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在婚姻的奈何桥上游戏——《双食记》观后
《双食记》是一部色香味俱全的电影。可以把其看作纯粹的爱情电影,也可以视之为二性关系的寓言,甚至认为它是关于人性、欲望的典型叙事,也无不可。
在中国传统婚恋中,女性似乎始终处于被动和迎合的状态。就像传统的做爱姿势:女性总是日复一日的等待着被插入;或者像传统的爱情故事:女人总是痴情的等候着男人的归来。在这二种并无实质差异的“等待戈多”中,女性的青春、美丽和生命被耗尽,主体性被无限期的延误,以至被无情的对象化;意义归于虚无,个体的存在,悲哀的沦为了“他者”。而“戈多”,要不就是永远不来,要不就是以一种有悖于期待视野的模式到来。对人类梦想诗意栖居的这个行星而言,这些美丽而脆弱的花朵,常常并不是自然的凋零,而是在历经无数沧桑云水之后,“无可奈何花落去”。
每个男人,在二性世界,从骨子里,好像都想扮演上帝,不过搞到最后,都无一例外的变成了撒旦;都想成为怜香惜玉、与女人心有灵犀的贾宝玉,可是最终,都逃不了做个西门庆式丧家犬的命运。这种状态,既是男性霸权之下,私性欲望无限繁殖的结果,也和女性有纠葛不清的关系。公平的说,并非每个男人都真正的想滑落至此,但是,由于置身于男性之集体性的语境下,单独的逃逸,便不再可能。如果你注定是一个生长在父系社会里的男人,那么,你就注定不是什么好东西:你无法从根源上去除你的大男性意识,就像你无法亲手割掉自己的鸡巴一样。历史的经验仿佛证明:男人之为男人,恰是由于这种雄性、野蛮与充溢着暴力美感的男性主义。男人借此创造历史、颠覆世界、延续文明、保护女人。所以,有时,一个透露着让人厌倦的大男子主义的男人,反而是最有力量,女性最喜欢的男人,而力倡男女平等者,可能只是个软弱的书生或学究。由此,就出现一个问题:女人们是真的想清除男人们根性里的大男子主义吗(如果这意味着清除历史本身,清除女性的保护神)?在男人和女人之间,有太多的账目需要清算:传统、历史、神话、文学和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以及生活形式所编织而成的男性秩序之网,把女人深深的压抑在“第二性”的泥潭之下不得翻身,使其不能以一个“人”的姿态,素面朝天,自由自在的呼吸。
电影里二个女人争夺一个男人的明争暗斗,不过是对这种状态的绝佳写照:即便最无用最卑劣的男人,也会有女人们把他当作上帝来争夺。从《大红灯笼高高挂》到《双食记》,同一个古老的故事,被无数次的演绎着。男人的城,决定了女性的无家可归,以至于把男人看成了自己唯一的家。在这个宇宙,只有二种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一种是男性与男性之间的战争,是为了夺取权力、女人和不朽;一种是女人和女人之间的战争,是为了夺取男人。男人和女人之间从未发生战争。男人打仗,为的是赢得无数女人;女人与女人开战,不过是为了某个具体而特定的男人。再言之,男性的战争属于历史,不是生活的常态;女性之战,却在时时刻刻的日常中,反反复复的、以同一种古老而刻板、毫无创造性的形式上演着。只要有男人存在,女人的战争就会一直延续下去;这就像只要有江湖存在,男人的冒险与梦想,就会持续下去一样。所以,愚以为,二性战争,与其说是发生在男女之间,还不如说是一场纯女人之间的博弈。男人们虽然并未直接参与,却处处在场,以局外人的姿态,影响着每一个置身战斗的女人的命运。归根结底,没有男人参与的战争,毕竟还是为了男人(战争的导演与裁判似乎只能是男人)。
为什么会这样?诸多关于男女平等的研究,不管是经济学、社会学还是身体哲学,都给出自己的解释;各种各样的女权主义、平等主义提倡者都在积极的争取女性的权利。时至今日,困境依然,现状依旧。或许,我们需要另外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因此,我要问的是,这个世界的女人们,真的想要男女平等吗?她们真的打自我内在意识的深处明悟到必须要平等吗?男女平等,在男性的城里,究竟对谁更有利?而不平等,对谁更有利?或许,女人们并不想真的把男女平等和女权主义变成现实,而只想占尽不平等之利,同时获取平等之名。
