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方作文本:如何应对布展突发事件?
《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展》已于11月30日在上海画上圆满句点,这也是由有方合伙人史建任策展人、有方首次担当展陈设计的学术展览。筹备工作从8月初持续到10月初,在诸多复杂情况的挑战下,完成了一次翔实的梳理与细致的呈现。
今天有方君就为你独家解密开幕前夕的布展现场,让你了解策展团队是如何做到“将被埋没的呈现出来,将被区隔的互映起来,将未竟的承接下去”——
【开幕前15小时】:
10月11日凌晨1点,有方团队与现场布展工作执行团队协调交接,同时接收刚刚完成运输制作的何陋轩节点模型和图框,再临时调整主要展品布局。
【开幕倒计时10小时】:
10月11日早上6点,现场出现突发情况,布展工作已经进入尾声,进入最后一项展签上墙阶段。因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工人拒绝继续工作,愤怒离开。在主办方负责人调和对峙状态,与工人紧急沟通的同时,史建老师亲自上墙贴字。工人最后也重新开始工作。
【开幕倒计时5小时】:
10月11日上午10点,有方合伙人赵磊到达展厅现场助阵。由于原定的丝网印刷形式受预算影响而无法实现,而施工队方面进度仍然缓慢,赵磊立即与团队一道开始修补展签文字英文部分。
【开幕前1小时】:
10月11日下午3点,建筑师王澍专程提前抵达展厅,成为本次展览第一位观众。王澍在同济求学期间已对冯纪忠有许多了解,他详细观看了本次展览重新布置的全套何陋轩节点模型;对于不那么熟悉的王大闳,他也细致了解了他的作品和生平。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开幕当日还在不断调整?】
从实体模型搭建、异地模型运输拆装,乃至图框的定制,有方的策展方案采用多种媒介形式,对所有环节都要求严苛,涉及大量细致协调;加之布展期间适逢国庆假期,工期紧张,为保证高水准的呈现,才有了最后争分夺秒的调整过程。
由于本次展览在冯纪忠展厅部分的展品是从杭州借调,计划中包括何陋轩竹节点模型,竹制,大约25个,何陋轩模型,竹制,均为王澍及其往届学生制作。原本争取两个作品都能在开幕前进入展场,但是由于何陋轩竹制模型拆装难度过大,过程繁复甚至有可能破坏模型。考虑到拆装、运输等不确定因素,最终,到达展厅的只有何陋轩竹节点模型一组作品。所以,最后决定采用备用方案,临时调整了冯纪忠展厅的部分展品布局以保证展览效果完整性。
展场布局方面,有方团队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制作了三个不同的展陈设计方案,并对海量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对文献资料进行修复工作,最终调整多达十几轮。同时,为了实体呈现两位建筑师代表作品片段,团队更制作了高精度的模型和图纸,并在上海郊区寻找到适合作品的旧砖,历经半个月的搭建工作才最终完成。
为了从不一样的角度呈现冯纪忠先生的代表作,有方团队还到位于上海松江方塔园内的何陋轩进行现场专题拍摄,旨在记录作品作为公共空间状态下真实而鲜活的使用状态。团队与OCAT上海馆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摄影师一行数人,在何陋轩渡过平静而又深刻的一天。
【附录 展览作品一览】
【冯纪忠展厅部分】:
方塔园,冯纪忠设计,1978—1980年代
展品:方塔园设计蓝图,方塔园3D影像,冯先生园中留影等文献资料。
1978年上海市基本建设委员会批准以方塔为中心建一个历史文物公园。方塔园的建设工程由冯纪忠负责总体规划。
冯纪忠先生强调方塔园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与古为新”。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认为方塔园这组作品的重要性,即它的“中国性”。“这种‘中国性’不是靠表面的形式或符号支撑,而是建筑师对自身的‘中国性’抱有强烈的意识,这种意识不止是似是而非的说法,而是一直贯彻到建造的细枝末节。以方塔园作为大的群体规划,以何陋轩作为建筑的基本类型,这组建筑的完成质量和深度,使得‘中国性’的建筑第一次获得了比‘西方现代建筑’更加明确的含义。”
