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黑人和一家博物馆
四个黑人和一家博物馆
一、沉默的力量
这是美国民权运动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1960年2月1日下午4点半,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斯博罗(Greensboro),四名黑人大学生走进市中心的沃尔沃斯(Woolworth’s)商店,坐到了“白人专属”就餐区,要求点咖啡。白人经理要求他们离开,学生们拒绝。
自始至终,店员谨守“白人专属”规范,拒绝提供服务。即使她也是名黑人。
这次行动实际上谋划许久。学生们的计划是:进店,点餐,被捕。在民权运动时期,被捕是一种价值的自我实现。出乎意料的是,警察虽然出现,却没有实施抓捕行动,而是选择离开,这也让学生们颇为尴尬。计划落空,这时他们只剩下一种选择——默默坐下去,直到打烊。
有时候,更具力量的不是暴力,而是沉默。
未曾计划的“静坐”(sit-in)迅速得到了同伴的支持。第二天,沃尔沃斯商店中静坐的黑人学生多了20多个,他们不再两手空空,而是带来了书和笔记本。周围白人在斥骂,他们在默默地看书、写作业。
当时美国南方,公共场所中的种族隔离普遍存在,餐厅静坐这种非暴力抵抗手段迅速蔓延开来,史称sit-in movement(静坐运动),并最终与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大潮交汇。格林斯博罗的静坐事件,也成为民权运动历史上浓重的一笔。那四位学生,史称The Greensboro Four (格林斯博罗四人组)。
半年后,沃尔沃斯商店再也承受不了压力,决定撤除“白人专属”柜台。首位在这个柜台用餐的黑人,正是当时拒绝服务的那位黑人店员。
二、保卫记忆
33年过去。
1993年8月的一天清晨,一则消息犹如炸弹一样在格林斯博罗市民中激起波澜:沃尔沃斯商店即将休业,这家公司同时决定,将店面拆除。
市民们不干了。保,一定要保!
节目主持人Michael Lynn是个地方名流,在他的呼吁下,许多市民纷纷加入了保下沃尔沃斯的请愿行动。静坐运动33年后,这里人们又一次团结在一起,保卫这一段共同的记忆。
短短三天,请愿行动共收到了18000多个签名,占格林斯博罗全市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沃尔沃斯商店再次迫于压力,同意不再拆除店面,将其保留下来,直到有人买下。
是NGO登场的时候了。
两名地方政客——郡政专员阿尔斯通和市议员琼斯——联合成立了一家名为“Sit-in Movement”的NGO,以这家机构的名义筹集资金,将沃尔沃斯商店原址买下。他们最终的目标是将其并改造为一间反映民权运动的博物馆,命名为“国际民权运动博物馆”(International Civil Rights Movement Museum)。
听起来口气不小。但了解美国命名文化的都知道,在那里,真正牌儿大的都是以Federal (联邦)、American(全美)或National(国家)打头。International?美国人最不认的就是英特纳雄奈尔了。
文物保下,麻烦则刚刚开始。
三、钱!筹钱!