《双食记》真正的主题,说的正是男性欲望以及女性之争。男性欲望是电影叙事的核心元素,所有的矛盾、冲突与突围,都围此展开。燕子、COCO、家桥,他们的矛盾,不过是这种欲望的外化形式。电影本身,就是这种欲望被揭发、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从而走到极端的一个故事。电影给人的一个启示是:如果食色是男人的本性,那么,燕子和COCO,以及我们观众,究竟凭什么权利去谴责陈家桥?既然食色是本性(男人与生俱来的属性),那么,发生这样的故事,其实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错误似乎在于:女人们明知男人的劣根性,却还要对“好男人”抱有幻想,并不遗余力的印证与成全这种幻想。假若燕子们不那么执着于男人身上本来就没有的东西,来个装聋作哑,眼不见为净,那么,一切不就都相安无事了吗(要想男人不偷情,除非狗不吃屎:当然,女人并不是屎)?毕竟,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女人,都是这样自我安慰,以求婚姻和谐与家庭幸福的。
男人的爱(甚至男人自身),本就是一种虚无,比宇宙本身的虚空还要虚空。正是因为这种虚无,男人们才不断的攻城略地、夺取权力和女人。这种不幸,最大的悲剧,就是拉上无数的女人来陪葬。最能充实男人的存在,不是人之外的物,而是人本身。而世界上只有二种人:男人和女人。争取更多的男人来充实自身,是谓权力;霸占女人来填补空虚,是谓爱情与婚姻。每个男人的最大欲望,就是在各个层面、以各种形式与方式,满足自己的权力欲,占有无限,最大化的穷尽现存,尽可能的以最少的时间值占有最多的宇和宙,直至成神,以忘记生命的有限与短促,克服对死亡的畏惧(你有没有发现:最勇敢的是男人,最怕死的也是男人。女人由于本身是生命繁衍的母体,所以她们不惧怕虚无;而男人们只是达成繁衍的负质素,所以,后代的延续,并不能真正的解救其空虚,他们依然怕死。从此,不难想象,为什么不能生育的女人,会因恐惧而颤抖,觉得生命在贬值,不完整)。所以,不管对女人还是对男人,男人唯一想要的就是服从。当整个世界臣服在其面前,就给他一种超脱肉身,达至不朽的错觉。
由此,男性不断的移情别恋,就具有了一种超越道德、伦理和世俗欲望的形而上色彩。一再的、不知疲倦的另寻新欢,就如一个空虚的、找不到人生意义的孤独者,无奈的追逐着不可能的天堂。这种冒险,从秩序的桎梏里挣脱而出,成为某种美学的、哲学的追问之途。唐璜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当然,这种辩护,虽然理直气壮,却并不能为男性开脱。女性永远无法容忍这样的诡辩,即便一个研究二性美学的女博士,在论文里提出此种论点,在现实中,其也会一口否认。人在本质上生活在系统之中,某个个体超越公共伦理与人性惯例的行为,必然的会损害相关成员的利益,破坏系统的稳定性。女性的反抗,其合理性,就在这里。可是,如果仅仅把男人的追逐看作是欲望的表达(陈家桥式的追逐,不具备唐璜式的哲学味道),我们就不得不问:在这种欲望的奔跑中,“食色,性也”能不能作为一种先天的、不言自明的合理性为男性辩护?为什么这种普遍性的渴求,仅仅发生在男人身上?为什么女人不这样做呢?
显然,这种辩护是非常软弱无力的,尽管孔夫子和无数西门庆般的男人,已经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先例,而古代的妻妾成群,也从制度上落实了这种辩护。这个阿基琉斯之踵在于:女人会反问,如果“食色,性也”是人的本性,是自然的、合情的,为何我们女人没有藉此如男人一样实践此本能?假如女人可以压抑本能,服从秩序,那么,男人的放纵,便失去了人性的根基。所以,聪明的女人会说,这个辩护,是男权历史语境下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先验的有效的。但是,奇怪的是,虽然这种辩护是站不住脚的(否则,男人就不会偷偷摸摸流连花丛了),所有的习俗与文化,包括女人,却都在容忍与传承这种不道德的风流。只要自己不是这种韦小宝、段正淳式爱情里的一员,女人们还是会津津乐道于此神话般的传奇。退一步,把韦小宝置换成皇帝,即使只做个三宫六院,有时也未尝不可。女人天生有一种能力,可以把幻想的需要与现实的需要截然分开,互不相扰。这让她们既安全的在神话里做一个大男人的小妾,又在实在中拒绝这种格局。言及于此,就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出:女人从男人那里,到底需要得到什么?爱情吗?或者只是一种古老的制度性保护,一种合法的可持续性的秩序?
