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笔记应用,兼谈几款常用笔记应用
注:以下叙述均基于谷歌浏览器,后面会说到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Diigo、Pocket。
前几天看一篇论文,通篇“this paper examines...”,“this paper investigates...",这种表述方式在中文论文里很常见,好像没人说它错,但在英文论文写作中是不推荐的,而且有个专门的词来描述它,这个单词是什么呢?我明确记得在一个网页上见过它,而且印象深刻,因为觉得有趣,还专门保存了下来,可保存在哪里了呢?我电脑上有各种笔记: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Diigo,Pocket,当然还包括谷歌浏览器里的收藏夹,我到底把那个网页存到哪里了呢?我依稀记得,我是在一个总结不符合APA标准的常见错误的网页上看到那个单词的,于是循着这条线索,用APA在各个笔记本里都搜索了一遍,没有搜到。
这让向来自诩收纳达人的我很生自己的气,誓要好好整理整理保存在各个地方的大量网页。
先要说,”整理“大有学问,不论整理什么。”整理“很大程度上就是科学地分类,但不仅仅是分类。有”分类“这个专门的学问。表面看,我各个笔记软件里保存的网页并非杂乱无章。以有道云笔记来说,里面分了好多笔记本组,命名都十分清晰,比如有”英语“笔记本组,下面又分出”单词“、”句子“及”语法“等笔记本,”写作“下面又分了”素材“、”题目“等笔记本,可为何还是要用的时候找不到呢?显然是分类不合理,或者,不科学。怎样才科学呢?
先说下我的整理步骤:
1、思考。未审慎思考过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未审慎思考,所以之前的分类不科学,所以我这次决定先思考。思考的结果是提出了以下问题:保存网页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是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我当初为何保存这个网页?现在来看,这个网页是否值得保留?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决定首先要仔细研究研究我之前都保存了哪些网页。第二个问题,分类组织的目标是什么?有个简单的答案:方便查找。
2、考察有道云笔记里保存的网页。为了正式其事,我还专门建了个excel表,列出每条笔记的内容、当初保存的理由、是否值得保留等。梳理一遍下来,我发现可以用有趣、有用及有益来概括我当初保存的理由,当然我并非按这三类来组织的,而是打散在诸如英语、写作、论文、工作等笔记本组之下。”有趣“包括一些新闻、偶然读到的一篇文章等。”有用“包括当时有用的以及觉得以后可能有用的,比如我当时在做某个翻译,于是查找了很多资料,怕以后还有用,于是随手保存了下来;比如,有时候我会冒出某个写作的灵感,为此会先搜集一些资料;再比如,一些招聘或兼职信息。有益,这类最多,但是最令人心塞,比如某个单词的用法,某个语法的讲解,某个概念的解释,当时”来不及“看的一篇论文,想着先保存,以后有时间再看——但是保存之后,大多数都没”腾出时间“看过。当然,这三类有交叉。除此之外,还包括几本英文书的笔记,都放在了”英语“笔记本下面,还有以前写的一些文章。
3、再次思考。最先思考的自然是如何分类才合理。根据第二步的摸底,初步想到以下几个原则:
(1)针对某件事收集的网页资料,可单独建一个目录,比如一个翻译项目,一项具体的工作。这里建议按当初保存网页时的情境建目录,你在做什么,就为它建个目录。如果只是零散保存,可以建个”零散“笔记本,或者用,比如,后面会说到的Pocket保存。
(2)一本书的笔记,可以单独建一个目录。这里涉及到学习笔记的问题,通常学习包括对某本书的学习,以及某个专题的学习,那么书和专题就应该分开,某本书里的内容既可能存在于该书的目录下,也可存在于该专题的目录下。
(3)做笔记的目的是什么?学习。问题来了,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这就涉及到一个提炼的问题。一个网页或者一本书、一个章节最核心、最有用、最具启发性的才是需要做笔记的。所以,不能存了不读,也不能读了就读了,把整个网页存在那里完事,还要提炼,要有所产出——体会,收获等。某个项目中可能包含有值得提炼的东西,那提炼出来的东西是与某个项目合在一起呢?还是单独拿出来建个目录?好像都可以。读了那么多年书,现在才领悟到做笔记的真谛,真是惭愧。