世界上大多数搞文化遗产的组织,一年到头想得最多的事儿,就是找钱。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不同之处在于找钱的对象,有的盯着公家,有的盯着私家。
在美国搞遗产,不能太指望公家。即使是公立机构,仅靠政府财政也玩不转,必须满大街去拉资金,更何况那些私营博物馆。
国际民权运动博物馆白手起家,面临的最大问题当然是资金。他们首先想到了在请愿活动中摇旗呐喊的老百姓。但是,让老百姓在签名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很容易,真要落到一个“钱”字上,却都囊中羞涩。博物馆曾办过慈善宴会,筹了220万美元,但对阿尔斯通和琼斯而言,这点钱远远不够。
政府就不管吗?当然要管。但管多管少是个政治问题。在这里,政府花的每一笔钱都受到成千上万双眼睛的监督。就算你叫“宇宙xxx博物馆”,政府也没有义务管你。
当然,它也没有权力随便拆了你。
民权运动是美国历史上的大事,因此无论是联邦还是地方政府,对这家博物馆还是颇给面子。北卡罗来纳州政府资助了100万美元,圭佛得郡和格林斯博罗市政府分别资助了20多万美元。2005年,博物馆还获得了一笔美国联邦政府层面的资助——国家公园服务局旗下的“拯救美国瑰宝”项目向其资助15万美元。
连同私人捐助,到了2007年,博物馆建设资金总共筹措了1400万美元。还是不够。
怎么还是不够?市民们开始怀疑,这笔钱到底花到了什么地方?14年前,阿尔斯通曾因挽救了沃尔沃斯商店成为了城市英雄;14年后,越来越多的对其不满,甚至有人用“可疑”(shady)来评价阿尔斯通,要求他和琼斯下台。在一次访谈中,阿尔斯通对批评其“可疑”的说法予以了回击:
“我做了26年的地产商,当了15年郡政专员,你给我找个人,说一件我做过的缺乏诚信的事出来?没人说得出来。他们就知道捕风捉影,胡说八道!”
博物馆遥遥无期,阿尔斯通和琼斯再次向格林斯博罗市议会申请一笔150万美元资助,被断然拒绝。另外,还曾有过发行公债的市民公决,提了两次,被否了两次。
从公家拿钱,再也别想了。
四、修文物,少缴税
正当希望越发渺茫之际,一项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挽救了这家博物馆。
历史保存税收抵扣政策(Historic Preservation Tax Credits)专为鼓励修复私有历史建筑而设立。一座历史建筑的物主如果对建筑进行了修复,他当年的缴税金额可以从修复花费中进行一定比例的抵扣。
更重要的是,这项优惠也可“卖”给第三方,即第三方机构可向物主提供贷款支持建筑的修复,回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利息”,而是第三方的税收减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减免的金额甚至会多于总贷款金额。(我的理解未必精确,算法比较复杂,具体参见http://www.nps.gov/tps/tax-incentives.htm)
但这种优惠也不是没有限制,即获得优惠的项目不能是普通居住的民居,必须是实际在用的工业、商业、农业设施(当然大前提是必须是在册的历史建筑);也不是没有风险,如果修复建筑在项目完成后5年内倒闭了,第三方借贷人所获得的税收优惠将要根据比例扣除,算来有可能还倒贴钱。
面对又当好人又能省钱的诱惑,这种好事冒点风险也值得。再说,如此重要的一个历史遗产,还能维持不过5年?人们甚至乐观估计,博物馆开业后,会带来150个就业机会,并将极大促进格林斯博罗市的旅游和经济繁荣。
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繁荣!美好的未来指日可待!
凭借美丽的畅想,博物馆通过出售税收优惠权利,在2008年获得了900万美元的贷款。最终,通过募捐、政府资助、税收优惠等等途径,博物馆一共获得了2300万美元的资金。
2010年2月1日,筹划了17年之久的国际民权运动博物馆终于开馆,两位创始人阿尔斯通和琼斯为博物馆剪彩,“The Greensboro Four”中健在的三位都出席了开幕式,北卡州参议员和州长纷纷致辞。
这一天,距静坐事件发生整整50年。
五、风雨飘摇
现实很残酷。
