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亭缘之六十五:密云亭
自诗:“携云伴雨过幽处,泉泠香馥似是无。初探灵台惊缺角,倚壁修篁清若谷。”
云栖竹径景区以冲云楼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外面以竹径为主的竹林、古树、古迹,幽深淡远;里侧则是以“绿云静境”为核心的一处相对独立的小园林,偏重幽雅。云栖竹径虽然地处偏远,但因为古时与三天竺相连且为佛教重要道场,故人文沉淀厚重不可忽视,其文化历史甚至超过西湖本身。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均曾亲临云栖,由此在云栖留下诸多相关遗迹。其中不少在后来的变乱中式微荒湮,但亦有部分在上世纪后半叶对云栖旧景的重新修缮开发中重建。其中在此小园林背靠环山之最深处正中,建有一座体量巨大的重檐大亭名为“皇竹亭”,是为纪念康熙皇帝之行,其规格之高风格之宏伟与云栖竹径整体氛围大相径庭。所幸其位置处在末端,对景观破坏有限。与皇竹亭相去不远位于此园林一侧靠近边界山崖的一条小溪旁小林深处,则有另外一座亭子,此亭位置之偏以至于其有一部分完全靠住了山崖并有一个亭柱只有一半高度直接落在崖石上,此亭体量之小以至于我一伸手几乎可以触摸到它的顶盖。这座五柱攒尖单檐的几乎是西湖景区最小的亭子即为“密云亭”,并座落在西湖景区最为偏远一处景点的最不为人知的最深处的角落里。此亭在小格局上位于一条石阶上方,其旁种有梅花与小竹,靠山面溪,十分有致。亭向溪一侧而开,挂有一组楹联,曰:“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很显然此亭名与五云、云栖有关。绿云静境园林处在一座三面环山,一面向谷的山坳之中,其东侧上山即为五云山,是为“云栖坞”之核心地带。因此前述,五云山西落之祥云中有一大部分大概会聚集在这个山坳之中,形成弥漫而芬芳的雾气;因此此亭以“密”字来状云,十分妥贴。而且,此园林之设计,在当中部分较为开阔,大概可以用来让云气弥漫;而如密云亭、冲云楼、舒篁阁等建筑以及小品,均建造在园林周围,以为陪衬。古典园林中一般当中是池塘,而在此处则以云雾代之并成为主景。而云雾之密而四溢,竟把密云亭挤到山崖边上,形象生动令人难忘。
相形之下,皇竹亭之宏大盛气形成鲜明对比,其岿然霸道完全不顾及此园云雾流通的自然之势,而是以凌人之姿占据当中并在周围开辟空地铺设汉白玉地面、护栏和阶梯,在山林深处营造出皇家气势。此类因为皇家权贵活动使得后来的建筑不得不遵循规制而导致与景观气质不符的情况,在西湖许多景点中都有所体现,比如柳浪闻莺翠光亭,孤山四照亭,等。甚至有些景点本来就是以单一建筑为主要部分的,却亦因为这样的原因而重新改变规格,如放鹤亭。即使设计与修建者竭力使用各种方法使其尽量可以保持与周围相融的风格,但毕竟因为礼制条框约束而不得不屈从,从而造成这些不伦不类的建筑的存在,使得游人们在观看时能够体会到这种纠结无奈的心情,甚至略有一些隐藏的愤怒。在云栖竹径深处,因为皇竹亭这样的存在,而让建造此园的人们极尽所能再来建造了一座巧夺天工、气质超群的密云亭,其在文化、美学、意境以及亲和力上,均完全超越了体量数倍于它的皇竹亭,而且偏偏就建筑在与皇竹亭几步之遥的地方,似乎是刻意在营造这样极端的对比而让来此的游客感觉到一种隐隐的挑衅与奚落。我不太敢去推测当年康熙皇帝在世时若彼时的“皇竹亭”与现已不存的“御书亭”之侧,是否有人敢造一座现在这样的密云亭?但在几百年后的今天,故事已经成为传说,但皇家森严的封建教制却仍然存在深远影响的现在,就好比仍然会有一座“皇竹亭”立于此山深处一样:如一抹亮色和希望一般的,小小的却隐藏在最遥远、最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的,却带着有力意象“云”字的一座“密云亭”,却能与之对峙。它所拥有与散发的,不仅仅是美丽与高洁,更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精神魅力。
