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波兰人在明朝的那点事儿
何任远/文
《收藏·拍卖》2014年10月刊
【江山悲灾劫】
1655年,当远在东方的大明皇朝在满清铁蹄下土崩瓦解的时候,一个疲惫的老使者出现在欧洲梵蒂冈教皇辉煌雄伟的宫殿里。新登基的教皇亚历山大七世听到了身穿明朝朝服的老人口中所说的遥远东方帝国节节败退的消息。宝座上的教皇同情这个溃败皇朝面对的一切遭遇,却没能作出一些实际的帮忙。教皇除了祈祷之外,只能写了一封信让老人帮他带给逃亡中的南明永历皇帝。老泪纵横的使者又来到了当时的欧洲殖民强国葡萄牙,试图说服葡萄牙国王出兵帮助明朝驱除清兵。
在获得葡萄牙国王口头上的许诺后,使者马上赶回亚洲。
1658年,这位老人辗转非洲和印度到达了葡萄牙殖民地澳门,然而澳门总督却无视葡萄牙国王的命令拒绝出兵相助,卜弥格只好流亡越南。由于南中国已经大面积沦陷,这位忠诚的明朝特使始终见不到他的永历皇帝。1659年8月,这位劳累奔波的使者怀着悲愤郁郁而终。他被草草安葬在广西和越南的交界,其坟墓具体位置至今依然无人所知。
这个怀着“反清复明”使命走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老人,是一个波兰人。他不但是明朝唯一一个而且是最后一个派往欧洲的特使,也是欧洲第一个把中草药翻译成欧洲文字的西方人。
他就是传教士卜弥格。
卜弥格(Michal Boym)在1612年出生于当时还属于波兰-立陶宛联邦王国的重要城市利沃夫。现在该城市位于乌克兰西部。他的祖父耶日•博伊姆曾经是波兰国王斯提芬•巴托里宫廷里的长官;其父Pawel Jerzy Boym是利沃夫市议员和市长,同时也是与意大利和法国有密切联系的商人;他是帕多瓦大学的哲学与医学博士,长期担任波兰国王齐格蒙德三世的宫廷御医一职。
卜弥格是父亲的第三个儿子。在1629年,17岁的卜弥格加入耶稣会,进入波兰王国旧都克拉科夫修道院学习。在这其间,他到监狱和医院帮助凡人和患者,并且给儿童上宗教课。诡异宗教后,卜弥格开始了在桑多梅日的学习。在接下来三年里,他分别在卡利什学习哲学,随后又用一年学习语法。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克拉科夫神学院,有很多传教士前往遥远的东方亚洲传播福音。在那里,波兰宗教圈子最早接触到了来自远方“中央帝国”所发生的事情。
在其他传教士的影响下,卜弥格也萌生了前往遥远的东方帝国的想法。然而他花了足足九年的时间才被批准前往亚洲。1641年11月27日,卜弥格踏上了前往亚洲的艰苦旅程。
【东西交流 各有千秋】
在明代末年,以利玛窦为首的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南方开启了断断续续的中西文明对话。然而,在十七世纪的大环境下,中西文化交流以西方学习东方为基础。这与后来洋务运动的“西学中用”方式大相径庭。
明朝末年的万历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奇特的时期。中外史学家都把它称作宋代以后中国文化的第二次“复兴”。除了社会变革出现富商外,晚明文学出现了大量戏剧著作,并且在科技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包括关于中草药的经典名著《本草纲目》、关于平均律音阶的《律吕新说》、技术类巨著《天工开物》等著作。根据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中国与欧洲在17到18世纪初期的科技水平依然不相上下。在某些程度上,中国人的思想比欧洲更加自由,受到更少的限制:万历末年,徐光启着手编写《农政全书》,该书分为60卷,共60万字,内容涉及当时农业生产的一些制度措施,农具、农作物特性和生产技术等,特别关注了水利,相当于农业大百科全书。著名科学家宋应星(1587-1666)编撰的《天工开物》详细叙述了当时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加上宋长庚自己的组织生产经验和科学见解,是我国第一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大百科全书。此书传到日本后,送被称为“中国的狄德罗”
而在另一方面,明朝政府对西方科技文化也采取远比清朝包容开放的态度。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向皇帝宣传圣经,进献圣像、自鸣钟等物件,并传播天主教,从《天主实义》的出版和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来看,当时神宗是接受了部分西方教义思想。除天主教,利玛窦还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技知识。当时的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接受了利玛窦的思想,受洗入教,并和利玛窦合作,把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前六卷翻译成中文,其中的点、线、面、直角、外切等数学术语一直沿用至今,可见开启了现代数学的先河。
【珍贵手稿 流传百年】