格林斯博罗属于南方小型城市,总共20多万人口,地理位置难以吸引国际游客。对国内旅游而言,尽管对民权运动历史感兴趣的美国人有不少,但愿意来原址参观的人却没有想象中多。更何况,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已经将原址餐厅文物的一部分(四把椅子和部分桌子)挪到了华盛顿永久展出,有意愿看原址的便更少了。
说了这么多,到底有多少人来参观呢?三年26万,平均每天237人。如果是一家没有什么抱负的博物馆,这个数字看起来勉强说得过去。但预期中可不是这个样子,人家毕竟是International开头的。
想象中的旅游经济并没有如期而至,而运营费用却居高不下,博物馆很快入不敷出。根据2013年披露的财政报表,2010年到2012年三年中,博物馆经营的财政赤字分别为38万、44万和47万美元,节节攀升。
实际上,从节流方面看,博物馆已经做到了极致,2010年开销总计是260万美元,2012年减少到了170万。无奈开源的工作相当不给力,主要症结在于捐款的急剧下降:2010年71万、2011年60万,2012年骤降到了10万美元。再这样下去,那些购得税收减免优惠的第三方可就赔本儿赚吆喝了。
总有人要承担责任。2013年8月,创始人阿尔斯通正式辞任博物馆主席一职。阿尔斯通的下台,距他和琼斯呼吁保下沃尔沃斯商店,整整20年。
第二个月,格林斯博罗市议会以6比3通过决议,向博物馆拨款150万美元,以助其度过财政难关。10月,75万美元款项到帐。然而,到了2014年2月,市议员们发现这份拨款资助协议竟然只是口头承诺,没有签字!以此为由,市议会拒绝拨付剩余的75万美元款额(还有一种说法是,此事并非疏忽,而是市议会故意留了一手)。市议会赖帐,博物馆及其支持者当然极为愤怒,官司打到了州里,至今还在扯皮中。
博物馆也底气不足,毕竟经营不善所带来的财政赤字很是难看。为此,博物馆痛定思痛,决定将筹款列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2014年4月4日,董事会任命拉西•沃德为新的馆长。沃德以出众的筹款能力而著称,在其担任弗吉尼亚州罗伯特•鲁萨•莫顿博物馆馆长七年间,共筹集了550万美元的资金。
沃德的上任犹如一针强心剂,人们再一次燃起了希望,希望新的馆长扭转捉衿见肘的财政问题。
今年11月11日,沃德被解雇。
关于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是因为沃德动了董事会的利益。他上任后大刀阔斧对博物馆进行改革,甚至推动扩充现有的15人董事会,使其增强社区代表性。增加董事会人数也就意味着现有成员权力的稀释,最终换来的结果便是沃德的下台。
但是,博物馆一线工作者和支持者都对沃德的下台表示了遗憾,毕竟他上任后,大家还是看到了博物馆光明的前景,尤其是沃德想要打破博物馆古板的只能组团参观(group only)的模式,允许游客自由参观(self-guided tours)。可以自由参观,为更多只是途径格林斯博罗的人提供了灵活的参观时间,肯定会增加游客量。
沃德下台后,改革的进程搁置下来,一切又一次推倒重来。
有当地媒体批评道,从阿尔斯通他们最初买下这家店面那一天起,它就从来没有实现过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运作。
说句题外话。在中国,文物保护有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国际民权运动博物馆只做到了前八个字。
中国还有两句成语: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国际民权运动博物馆都没做到。
2014年11月,这家纪念种族抗争的博物馆,恰如美国当下种族关系缩影,风雨飘摇。
六、悲哀与幸运
我曾顺路参观过这家博物馆。从阐释手法上而言,花了两千多万美元搞出来的东西的确不错,科技手段,情景重现,游客体验互动都非常专业。当天的讲解员是一名黑人,解说饱含热情,听得我心潮澎湃,出来就买了个纪念品。
但博物馆设计上做的越好,越衬托出一个悲哀的事实:有这么一类博物馆,做得再好,也难以吸引更多参观者,这是因其类型和地理位置决定的。
这是它的宿命。人家就是没兴趣,喊破喉咙也没有用。
