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浪漫派、迷人的法西斯及其他。
德国浪漫派、迷人的法西斯及其他。
Caspar David Friedrich
某日闲读,突然读到纳粹又把另一个我崇拜很久的艺术家拉下了水。
这事简直没完没了了。早几年的时候,刚上大学,刚会读一些字,读到尼采的东西,瞬间崇拜到五体投地,后来惊闻他跟纳粹的肇始扯不开干系。后来崇拜瓦格纳(当然部分是跟着青年尼采的风),又发现他也被指责为纳粹主义的始作俑者。再后来还有埃兹拉庞德。甚至有里尔克,有阿诺德勃克林。数不胜数。
再后来读到桑塔格那篇著名的《迷人的法西斯》。才开始反问自己起来,法西斯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突然变得好像和我们在中学历史课和寻常所见的信息(常识)里的印象不大一样?为什么隐约觉得德国浪漫派(后文介绍他们是谁)所代表的那一条精神传统线索,好像慢慢地整个与法西斯挂钩起来。在那个眼界刚开口啃书的时期,差点一口啃噎着了——觉得法西斯是迷人的啊,不然怎么那些最迷人的艺术家都是法西斯的帮凶或者预言家呢。
或者只是偶然而已?只是这些“邪恶”的浪漫派艺术家,恰好他们反犹而已?(可是那些本身就是犹太人的艺术家怎么办?比如马勒?比如门德尔松?比如身为犹太人而居然提出反犹的作家卡尔 克劳斯?比如敢回到以色列演奏瓦格纳的犹太人巴伦博伊姆?)
不久前读萨福兰斯基的《浪漫主义:一次德国的外遇》(觉得德文词“Affäre”,几乎等同于英文的“affair”,这里翻成外遇最合适),读到最后一章的时候,发现他居然要开始探讨德国浪漫主义和法西斯的关系了,而且居然要实地考察——对人不对事地——元首那些具体的主张、纳粹政权具体的“Leitmotive”(元动机),和它们与德国浪漫派传统中最核心的那些元素到底存在那样的重合,到底存在怎样的历史因果。顿时觉得兴奋不已,终于要解答多年的疑惑了。(萨福兰斯基是德国现在最著名的自由学者和非虚构类书籍作家之一,他的精神史传统的人物传记——主要是德国历史文化名人——长期以来名列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插一句嘴:尼采说的“没有真理,只有阐释”是什么意思呢——比如吧,上面关于萨福兰斯基的这个例子、这些材料还可以用来做另一种解释:瞧瞧人家德国人如何反思纳粹之错误的。瞧他们的顶尖的文化学者都在带头做些什么呢!瞧普通大众都是多么的热爱阅读这些思考呢!是吧。顺便致敬一下桑塔格的《反对阐释》!)
那些让这些艺术家“被”拉下水的其实不是纳粹政权的任何一号人物,其实首当其冲的是二十世纪初以来的一大批嘴最长的文化史家们。
比如著名的神学家、教会史学家保罗蒂里希(Paul Tillich),他就四处高喊,“法西斯主义是政治的浪漫主义”。
再比如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卢卡奇——肯定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里面在中国最有名的一个了吧——在他的短文“理性的落败”中说:德国精神史和文化史的最重要的转折点是非理性主义战胜了理性传统的人文主义,也即浪漫主义诞生这一历史事件。
(Sa要插嘴:德国的这个理性的人文主义传统从哪里来啊!
从伊拉斯谟来?路德怎么跟伊拉斯谟和加尔文吵架的!——参看荷兰文化史大师赫伊津哈《伊拉斯谟传》中“人文学者伊拉斯谟”、“与路德论战”两章;
从杨凡艾克、罗杰范德韦登那里来?卢卡斯克拉纳赫和霍尔拜因怎么办?——参看《作为精神史的艺术史》前两章;
再往前,从希尔特布兰德之歌那里来?从尼伯龙根那里来?
天呐!
