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出版社微信文案欣赏(一)
作者/做書
做微信运营的知道,做内容有几种路数。一种是纯个人原创,美好百科、荷香梦大王是代表;一种是主题明确,原文分享,楚尘文化、做書是这样的;还有一种是导读+正文,利维坦、世相、新星出版社是这样的。
我曾试过给几篇文章写导读,即使是做了大量的功课之后,写出来的东西还是没有生气,总是觉得差了一点可能叫做“天赋”的东西。这个过程十分有趣又相当乏味,若不是真心喜欢写作的,会被折磨死。举例来说,如果面对的是一个选题被确定了但你又不熟悉的作者的文章,你需要通读文章几遍先做了解,花很多时间去搜集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履历,了解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书)时的背景,甚至是去感受他的情绪,还需要去亚马逊或豆瓣一类的读书网站了解读者们都怎么说。然后再将自己的这些了解,以一个“知己”一样的读者的身份,哲学的、文学的、巧妙的用“文字”(对,打了引号)将读者引向另一段文字。读完导读,还会不会继续读下面的文章,全看这个导读本身的质量。上面提到的利维坦、世相和新星出版社的导读都写得很棒。在这其中,新星出版社的导读,可能是出版界的导读里写得最好的。
新星出版社的微信君叫毛毛,是个英国回来的小海归、推理小说爱好者、午夜文库铁粉。还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她给新星的微信公号回复:招不招实习生呀?新星的第一任微信君一看 ID 的区域写着英国,就知道没戏,冷冷地说:“招,但是我们没有工资的。”于飞知道后指示:发简历来。一看简历,这是还在英国村子里读书呐!后来她还发微博说了这事儿:“收到一份简历,满满的都是'只要你一个眼神肯定,我立刻定机票飞新星'即视感。”后来的后来,你也许知道了,毛毛成为了全行业最快乐的新星出版社营销部的微信君。新星几万个微信读者、很多出版界的同行,包括出版社的很多同事,都是她的粉丝。我也是!
下面是新星出版社微信君 毛毛最新的一些文字。
就像你不知道你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两百年前有什么人存在过一样,两百年以后也不会有什么人记得你曾经在这世上活过。说起来有些残酷,但这就是人世。我不知道一个即将死去的人会为自己许下什么愿望,可能他会祈求人世有来生,也许是进入天堂,但他也可能会祈求:请不要忘了我。
在天童荒太的书中,他总是用一贯细腻的笔触去描写死亡、伤害和遗忘。在《哀悼人》中他写着:“不论你是谁,我都会记住曾经来到世上的你。”在《永远是孩子》中,他这么说:“很多人离开自己,撒手人寰。他们,或者她们,真的在这个世界上活过的证明,几乎是没有的。笙一郎也一样,如果把旅行包里的骨灰盒处理了,笙一郎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事实,就会变成一件含含糊糊的事。”在《绷带俱乐部》里他说:“不过,就因为是伤口,只要包扎的话总有一天就会痊愈的,不是吗?”