总有人认为,一项遗产保护好了,自然会有游客参观;总有人假设,遗产保护、旅游发展、城市繁荣之间一定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这只是一厢情愿,遗产不会自动带来游客,指望它带动城市繁荣,犹如本末倒置。
“合理利用”,是遗产世界的不二真理!它不仅指“适度利用”,还告诉我们:如果没想好怎么用,就别着急用。
国际民权运动博物馆还是很幸运的。它的众多捐助者和借贷方,没有任何一家或一人对其有实际收益的压力。即使是借贷方,最大利益需求也不过是希望博物馆熬过前5年,使其实现税收减免而已,并不指望能从博物馆身上挣钱。
那家悲摧的沃尔沃斯商店,其实很值得尊重。每一个历史时刻,它都最终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从1960年到2014年,这家普通而又特殊的商店始终深陷这座小城的漩涡中心,它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让自己在不断的选择中,留下历史的印迹。
(部分内容载于《中国青年报》2014年12月5日第12版,原标题《一家举步维艰的博物馆》)
一、沉默的力量
这是美国民权运动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1960年2月1日下午4点半,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斯博罗(Greensboro),四名黑人大学生走进市中心的沃尔沃斯(Woolworth’s)商店,坐到了“白人专属”就餐区,要求点咖啡。白人经理要求他们离开,学生们拒绝。
自始至终,店员谨守“白人专属”规范,拒绝提供服务。即使她也是名黑人。
这次行动实际上谋划许久。学生们的计划是:进店,点餐,被捕。在民权运动时期,被捕是一种价值的自我实现。出乎意料的是,警察虽然出现,却没有实施抓捕行动,而是选择离开,这也让学生们颇为尴尬。计划落空,这时他们只剩下一种选择——默默坐下去,直到打烊。
有时候,更具力量的不是暴力,而是沉默。
未曾计划的“静坐”(sit-in)迅速得到了同伴的支持。第二天,沃尔沃斯商店中静坐的黑人学生多了20多个,他们不再两手空空,而是带来了书和笔记本。周围白人在斥骂,他们在默默地看书、写作业。
当时美国南方,公共场所中的种族隔离普遍存在,餐厅静坐这种非暴力抵抗手段迅速蔓延开来,史称sit-in movement(静坐运动),并最终与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大潮交汇。格林斯博罗的静坐事件,也成为民权运动历史上浓重的一笔。那四位学生,史称The Greensboro Four (格林斯博罗四人组)。
半年后,沃尔沃斯商店再也承受不了压力,决定撤除“白人专属”柜台。首位在这个柜台用餐的黑人,正是当时拒绝服务的那位黑人店员。
![]() |
Sit-in |
![]() |
The Greensboro Four |
二、保卫记忆
33年过去。
1993年8月的一天清晨,一则消息犹如炸弹一样在格林斯博罗市民中激起波澜:沃尔沃斯商店即将休业,这家公司同时决定,将店面拆除。
市民们不干了。保,一定要保!
节目主持人Michael Lynn是个地方名流,在他的呼吁下,许多市民纷纷加入了保下沃尔沃斯的请愿行动。静坐运动33年后,这里人们又一次团结在一起,保卫这一段共同的记忆。
短短三天,请愿行动共收到了18000多个签名,占格林斯博罗全市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沃尔沃斯商店再次迫于压力,同意不再拆除店面,将其保留下来,直到有人买下。
是NGO登场的时候了。
两名地方政客——郡政专员阿尔斯通和市议员琼斯——联合成立了一家名为“Sit-in Movement”的NGO,以这家机构的名义筹集资金,将沃尔沃斯商店原址买下。他们最终的目标是将其并改造为一间反映民权运动的博物馆,命名为“国际民权运动博物馆”(International Civil Rights Movement Museum)。
听起来口气不小。但了解美国命名文化的都知道,在那里,真正牌儿大的都是以Federal (联邦)、American(全美)或National(国家)打头。International?美国人最不认的就是英特纳雄奈尔了。
文物保下,麻烦则刚刚开始。
三、钱!筹钱!