德国的理性的人文主义传统。)
似乎我们也可以仿照卢卡奇将纳粹归咎于浪漫主义这一精神史事件的做法,将世界人民误以为德国人就是传统的理性、严谨和刻板这一史上最重大错误归咎于卢卡奇的这类故意误导的说法。
觉得大多数人看到康德“三大批判”形式上的晦涩艰深就完全不顾他在哲学史、精神史和艺术史上到底造成的是哪种影响了。其他不论,就在文学艺术方面,他的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其实是浪漫派最最近的精神父执之一,绝不是“理性传统的”。(当然哲学史上,这个理性传统又是容易误导的了,比如这里不是指笛卡尔那个理性主义的传统,而是简单指相对于十九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浪漫派而言的那个浪漫主义的对立面。)
不过如果连卢卡奇的话都看起来足够疯狂,不够令人信服的话,那么再听听以赛亚柏林的话——浪漫派让个性的、创造性的主体的力量超过了客观的、有组织的物质世界,然后这种超越很快扩展到了政治和道德领域。(参看他的《浪漫主义的根源》,“浪漫主义的真正父执”一章)
这种逻辑可以简化成:法西斯= 疯狂= 非理性主义,浪漫主义=非理性主义,ergo:法西斯=浪漫主义。
这个“推理过程”和维克多 克伦普勒(Victor Klemperer)——他的文化史书不久前出了中译本——几乎不谋而合 。
我们来做一些拆解试试:德国浪漫派,到底怎么跟纳粹扯上干系的?
德国浪漫派有哪些核心主题(Leitmotive)?
首先,“das Volk”(民族)。
比如说海德堡浪漫派,阿尔尼姆(Archim von Arnim)和布伦塔诺(Clemens Bretano)这一对。花大力气收集民谣(Volkslied),注意不是后来舒伯特写的那种“Kunstlied”。对啊。不管不管怎样想,可是至少那些德国浪漫派们(die deutschen Romantiker),比如阿尔尼姆那样真正的诺瓦利斯式的诗人,怎么可能不是精英主义的呢!
怎么可能反对个体,崇拜集体呢!
他们只是在个体中寻找集体,而不是在将个体置于集体之中,任其湮灭。
这和作为政权的纳粹是完全不同的。
再者,关于“国家”、“祖国”(Nation, Staat, Heimatland, Vaterland)以及国家和社会中的“有机体”(das Organische)概念。
浪漫派提出的“有机体”是相对于工业时代萌芽期的,机械主义的、功利主义的社会。他们(虽然一切都源始自法国大革命)在这里是反对法国大革命的。
而纳粹,同理;作为反对魏玛共和国这一旧整体而建立起来的政体。
比如诺瓦利斯(Novalis)的《基督教或欧罗巴》其实是想建立一种人文主义的基督教的世界图景;而纳粹政权是要将其政治和社会结构带着文化强权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Reich)。
其他一些核心观念如“Weltfremdheit”( 陌生感或“去魅”),比如非理性(Irration)。
萨福兰斯基写道:“Gewiß, die Ideen Hitlers waren ganz und gar nicht romantisch. Sie kommen aus den vulgarisierten, moralisch verwahrlosten und zur Ideologie gewordenen Naturwissenschaften: Biologismus, Rassismus und Antisemitismus.”(希特勒的观念显然不是浪漫主义的,这些观念来自一些庸俗的、非道德的、几乎沦为意识形态的自然科学——生物主义、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
随后又说,希特勒自杀前曾感叹他曾经标榜的最杰出的日耳曼民族还是太“虚弱了”(zu schwach),认为整个民族应当同他一起死去,不可以继续存活下去。
两种可能:
其一,希特勒,正如托马斯曼在“Bruder Hitler”一文中所说,作为一个失败的艺术家,以全世界的人民作为材料,想完成一部心目中的艺术作品。即他根本不相信什么“雅利安人至上论”,只是编了这么个谎言,欺愚大众,好让大众乖乖沦为他的材料。
其二,他的确相信“雅利安人至上论”、“日耳曼民族至上论”,只不过他相信的其实更是这样一种“某一民族至上论”,而不一定是日耳曼民族。即他准备用一生去尝试、试验,到底哪个民族最崇高、最强势,结果只试验了一个日耳曼,就不幸身亡而终止试验了。
红极一时的德国电影《浪潮》(die Welle),讲得不是法西斯、纳粹如何形成的。而针对的是宽泛的极端的集体主义。法西斯主义不止是极端的集体主义,也不止是极端反犹主义。
不得不引用元首本人的话,在他的《我的奋斗》里,他说:“Im ewigen Kampf ist die Menschheit groß geworden. Im ewigen Frieden gehen sie unter.”(在永恒的斗争中人性得到了升华,在永远的平和中人类则会沉沦。)
简言之,意思是说,犹太传统——他的确借用了很多尼采在《敌基督》里的推理和结论——是摩西引领人民走出埃及,走向西奈山顶,走向应许之地,由混乱和不确定走向永恒的真理和确定性的过程。
而这是人性腐化的开始。只有永远的不确定,永远的“斗争”(用的是Kampf这个词,即标题“我的奋斗”中的奋斗)下去,才是人类的正途。
用萨福兰斯基的话讲,这叫把个人妄想视作人类使命。
这和浪漫主义又有什么关联呢?
