来人就瘫了,先生说,可是躺在床上却睡不着,睁眼看晨曦泛起。
都是心潮澎湃的事情,先生却轻声,细语,慢条斯理。这样的风骨,我同意陈丹青先生说的:当世不会再有了。
和先生说,陪儿子学琴,经常听老师提起您的事情,孩子每次都很神往。这次上学,下次展览,我带着,陪您一起参观。先生笑了,说好。又嘱咐,孩子还小,练琴学习不要逼得太过,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说记住了。
只是,不再有机会了。
不过,我还留着先生的签名,先生的照片。愿在天国安好!
此篇已被期刊采用,转载请联系我,谢谢!
联系:daniel.gu@gmail.com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