世界上大多数搞文化遗产的组织,一年到头想得最多的事儿,就是找钱。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不同之处在于找钱的对象,有的盯着公家,有的盯着私家。
在美国搞遗产,不能太指望公家。即使是公立机构,仅靠政府财政也玩不转,必须满大街去拉资金,更何况那些私营博物馆。
国际民权运动博物馆白手起家,面临的最大问题当然是资金。他们首先想到了在请愿活动中摇旗呐喊的老百姓。但是,让老百姓在签名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很容易,真要落到一个“钱”字上,却都囊中羞涩。博物馆曾办过慈善宴会,筹了220万美元,但对阿尔斯通和琼斯而言,这点钱远远不够。
政府就不管吗?当然要管。但管多管少是个政治问题。在这里,政府花的每一笔钱都受到成千上万双眼睛的监督。就算你叫“宇宙xxx博物馆”,政府也没有义务管你。
当然,它也没有权力随便拆了你。
民权运动是美国历史上的大事,因此无论是联邦还是地方政府,对这家博物馆还是颇给面子。北卡罗来纳州政府资助了100万美元,圭佛得郡和格林斯博罗市政府分别资助了20多万美元。2005年,博物馆还获得了一笔美国联邦政府层面的资助——国家公园服务局旗下的“拯救美国瑰宝”项目向其资助15万美元。
连同私人捐助,到了2007年,博物馆建设资金总共筹措了1400万美元。还是不够。
怎么还是不够?市民们开始怀疑,这笔钱到底花到了什么地方?14年前,阿尔斯通曾因挽救了沃尔沃斯商店成为了城市英雄;14年后,越来越多的对其不满,甚至有人用“可疑”(shady)来评价阿尔斯通,要求他和琼斯下台。在一次访谈中,阿尔斯通对批评其“可疑”的说法予以了回击:
“我做了26年的地产商,当了15年郡政专员,你给我找个人,说一件我做过的缺乏诚信的事出来?没人说得出来。他们就知道捕风捉影,胡说八道!”
博物馆遥遥无期,阿尔斯通和琼斯再次向格林斯博罗市议会申请一笔150万美元资助,被断然拒绝。另外,还曾有过发行公债的市民公决,提了两次,被否了两次。
从公家拿钱,再也别想了。
四、修文物,少缴税
正当希望越发渺茫之际,一项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挽救了这家博物馆。
历史保存税收抵扣政策(Historic Preservation Tax Credits)专为鼓励修复私有历史建筑而设立。一座历史建筑的物主如果对建筑进行了修复,他当年的缴税金额可以从修复花费中进行一定比例的抵扣。
更重要的是,这项优惠也可“卖”给第三方,即第三方机构可向物主提供贷款支持建筑的修复,回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利息”,而是第三方的税收减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减免的金额甚至会多于总贷款金额。(我的理解未必精确,算法比较复杂,具体参见http://www.nps.gov/tps/tax-incentives.htm)
但这种优惠也不是没有限制,即获得优惠的项目不能是普通居住的民居,必须是实际在用的工业、商业、农业设施(当然大前提是必须是在册的历史建筑);也不是没有风险,如果修复建筑在项目完成后5年内倒闭了,第三方借贷人所获得的税收优惠将要根据比例扣除,算来有可能还倒贴钱。
面对又当好人又能省钱的诱惑,这种好事冒点风险也值得。再说,如此重要的一个历史遗产,还能维持不过5年?人们甚至乐观估计,博物馆开业后,会带来150个就业机会,并将极大促进格林斯博罗市的旅游和经济繁荣。
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繁荣!美好的未来指日可待!