——11月28日《我们真的不再孤独了吗?》
迪伦马特说过:“文学与文学批评的直接联系是微乎其微的,就像星球与天文学一样。星球的存在可以不依赖天文学,而天文学却不能没有星球。天文学家要研究星球,而不是批评星球。有的评论家在我看来,就像某些天文学家一样,只容忍太阳存在,而去诅咒那些未知的星球。因为他们不理解,就认为不可能。”
为了印证他的说法,李静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做批评、搞创作,最后终于得到了一点近乎废话的体会:创作是一次次的“创世”行为,而批评家则是对作家生命的原始情结做出审美和真理的评判。最后,她写出了《必须冒犯观众》。今天把一篇书评分享给你,批评者的态度是一个恒在的态度,有人格在里头,它就不会褪色。
——11月26日《活着,有时候就该离地半尺》
看《从不妥协——法拉奇传》是要有勇气的,因为你可能打开它之后就会一气呵成读完,然后才能心甘情愿放下书,会心一笑。法拉奇永远都是那个带着强烈个人信仰的传奇般的新闻记者,但她也是一个在新闻的理性与小说家的梦想中矛盾挣扎苦苦徘徊的人。她身上有着记者最优秀的素质,那是一种毫无保留的真实。她一生都没有停止对自身和她所身处的世界的探询和挖掘。挖掘那么残忍,却是为了真实。
月初的时候,我们和JIC BOOKSTORE一起,在上海举办了《从不妥协——法拉奇传》的读书沙龙,到场嘉宾有ART289总主笔、前《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李宗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谢静,由果壳阅读联合创始人、前《上海壹周》文化副刊记者小庄担任主持人。今天,小编就把这篇活动速记整理给你。如果现在正在追求梦想的你,还没有被现实打败,还在用清醒的热情和执着的意志去为理想而奋斗,那么你也一定会尊敬法拉奇,尊敬她所相信的事实。
——11月24日《从不妥协,热泪盈眶》
“长安城里的一切已经结束,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可不是么?你都走了,我们连《追捕》有多好看都说不出口,说什么都是在营销。
mohicaniano在书评里说:“书中有段把命运比作臭虫的描述,很精彩、很励志,短短几行,看似简简单单,却是筚路蓝缕下藏着血脉偾张。这种阅读感远远胜过微信朋友圈里转的暖文暖言暖分享、鸡汤鸭汤狗血汤。 ”
而《追捕》毕竟是悬疑推理惊悚小说,而且又是在纸张上,于是男女间的浪漫变成了:杜丘记住了他的手指在真由美腹部感受到的暖意,西村寿行很实在,世俗的格调虽不高,可就是真实。
——11月19日《再见,高仓健》
高中学历史的时候,最怕复习到法国大革命,法国人精力充沛,大革命一波三折,印象最深刻的是,不管你高尚还是卑鄙,正义还是邪恶,脑袋一旦掉了那就万事皆休。归根到底是要看清楚世界的真实面目,之所以会各种迷惑各种失败各种愤怒惋惜哀叹不平,都是因为看走了眼踏错了步。
“跟没有自由相比,不加节制的自由难道不是一样有害的么?”人们或许真的并不拥有足够的智慧,得以让一切事物在情绪爆发之前得以平稳过渡,毕竟,社会的发展不是一个规则的一次函数,而是充满着拐点的曲线。
前两天看到这篇文章,不由地想到达伦·布朗先生在《不是读心术不是心理学不是魔法》中写到的:任何一种原教旨主义都会变成丑陋的东西。不相信上帝,与不相信尼斯湖怪兽、不相信海神波塞冬或任何与自己生活相距甚远的东西的想法一样,没什么大不了的,并不因此就会变成“不相信主义”。除此之外,所有辩论都只是我们选择表达方式的问题。今天,小编就把这篇文章送给你,史实是唯一的,可是选择却不一定唯一。历史存在的巨大的或然性让人惊恐并且着迷。
——11月17日《催眠术引爆法国大革命》
