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麻将之戏说人生
剧评
《洋麻将》这出戏的难度不仅在于长达两小时的演出,只有两个演员,还在于众目睽睽下揭示了令人尴尬而避之不及的衰老问题。
濮存昕和龚丽君的组合,演绎了魏勒和芬西亚两位老人在牌桌上发展的友谊,也曝露出他们内心的苍凉和苦毒。可以作为老年问题的一个案例分析。
于是之和朱琳前辈近三十年前的表演,对比下更有本土老人的现实感。甚至使用了东北方言“卖呆儿”,玩牌术语“皮蛋(Q)”,棺材瓤子等土语,生动诙谐。朱琳从体态以及声音品质更具奶奶范儿, 于是之完全是魏勒附体,相比之下,感觉新版与人物尚存在年龄差。
剧中人玩儿的这种称为 the gin game(洋麻将)的纸牌游戏,并不复杂,但需要出牌人决定是否跟进对方的牌?以及何时抛出? 抛出什么牌?
酷爱洋麻将的魏勒竭力邀请初始身手的芬西亚,却屡屡败给后者,于是魏勒从社交消遣性的游戏,逐步演变成角逐争胜的较量,体现了对失败不服输的心态。甚至表现出疑似精神分裂前兆的幻觉、怀疑、躁狂、阴谋灵异的症状。
个人生活中,魏勒选择了事业所在的城市,与家庭分开。魏勒的妻子与他离婚,获得子女监护权,并禁止孩子与他来往。然而他所选择的事业也因为合作伙伴的排挤将他扫地出门。这个婚姻和事业皆失败的魏勒,打牌时也照样,在失败时抱怨时运以及粗口不断,咄咄逼人并且人身攻击,也暗示了他婚姻事业挫折的人格基础。
芬西亚起初不肯坦露自己的隐私。否认自己依靠救济金生活。 她家教严格,不包容劣行。渴望去长老会养老院,但无奈迫于收费太高,头晕也不愿看病,担心开销。记忆力时好时坏,今人担心老年痴呆前兆。为掩饰母子关系破裂,她谎称儿子住在丹佛。对于将行为不端的丈夫扫地出门沾沾自喜,对自己独自抚养儿子有道德优越感,对于儿子主动亲近前夫的行为认为背叛,通过把房产捐给教会来报复儿子。
这两个人坐在牌桌两端,对手具备自己离异配偶的一切被自己厌弃的特征: 男人的没风度,loser 的抱怨态度; 女人的道德优越感,专断地斩断子女与父亲的联系,通过离婚或冷战来惩罚丈夫。一副winner 的骄矜态度。
他们本是一对敌手,但在敬老院,也有同病相怜之处,即经济困窘,关系的孤立,共同嘲笑那些无法生活自理的老人,共同妒嫉那些有家人关怀的老人。
芬西亚问魏勒,为什么年轻时打牌可以叫解闷儿,现在叫解闷儿就不高兴?魏勒答:说不清楚。魏勒这个老愤青感慨:凡是老而不死都有这么一天!谁让咱们活得太长了? 两个老人的缓慢吃力的动作,以及揭露自己内心无奈的对话,可以制造观众中一种痛感的沉默。
看到他们的人生写照,我们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如何看待家庭? 如何看待财产? 如何对待处境相似的同龄人?
洋麻将只是游戏,不必那么认真,家庭不是游戏,不可那么不认真。 家人是我们需要的关系,对于基督徒,属灵家庭也是我们需要的关系。除了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我们作为家庭成员,作为教会肢体,应当如何彼此对待? 难道我们的彼此关爱也要变成付费服务吗?难道这种关爱因为长期无偿付出,缺乏资金支持,就逐渐绝迹吗?