看来,女人也需要为男人的偷鸡摸狗负一定的责任。这不是说由于女性的软弱,或者不够美丽,才导致了男人的偷食,也不是说,二性生理学与生命周期的差异,迫使男人一再的寻求全新的快感与刺激。女性的责任在于:作为既定二性话语体系与秩序之一员,女性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预设的期待、所实践的发挥的作用,以及对自我人生的规划,必然造成男人的“外出”。即便考虑到此秩序的传统性与历史性,女人的责任,也不能减弱。从后面的文字可以看出:女人,有时比男人更加贪婪,更具有唯一性的占有欲。俗话说,无毒不丈夫;又云,最毒妇人心。究竟谁最毒,自见分晓。
既然陈家桥式的蛇吞象是男人存在的常态,而不是特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陈家桥,以及我们每个男人的本性,不得不以一种秘密的形式去实践?如若偷鸡摸狗是男人的本性,就不该是秘密的,为什么在现实中,每个男人都不得不把其向女人隐瞒,看成私密?这恐怕不仅是由于前面所言辩护的失败,还和欲望本身的表现形态、欲望的秩序化紧密相连。在这种形态里,男人与女人对彼此各有所求,故而能以婚姻的形式各安天命,保持至少是人性形式上的稳定。在此妥协里,女人获得了长治久安般的秩序,男人也得到了持久的秩序性支持、良好的道德面貌,从而把自己纳入了世俗社会与传统惯例,成为一个正常的、可以被社会与习俗接纳的标准的男人。有了这个基础,男人方可从事其他,在宇宙里博弈。
《双食记》剖白的是男人的欲望,更解构了女人的欲望,以及这二种不同的欲望类型与模式的先天性矛盾,它们不可调和的斗争,直至最终的毁灭。这里,女性的欲望具有渴望稳定,祈求规训的色彩;男性的欲望,则毫无限制,无视社会伦理道德。这就是矛盾之源:女性欲望之实现,完全建立在消弭与规范男性欲望的基础上;而男性欲望的实现,却建立在冲破这种限制的基础上。从人性的视角看,欲望在本性上是同质的,具有等值的发言权。似乎是女人的自我规训能力,妨碍了欲望的泛滥。但是换个角度,既然食色是男性的基本欲望,而这种欲望的提供者,却又是女人。这样的话,可不可以理解为:与其说女性对男性欲望的规训导致了冲破欲望的自由冲动,倒不如说是女性制造的欲望的泛滥(他们制造的食物,和她们刻意装扮展示的美丽肉体)导致了男性欲望的沉沦。
这样看来,问题就又复杂了。所以,对女性的欲望进行研究与划界区分,才是搞明白男性欲望的坦途。男性欲望以女性的最大化为对象,不管在婚姻之内, 还是婚姻之外,男性的欲望都带有鲜明的现实性与实践性。但是男人的欲望对男人同类不构成限制,不具有嫉妒心;女性的欲望有种幻想的性质,既指向男人,还指向同类,容易导致嫉妒与竞争。所以说,真正具有占有欲的,不是男人,而是女人。男人对待女人的态度,与其说是占有,不如说是经验与冒险,是一种体验式的游戏性态度,不具有功利性;但是女性对男人,却祈求独一无二的占有。在婚姻的范畴内,就是极端的现实性。一种是游戏性的,一种是工具性的。
这种差异,既根植于男女在生命繁衍上不同的自然分工,又和社会本身依然是男权社会紧密相关。所以,男性的游戏,从根本上并不破坏婚姻的稳定性,破坏婚姻的道德基础。因为这个基础,正是男人们安身立命,实现欲望的起点。而一旦女人发生移情别恋,婚姻的基础便不复存在,因为这个基础,正是她要打破的牢笼。在没有外遇之前,她不得不按照这种婚姻道德与习俗的传统惯例管理与经营,设法保持婚姻的完善与平安,因为这婚姻是她的一切。而当另一种更美好的婚姻可能性出现时,这种既定的婚姻,便显得不合时宜。她就会想法打破陈旧,建立新的婚姻秩序。奇怪的是,女人好像永远都不会学男人那样去偷情,去游戏,从而以此获得一种对等的代偿,一种对等的欲望补偿之道。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从历史到今日,男人知道,女人已经稳稳当当的做了他的女人,也就是他的财产。所有的文化与秩序都在潜规则的强调这一点。而女人由于依然弱势,她们想做的,她们的争斗,其欲望的对象,并不是男人,而是期望稳稳当当的成为这个男人唯一合法的、不可动摇的私有财产。这可以说是一切男女问题的根源,一个古老的社会学根源。