(4)标签。如果同主题的都放在了一个目录下,那这一”主题“就不用tag在每个条目下,标签的作用是区别,同一主题下的条目的特异之处才值得标签。另外,一些零散的,觉得有趣的,随手存一存的东西,也可按其主题或兴趣点加个标签。
(5)分几级?这要从两方面来看,一要笔记应用本身的功能,比如有道云笔记分为分为三级:笔记本组、笔记本、笔记;印象笔记分为两级,只有笔记本和笔记。二是,根据你所要分类的内容来看,工作、学习、生活是最常见的三大类,我们可不可以把所有东西都放在这三类下面呢?这三类显然太大,下面肯定要分出很多层,而有道云笔记三级,印象笔记只有两级,只分三类似不太合适。当然也要避免分得太琐碎,那样就不方便查找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那个单词我最后找到了吗?找到了。是用”error“在有道云笔记里搜到了网页,单词是:anthropomorphism。
下面基于谷歌浏览器,说一说几款应用各自的特点:
有道云笔记:有软件、网页版、扩展程序。软件本身功能多样,一般的笔记功能,网页保存,新增协作功能。浏览器上的扩展只有收藏网页功能。这里有个问题,它的扩展程序提供几种选择:保存整个网页,只保存网址,保存正文,我通常是保存网页,这有一个好处——防止网页之后被删掉。如果你要提炼该网页的内容,那可以只保存网址。界面清爽干净,体验很不错。如果你偏向于只用一款笔记应用,有道云笔记是不错的选择。
印象笔记:也是软件、网页版、扩展程序都有。与有道云笔记十分类似,没有协作功能,但是个人觉得界面不如有道云笔记舒服。不过,特别推荐其扩展程序:悦读,这款扩展能把网页简化为纯阅读模式,去掉干扰,体验非常好,也可方便地将网页从电脑同步到手机。有道云笔记也可以云,但是个人觉得不如印象笔记简便。
Diigo:网址 www.diigo.com,一款国外的应用,无中文版。有网页版,扩展程序。其扩展程序收藏网页非常方便,而且另外还有网页标注和稍后再读功能,强烈推荐其网页标注功能。它刚刚出了新版,新版废弃了之前的”list“功能——一个list相当于一个笔记本,换为”outliner“功能——简单说就是以学术论文的1、2、3、1.1、1.2、1.3、1.1.1、1.1.2……来组织你收藏的网页和做的笔记,各个条目均可直接拖曳,放入不同层级下面。它还有个单独的网页版Quick Note,类似于”便签“,Diigo的网页功能和这个Quick Note结合起来就相当于有道云笔记了,写东西如果不想开word,用Quick Note很方便,可直接云到Diigo网页版,而且如果你是做翻译的,或者需要对照某个网页写点东西什么的,它可以嵌在网页右边,和网页并列,特别方便。Diigo的新版指导视频特别强调其collect、organize和share三个功能,outliner就是用来组织的。分免费版和不同层次的收费版,收费版好像功能很多(免费版好像也还有些功能我还没研究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下。
Pocket:getpocket.com。英文,有网页版和扩展程序。胜在简单,单纯的保存网页和添加标签功能,网页保存之后,在pocket内部的阅读版式非常美观舒适。不过它的扩展程序不方便直接查看收藏的网页,因为这点,我已经不怎么用它了。不过用它随手保存一些零散的网页还不错。
前几天看一篇论文,通篇“this paper examines...”,“this paper investigates...",这种表述方式在中文论文里很常见,好像没人说它错,但在英文论文写作中是不推荐的,而且有个专门的词来描述它,这个单词是什么呢?我明确记得在一个网页上见过它,而且印象深刻,因为觉得有趣,还专门保存了下来,可保存在哪里了呢?我电脑上有各种笔记: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Diigo,Pocket,当然还包括谷歌浏览器里的收藏夹,我到底把那个网页存到哪里了呢?我依稀记得,我是在一个总结不符合APA标准的常见错误的网页上看到那个单词的,于是循着这条线索,用APA在各个笔记本里都搜索了一遍,没有搜到。
这让向来自诩收纳达人的我很生自己的气,誓要好好整理整理保存在各个地方的大量网页。
先要说,”整理“大有学问,不论整理什么。”整理“很大程度上就是科学地分类,但不仅仅是分类。有”分类“这个专门的学问。表面看,我各个笔记软件里保存的网页并非杂乱无章。以有道云笔记来说,里面分了好多笔记本组,命名都十分清晰,比如有”英语“笔记本组,下面又分出”单词“、”句子“及”语法“等笔记本,”写作“下面又分了”素材“、”题目“等笔记本,可为何还是要用的时候找不到呢?显然是分类不合理,或者,不科学。怎样才科学呢?