何陋轩,冯纪忠设计,1986年
展品:何陋轩弧形墙片段,国美美术馆“拆造—何陋轩—冯纪忠先生建筑作品研究文献展”作品:何陋轩1∶1竹节点模型、节点制图。
何陋轩位于方塔园东南角,是一座用竹、茅草、砖、石等材料所搭建的无窗无墙的敞轩,为方塔园的游客提供一个落脚歇息喝茶的场所。何陋轩以竹子架构,屋顶铺设稻草。竹子的节点被涂成黑色,与屋顶暗色融为一体;而竹杆中间部分涂成白色,使人体会到一种从沉重中超越出来的自在感。
王澍认为“何陋轩是‘中国性’建筑的第一次原型实验”,是过去一百年中国建筑史中,真正扛得起“传承”二字的作品,认为它“打通了历史与现在,大意与建造细节间的一切障碍”,“几乎做到了融通”。
【王大闳展厅部分】:
建国南路自宅,王大闳设计,1953年
展品:建国南路自宅的设计图,致格罗皮乌斯信,照片等文献资料;建筑模型、等比例搭建的圆形窗东墙和小水池。
在建国南路自宅里,王大闳独树一帜地使用砖木构造技术,改造后构造出现代建筑常用的平屋顶空间,且不落入现代建筑平屋顶空间的俗套,表现出了空间的文化意涵。整个建筑空间由格子构成,在基地上以高围墙圈出一个空间,在类似九宫格的框架下,借房舍和围墙之间的彼此界定,形成以房屋为中央的五个主要空间。该建筑现在虽已被拆除,但仍是王大闳年轻时期最重要的作品。
国父纪念馆,王大闳设计,1966—1972年
展品:王大闳关于国父纪念馆的“设计立意简说”,实施方案设计蓝图等文献资料;中标方案模型。
国父纪念馆是台湾战后第一次公开公平的设计竞赛,共有11个建筑事务所提案,王大闳获首奖。中标方案凸显大梁力学美感、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官的纱帽造型,但未被主办者接受,因此用了修正案。修正案的主要特色是覆盖了一座大屋顶,屋顶四边斜坡,上面平顶,古代称之为盝顶,有如覆盘。盝顶的优点是可做大跨度室内空间,却不必提高屋顶高度。
纪念馆的平面为100平方米的正方形,平面分成前后两大机能,前为中山雕像纪念堂,后为大集会兼表演厅。大屋顶正面掀起,直接创造性地使用传统建筑语汇,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正面屋檐线的稳定感,为这个建筑带来更具雄伟力量与飞跃精神的气势。尽管艺术的意志力最终总是向政治的口号做了妥协,但这个建筑仍被认为是台湾现代史上最好的公共建筑。
故宫博物院(中标方案),王大闳设计,1961年
展品:设计渲染图,设计图,结构示意图等文献资料;中标方案模型。
1960年代初,台湾当局指定五组建筑设计事务所进行设计竞赛,国际咨询的结果是只有王大闳的设计方案比较了解现代建筑,遂获得第一名。该方案的概念基本上还是来自密斯纪念性建筑的想法,平面四周围有廊道,但左右两侧有柱,而前后则无,二楼以上反代以凸出的幕墙。屋顶是伞状混凝土结构,其外挑曲线是非常优雅的曲面造型,更为抽象地指涉与中国传统建筑曲面屋顶的关系。
该提案虽然得到了评审的首奖,却因整体形式风格在诠释上“过度”现代化,最终遭到摒除,并被现在故宫博物院的黄宝瑜设计的复古风格所替换。徐明松认为,此时的王大闳选择了“全然的不妥协”,“而国父纪念馆的王大闳则在七年的设计营建过程高贵地磨难、‘妥协’自己,乃至挑战权威。”
《久违了,王大闳先生》,纪录片
展品:纪录片。
“久违了,王大闳先生”,是2006年10月,由策展人徐明松等在台中TADA Center(台湾建筑、展演与艺术中心)策划的王大闳个展。展览展示了王大闳20世纪50至70年代,在时代巨轮下曾有的对抗、妥协与磨难。纪录片详述了王大闳先生的设计历程,展览策划、筹备、展示的全过程,以及众多台湾评论家对王大闳作品的评论。
文字:何柳、邓政(有方) 编辑:刘畅(有方)
今天有方君就为你独家解密开幕前夕的布展现场,让你了解策展团队是如何做到“将被埋没的呈现出来,将被区隔的互映起来,将未竟的承接下去”——
【开幕前15小时】:
10月11日凌晨1点,有方团队与现场布展工作执行团队协调交接,同时接收刚刚完成运输制作的何陋轩节点模型和图框,再临时调整主要展品布局。
![]() |
等待布展的展品 |
![]() |
布展团队在现场做最后的布展工作 |
【开幕倒计时10小时】:
10月11日早上6点,现场出现突发情况,布展工作已经进入尾声,进入最后一项展签上墙阶段。因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工人拒绝继续工作,愤怒离开。在主办方负责人调和对峙状态,与工人紧急沟通的同时,史建老师亲自上墙贴字。工人最后也重新开始工作。
![]() |
现场工人因工作时间太长而拒绝工作 |
![]() |
史建亲自对展签进行修补工作 |
【开幕倒计时5小时】:
10月11日上午10点,有方合伙人赵磊到达展厅现场助阵。由于原定的丝网印刷形式受预算影响而无法实现,而施工队方面进度仍然缓慢,赵磊立即与团队一道开始修补展签文字英文部分。
![]() |
赵磊在现场帮忙修补展览说明文字 |
【开幕前1小时】:
10月11日下午3点,建筑师王澍专程提前抵达展厅,成为本次展览第一位观众。王澍在同济求学期间已对冯纪忠有许多了解,他详细观看了本次展览重新布置的全套何陋轩节点模型;对于不那么熟悉的王大闳,他也细致了解了他的作品和生平。
![]() |
王澍是展览的第一位观众 |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开幕当日还在不断调整?】
从实体模型搭建、异地模型运输拆装,乃至图框的定制,有方的策展方案采用多种媒介形式,对所有环节都要求严苛,涉及大量细致协调;加之布展期间适逢国庆假期,工期紧张,为保证高水准的呈现,才有了最后争分夺秒的调整过程。
由于本次展览在冯纪忠展厅部分的展品是从杭州借调,计划中包括何陋轩竹节点模型,竹制,大约25个,何陋轩模型,竹制,均为王澍及其往届学生制作。原本争取两个作品都能在开幕前进入展场,但是由于何陋轩竹制模型拆装难度过大,过程繁复甚至有可能破坏模型。考虑到拆装、运输等不确定因素,最终,到达展厅的只有何陋轩竹节点模型一组作品。所以,最后决定采用备用方案,临时调整了冯纪忠展厅的部分展品布局以保证展览效果完整性。
![]() |
何陋轩模型,竹制,均为王澍及其往届学生制作(中国美术学院) |
展场布局方面,有方团队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制作了三个不同的展陈设计方案,并对海量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对文献资料进行修复工作,最终调整多达十几轮。同时,为了实体呈现两位建筑师代表作品片段,团队更制作了高精度的模型和图纸,并在上海郊区寻找到适合作品的旧砖,历经半个月的搭建工作才最终完成。
![]() |
工人为搭建何陋轩弧形墙进行精细的砌砖工作 |
![]() |
展陈设计现场搭建部分平面图 |
![]() |
王大闳展厅:建国南路自宅片段搭建部分3D图 |
![]() |
王大闳展厅:建国南路自宅-模型-3D图 |
为了从不一样的角度呈现冯纪忠先生的代表作,有方团队还到位于上海松江方塔园内的何陋轩进行现场专题拍摄,旨在记录作品作为公共空间状态下真实而鲜活的使用状态。团队与OCAT上海馆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摄影师一行数人,在何陋轩渡过平静而又深刻的一天。
![]() |
何陋轩影像团队合影留念 |
【附录 展览作品一览】
【冯纪忠展厅部分】:
方塔园,冯纪忠设计,1978—1980年代
展品:方塔园设计蓝图,方塔园3D影像,冯先生园中留影等文献资料。
![]() |
1978年上海市基本建设委员会批准以方塔为中心建一个历史文物公园。方塔园的建设工程由冯纪忠负责总体规划。
冯纪忠先生强调方塔园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与古为新”。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认为方塔园这组作品的重要性,即它的“中国性”。“这种‘中国性’不是靠表面的形式或符号支撑,而是建筑师对自身的‘中国性’抱有强烈的意识,这种意识不止是似是而非的说法,而是一直贯彻到建造的细枝末节。以方塔园作为大的群体规划,以何陋轩作为建筑的基本类型,这组建筑的完成质量和深度,使得‘中国性’的建筑第一次获得了比‘西方现代建筑’更加明确的含义。”