女人终究不是想成为某个男人的稳定的女人,不过是想成为男性秩序的稳定的女人。在这种稳定里,女性的生存权,繁殖的权利,以及社会资源才能获得起码的、长期的、不间断的供给。女人要的其实不是作为主体性的人的地位,而是一种工具性的地位。比如,男人喜欢抽烟,女人想的是,你只能抽这一种,不能抽别的。女人就是想做这一种,唯一的一种,这样,她的地位才不会受到威胁。其实,全世界女人对婚姻的最大愿望,不过是想做男人永久的、持续增值的唯一性宠物和工具。但是,没有任何女人愿意正视和反思这一点,而男女平等的神话多少给了他们精神的舒缓和安慰。这就是为什么人家说女人是最不现实也是最现实的动物,这种现实或者不现实,女人们会像变色龙一样根据环境与自我的需要而择取。或许,只有当女人们超越了繁衍的和母性的本能(可以预言,克隆等前瞻技术如若获得了道德伦理的合法性,在未来成为现实,必定会把女人从自然性的生育繁衍的先验角色中解放出来,这要比女人自身的觉醒史更快速。这样的话,女性才可能真正摆脱男人的压抑。这种解放致使女人不再需要繁衍的保护者,因此,男权便自然而然的被消解了),让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完满开花——自我的醒悟会对自身角色进行反思,乃至拒绝某种自然的本能分工,他们才不需要如此悲哀的依赖男人。
似乎可以说,女人之存在,依然是依附性的,没有主体的,没有内容的,空虚的。对历史和自我的人生而言,是假设性的,形式的。男人之所以在女人身上寄托那么多美好的思想和期望:夸张母性的伟大;把女人看做美的化身(希腊人);看做救赎(但丁)和宗教(盖茨比);看做天堂(劳伦斯),其潜意识的目的,不过是要女人拿天堂充饥,忘了饥馑,好安安稳稳的做一个男人的好女人。先做女人,再做人,就是男人对女人的基本规训;而女人想的,就是做这个规训里唯一的女人,不容许其他的女人破坏,这样就满足了。这就是为什么男人和男人可以成为至交,女人和女人永远不可能。
如果一个男人告诉你(比如我告诉你)他没有大男子主义,你千万别信,有鸡巴就有大男子主义,无一例外。这种主义,就是这鸡巴和这鸡巴建立的社会秩序与历史传统决定的。除非他没有鸡巴,而没有鸡巴的,我们知道,那就是女人。女人都本能的知道这一点,知道男人都不是玩意,但不是明悟,只是作为常识来了解的知道,不是内在自我意识成长的明悟。男人比女人聪明的地方在于:男人通过创造文化与文学想象,让女人心甘情愿相信爱,而男人从不相信。不相信的可以轻松的游戏,相信的就要付出代价。所谓遇见爱的人,不过是遇见一种理想的婚姻可能性。所以,卡门和莎乐美的迷人之处即在于:她们彻底的告别了传统,瓦解了男性为主的立场。卡门只把男人当自我的舞场,而不是婚姻的殿堂;而对莎乐美来说,她则一直从容高傲的经验着男人,而不是相反。女人几十万年来生活在男人关于爱的谎言与神话里,为此伊人憔悴。可是,为什么所有的爱情故事、美丽神话,基本上都是女性在牺牲,男性却趋向于和家长、社会妥协。这个历史性的阳谋,可谓是源远流长,别有用心。
不管如何,女士们应该懂得:真正的好男人,从来不是那种从不变心的男人,而是那种虽然在心灵与肉体上都不再忠于女人,却依然愿意维系二性关系和婚姻秩序的男人,维持婚姻形式的男人。所以,好男人,退而求其次,也只能是这种形式上的。男人和女人,其关系的基本样式,只能是形式上的,在实质上,谁也无法占有与穿透对方。如果你觉得你男人很可爱,千万要遏制住自己偷窥与独占的欲望。当你越来越了解与穿透这个可爱男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就像陈家桥一样一点也不可爱。有时候,一半活在对好男人的幻象里,对保持男人的可爱,是非常有益的,而过度的理想主义与占有欲,不但会毁灭男人,也会毁灭自己和精心经营的婚姻。如果爱情注定是形式上的,如果婚姻注定是一种美丽的谎言,如果距离注定是永葆和谐的不二法门,活在短暂世界的我们,又何必过于较真呢?毕竟,我们无法要求那些压根不属于我们、不属于人的本质。