人生本是苦,人世本也苦。 努力,一路奔波,生与死,大道与自我满足,这是人所必经的路,也是漫画大师手塚治虫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很多人都试图在这条路上找到平衡自己的终点,让生死看似不太悲痛,但不曾历经悲痛苦难的人却永远到达不了那个彼岸。手塚从没有让生老病死成为他活着从未满足的借口,他一生冒着风雨走在艰辛的路上,仿佛一直能看到眼前的光芒,并安静躺下,与任何一天做最后的告别。今天,小编想跟你分享一篇静茹的文章,看完之后想到了《我的父亲手塚治虫》,也想到了这位漫画大师的一生,像《心经》最后的心咒一样: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去吧去吧,去到彼岸,大家都去彼岸吧,完成觉悟的成就吧。
——11月14日《神一样的手塚治虫》
“人类无意义的历史,和我的飞碟之间什么关系都没有。仅仅是我的飞碟喜欢北海而已。”这是三岛由纪夫在《美丽之星》中写下的话。这是这位日本文学大师倾其一生,唯一一部科幻巨著。出乎意料的,当时的《美丽之星》问世后的命运一波三折,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可他对科幻的热情并未泯灭。
有人说,这部小说和他以前的作品相比太特殊了。在起笔时的视角就全然不同。确实,《美丽之星》把自己放在了“宇宙”的视角来俯视人类。那种毁灭的美感也好物哀也好,似乎都因为仰望星空和星空俯视而变得不再重要。这是好还是不好,是美还是不美,他没有答案,我们也是一样。
——11月7日《写作与生活的边界》
上周末科幻星云奖,下午一点的时候大刘签售,大家提早一个小时就开始排队,熙熙攘攘地,队伍甩起尾巴见不到头。排队的时候大家无事可做,就拿着手上的书重新再读。想想每次的签售都是这样,大家从不同的地方赶来,身份各异,却因为同一个理由在同一个时间拿起一本书,一头潜进另一个世界。
写书的人赢得掌声喝彩,书中的人赢得自己华美的人生。看书的,花一点钱就买来了别人绚缦凄切的故事,赔上自己的感动,打发一两个晚上。大家都一样的,天天地合,天天地分。到了合上书本曲终人散,之后就是很偶尔地才会互相记起。今天小编想跟你分享我们近期的图书一览,希望它们每一本,都能陪你走过一小段时光。
——11月5日《合上书就是曲终人散》
看《哈利·波特》的时候,懊悔自己为什么没收到霍格沃兹的入学通知,为什么自己只能当个麻瓜。然后一遍一遍偷偷在梦里,在脑海里勾画那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看《指环王》的时候,壮阔的战争画面和诡异的魔幻场景因为电脑科技而震撼人心。那时候懂得了以自我毁灭来治疗无法愈合的创伤,始终是人类无法解答的悖论。 无法归来,才是英雄宿命的结局。现在我们也看魔幻,或者在电影院大屏幕里看各种各样的英雄默默守护这个世界,只是我们不再幻想自己和别人相比是多么地与众不同。今天,小编跟你分享一篇《不是读心术不是心理学不是魔法》的书评。作者动机在杭州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实验室宅男,可他却一直手握魔法长大。
——10月28日《手握魔法长大》
李静说:“王小波与其他作家的不同在于:后者多将权力本身描述为‘恐怖巨兽’,王小波则描述为‘滑稽怪物’。
她说,《色·戒》“是一部表现‘人’被‘绝对国家’所挟持的悲剧。”
李娟“写人,不靠世故,靠情热。写动物、植物、天地,不靠知识,靠心——最终牵挂的还是人。”
而路内、曹寇、阿丁、阿乙四人的共同特征,则是“从底部看世界的‘恶意’视角,生猛冷冽的叙事态度,书面叙事语与粗野口语、网络用语的喜剧性交融。”
对文学批评的理解,李静除了常借用乔治·斯坦纳的一句话外:“文学批评应该出自对文学的回报之情。”偶尔也自述道:“我愿意强调一句貌似武断的话:意义和自由乃是衡量一切精神创造的价值标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尤为如此。”那么今天,小编就跟你分享一篇李静《必须冒犯观众》的书评。批评者的态度是一个恒在的态度,有人格在里头,它就不会褪色。李静追寻自由直至路的尽头,柳暗花明,终在信仰里柔软却坚韧地栖息下来。
——10月23日《欲求见佛,但识众生》
看完了?看完还不去关注新星出版社(微信号:newstarpress)!