老年人可能多年后为自己的选择感到懊悔,并收取了恶果。他们需要的不是麻将、扑克或瘾品,而是修复的关系与归属感,对神、对人、对群体的归属。我们作为他们身边的人,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爱邻舍如同自己。那么谁是我的邻舍呢? 你怜悯谁,就使谁成为邻舍。邻舍不是自己具备资格,乃是通过怜悯被赋予了资格。我们如何在今时善待那个期望将来被善待的自己呢? 耶稣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太一7:12)。
推荐:http://www.douban.com/event/22932310/
《洋麻将》这出戏的难度不仅在于长达两小时的演出,只有两个演员,还在于众目睽睽下揭示了令人尴尬而避之不及的衰老问题。
濮存昕和龚丽君的组合,演绎了魏勒和芬西亚两位老人在牌桌上发展的友谊,也曝露出他们内心的苍凉和苦毒。可以作为老年问题的一个案例分析。
于是之和朱琳前辈近三十年前的表演,对比下更有本土老人的现实感。甚至使用了东北方言“卖呆儿”,玩牌术语“皮蛋(Q)”,棺材瓤子等土语,生动诙谐。朱琳从体态以及声音品质更具奶奶范儿, 于是之完全是魏勒附体,相比之下,感觉新版与人物尚存在年龄差。
剧中人玩儿的这种称为 the gin game(洋麻将)的纸牌游戏,并不复杂,但需要出牌人决定是否跟进对方的牌?以及何时抛出? 抛出什么牌?
酷爱洋麻将的魏勒竭力邀请初始身手的芬西亚,却屡屡败给后者,于是魏勒从社交消遣性的游戏,逐步演变成角逐争胜的较量,体现了对失败不服输的心态。甚至表现出疑似精神分裂前兆的幻觉、怀疑、躁狂、阴谋灵异的症状。
个人生活中,魏勒选择了事业所在的城市,与家庭分开。魏勒的妻子与他离婚,获得子女监护权,并禁止孩子与他来往。然而他所选择的事业也因为合作伙伴的排挤将他扫地出门。这个婚姻和事业皆失败的魏勒,打牌时也照样,在失败时抱怨时运以及粗口不断,咄咄逼人并且人身攻击,也暗示了他婚姻事业挫折的人格基础。
芬西亚起初不肯坦露自己的隐私。否认自己依靠救济金生活。 她家教严格,不包容劣行。渴望去长老会养老院,但无奈迫于收费太高,头晕也不愿看病,担心开销。记忆力时好时坏,今人担心老年痴呆前兆。为掩饰母子关系破裂,她谎称儿子住在丹佛。对于将行为不端的丈夫扫地出门沾沾自喜,对自己独自抚养儿子有道德优越感,对于儿子主动亲近前夫的行为认为背叛,通过把房产捐给教会来报复儿子。
这两个人坐在牌桌两端,对手具备自己离异配偶的一切被自己厌弃的特征: 男人的没风度,loser 的抱怨态度; 女人的道德优越感,专断地斩断子女与父亲的联系,通过离婚或冷战来惩罚丈夫。一副winner 的骄矜态度。
他们本是一对敌手,但在敬老院,也有同病相怜之处,即经济困窘,关系的孤立,共同嘲笑那些无法生活自理的老人,共同妒嫉那些有家人关怀的老人。
芬西亚问魏勒,为什么年轻时打牌可以叫解闷儿,现在叫解闷儿就不高兴?魏勒答:说不清楚。魏勒这个老愤青感慨:凡是老而不死都有这么一天!谁让咱们活得太长了? 两个老人的缓慢吃力的动作,以及揭露自己内心无奈的对话,可以制造观众中一种痛感的沉默。
看到他们的人生写照,我们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如何看待家庭? 如何看待财产? 如何对待处境相似的同龄人?
洋麻将只是游戏,不必那么认真,家庭不是游戏,不可那么不认真。 家人是我们需要的关系,对于基督徒,属灵家庭也是我们需要的关系。除了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我们作为家庭成员,作为教会肢体,应当如何彼此对待? 难道我们的彼此关爱也要变成付费服务吗?难道这种关爱因为长期无偿付出,缺乏资金支持,就逐渐绝迹吗?
老年人可能多年后为自己的选择感到懊悔,并收取了恶果。他们需要的不是麻将、扑克或瘾品,而是修复的关系与归属感,对神、对人、对群体的归属。我们作为他们身边的人,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爱邻舍如同自己。那么谁是我的邻舍呢? 你怜悯谁,就使谁成为邻舍。邻舍不是自己具备资格,乃是通过怜悯被赋予了资格。我们如何在今时善待那个期望将来被善待的自己呢? 耶稣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太一7:12)。
推荐:http://www.douban.com/event/2293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