在中国传统婚恋中,女性似乎始终处于被动和迎合的状态。就像传统的做爱姿势:女性总是日复一日的等待着被插入;或者像传统的爱情故事:女人总是痴情的等候着男人的归来。在这二种并无实质差异的“等待戈多”中,女性的青春、美丽和生命被耗尽,主体性被无限期的延误,以至被无情的对象化;意义归于虚无,个体的存在,悲哀的沦为了“他者”。而“戈多”,要不就是永远不来,要不就是以一种有悖于期待视野的模式到来。对人类梦想诗意栖居的这个行星而言,这些美丽而脆弱的花朵,常常并不是自然的凋零,而是在历经无数沧桑云水之后,“无可奈何花落去”。
每个男人,在二性世界,从骨子里,好像都想扮演上帝,不过搞到最后,都无一例外的变成了撒旦;都想成为怜香惜玉、与女人心有灵犀的贾宝玉,可是最终,都逃不了做个西门庆式丧家犬的命运。这种状态,既是男性霸权之下,私性欲望无限繁殖的结果,也和女性有纠葛不清的关系。公平的说,并非每个男人都真正的想滑落至此,但是,由于置身于男性之集体性的语境下,单独的逃逸,便不再可能。如果你注定是一个生长在父系社会里的男人,那么,你就注定不是什么好东西:你无法从根源上去除你的大男性意识,就像你无法亲手割掉自己的鸡巴一样。历史的经验仿佛证明:男人之为男人,恰是由于这种雄性、野蛮与充溢着暴力美感的男性主义。男人借此创造历史、颠覆世界、延续文明、保护女人。所以,有时,一个透露着让人厌倦的大男子主义的男人,反而是最有力量,女性最喜欢的男人,而力倡男女平等者,可能只是个软弱的书生或学究。由此,就出现一个问题:女人们是真的想清除男人们根性里的大男子主义吗(如果这意味着清除历史本身,清除女性的保护神)?在男人和女人之间,有太多的账目需要清算:传统、历史、神话、文学和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以及生活形式所编织而成的男性秩序之网,把女人深深的压抑在“第二性”的泥潭之下不得翻身,使其不能以一个“人”的姿态,素面朝天,自由自在的呼吸。
电影里二个女人争夺一个男人的明争暗斗,不过是对这种状态的绝佳写照:即便最无用最卑劣的男人,也会有女人们把他当作上帝来争夺。从《大红灯笼高高挂》到《双食记》,同一个古老的故事,被无数次的演绎着。男人的城,决定了女性的无家可归,以至于把男人看成了自己唯一的家。在这个宇宙,只有二种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一种是男性与男性之间的战争,是为了夺取权力、女人和不朽;一种是女人和女人之间的战争,是为了夺取男人。男人和女人之间从未发生战争。男人打仗,为的是赢得无数女人;女人与女人开战,不过是为了某个具体而特定的男人。再言之,男性的战争属于历史,不是生活的常态;女性之战,却在时时刻刻的日常中,反反复复的、以同一种古老而刻板、毫无创造性的形式上演着。只要有男人存在,女人的战争就会一直延续下去;这就像只要有江湖存在,男人的冒险与梦想,就会持续下去一样。所以,愚以为,二性战争,与其说是发生在男女之间,还不如说是一场纯女人之间的博弈。男人们虽然并未直接参与,却处处在场,以局外人的姿态,影响着每一个置身战斗的女人的命运。归根结底,没有男人参与的战争,毕竟还是为了男人(战争的导演与裁判似乎只能是男人)。
为什么会这样?诸多关于男女平等的研究,不管是经济学、社会学还是身体哲学,都给出自己的解释;各种各样的女权主义、平等主义提倡者都在积极的争取女性的权利。时至今日,困境依然,现状依旧。或许,我们需要另外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因此,我要问的是,这个世界的女人们,真的想要男女平等吗?她们真的打自我内在意识的深处明悟到必须要平等吗?男女平等,在男性的城里,究竟对谁更有利?而不平等,对谁更有利?或许,女人们并不想真的把男女平等和女权主义变成现实,而只想占尽不平等之利,同时获取平等之名。