毛毛微信?去新星的微信后台给她发消息就好啦。
![]() |
做微信运营的知道,做内容有几种路数。一种是纯个人原创,美好百科、荷香梦大王是代表;一种是主题明确,原文分享,楚尘文化、做書是这样的;还有一种是导读+正文,利维坦、世相、新星出版社是这样的。
我曾试过给几篇文章写导读,即使是做了大量的功课之后,写出来的东西还是没有生气,总是觉得差了一点可能叫做“天赋”的东西。这个过程十分有趣又相当乏味,若不是真心喜欢写作的,会被折磨死。举例来说,如果面对的是一个选题被确定了但你又不熟悉的作者的文章,你需要通读文章几遍先做了解,花很多时间去搜集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履历,了解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书)时的背景,甚至是去感受他的情绪,还需要去亚马逊或豆瓣一类的读书网站了解读者们都怎么说。然后再将自己的这些了解,以一个“知己”一样的读者的身份,哲学的、文学的、巧妙的用“文字”(对,打了引号)将读者引向另一段文字。读完导读,还会不会继续读下面的文章,全看这个导读本身的质量。上面提到的利维坦、世相和新星出版社的导读都写得很棒。在这其中,新星出版社的导读,可能是出版界的导读里写得最好的。
新星出版社的微信君叫毛毛,是个英国回来的小海归、推理小说爱好者、午夜文库铁粉。还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她给新星的微信公号回复:招不招实习生呀?新星的第一任微信君一看 ID 的区域写着英国,就知道没戏,冷冷地说:“招,但是我们没有工资的。”于飞知道后指示:发简历来。一看简历,这是还在英国村子里读书呐!后来她还发微博说了这事儿:“收到一份简历,满满的都是'只要你一个眼神肯定,我立刻定机票飞新星'即视感。”后来的后来,你也许知道了,毛毛成为了全行业最快乐的新星出版社营销部的微信君。新星几万个微信读者、很多出版界的同行,包括出版社的很多同事,都是她的粉丝。我也是!
下面是新星出版社微信君 毛毛最新的一些文字。
就像你不知道你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两百年前有什么人存在过一样,两百年以后也不会有什么人记得你曾经在这世上活过。说起来有些残酷,但这就是人世。我不知道一个即将死去的人会为自己许下什么愿望,可能他会祈求人世有来生,也许是进入天堂,但他也可能会祈求:请不要忘了我。
在天童荒太的书中,他总是用一贯细腻的笔触去描写死亡、伤害和遗忘。在《哀悼人》中他写着:“不论你是谁,我都会记住曾经来到世上的你。”在《永远是孩子》中,他这么说:“很多人离开自己,撒手人寰。他们,或者她们,真的在这个世界上活过的证明,几乎是没有的。笙一郎也一样,如果把旅行包里的骨灰盒处理了,笙一郎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事实,就会变成一件含含糊糊的事。”在《绷带俱乐部》里他说:“不过,就因为是伤口,只要包扎的话总有一天就会痊愈的,不是吗?”
——11月28日《我们真的不再孤独了吗?》
迪伦马特说过:“文学与文学批评的直接联系是微乎其微的,就像星球与天文学一样。星球的存在可以不依赖天文学,而天文学却不能没有星球。天文学家要研究星球,而不是批评星球。有的评论家在我看来,就像某些天文学家一样,只容忍太阳存在,而去诅咒那些未知的星球。因为他们不理解,就认为不可能。”
为了印证他的说法,李静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做批评、搞创作,最后终于得到了一点近乎废话的体会:创作是一次次的“创世”行为,而批评家则是对作家生命的原始情结做出审美和真理的评判。最后,她写出了《必须冒犯观众》。今天把一篇书评分享给你,批评者的态度是一个恒在的态度,有人格在里头,它就不会褪色。
——11月26日《活着,有时候就该离地半尺》
看《从不妥协——法拉奇传》是要有勇气的,因为你可能打开它之后就会一气呵成读完,然后才能心甘情愿放下书,会心一笑。法拉奇永远都是那个带着强烈个人信仰的传奇般的新闻记者,但她也是一个在新闻的理性与小说家的梦想中矛盾挣扎苦苦徘徊的人。她身上有着记者最优秀的素质,那是一种毫无保留的真实。她一生都没有停止对自身和她所身处的世界的探询和挖掘。挖掘那么残忍,却是为了真实。
月初的时候,我们和JIC BOOKSTORE一起,在上海举办了《从不妥协——法拉奇传》的读书沙龙,到场嘉宾有ART289总主笔、前《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李宗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谢静,由果壳阅读联合创始人、前《上海壹周》文化副刊记者小庄担任主持人。今天,小编就把这篇活动速记整理给你。如果现在正在追求梦想的你,还没有被现实打败,还在用清醒的热情和执着的意志去为理想而奋斗,那么你也一定会尊敬法拉奇,尊敬她所相信的事实。
——11月24日《从不妥协,热泪盈眶》
“长安城里的一切已经结束,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可不是么?你都走了,我们连《追捕》有多好看都说不出口,说什么都是在营销。