如果要说和元首所理解的浪漫主义有关联都不大行得通。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元首真的清楚德国浪漫派艺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尽管他真的很喜欢阿诺德 勃克林(Arnold Böcklin)的画,很喜欢瓦格纳的音乐。
我在柏林著名的犹太博物馆里的一个展厅里曾经模糊地感受到三十年代纳粹政权里人们的视听世界是怎么进入这样一种“伪勃克林”、“伪瓦格纳”化的:这些原本——依据康德,那个德国浪漫派伟大的父亲——有着完全自足性(Autonymie)的艺术作品,在这里成了符号而已。它们麻木,而且为了麻木。
然后说说德国浪漫派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德国浪漫派,在世界文学史中,是这样一群人:他们试图尽读天下书,探索一切学科的逻辑门径;对一切知识,历史的、当下的,以经过“古典时期”梳理后的冷峻的眼光,咀嚼,吞咽或者吐掉;对自然抱以最均匀最无轮廓的热情;对古希腊罗马的理解与思考,具备多出前辈许多的范畴;对中世纪取消“黑暗时代”的标签;对与他们持相反艺术观、人生观的十八世纪的前辈持尊敬乃至崇拜的态度;对地方神话、民间传说,童话、寓言有着生理性的狂热;时而虔敬,时而又是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时而将自我意识推演至极继而狂妄而自恋,时而又自嘲喟叹个体的渺小无力。如果有一唯一统一的教会将他们联合起来,这个教会就叫人的精神。
他们被后世一批又一批雄辩的嫉妒者斥为“唯心主义”、异教徒。他们不单是诗人、艺术家,也是神学家、哲学家乃至政治家、教育家、自然科学家(这些属性往往能在他们中的一个人身上同时拥有)。他们游历世界,不满现状,但和他们同时代(或同精神父执)的英国浪漫派、法国浪漫派等相比,仿佛缺少一些行动力和开展行动的决心。似乎在他们那里,精神不单是居于肉体之上的,且是唯一有效的“人的活动”。他们是人类精神的狂热教徒,穷毕生之力为“人”寻找定义。
他们活跃于从1789年——那个永远与“革命”、“自由”等一些字眼联系起来的年份——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之间的约半个世纪间,他们塑造出许多英雄和偶像。他们崇拜古希腊神明,崇拜基督,崇拜远东的圣哲和歌者,崇拜伟大的古罗马。他们企图通过文字——那经过歌德与席勒这两位英雄变得光荣、细腻而典雅的德语——将他们的英雄与偶像昭示天下。于是世人也崇拜起他们的英雄,慢慢地,世人开始崇拜他们。
他们认为荣耀是必然的,伟大是绝对的,崇高是完整的。而美是最荣耀、最伟大且最崇高的。同辈中济慈、布莱克,晚辈中波德莱尔、戈蒂耶,都被后世妒忌者唤作“唯美主义者”。而唯有他们,可以用断片集斥责道德家的虚伪,用未完成的诗体小说或韵律优美的长诗赞颂美的绝对性,而同时又免于受责难、受诽谤。
他们因是人之精神的教徒,故而轻视肉体。他们往往短命,“天妒英才”,或者“光荣而美丽地回归自然”。他们并不常沉溺肉体之欢,但绝不节制。他们互相结交,文稿、通信往来,共办文学杂志,参加沙龙、画展、音乐会,甚至布道、讲经,辩论教义。他们关注形而上,也会对彼此间的友谊无比珍惜。
噢最后,BTW,文章开头说的那个被拉下水的艺术家叫卡斯帕 大卫 弗雷德里希(Casper David Friedrich)——我觉得他在中国不够知名,几乎完全是因为他的名字,如果他的名字翻译成中文也像拉斐尔或者达芬奇甚至梵高那样那么好记的话,那么一定会有更多的人熟悉他的——毕竟他毫无疑问属于达芬奇梵高们之列。
看来只能下篇文章再写他了。
12.6 凌晨。一边看着湖人vs凯尔特人。
欢迎关注微信订阅号Samonwise0
Caspar David Friedrich
某日闲读,突然读到纳粹又把另一个我崇拜很久的艺术家拉下了水。
这事简直没完没了了。早几年的时候,刚上大学,刚会读一些字,读到尼采的东西,瞬间崇拜到五体投地,后来惊闻他跟纳粹的肇始扯不开干系。后来崇拜瓦格纳(当然部分是跟着青年尼采的风),又发现他也被指责为纳粹主义的始作俑者。再后来还有埃兹拉庞德。甚至有里尔克,有阿诺德勃克林。数不胜数。
再后来读到桑塔格那篇著名的《迷人的法西斯》。才开始反问自己起来,法西斯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突然变得好像和我们在中学历史课和寻常所见的信息(常识)里的印象不大一样?为什么隐约觉得德国浪漫派(后文介绍他们是谁)所代表的那一条精神传统线索,好像慢慢地整个与法西斯挂钩起来。在那个眼界刚开口啃书的时期,差点一口啃噎着了——觉得法西斯是迷人的啊,不然怎么那些最迷人的艺术家都是法西斯的帮凶或者预言家呢。
或者只是偶然而已?只是这些“邪恶”的浪漫派艺术家,恰好他们反犹而已?(可是那些本身就是犹太人的艺术家怎么办?比如马勒?比如门德尔松?比如身为犹太人而居然提出反犹的作家卡尔 克劳斯?比如敢回到以色列演奏瓦格纳的犹太人巴伦博伊姆?)