1647年,卜弥格抵达海南岛,开始了在那里的传教工作和科学研究。对于一个自幼在医家长大的人来说,他对中国独特的医疗保健理论非常感兴趣。在海南岛,卜弥格跟着中国医生学会了“望闻问切”这些基本的中医问诊技法,甚至还对中医人体经络和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那里,他准备着手撰写《中医脉搏理论要义》(CLAVIS MEDICA AD CHINARUM DOCTRINAM),并且附上大量自己亲手绘制的插图。该书是欧洲第二本最早介绍中医的书籍,此前只有1671年在格勒诺布尔出版的一本《中医秘籍》在欧洲介绍中医理论,而且作者和发行者均不详。卜弥格的这本中医著作原手稿中还写有中文汉字,然而当时的欧洲仍然不具备印刷汉字的条件。最重要的是,卜弥格在书中首次向欧洲读者介绍中国的“阴阳”思想。这本书曾经在卜弥格死后遭到他人冒认发表,然而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本书的确出自卜弥格之手。在书中,卜弥格主要参考了公元三世纪王叔和著作《脉经》中的切脉诊病法,把整整35种脉象翻译成拉丁文,并且附上了297种源于动植物以及矿物质的药物名称。
除此之外,他还着手绘制《中国地图集》(MAPPA IMPERII SINARUM),涵盖了明朝行政区域的十七个省。此书是卜弥格离开中国返回梵蒂冈期间绘制。他的《中国地图集》涵盖中国大陆以及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全图、17张区域地图(涵盖中国明代统治区域中的15个省份:首都北京、山东省、陕西省、陕西省、河南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南湖北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东省和广西省),以及辽东半岛和海南岛。这本据说是马可波罗之后最科学和客观的中国地图,还标明了经纬度、人口数据、税收、矿产资源和罗马字与汉字的地名。该书分为九章,分别叙述中国的风土人情、政治体制和科技发明。卜弥格的地图集价值在于,欧洲人首次正确把朝鲜标记为半岛,而不是一个岛屿。这些地图集还正确标出了很多中国城市的位置。这些城市要么不被西方人知晓,要么只能从马可波罗半寓言式的描述中有所了解。此外,卜弥格还标出了长城和戈壁沙漠。卜弥格绘制的多幅中国省份地图在生前并没发表,然而这些地图却被17世纪的一些地图册引用。法国皇家绘图师Nicholas Sanson d’Abbeville在1683年绘制第二版《亚洲》地图时,决定采用卜弥格版本的中国地图,并且以此为基础绘制自己的中国地图和东南亚地图。
然而最具学术价值的还是要数《中国植物》一书,这也是卜弥格最广为人知的著作。这本书为他赢得了在欧洲介绍远东植物种类的第一人。作为一名医学家,他的兴趣点在于中国植物的药用价值,这使他成为欧洲最早的中医权威。
卜弥格并不是第一个到达中国的波兰传教士,却是唯一一个被世人长期铭记的人物。他在西医领域的造诣和对中医的浓厚兴趣,让他在中西学术交流的历史上地位堪比天文学家利玛窦。
然而正是卜弥格长期逗留在南明小朝廷统治的南方中国,导致了他最后走上了“反清复明”的这条不归路。直到如今,卜弥格的坟墓所在地依然是很多学者和有心人尝试找寻的目标。尽管卜弥格的名字沉寂已久,然而热衷于中波文化交流的人们依然努力挖掘这位文化使者的事迹。年逾89岁的爱德华•卡伊丹斯基把自己视为接过卜弥格手中文化交流火炬的后继者。1925年生于中国东北的卡伊丹斯基在中国完成教育后返回波兰,精通汉语、英语、波兰语、俄语和拉丁语的他在七八十年代曾经担任波兰住广州的总领事。卡伊丹斯基对东方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出版过一部汉语字典和中国近代史著作;除此之外,他对卜弥格抱有兴趣,在八十年代就开始着手对卜弥格的研究,并且在1988年出版了《中央帝国大使-卜弥格》一书。这次波兰驻广州总领事馆在广州的这个展览,将会持续到五月底。
《收藏·拍卖》2014年10月刊
【江山悲灾劫】
![]() |
1655年,当远在东方的大明皇朝在满清铁蹄下土崩瓦解的时候,一个疲惫的老使者出现在欧洲梵蒂冈教皇辉煌雄伟的宫殿里。新登基的教皇亚历山大七世听到了身穿明朝朝服的老人口中所说的遥远东方帝国节节败退的消息。宝座上的教皇同情这个溃败皇朝面对的一切遭遇,却没能作出一些实际的帮忙。教皇除了祈祷之外,只能写了一封信让老人帮他带给逃亡中的南明永历皇帝。老泪纵横的使者又来到了当时的欧洲殖民强国葡萄牙,试图说服葡萄牙国王出兵帮助明朝驱除清兵。
在获得葡萄牙国王口头上的许诺后,使者马上赶回亚洲。
1658年,这位老人辗转非洲和印度到达了葡萄牙殖民地澳门,然而澳门总督却无视葡萄牙国王的命令拒绝出兵相助,卜弥格只好流亡越南。由于南中国已经大面积沦陷,这位忠诚的明朝特使始终见不到他的永历皇帝。1659年8月,这位劳累奔波的使者怀着悲愤郁郁而终。他被草草安葬在广西和越南的交界,其坟墓具体位置至今依然无人所知。
这个怀着“反清复明”使命走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老人,是一个波兰人。他不但是明朝唯一一个而且是最后一个派往欧洲的特使,也是欧洲第一个把中草药翻译成欧洲文字的西方人。
他就是传教士卜弥格。
卜弥格(Michal Boym)在1612年出生于当时还属于波兰-立陶宛联邦王国的重要城市利沃夫。现在该城市位于乌克兰西部。他的祖父耶日•博伊姆曾经是波兰国王斯提芬•巴托里宫廷里的长官;其父Pawel Jerzy Boym是利沃夫市议员和市长,同时也是与意大利和法国有密切联系的商人;他是帕多瓦大学的哲学与医学博士,长期担任波兰国王齐格蒙德三世的宫廷御医一职。
