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的悲观
今天公司的培训师给大家出了一个题目:
"A man carries his success or his failure with him: it is not dependent upon outside conditions." (中文意译基本就是:是金子总会发光吧)让每个人从0到100%打分,说明你对这句话的苟同程度。
结果整个办公室除了我以外所有的米国人都给出了70%以上的“苟同度”,只有我给出了不合群儿的50%。
结果我的几个美国同事非常同情的看着我,给我讲了好久人定胜天啊,重视主观能动性啊。还有一个亲切的黑人蜀黍对我说:“你很优秀啊,这是你努力的结果啊,不要否定自己啊~” blablabla
那感觉就像生动的好莱坞英雄主义大片在眼前3D上映一般。而作为一个有耐心,好脾气的观众,我一直发自内心的微笑着。
这本是一件见仁见智的小事儿,一个百分比的打分也完全不能说明谁比谁更乐观或者自信。我也不想很快给这事儿扣上文化差异的帽子,毕竟每个人用来打分的认知体系和计量单位都可能是大相径庭的。可相似的桥段在两年内间或上映,不由让我有兴趣咂巴咂巴这个问题。
美国人自小在迪斯尼和好莱坞的熏陶下成长,其实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世界观是相当统一的。其他对强化主流价值观做出卓越贡献的领域还包括体育和军事。由此带来的正面社会影响当然不胜枚举,大到社会稳定,小到每个个体的自足自信。可负面影响也非常明显,即对非主流文化的封闭。具体表现在民众对其他文化的漠视,和自身文化不问原因的执着。而另一方面就是全民对marketing的崇拜,以及在社会各个层面泛滥的成功学演说。
前阵子耶鲁有个教授写了本书叫The Educated Sheep Of The Ivy League,大意是说美国的藤校教育培养了很多“entitled little shit”,盲目自信没有自知。有时候面对美国人的bullshit时也有这种感觉,好像美国就是地球村里的藤校一样。而藤校里的游戏规则就是各种成功学里的一二三四和ABCD。美国真的是个特别喜欢总结规律和传课授业的民族,几乎什么事儿都有个framwork。最扯的就是各种理论都有个把数据支撑,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数据的统计过程是很隐晦的。然后民众们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按图索骥的在这个大藤校里玩儿着游戏。
当然我以上的论述也是相当主观和不公平的,因为我接触的毕竟还是美国人中小的不能再小的一部分,而且大多局限在商科这个领域。有时我也怀疑这种entitled little shit人格是不是更多的集中在商科这个圈子里。前两天和一个刚来美国的前中国banker聊天。我和他感慨这边的IB是多么白多么male的一个世界,而他说他之前供职的某global IB北京所是很“黄”很暴力的,所有的白人和其他人种都在开所的短短半年里清理干净了。鄙圈对少数裔文化的排他性可见一斑。
以前我觉得日本和美国社会是两个极端文化的体现,但是现在却觉得他们殊途同归,都是少数精英领导普通大众的社会构架。大多数人生活的很安逸,思想很单纯,偏执的从主流媒体上认知世界。以至于当一个美国人问我:“你们中国人是不是和朝鲜人民一样,都是政府派出来的,将来必须按政府要求回国?”时,我一点也不惊讶。或许在我的美国同事眼里我也是个迷,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凭着主观能动性飘洋过海客居他乡的我会流露50%的”悲观“。而我也不明白为什么生活在拥有硅谷和先进互联网络国家的人会这么闭塞和主观。
唠叨这么多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小怨妇一样。其实两年的旅美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也结识了很多有意思的人。以上述说的种种不平,或许真的只是小圈子里的小问题,也很难说中国相对应的圈子里没有类似的情况。至于说为啥两年的懈怠动笔,却突然攒了这么个怨气冲天的东西出来,恐怕真是“礼拜天”常常揪着我耳朵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啦!
"A man carries his success or his failure with him: it is not dependent upon outside conditions." (中文意译基本就是:是金子总会发光吧)让每个人从0到100%打分,说明你对这句话的苟同程度。
结果整个办公室除了我以外所有的米国人都给出了70%以上的“苟同度”,只有我给出了不合群儿的50%。
结果我的几个美国同事非常同情的看着我,给我讲了好久人定胜天啊,重视主观能动性啊。还有一个亲切的黑人蜀黍对我说:“你很优秀啊,这是你努力的结果啊,不要否定自己啊~” blablabla
那感觉就像生动的好莱坞英雄主义大片在眼前3D上映一般。而作为一个有耐心,好脾气的观众,我一直发自内心的微笑着。
这本是一件见仁见智的小事儿,一个百分比的打分也完全不能说明谁比谁更乐观或者自信。我也不想很快给这事儿扣上文化差异的帽子,毕竟每个人用来打分的认知体系和计量单位都可能是大相径庭的。可相似的桥段在两年内间或上映,不由让我有兴趣咂巴咂巴这个问题。
美国人自小在迪斯尼和好莱坞的熏陶下成长,其实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世界观是相当统一的。其他对强化主流价值观做出卓越贡献的领域还包括体育和军事。由此带来的正面社会影响当然不胜枚举,大到社会稳定,小到每个个体的自足自信。可负面影响也非常明显,即对非主流文化的封闭。具体表现在民众对其他文化的漠视,和自身文化不问原因的执着。而另一方面就是全民对marketing的崇拜,以及在社会各个层面泛滥的成功学演说。
前阵子耶鲁有个教授写了本书叫The Educated Sheep Of The Ivy League,大意是说美国的藤校教育培养了很多“entitled little shit”,盲目自信没有自知。有时候面对美国人的bullshit时也有这种感觉,好像美国就是地球村里的藤校一样。而藤校里的游戏规则就是各种成功学里的一二三四和ABCD。美国真的是个特别喜欢总结规律和传课授业的民族,几乎什么事儿都有个framwork。最扯的就是各种理论都有个把数据支撑,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数据的统计过程是很隐晦的。然后民众们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按图索骥的在这个大藤校里玩儿着游戏。
当然我以上的论述也是相当主观和不公平的,因为我接触的毕竟还是美国人中小的不能再小的一部分,而且大多局限在商科这个领域。有时我也怀疑这种entitled little shit人格是不是更多的集中在商科这个圈子里。前两天和一个刚来美国的前中国banker聊天。我和他感慨这边的IB是多么白多么male的一个世界,而他说他之前供职的某global IB北京所是很“黄”很暴力的,所有的白人和其他人种都在开所的短短半年里清理干净了。鄙圈对少数裔文化的排他性可见一斑。
以前我觉得日本和美国社会是两个极端文化的体现,但是现在却觉得他们殊途同归,都是少数精英领导普通大众的社会构架。大多数人生活的很安逸,思想很单纯,偏执的从主流媒体上认知世界。以至于当一个美国人问我:“你们中国人是不是和朝鲜人民一样,都是政府派出来的,将来必须按政府要求回国?”时,我一点也不惊讶。或许在我的美国同事眼里我也是个迷,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凭着主观能动性飘洋过海客居他乡的我会流露50%的”悲观“。而我也不明白为什么生活在拥有硅谷和先进互联网络国家的人会这么闭塞和主观。
唠叨这么多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小怨妇一样。其实两年的旅美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也结识了很多有意思的人。以上述说的种种不平,或许真的只是小圈子里的小问题,也很难说中国相对应的圈子里没有类似的情况。至于说为啥两年的懈怠动笔,却突然攒了这么个怨气冲天的东西出来,恐怕真是“礼拜天”常常揪着我耳朵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啦!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