不久前读萨福兰斯基的《浪漫主义:一次德国的外遇》(觉得德文词“Affäre”,几乎等同于英文的“affair”,这里翻成外遇最合适),读到最后一章的时候,发现他居然要开始探讨德国浪漫主义和法西斯的关系了,而且居然要实地考察——对人不对事地——元首那些具体的主张、纳粹政权具体的“Leitmotive”(元动机),和它们与德国浪漫派传统中最核心的那些元素到底存在那样的重合,到底存在怎样的历史因果。顿时觉得兴奋不已,终于要解答多年的疑惑了。(萨福兰斯基是德国现在最著名的自由学者和非虚构类书籍作家之一,他的精神史传统的人物传记——主要是德国历史文化名人——长期以来名列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插一句嘴:尼采说的“没有真理,只有阐释”是什么意思呢——比如吧,上面关于萨福兰斯基的这个例子、这些材料还可以用来做另一种解释:瞧瞧人家德国人如何反思纳粹之错误的。瞧他们的顶尖的文化学者都在带头做些什么呢!瞧普通大众都是多么的热爱阅读这些思考呢!是吧。顺便致敬一下桑塔格的《反对阐释》!)
那些让这些艺术家“被”拉下水的其实不是纳粹政权的任何一号人物,其实首当其冲的是二十世纪初以来的一大批嘴最长的文化史家们。
比如著名的神学家、教会史学家保罗蒂里希(Paul Tillich),他就四处高喊,“法西斯主义是政治的浪漫主义”。
再比如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卢卡奇——肯定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里面在中国最有名的一个了吧——在他的短文“理性的落败”中说:德国精神史和文化史的最重要的转折点是非理性主义战胜了理性传统的人文主义,也即浪漫主义诞生这一历史事件。
(Sa要插嘴:德国的这个理性的人文主义传统从哪里来啊!
从伊拉斯谟来?路德怎么跟伊拉斯谟和加尔文吵架的!——参看荷兰文化史大师赫伊津哈《伊拉斯谟传》中“人文学者伊拉斯谟”、“与路德论战”两章;
从杨凡艾克、罗杰范德韦登那里来?卢卡斯克拉纳赫和霍尔拜因怎么办?——参看《作为精神史的艺术史》前两章;
再往前,从希尔特布兰德之歌那里来?从尼伯龙根那里来?
天呐!
德国的理性的人文主义传统。)
似乎我们也可以仿照卢卡奇将纳粹归咎于浪漫主义这一精神史事件的做法,将世界人民误以为德国人就是传统的理性、严谨和刻板这一史上最重大错误归咎于卢卡奇的这类故意误导的说法。
觉得大多数人看到康德“三大批判”形式上的晦涩艰深就完全不顾他在哲学史、精神史和艺术史上到底造成的是哪种影响了。其他不论,就在文学艺术方面,他的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其实是浪漫派最最近的精神父执之一,绝不是“理性传统的”。(当然哲学史上,这个理性传统又是容易误导的了,比如这里不是指笛卡尔那个理性主义的传统,而是简单指相对于十九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浪漫派而言的那个浪漫主义的对立面。)
不过如果连卢卡奇的话都看起来足够疯狂,不够令人信服的话,那么再听听以赛亚柏林的话——浪漫派让个性的、创造性的主体的力量超过了客观的、有组织的物质世界,然后这种超越很快扩展到了政治和道德领域。(参看他的《浪漫主义的根源》,“浪漫主义的真正父执”一章)
这种逻辑可以简化成:法西斯= 疯狂= 非理性主义,浪漫主义=非理性主义,ergo:法西斯=浪漫主义。
这个“推理过程”和维克多 克伦普勒(Victor Klemperer)——他的文化史书不久前出了中译本——几乎不谋而合 。
我们来做一些拆解试试:德国浪漫派,到底怎么跟纳粹扯上干系的?