mohicaniano在书评里说:“书中有段把命运比作臭虫的描述,很精彩、很励志,短短几行,看似简简单单,却是筚路蓝缕下藏着血脉偾张。这种阅读感远远胜过微信朋友圈里转的暖文暖言暖分享、鸡汤鸭汤狗血汤。 ”
而《追捕》毕竟是悬疑推理惊悚小说,而且又是在纸张上,于是男女间的浪漫变成了:杜丘记住了他的手指在真由美腹部感受到的暖意,西村寿行很实在,世俗的格调虽不高,可就是真实。
——11月19日《再见,高仓健》
高中学历史的时候,最怕复习到法国大革命,法国人精力充沛,大革命一波三折,印象最深刻的是,不管你高尚还是卑鄙,正义还是邪恶,脑袋一旦掉了那就万事皆休。归根到底是要看清楚世界的真实面目,之所以会各种迷惑各种失败各种愤怒惋惜哀叹不平,都是因为看走了眼踏错了步。
“跟没有自由相比,不加节制的自由难道不是一样有害的么?”人们或许真的并不拥有足够的智慧,得以让一切事物在情绪爆发之前得以平稳过渡,毕竟,社会的发展不是一个规则的一次函数,而是充满着拐点的曲线。
前两天看到这篇文章,不由地想到达伦·布朗先生在《不是读心术不是心理学不是魔法》中写到的:任何一种原教旨主义都会变成丑陋的东西。不相信上帝,与不相信尼斯湖怪兽、不相信海神波塞冬或任何与自己生活相距甚远的东西的想法一样,没什么大不了的,并不因此就会变成“不相信主义”。除此之外,所有辩论都只是我们选择表达方式的问题。今天,小编就把这篇文章送给你,史实是唯一的,可是选择却不一定唯一。历史存在的巨大的或然性让人惊恐并且着迷。
——11月17日《催眠术引爆法国大革命》
人生本是苦,人世本也苦。 努力,一路奔波,生与死,大道与自我满足,这是人所必经的路,也是漫画大师手塚治虫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很多人都试图在这条路上找到平衡自己的终点,让生死看似不太悲痛,但不曾历经悲痛苦难的人却永远到达不了那个彼岸。手塚从没有让生老病死成为他活着从未满足的借口,他一生冒着风雨走在艰辛的路上,仿佛一直能看到眼前的光芒,并安静躺下,与任何一天做最后的告别。今天,小编想跟你分享一篇静茹的文章,看完之后想到了《我的父亲手塚治虫》,也想到了这位漫画大师的一生,像《心经》最后的心咒一样: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去吧去吧,去到彼岸,大家都去彼岸吧,完成觉悟的成就吧。
——11月14日《神一样的手塚治虫》
“人类无意义的历史,和我的飞碟之间什么关系都没有。仅仅是我的飞碟喜欢北海而已。”这是三岛由纪夫在《美丽之星》中写下的话。这是这位日本文学大师倾其一生,唯一一部科幻巨著。出乎意料的,当时的《美丽之星》问世后的命运一波三折,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可他对科幻的热情并未泯灭。
有人说,这部小说和他以前的作品相比太特殊了。在起笔时的视角就全然不同。确实,《美丽之星》把自己放在了“宇宙”的视角来俯视人类。那种毁灭的美感也好物哀也好,似乎都因为仰望星空和星空俯视而变得不再重要。这是好还是不好,是美还是不美,他没有答案,我们也是一样。
——11月7日《写作与生活的边界》
上周末科幻星云奖,下午一点的时候大刘签售,大家提早一个小时就开始排队,熙熙攘攘地,队伍甩起尾巴见不到头。排队的时候大家无事可做,就拿着手上的书重新再读。想想每次的签售都是这样,大家从不同的地方赶来,身份各异,却因为同一个理由在同一个时间拿起一本书,一头潜进另一个世界。
写书的人赢得掌声喝彩,书中的人赢得自己华美的人生。看书的,花一点钱就买来了别人绚缦凄切的故事,赔上自己的感动,打发一两个晚上。大家都一样的,天天地合,天天地分。到了合上书本曲终人散,之后就是很偶尔地才会互相记起。今天小编想跟你分享我们近期的图书一览,希望它们每一本,都能陪你走过一小段时光。
——11月5日《合上书就是曲终人散》
看《哈利·波特》的时候,懊悔自己为什么没收到霍格沃兹的入学通知,为什么自己只能当个麻瓜。然后一遍一遍偷偷在梦里,在脑海里勾画那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看《指环王》的时候,壮阔的战争画面和诡异的魔幻场景因为电脑科技而震撼人心。那时候懂得了以自我毁灭来治疗无法愈合的创伤,始终是人类无法解答的悖论。 无法归来,才是英雄宿命的结局。现在我们也看魔幻,或者在电影院大屏幕里看各种各样的英雄默默守护这个世界,只是我们不再幻想自己和别人相比是多么地与众不同。今天,小编跟你分享一篇《不是读心术不是心理学不是魔法》的书评。作者动机在杭州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实验室宅男,可他却一直手握魔法长大。
——10月28日《手握魔法长大》
李静说:“王小波与其他作家的不同在于:后者多将权力本身描述为‘恐怖巨兽’,王小波则描述为‘滑稽怪物’。
她说,《色·戒》“是一部表现‘人’被‘绝对国家’所挟持的悲剧。”
李娟“写人,不靠世故,靠情热。写动物、植物、天地,不靠知识,靠心——最终牵挂的还是人。”
而路内、曹寇、阿丁、阿乙四人的共同特征,则是“从底部看世界的‘恶意’视角,生猛冷冽的叙事态度,书面叙事语与粗野口语、网络用语的喜剧性交融。”