云栖竹径景区以冲云楼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外面以竹径为主的竹林、古树、古迹,幽深淡远;里侧则是以“绿云静境”为核心的一处相对独立的小园林,偏重幽雅。云栖竹径虽然地处偏远,但因为古时与三天竺相连且为佛教重要道场,故人文沉淀厚重不可忽视,其文化历史甚至超过西湖本身。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均曾亲临云栖,由此在云栖留下诸多相关遗迹。其中不少在后来的变乱中式微荒湮,但亦有部分在上世纪后半叶对云栖旧景的重新修缮开发中重建。其中在此小园林背靠环山之最深处正中,建有一座体量巨大的重檐大亭名为“皇竹亭”,是为纪念康熙皇帝之行,其规格之高风格之宏伟与云栖竹径整体氛围大相径庭。所幸其位置处在末端,对景观破坏有限。与皇竹亭相去不远位于此园林一侧靠近边界山崖的一条小溪旁小林深处,则有另外一座亭子,此亭位置之偏以至于其有一部分完全靠住了山崖并有一个亭柱只有一半高度直接落在崖石上,此亭体量之小以至于我一伸手几乎可以触摸到它的顶盖。这座五柱攒尖单檐的几乎是西湖景区最小的亭子即为“密云亭”,并座落在西湖景区最为偏远一处景点的最不为人知的最深处的角落里。此亭在小格局上位于一条石阶上方,其旁种有梅花与小竹,靠山面溪,十分有致。亭向溪一侧而开,挂有一组楹联,曰:“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很显然此亭名与五云、云栖有关。绿云静境园林处在一座三面环山,一面向谷的山坳之中,其东侧上山即为五云山,是为“云栖坞”之核心地带。因此前述,五云山西落之祥云中有一大部分大概会聚集在这个山坳之中,形成弥漫而芬芳的雾气;因此此亭以“密”字来状云,十分妥贴。而且,此园林之设计,在当中部分较为开阔,大概可以用来让云气弥漫;而如密云亭、冲云楼、舒篁阁等建筑以及小品,均建造在园林周围,以为陪衬。古典园林中一般当中是池塘,而在此处则以云雾代之并成为主景。而云雾之密而四溢,竟把密云亭挤到山崖边上,形象生动令人难忘。
相形之下,皇竹亭之宏大盛气形成鲜明对比,其岿然霸道完全不顾及此园云雾流通的自然之势,而是以凌人之姿占据当中并在周围开辟空地铺设汉白玉地面、护栏和阶梯,在山林深处营造出皇家气势。此类因为皇家权贵活动使得后来的建筑不得不遵循规制而导致与景观气质不符的情况,在西湖许多景点中都有所体现,比如柳浪闻莺翠光亭,孤山四照亭,等。甚至有些景点本来就是以单一建筑为主要部分的,却亦因为这样的原因而重新改变规格,如放鹤亭。即使设计与修建者竭力使用各种方法使其尽量可以保持与周围相融的风格,但毕竟因为礼制条框约束而不得不屈从,从而造成这些不伦不类的建筑的存在,使得游人们在观看时能够体会到这种纠结无奈的心情,甚至略有一些隐藏的愤怒。在云栖竹径深处,因为皇竹亭这样的存在,而让建造此园的人们极尽所能再来建造了一座巧夺天工、气质超群的密云亭,其在文化、美学、意境以及亲和力上,均完全超越了体量数倍于它的皇竹亭,而且偏偏就建筑在与皇竹亭几步之遥的地方,似乎是刻意在营造这样极端的对比而让来此的游客感觉到一种隐隐的挑衅与奚落。我不太敢去推测当年康熙皇帝在世时若彼时的“皇竹亭”与现已不存的“御书亭”之侧,是否有人敢造一座现在这样的密云亭?但在几百年后的今天,故事已经成为传说,但皇家森严的封建教制却仍然存在深远影响的现在,就好比仍然会有一座“皇竹亭”立于此山深处一样:如一抹亮色和希望一般的,小小的却隐藏在最遥远、最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的,却带着有力意象“云”字的一座“密云亭”,却能与之对峙。它所拥有与散发的,不仅仅是美丽与高洁,更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精神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