《双食记》真正的主题,说的正是男性欲望以及女性之争。男性欲望是电影叙事的核心元素,所有的矛盾、冲突与突围,都围此展开。燕子、COCO、家桥,他们的矛盾,不过是这种欲望的外化形式。电影本身,就是这种欲望被揭发、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从而走到极端的一个故事。电影给人的一个启示是:如果食色是男人的本性,那么,燕子和COCO,以及我们观众,究竟凭什么权利去谴责陈家桥?既然食色是本性(男人与生俱来的属性),那么,发生这样的故事,其实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错误似乎在于:女人们明知男人的劣根性,却还要对“好男人”抱有幻想,并不遗余力的印证与成全这种幻想。假若燕子们不那么执着于男人身上本来就没有的东西,来个装聋作哑,眼不见为净,那么,一切不就都相安无事了吗(要想男人不偷情,除非狗不吃屎:当然,女人并不是屎)?毕竟,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女人,都是这样自我安慰,以求婚姻和谐与家庭幸福的。
男人的爱(甚至男人自身),本就是一种虚无,比宇宙本身的虚空还要虚空。正是因为这种虚无,男人们才不断的攻城略地、夺取权力和女人。这种不幸,最大的悲剧,就是拉上无数的女人来陪葬。最能充实男人的存在,不是人之外的物,而是人本身。而世界上只有二种人:男人和女人。争取更多的男人来充实自身,是谓权力;霸占女人来填补空虚,是谓爱情与婚姻。每个男人的最大欲望,就是在各个层面、以各种形式与方式,满足自己的权力欲,占有无限,最大化的穷尽现存,尽可能的以最少的时间值占有最多的宇和宙,直至成神,以忘记生命的有限与短促,克服对死亡的畏惧(你有没有发现:最勇敢的是男人,最怕死的也是男人。女人由于本身是生命繁衍的母体,所以她们不惧怕虚无;而男人们只是达成繁衍的负质素,所以,后代的延续,并不能真正的解救其空虚,他们依然怕死。从此,不难想象,为什么不能生育的女人,会因恐惧而颤抖,觉得生命在贬值,不完整)。所以,不管对女人还是对男人,男人唯一想要的就是服从。当整个世界臣服在其面前,就给他一种超脱肉身,达至不朽的错觉。
由此,男性不断的移情别恋,就具有了一种超越道德、伦理和世俗欲望的形而上色彩。一再的、不知疲倦的另寻新欢,就如一个空虚的、找不到人生意义的孤独者,无奈的追逐着不可能的天堂。这种冒险,从秩序的桎梏里挣脱而出,成为某种美学的、哲学的追问之途。唐璜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当然,这种辩护,虽然理直气壮,却并不能为男性开脱。女性永远无法容忍这样的诡辩,即便一个研究二性美学的女博士,在论文里提出此种论点,在现实中,其也会一口否认。人在本质上生活在系统之中,某个个体超越公共伦理与人性惯例的行为,必然的会损害相关成员的利益,破坏系统的稳定性。女性的反抗,其合理性,就在这里。可是,如果仅仅把男人的追逐看作是欲望的表达(陈家桥式的追逐,不具备唐璜式的哲学味道),我们就不得不问:在这种欲望的奔跑中,“食色,性也”能不能作为一种先天的、不言自明的合理性为男性辩护?为什么这种普遍性的渴求,仅仅发生在男人身上?为什么女人不这样做呢?
显然,这种辩护是非常软弱无力的,尽管孔夫子和无数西门庆般的男人,已经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先例,而古代的妻妾成群,也从制度上落实了这种辩护。这个阿基琉斯之踵在于:女人会反问,如果“食色,性也”是人的本性,是自然的、合情的,为何我们女人没有藉此如男人一样实践此本能?假如女人可以压抑本能,服从秩序,那么,男人的放纵,便失去了人性的根基。所以,聪明的女人会说,这个辩护,是男权历史语境下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先验的有效的。但是,奇怪的是,虽然这种辩护是站不住脚的(否则,男人就不会偷偷摸摸流连花丛了),所有的习俗与文化,包括女人,却都在容忍与传承这种不道德的风流。只要自己不是这种韦小宝、段正淳式爱情里的一员,女人们还是会津津乐道于此神话般的传奇。退一步,把韦小宝置换成皇帝,即使只做个三宫六院,有时也未尝不可。女人天生有一种能力,可以把幻想的需要与现实的需要截然分开,互不相扰。这让她们既安全的在神话里做一个大男人的小妾,又在实在中拒绝这种格局。言及于此,就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出:女人从男人那里,到底需要得到什么?爱情吗?或者只是一种古老的制度性保护,一种合法的可持续性的秩序?