德国浪漫派有哪些核心主题(Leitmotive)?
首先,“das Volk”(民族)。
比如说海德堡浪漫派,阿尔尼姆(Archim von Arnim)和布伦塔诺(Clemens Bretano)这一对。花大力气收集民谣(Volkslied),注意不是后来舒伯特写的那种“Kunstlied”。对啊。不管不管怎样想,可是至少那些德国浪漫派们(die deutschen Romantiker),比如阿尔尼姆那样真正的诺瓦利斯式的诗人,怎么可能不是精英主义的呢!
怎么可能反对个体,崇拜集体呢!
他们只是在个体中寻找集体,而不是在将个体置于集体之中,任其湮灭。
这和作为政权的纳粹是完全不同的。
再者,关于“国家”、“祖国”(Nation, Staat, Heimatland, Vaterland)以及国家和社会中的“有机体”(das Organische)概念。
浪漫派提出的“有机体”是相对于工业时代萌芽期的,机械主义的、功利主义的社会。他们(虽然一切都源始自法国大革命)在这里是反对法国大革命的。
而纳粹,同理;作为反对魏玛共和国这一旧整体而建立起来的政体。
比如诺瓦利斯(Novalis)的《基督教或欧罗巴》其实是想建立一种人文主义的基督教的世界图景;而纳粹政权是要将其政治和社会结构带着文化强权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Reich)。
其他一些核心观念如“Weltfremdheit”( 陌生感或“去魅”),比如非理性(Irration)。
萨福兰斯基写道:“Gewiß, die Ideen Hitlers waren ganz und gar nicht romantisch. Sie kommen aus den vulgarisierten, moralisch verwahrlosten und zur Ideologie gewordenen Naturwissenschaften: Biologismus, Rassismus und Antisemitismus.”(希特勒的观念显然不是浪漫主义的,这些观念来自一些庸俗的、非道德的、几乎沦为意识形态的自然科学——生物主义、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
随后又说,希特勒自杀前曾感叹他曾经标榜的最杰出的日耳曼民族还是太“虚弱了”(zu schwach),认为整个民族应当同他一起死去,不可以继续存活下去。
两种可能:
其一,希特勒,正如托马斯曼在“Bruder Hitler”一文中所说,作为一个失败的艺术家,以全世界的人民作为材料,想完成一部心目中的艺术作品。即他根本不相信什么“雅利安人至上论”,只是编了这么个谎言,欺愚大众,好让大众乖乖沦为他的材料。
其二,他的确相信“雅利安人至上论”、“日耳曼民族至上论”,只不过他相信的其实更是这样一种“某一民族至上论”,而不一定是日耳曼民族。即他准备用一生去尝试、试验,到底哪个民族最崇高、最强势,结果只试验了一个日耳曼,就不幸身亡而终止试验了。
红极一时的德国电影《浪潮》(die Welle),讲得不是法西斯、纳粹如何形成的。而针对的是宽泛的极端的集体主义。法西斯主义不止是极端的集体主义,也不止是极端反犹主义。
不得不引用元首本人的话,在他的《我的奋斗》里,他说:“Im ewigen Kampf ist die Menschheit groß geworden. Im ewigen Frieden gehen sie unter.”(在永恒的斗争中人性得到了升华,在永远的平和中人类则会沉沦。)
简言之,意思是说,犹太传统——他的确借用了很多尼采在《敌基督》里的推理和结论——是摩西引领人民走出埃及,走向西奈山顶,走向应许之地,由混乱和不确定走向永恒的真理和确定性的过程。
而这是人性腐化的开始。只有永远的不确定,永远的“斗争”(用的是Kampf这个词,即标题“我的奋斗”中的奋斗)下去,才是人类的正途。
用萨福兰斯基的话讲,这叫把个人妄想视作人类使命。
这和浪漫主义又有什么关联呢?