卜弥格是父亲的第三个儿子。在1629年,17岁的卜弥格加入耶稣会,进入波兰王国旧都克拉科夫修道院学习。在这其间,他到监狱和医院帮助凡人和患者,并且给儿童上宗教课。诡异宗教后,卜弥格开始了在桑多梅日的学习。在接下来三年里,他分别在卡利什学习哲学,随后又用一年学习语法。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克拉科夫神学院,有很多传教士前往遥远的东方亚洲传播福音。在那里,波兰宗教圈子最早接触到了来自远方“中央帝国”所发生的事情。
在其他传教士的影响下,卜弥格也萌生了前往遥远的东方帝国的想法。然而他花了足足九年的时间才被批准前往亚洲。1641年11月27日,卜弥格踏上了前往亚洲的艰苦旅程。
【东西交流 各有千秋】
![]() |
在明代末年,以利玛窦为首的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南方开启了断断续续的中西文明对话。然而,在十七世纪的大环境下,中西文化交流以西方学习东方为基础。这与后来洋务运动的“西学中用”方式大相径庭。
明朝末年的万历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奇特的时期。中外史学家都把它称作宋代以后中国文化的第二次“复兴”。除了社会变革出现富商外,晚明文学出现了大量戏剧著作,并且在科技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包括关于中草药的经典名著《本草纲目》、关于平均律音阶的《律吕新说》、技术类巨著《天工开物》等著作。根据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中国与欧洲在17到18世纪初期的科技水平依然不相上下。在某些程度上,中国人的思想比欧洲更加自由,受到更少的限制:万历末年,徐光启着手编写《农政全书》,该书分为60卷,共60万字,内容涉及当时农业生产的一些制度措施,农具、农作物特性和生产技术等,特别关注了水利,相当于农业大百科全书。著名科学家宋应星(1587-1666)编撰的《天工开物》详细叙述了当时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加上宋长庚自己的组织生产经验和科学见解,是我国第一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大百科全书。此书传到日本后,送被称为“中国的狄德罗”
而在另一方面,明朝政府对西方科技文化也采取远比清朝包容开放的态度。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向皇帝宣传圣经,进献圣像、自鸣钟等物件,并传播天主教,从《天主实义》的出版和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来看,当时神宗是接受了部分西方教义思想。除天主教,利玛窦还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技知识。当时的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接受了利玛窦的思想,受洗入教,并和利玛窦合作,把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前六卷翻译成中文,其中的点、线、面、直角、外切等数学术语一直沿用至今,可见开启了现代数学的先河。
【珍贵手稿 流传百年】
1647年,卜弥格抵达海南岛,开始了在那里的传教工作和科学研究。对于一个自幼在医家长大的人来说,他对中国独特的医疗保健理论非常感兴趣。在海南岛,卜弥格跟着中国医生学会了“望闻问切”这些基本的中医问诊技法,甚至还对中医人体经络和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那里,他准备着手撰写《中医脉搏理论要义》(CLAVIS MEDICA AD CHINARUM DOCTRINAM),并且附上大量自己亲手绘制的插图。该书是欧洲第二本最早介绍中医的书籍,此前只有1671年在格勒诺布尔出版的一本《中医秘籍》在欧洲介绍中医理论,而且作者和发行者均不详。卜弥格的这本中医著作原手稿中还写有中文汉字,然而当时的欧洲仍然不具备印刷汉字的条件。最重要的是,卜弥格在书中首次向欧洲读者介绍中国的“阴阳”思想。这本书曾经在卜弥格死后遭到他人冒认发表,然而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本书的确出自卜弥格之手。在书中,卜弥格主要参考了公元三世纪王叔和著作《脉经》中的切脉诊病法,把整整35种脉象翻译成拉丁文,并且附上了297种源于动植物以及矿物质的药物名称。
![]() |