看来,女人也需要为男人的偷鸡摸狗负一定的责任。这不是说由于女性的软弱,或者不够美丽,才导致了男人的偷食,也不是说,二性生理学与生命周期的差异,迫使男人一再的寻求全新的快感与刺激。女性的责任在于:作为既定二性话语体系与秩序之一员,女性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预设的期待、所实践的发挥的作用,以及对自我人生的规划,必然造成男人的“外出”。即便考虑到此秩序的传统性与历史性,女人的责任,也不能减弱。从后面的文字可以看出:女人,有时比男人更加贪婪,更具有唯一性的占有欲。俗话说,无毒不丈夫;又云,最毒妇人心。究竟谁最毒,自见分晓。
既然陈家桥式的蛇吞象是男人存在的常态,而不是特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陈家桥,以及我们每个男人的本性,不得不以一种秘密的形式去实践?如若偷鸡摸狗是男人的本性,就不该是秘密的,为什么在现实中,每个男人都不得不把其向女人隐瞒,看成私密?这恐怕不仅是由于前面所言辩护的失败,还和欲望本身的表现形态、欲望的秩序化紧密相连。在这种形态里,男人与女人对彼此各有所求,故而能以婚姻的形式各安天命,保持至少是人性形式上的稳定。在此妥协里,女人获得了长治久安般的秩序,男人也得到了持久的秩序性支持、良好的道德面貌,从而把自己纳入了世俗社会与传统惯例,成为一个正常的、可以被社会与习俗接纳的标准的男人。有了这个基础,男人方可从事其他,在宇宙里博弈。
《双食记》剖白的是男人的欲望,更解构了女人的欲望,以及这二种不同的欲望类型与模式的先天性矛盾,它们不可调和的斗争,直至最终的毁灭。这里,女性的欲望具有渴望稳定,祈求规训的色彩;男性的欲望,则毫无限制,无视社会伦理道德。这就是矛盾之源:女性欲望之实现,完全建立在消弭与规范男性欲望的基础上;而男性欲望的实现,却建立在冲破这种限制的基础上。从人性的视角看,欲望在本性上是同质的,具有等值的发言权。似乎是女人的自我规训能力,妨碍了欲望的泛滥。但是换个角度,既然食色是男性的基本欲望,而这种欲望的提供者,却又是女人。这样的话,可不可以理解为:与其说女性对男性欲望的规训导致了冲破欲望的自由冲动,倒不如说是女性制造的欲望的泛滥(他们制造的食物,和她们刻意装扮展示的美丽肉体)导致了男性欲望的沉沦。
这样看来,问题就又复杂了。所以,对女性的欲望进行研究与划界区分,才是搞明白男性欲望的坦途。男性欲望以女性的最大化为对象,不管在婚姻之内, 还是婚姻之外,男性的欲望都带有鲜明的现实性与实践性。但是男人的欲望对男人同类不构成限制,不具有嫉妒心;女性的欲望有种幻想的性质,既指向男人,还指向同类,容易导致嫉妒与竞争。所以说,真正具有占有欲的,不是男人,而是女人。男人对待女人的态度,与其说是占有,不如说是经验与冒险,是一种体验式的游戏性态度,不具有功利性;但是女性对男人,却祈求独一无二的占有。在婚姻的范畴内,就是极端的现实性。一种是游戏性的,一种是工具性的。
这种差异,既根植于男女在生命繁衍上不同的自然分工,又和社会本身依然是男权社会紧密相关。所以,男性的游戏,从根本上并不破坏婚姻的稳定性,破坏婚姻的道德基础。因为这个基础,正是男人们安身立命,实现欲望的起点。而一旦女人发生移情别恋,婚姻的基础便不复存在,因为这个基础,正是她要打破的牢笼。在没有外遇之前,她不得不按照这种婚姻道德与习俗的传统惯例管理与经营,设法保持婚姻的完善与平安,因为这婚姻是她的一切。而当另一种更美好的婚姻可能性出现时,这种既定的婚姻,便显得不合时宜。她就会想法打破陈旧,建立新的婚姻秩序。奇怪的是,女人好像永远都不会学男人那样去偷情,去游戏,从而以此获得一种对等的代偿,一种对等的欲望补偿之道。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从历史到今日,男人知道,女人已经稳稳当当的做了他的女人,也就是他的财产。所有的文化与秩序都在潜规则的强调这一点。而女人由于依然弱势,她们想做的,她们的争斗,其欲望的对象,并不是男人,而是期望稳稳当当的成为这个男人唯一合法的、不可动摇的私有财产。