先说下我的整理步骤:
1、思考。未审慎思考过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未审慎思考,所以之前的分类不科学,所以我这次决定先思考。思考的结果是提出了以下问题:保存网页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是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我当初为何保存这个网页?现在来看,这个网页是否值得保留?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决定首先要仔细研究研究我之前都保存了哪些网页。第二个问题,分类组织的目标是什么?有个简单的答案:方便查找。
2、考察有道云笔记里保存的网页。为了正式其事,我还专门建了个excel表,列出每条笔记的内容、当初保存的理由、是否值得保留等。梳理一遍下来,我发现可以用有趣、有用及有益来概括我当初保存的理由,当然我并非按这三类来组织的,而是打散在诸如英语、写作、论文、工作等笔记本组之下。”有趣“包括一些新闻、偶然读到的一篇文章等。”有用“包括当时有用的以及觉得以后可能有用的,比如我当时在做某个翻译,于是查找了很多资料,怕以后还有用,于是随手保存了下来;比如,有时候我会冒出某个写作的灵感,为此会先搜集一些资料;再比如,一些招聘或兼职信息。有益,这类最多,但是最令人心塞,比如某个单词的用法,某个语法的讲解,某个概念的解释,当时”来不及“看的一篇论文,想着先保存,以后有时间再看——但是保存之后,大多数都没”腾出时间“看过。当然,这三类有交叉。除此之外,还包括几本英文书的笔记,都放在了”英语“笔记本下面,还有以前写的一些文章。
3、再次思考。最先思考的自然是如何分类才合理。根据第二步的摸底,初步想到以下几个原则:
(1)针对某件事收集的网页资料,可单独建一个目录,比如一个翻译项目,一项具体的工作。这里建议按当初保存网页时的情境建目录,你在做什么,就为它建个目录。如果只是零散保存,可以建个”零散“笔记本,或者用,比如,后面会说到的Pocket保存。
(2)一本书的笔记,可以单独建一个目录。这里涉及到学习笔记的问题,通常学习包括对某本书的学习,以及某个专题的学习,那么书和专题就应该分开,某本书里的内容既可能存在于该书的目录下,也可存在于该专题的目录下。
(3)做笔记的目的是什么?学习。问题来了,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这就涉及到一个提炼的问题。一个网页或者一本书、一个章节最核心、最有用、最具启发性的才是需要做笔记的。所以,不能存了不读,也不能读了就读了,把整个网页存在那里完事,还要提炼,要有所产出——体会,收获等。某个项目中可能包含有值得提炼的东西,那提炼出来的东西是与某个项目合在一起呢?还是单独拿出来建个目录?好像都可以。读了那么多年书,现在才领悟到做笔记的真谛,真是惭愧。
(4)标签。如果同主题的都放在了一个目录下,那这一”主题“就不用tag在每个条目下,标签的作用是区别,同一主题下的条目的特异之处才值得标签。另外,一些零散的,觉得有趣的,随手存一存的东西,也可按其主题或兴趣点加个标签。
(5)分几级?这要从两方面来看,一要笔记应用本身的功能,比如有道云笔记分为分为三级:笔记本组、笔记本、笔记;印象笔记分为两级,只有笔记本和笔记。二是,根据你所要分类的内容来看,工作、学习、生活是最常见的三大类,我们可不可以把所有东西都放在这三类下面呢?这三类显然太大,下面肯定要分出很多层,而有道云笔记三级,印象笔记只有两级,只分三类似不太合适。当然也要避免分得太琐碎,那样就不方便查找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那个单词我最后找到了吗?找到了。是用”error“在有道云笔记里搜到了网页,单词是:anthropomorphism。
下面基于谷歌浏览器,说一说几款应用各自的特点:
有道云笔记:有软件、网页版、扩展程序。软件本身功能多样,一般的笔记功能,网页保存,新增协作功能。浏览器上的扩展只有收藏网页功能。这里有个问题,它的扩展程序提供几种选择:保存整个网页,只保存网址,保存正文,我通常是保存网页,这有一个好处——防止网页之后被删掉。如果你要提炼该网页的内容,那可以只保存网址。界面清爽干净,体验很不错。如果你偏向于只用一款笔记应用,有道云笔记是不错的选择。
印象笔记:也是软件、网页版、扩展程序都有。与有道云笔记十分类似,没有协作功能,但是个人觉得界面不如有道云笔记舒服。不过,特别推荐其扩展程序:悦读,这款扩展能把网页简化为纯阅读模式,去掉干扰,体验非常好,也可方便地将网页从电脑同步到手机。有道云笔记也可以云,但是个人觉得不如印象笔记简便。
Diigo:网址 www.diigo.com,一款国外的应用,无中文版。有网页版,扩展程序。其扩展程序收藏网页非常方便,而且另外还有网页标注和稍后再读功能,强烈推荐其网页标注功能。它刚刚出了新版,新版废弃了之前的”list“功能——一个list相当于一个笔记本,换为”outliner“功能——简单说就是以学术论文的1、2、3、1.1、1.2、1.3、1.1.1、1.1.2……来组织你收藏的网页和做的笔记,各个条目均可直接拖曳,放入不同层级下面。它还有个单独的网页版Quick Note,类似于”便签“,Diigo的网页功能和这个Quick Note结合起来就相当于有道云笔记了,写东西如果不想开word,用Quick Note很方便,可直接云到Diigo网页版,而且如果你是做翻译的,或者需要对照某个网页写点东西什么的,它可以嵌在网页右边,和网页并列,特别方便。Diigo的新版指导视频特别强调其collect、organize和share三个功能,outliner就是用来组织的。分免费版和不同层次的收费版,收费版好像功能很多(免费版好像也还有些功能我还没研究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下。
Pocket:getpocket.com。英文,有网页版和扩展程序。胜在简单,单纯的保存网页和添加标签功能,网页保存之后,在pocket内部的阅读版式非常美观舒适。不过它的扩展程序不方便直接查看收藏的网页,因为这点,我已经不怎么用它了。不过用它随手保存一些零散的网页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