除此之外,他还着手绘制《中国地图集》(MAPPA IMPERII SINARUM),涵盖了明朝行政区域的十七个省。此书是卜弥格离开中国返回梵蒂冈期间绘制。他的《中国地图集》涵盖中国大陆以及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全图、17张区域地图(涵盖中国明代统治区域中的15个省份:首都北京、山东省、陕西省、陕西省、河南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南湖北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东省和广西省),以及辽东半岛和海南岛。这本据说是马可波罗之后最科学和客观的中国地图,还标明了经纬度、人口数据、税收、矿产资源和罗马字与汉字的地名。该书分为九章,分别叙述中国的风土人情、政治体制和科技发明。卜弥格的地图集价值在于,欧洲人首次正确把朝鲜标记为半岛,而不是一个岛屿。这些地图集还正确标出了很多中国城市的位置。这些城市要么不被西方人知晓,要么只能从马可波罗半寓言式的描述中有所了解。此外,卜弥格还标出了长城和戈壁沙漠。卜弥格绘制的多幅中国省份地图在生前并没发表,然而这些地图却被17世纪的一些地图册引用。法国皇家绘图师Nicholas Sanson d’Abbeville在1683年绘制第二版《亚洲》地图时,决定采用卜弥格版本的中国地图,并且以此为基础绘制自己的中国地图和东南亚地图。
![]() |
然而最具学术价值的还是要数《中国植物》一书,这也是卜弥格最广为人知的著作。这本书为他赢得了在欧洲介绍远东植物种类的第一人。作为一名医学家,他的兴趣点在于中国植物的药用价值,这使他成为欧洲最早的中医权威。
![]() |
卜弥格并不是第一个到达中国的波兰传教士,却是唯一一个被世人长期铭记的人物。他在西医领域的造诣和对中医的浓厚兴趣,让他在中西学术交流的历史上地位堪比天文学家利玛窦。
然而正是卜弥格长期逗留在南明小朝廷统治的南方中国,导致了他最后走上了“反清复明”的这条不归路。直到如今,卜弥格的坟墓所在地依然是很多学者和有心人尝试找寻的目标。尽管卜弥格的名字沉寂已久,然而热衷于中波文化交流的人们依然努力挖掘这位文化使者的事迹。年逾89岁的爱德华•卡伊丹斯基把自己视为接过卜弥格手中文化交流火炬的后继者。1925年生于中国东北的卡伊丹斯基在中国完成教育后返回波兰,精通汉语、英语、波兰语、俄语和拉丁语的他在七八十年代曾经担任波兰住广州的总领事。卡伊丹斯基对东方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出版过一部汉语字典和中国近代史著作;除此之外,他对卜弥格抱有兴趣,在八十年代就开始着手对卜弥格的研究,并且在1988年出版了《中央帝国大使-卜弥格》一书。这次波兰驻广州总领事馆在广州的这个展览,将会持续到五月底。
![]() |
-
夜与白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17 01:26:40
-
张括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07 19:08:49
-
风林火山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02 18:23:43
-
You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15 05:24:04
-
难民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4 15:27:30
-
還在長大的Nick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9 05:54:10
-
netwilliam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12 11:12:35
-
( ̄ω ̄)Well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09 13:05:49
-
深空九号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09 10:03:28
-
猪星星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5 09:39:05
-
玩世不恭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0 08:13:40
-
仁义之刘使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8 11:39:40
-
苏拉威西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5 12:18:41
-
MadRa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7 03:59:44
-
陈阵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29 21:42:06
-
哦勒哇一鸡狼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25 21:29:26
-
有本事你咬我啊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0 18:19:10
-
菊花大王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2 21:23:56
-
Alexlux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04 11: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