何陋轩,冯纪忠设计,1986年
展品:何陋轩弧形墙片段,国美美术馆“拆造—何陋轩—冯纪忠先生建筑作品研究文献展”作品:何陋轩1∶1竹节点模型、节点制图。
![]() |
何陋轩位于方塔园东南角,是一座用竹、茅草、砖、石等材料所搭建的无窗无墙的敞轩,为方塔园的游客提供一个落脚歇息喝茶的场所。何陋轩以竹子架构,屋顶铺设稻草。竹子的节点被涂成黑色,与屋顶暗色融为一体;而竹杆中间部分涂成白色,使人体会到一种从沉重中超越出来的自在感。
王澍认为“何陋轩是‘中国性’建筑的第一次原型实验”,是过去一百年中国建筑史中,真正扛得起“传承”二字的作品,认为它“打通了历史与现在,大意与建造细节间的一切障碍”,“几乎做到了融通”。
【王大闳展厅部分】:
建国南路自宅,王大闳设计,1953年
展品:建国南路自宅的设计图,致格罗皮乌斯信,照片等文献资料;建筑模型、等比例搭建的圆形窗东墙和小水池。
![]() |
在建国南路自宅里,王大闳独树一帜地使用砖木构造技术,改造后构造出现代建筑常用的平屋顶空间,且不落入现代建筑平屋顶空间的俗套,表现出了空间的文化意涵。整个建筑空间由格子构成,在基地上以高围墙圈出一个空间,在类似九宫格的框架下,借房舍和围墙之间的彼此界定,形成以房屋为中央的五个主要空间。该建筑现在虽已被拆除,但仍是王大闳年轻时期最重要的作品。
国父纪念馆,王大闳设计,1966—1972年
展品:王大闳关于国父纪念馆的“设计立意简说”,实施方案设计蓝图等文献资料;中标方案模型。
![]() |
国父纪念馆是台湾战后第一次公开公平的设计竞赛,共有11个建筑事务所提案,王大闳获首奖。中标方案凸显大梁力学美感、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官的纱帽造型,但未被主办者接受,因此用了修正案。修正案的主要特色是覆盖了一座大屋顶,屋顶四边斜坡,上面平顶,古代称之为盝顶,有如覆盘。盝顶的优点是可做大跨度室内空间,却不必提高屋顶高度。
纪念馆的平面为100平方米的正方形,平面分成前后两大机能,前为中山雕像纪念堂,后为大集会兼表演厅。大屋顶正面掀起,直接创造性地使用传统建筑语汇,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正面屋檐线的稳定感,为这个建筑带来更具雄伟力量与飞跃精神的气势。尽管艺术的意志力最终总是向政治的口号做了妥协,但这个建筑仍被认为是台湾现代史上最好的公共建筑。
故宫博物院(中标方案),王大闳设计,1961年
展品:设计渲染图,设计图,结构示意图等文献资料;中标方案模型。
![]() |
1960年代初,台湾当局指定五组建筑设计事务所进行设计竞赛,国际咨询的结果是只有王大闳的设计方案比较了解现代建筑,遂获得第一名。该方案的概念基本上还是来自密斯纪念性建筑的想法,平面四周围有廊道,但左右两侧有柱,而前后则无,二楼以上反代以凸出的幕墙。屋顶是伞状混凝土结构,其外挑曲线是非常优雅的曲面造型,更为抽象地指涉与中国传统建筑曲面屋顶的关系。
该提案虽然得到了评审的首奖,却因整体形式风格在诠释上“过度”现代化,最终遭到摒除,并被现在故宫博物院的黄宝瑜设计的复古风格所替换。徐明松认为,此时的王大闳选择了“全然的不妥协”,“而国父纪念馆的王大闳则在七年的设计营建过程高贵地磨难、‘妥协’自己,乃至挑战权威。”
《久违了,王大闳先生》,纪录片
展品:纪录片。
![]() |
“久违了,王大闳先生”,是2006年10月,由策展人徐明松等在台中TADA Center(台湾建筑、展演与艺术中心)策划的王大闳个展。展览展示了王大闳20世纪50至70年代,在时代巨轮下曾有的对抗、妥协与磨难。纪录片详述了王大闳先生的设计历程,展览策划、筹备、展示的全过程,以及众多台湾评论家对王大闳作品的评论。
文字:何柳、邓政(有方) 编辑:刘畅(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