凭借美丽的畅想,博物馆通过出售税收优惠权利,在2008年获得了900万美元的贷款。最终,通过募捐、政府资助、税收优惠等等途径,博物馆一共获得了2300万美元的资金。
2010年2月1日,筹划了17年之久的国际民权运动博物馆终于开馆,两位创始人阿尔斯通和琼斯为博物馆剪彩,“The Greensboro Four”中健在的三位都出席了开幕式,北卡州参议员和州长纷纷致辞。
这一天,距静坐事件发生整整50年。
五、风雨飘摇
现实很残酷。
格林斯博罗属于南方小型城市,总共20多万人口,地理位置难以吸引国际游客。对国内旅游而言,尽管对民权运动历史感兴趣的美国人有不少,但愿意来原址参观的人却没有想象中多。更何况,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已经将原址餐厅文物的一部分(四把椅子和部分桌子)挪到了华盛顿永久展出,有意愿看原址的便更少了。
说了这么多,到底有多少人来参观呢?三年26万,平均每天237人。如果是一家没有什么抱负的博物馆,这个数字看起来勉强说得过去。但预期中可不是这个样子,人家毕竟是International开头的。
想象中的旅游经济并没有如期而至,而运营费用却居高不下,博物馆很快入不敷出。根据2013年披露的财政报表,2010年到2012年三年中,博物馆经营的财政赤字分别为38万、44万和47万美元,节节攀升。
实际上,从节流方面看,博物馆已经做到了极致,2010年开销总计是260万美元,2012年减少到了170万。无奈开源的工作相当不给力,主要症结在于捐款的急剧下降:2010年71万、2011年60万,2012年骤降到了10万美元。再这样下去,那些购得税收减免优惠的第三方可就赔本儿赚吆喝了。
总有人要承担责任。2013年8月,创始人阿尔斯通正式辞任博物馆主席一职。阿尔斯通的下台,距他和琼斯呼吁保下沃尔沃斯商店,整整20年。
第二个月,格林斯博罗市议会以6比3通过决议,向博物馆拨款150万美元,以助其度过财政难关。10月,75万美元款项到帐。然而,到了2014年2月,市议员们发现这份拨款资助协议竟然只是口头承诺,没有签字!以此为由,市议会拒绝拨付剩余的75万美元款额(还有一种说法是,此事并非疏忽,而是市议会故意留了一手)。市议会赖帐,博物馆及其支持者当然极为愤怒,官司打到了州里,至今还在扯皮中。
博物馆也底气不足,毕竟经营不善所带来的财政赤字很是难看。为此,博物馆痛定思痛,决定将筹款列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2014年4月4日,董事会任命拉西•沃德为新的馆长。沃德以出众的筹款能力而著称,在其担任弗吉尼亚州罗伯特•鲁萨•莫顿博物馆馆长七年间,共筹集了550万美元的资金。
沃德的上任犹如一针强心剂,人们再一次燃起了希望,希望新的馆长扭转捉衿见肘的财政问题。
今年11月11日,沃德被解雇。
关于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是因为沃德动了董事会的利益。他上任后大刀阔斧对博物馆进行改革,甚至推动扩充现有的15人董事会,使其增强社区代表性。增加董事会人数也就意味着现有成员权力的稀释,最终换来的结果便是沃德的下台。
但是,博物馆一线工作者和支持者都对沃德的下台表示了遗憾,毕竟他上任后,大家还是看到了博物馆光明的前景,尤其是沃德想要打破博物馆古板的只能组团参观(group only)的模式,允许游客自由参观(self-guided tours)。可以自由参观,为更多只是途径格林斯博罗的人提供了灵活的参观时间,肯定会增加游客量。
沃德下台后,改革的进程搁置下来,一切又一次推倒重来。
有当地媒体批评道,从阿尔斯通他们最初买下这家店面那一天起,它就从来没有实现过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运作。
说句题外话。在中国,文物保护有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国际民权运动博物馆只做到了前八个字。
中国还有两句成语: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国际民权运动博物馆都没做到。
2014年11月,这家纪念种族抗争的博物馆,恰如美国当下种族关系缩影,风雨飘摇。
六、悲哀与幸运
我曾顺路参观过这家博物馆。从阐释手法上而言,花了两千多万美元搞出来的东西的确不错,科技手段,情景重现,游客体验互动都非常专业。当天的讲解员是一名黑人,解说饱含热情,听得我心潮澎湃,出来就买了个纪念品。
但博物馆设计上做的越好,越衬托出一个悲哀的事实:有这么一类博物馆,做得再好,也难以吸引更多参观者,这是因其类型和地理位置决定的。
这是它的宿命。人家就是没兴趣,喊破喉咙也没有用。
总有人认为,一项遗产保护好了,自然会有游客参观;总有人假设,遗产保护、旅游发展、城市繁荣之间一定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这只是一厢情愿,遗产不会自动带来游客,指望它带动城市繁荣,犹如本末倒置。
“合理利用”,是遗产世界的不二真理!它不仅指“适度利用”,还告诉我们:如果没想好怎么用,就别着急用。
国际民权运动博物馆还是很幸运的。它的众多捐助者和借贷方,没有任何一家或一人对其有实际收益的压力。即使是借贷方,最大利益需求也不过是希望博物馆熬过前5年,使其实现税收减免而已,并不指望能从博物馆身上挣钱。
那家悲摧的沃尔沃斯商店,其实很值得尊重。每一个历史时刻,它都最终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从1960年到2014年,这家普通而又特殊的商店始终深陷这座小城的漩涡中心,它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让自己在不断的选择中,留下历史的印迹。
![]() |
国际民权运动博物馆 |
![]() |
捐款者纪念墙 |
![]() |
博物馆内黑人学生生活场景重现 |
![]() |
部分座椅在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中陈列 |
(部分内容载于《中国青年报》2014年12月5日第12版,原标题《一家举步维艰的博物馆》)
-
oini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31 22:11:04
-
m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17 10:25:57
-
xi as usual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13 02:06:43
-
5ifcy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16 19:00:09
-
无伴奏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17 16:57:01
-
⭐见琥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03 20:07:1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03 14:55:09
-
菇凉一个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07 09:47:21
-
阿扬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02 00:07:16
-
athanos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01 23:35:1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31 08:53:58
-
tingna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19 19:05:41
-