对文学批评的理解,李静除了常借用乔治·斯坦纳的一句话外:“文学批评应该出自对文学的回报之情。”偶尔也自述道:“我愿意强调一句貌似武断的话:意义和自由乃是衡量一切精神创造的价值标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尤为如此。”那么今天,小编就跟你分享一篇李静《必须冒犯观众》的书评。批评者的态度是一个恒在的态度,有人格在里头,它就不会褪色。李静追寻自由直至路的尽头,柳暗花明,终在信仰里柔软却坚韧地栖息下来。
——10月23日《欲求见佛,但识众生》
看完了?看完还不去关注新星出版社(微信号:newstarpress)!
毛毛微信?去新星的微信后台给她发消息就好啦。
-
tooru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29 20:33:34
-
绫懒遥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30 20:19:02
-
氧气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10 16:58:54
-
諾亞羊毛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4-07 16:56:51
-
狮子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8-24 16:17:30
-
颖川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08 13:56:35
-
幸运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20 16:04:45
-
う灵·子ぃ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2-17 00:10:07
-
Paloma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2-13 13:37:50
-
茶茶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2-07 11:32:05
-
吴茗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2-06 16:09:16
-
奔奔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8 23:40:50
-
何仙骨朵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8 10:50:23
-
提提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8 10:22:43
-
二雯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8 09:49:04
-
seas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23:37:13
-
Ginger Ji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21:33:24
-
澈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20:58:09
-
章鱼蛸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19:10:33
-
ECALPAL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18:27:24
-
wonderful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17:32:26
-
谢宛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17:27:54
-
Zzz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17:25:55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17:24:52
-
好公民库尔蕾丝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17:00:54
-
时间与玫瑰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16:58:11
-
小欢欢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7 16:51:27
做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绝版的原因是。。。缺纸
- 《三体》在美国的成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 (3人喜欢)
- 五年,我最终还是没能亲手出版这本书 (1人喜欢)
- 这位年轻童书编辑的烦恼,我听了有些难过 (2人喜欢)
- 有志投身写作之人,最该mark的杂志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