这可以说是一切男女问题的根源,一个古老的社会学根源。女人终究不是想成为某个男人的稳定的女人,不过是想成为男性秩序的稳定的女人。在这种稳定里,女性的生存权,繁殖的权利,以及社会资源才能获得起码的、长期的、不间断的供给。女人要的其实不是作为主体性的人的地位,而是一种工具性的地位。比如,男人喜欢抽烟,女人想的是,你只能抽这一种,不能抽别的。女人就是想做这一种,唯一的一种,这样,她的地位才不会受到威胁。其实,全世界女人对婚姻的最大愿望,不过是想做男人永久的、持续增值的唯一性宠物和工具。但是,没有任何女人愿意正视和反思这一点,而男女平等的神话多少给了他们精神的舒缓和安慰。这就是为什么人家说女人是最不现实也是最现实的动物,这种现实或者不现实,女人们会像变色龙一样根据环境与自我的需要而择取。或许,只有当女人们超越了繁衍的和母性的本能(可以预言,克隆等前瞻技术如若获得了道德伦理的合法性,在未来成为现实,必定会把女人从自然性的生育繁衍的先验角色中解放出来,这要比女人自身的觉醒史更快速。这样的话,女性才可能真正摆脱男人的压抑。这种解放致使女人不再需要繁衍的保护者,因此,男权便自然而然的被消解了),让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完满开花——自我的醒悟会对自身角色进行反思,乃至拒绝某种自然的本能分工,他们才不需要如此悲哀的依赖男人。
似乎可以说,女人之存在,依然是依附性的,没有主体的,没有内容的,空虚的。对历史和自我的人生而言,是假设性的,形式的。男人之所以在女人身上寄托那么多美好的思想和期望:夸张母性的伟大;把女人看做美的化身(希腊人);看做救赎(但丁)和宗教(盖茨比);看做天堂(劳伦斯),其潜意识的目的,不过是要女人拿天堂充饥,忘了饥馑,好安安稳稳的做一个男人的好女人。先做女人,再做人,就是男人对女人的基本规训;而女人想的,就是做这个规训里唯一的女人,不容许其他的女人破坏,这样就满足了。这就是为什么男人和男人可以成为至交,女人和女人永远不可能。
如果一个男人告诉你(比如我告诉你)他没有大男子主义,你千万别信,有鸡巴就有大男子主义,无一例外。这种主义,就是这鸡巴和这鸡巴建立的社会秩序与历史传统决定的。除非他没有鸡巴,而没有鸡巴的,我们知道,那就是女人。女人都本能的知道这一点,知道男人都不是玩意,但不是明悟,只是作为常识来了解的知道,不是内在自我意识成长的明悟。男人比女人聪明的地方在于:男人通过创造文化与文学想象,让女人心甘情愿相信爱,而男人从不相信。不相信的可以轻松的游戏,相信的就要付出代价。所谓遇见爱的人,不过是遇见一种理想的婚姻可能性。所以,卡门和莎乐美的迷人之处即在于:她们彻底的告别了传统,瓦解了男性为主的立场。卡门只把男人当自我的舞场,而不是婚姻的殿堂;而对莎乐美来说,她则一直从容高傲的经验着男人,而不是相反。女人几十万年来生活在男人关于爱的谎言与神话里,为此伊人憔悴。可是,为什么所有的爱情故事、美丽神话,基本上都是女性在牺牲,男性却趋向于和家长、社会妥协。这个历史性的阳谋,可谓是源远流长,别有用心。
不管如何,女士们应该懂得:真正的好男人,从来不是那种从不变心的男人,而是那种虽然在心灵与肉体上都不再忠于女人,却依然愿意维系二性关系和婚姻秩序的男人,维持婚姻形式的男人。所以,好男人,退而求其次,也只能是这种形式上的。男人和女人,其关系的基本样式,只能是形式上的,在实质上,谁也无法占有与穿透对方。如果你觉得你男人很可爱,千万要遏制住自己偷窥与独占的欲望。当你越来越了解与穿透这个可爱男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就像陈家桥一样一点也不可爱。有时候,一半活在对好男人的幻象里,对保持男人的可爱,是非常有益的,而过度的理想主义与占有欲,不但会毁灭男人,也会毁灭自己和精心经营的婚姻。如果爱情注定是形式上的,如果婚姻注定是一种美丽的谎言,如果距离注定是永葆和谐的不二法门,活在短暂世界的我们,又何必过于较真呢?毕竟,我们无法要求那些压根不属于我们、不属于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