国际老年痴呆日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10 06:16:44
-
hdbebj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10 00:28:58
-
其後.......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9 22:19:55
-
光明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8 15:26:22
-
Eva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8 14:09:22
-
六毛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8 12:21:50
-
Miss.Roofish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8 09:48:33
-
阿翾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8 09:38:23
-
何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8 08:19:08
-
爱上对方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8 07:11:44
-
adomia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23:19:43
-
Aso nozomi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21:37:50
-
半山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21:33:09
-
Ginger Ji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21:32:44
-
GiNa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21:15:45
-
多多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20:26:18
-
猫卷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20:24:33
-
夜舞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20:19:37
-
城南一霸贾十七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20:05:18
-
万人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19:45:30
-
呼呼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19:32:24
-
想多多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18:55:05
-
Cindy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18:15:18
-
Rug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18:11:54
-
桃子有钱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18:11:36
-
JACKIEXIA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17:44:06
-
过气女郎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17:43:28
-
芸台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17:41:28
-
沙砾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13:55:58
-
哀家害喜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00:05:56
-
食住嘢睇书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6 23:10:08
-
黑黝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6 14:34:53
-
伊莎贝尔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6 13:36:24
-
忙命知逃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6 11:24:48
-
路痴一枚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6 10:48:21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6 10:21:47
-
王西平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6 07:40:44
-
仰望蓝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6 07:35:13
-
悦笺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6 07:16:52
-
大师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6 04:12:10
-
Eno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6 03:56:36
-
毛秃秃和胖咕咕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6 03:31:53
-
全金属小棉袄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6 02:31:07
-
Gyroscop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6 00:59:46
-
whiteheadsi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6 00:06:51
-
Stone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6 00:03:01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5 23:56:58
-
柴斯卡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5 23:56:22
-
好公民库尔蕾丝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5 23:38:48
-
Welfar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5 23:30:47
-
熠木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5 11:20:31
-
哈尔滨正太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5 10: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