如果要说和元首所理解的浪漫主义有关联都不大行得通。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元首真的清楚德国浪漫派艺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尽管他真的很喜欢阿诺德 勃克林(Arnold Böcklin)的画,很喜欢瓦格纳的音乐。
我在柏林著名的犹太博物馆里的一个展厅里曾经模糊地感受到三十年代纳粹政权里人们的视听世界是怎么进入这样一种“伪勃克林”、“伪瓦格纳”化的:这些原本——依据康德,那个德国浪漫派伟大的父亲——有着完全自足性(Autonymie)的艺术作品,在这里成了符号而已。它们麻木,而且为了麻木。
然后说说德国浪漫派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德国浪漫派,在世界文学史中,是这样一群人:他们试图尽读天下书,探索一切学科的逻辑门径;对一切知识,历史的、当下的,以经过“古典时期”梳理后的冷峻的眼光,咀嚼,吞咽或者吐掉;对自然抱以最均匀最无轮廓的热情;对古希腊罗马的理解与思考,具备多出前辈许多的范畴;对中世纪取消“黑暗时代”的标签;对与他们持相反艺术观、人生观的十八世纪的前辈持尊敬乃至崇拜的态度;对地方神话、民间传说,童话、寓言有着生理性的狂热;时而虔敬,时而又是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时而将自我意识推演至极继而狂妄而自恋,时而又自嘲喟叹个体的渺小无力。如果有一唯一统一的教会将他们联合起来,这个教会就叫人的精神。
他们被后世一批又一批雄辩的嫉妒者斥为“唯心主义”、异教徒。他们不单是诗人、艺术家,也是神学家、哲学家乃至政治家、教育家、自然科学家(这些属性往往能在他们中的一个人身上同时拥有)。他们游历世界,不满现状,但和他们同时代(或同精神父执)的英国浪漫派、法国浪漫派等相比,仿佛缺少一些行动力和开展行动的决心。似乎在他们那里,精神不单是居于肉体之上的,且是唯一有效的“人的活动”。他们是人类精神的狂热教徒,穷毕生之力为“人”寻找定义。
他们活跃于从1789年——那个永远与“革命”、“自由”等一些字眼联系起来的年份——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之间的约半个世纪间,他们塑造出许多英雄和偶像。他们崇拜古希腊神明,崇拜基督,崇拜远东的圣哲和歌者,崇拜伟大的古罗马。他们企图通过文字——那经过歌德与席勒这两位英雄变得光荣、细腻而典雅的德语——将他们的英雄与偶像昭示天下。于是世人也崇拜起他们的英雄,慢慢地,世人开始崇拜他们。
他们认为荣耀是必然的,伟大是绝对的,崇高是完整的。而美是最荣耀、最伟大且最崇高的。同辈中济慈、布莱克,晚辈中波德莱尔、戈蒂耶,都被后世妒忌者唤作“唯美主义者”。而唯有他们,可以用断片集斥责道德家的虚伪,用未完成的诗体小说或韵律优美的长诗赞颂美的绝对性,而同时又免于受责难、受诽谤。
他们因是人之精神的教徒,故而轻视肉体。他们往往短命,“天妒英才”,或者“光荣而美丽地回归自然”。他们并不常沉溺肉体之欢,但绝不节制。他们互相结交,文稿、通信往来,共办文学杂志,参加沙龙、画展、音乐会,甚至布道、讲经,辩论教义。他们关注形而上,也会对彼此间的友谊无比珍惜。
噢最后,BTW,文章开头说的那个被拉下水的艺术家叫卡斯帕 大卫 弗雷德里希(Casper David Friedrich)——我觉得他在中国不够知名,几乎完全是因为他的名字,如果他的名字翻译成中文也像拉斐尔或者达芬奇甚至梵高那样那么好记的话,那么一定会有更多的人熟悉他的——毕竟他毫无疑问属于达芬奇梵高们之列。
看来只能下篇文章再写他了。
12.6 凌晨。一边看着湖人vs凯尔特人。
欢迎关注微信订阅号Samonwise0
-
藜玳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08 10:39:32
-
百百盒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23 21:37:20
-
Purple Haz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18 21:03:56
-
Friedrichsruh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4 16:13:45
-
ddm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2 12:59:38
-
犹在镜中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2 16:36:11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1 00:51:24
-
人間夜行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7-31 11:44:40
-
矿泉水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4-04 13:34:00
-
如此星辰非昨夜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06 17: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