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空宗及“什么都不是”一说的一点看法
末学对三论宗(空宗)及“什么都不是”一说有如下看法。
据维基百科的来源:【三论宗又名大乘空宗、般若宗、性宗、破相宗。此宗广破一切有所得,实有实无的偏见,说大乘经同明一道,同以无所得正观为宗,…...
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这种理论,总说世间、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产物,这叫缘起,离开众多因素的条件就没有事物,事物皆无自身质的规定性,皆非实体,这叫无自性,也就是性空。即缘起事物的存在就是性空,不是除去缘起的事物而后说空。如《十二门论》所说:“众缘所生法,即是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这就是说:缘起法无自性就是毕竟空。把缘起和性空统一起来,从缘起和合的现象中,直指“缘起”与“性空”不是对立的,所以,不离性空而有缘生的诸法;虽有缘起的诸法,也不碍于毕竟空的中道实相。“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体现真空”,这就是中道实相论。
虽然三论宗起源自中观派,但是在宗义上,引进涅槃宗等,因此,已不是纯粹的中观派。】
一、
这个空宗理论将出世间法也包括进“真空”、“缘起”体系中,而且又未阐释清楚,此是后人法义混乱的重要原因。
“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就世间法而言,这本没有错,但不能包括出世间法。“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体现真空”,含义更是不明。虽然此义承认空能生妙有,但这里的空有指一切法包括出世间法都是真真的空、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的倾向,故谓之“真空”。这就是所谓的“真空生妙有”,即只要有缘,无中能生有。
这显然是对空义的误解,违背佛陀所说之空义。
二、
佛法讲“真如”,不宜讲“真空”。经教中用了“真空”一语,读者要切切明白言辞的内涵、真实义。真如之真,义实有,如,即如如不动,此谓真心也,实有也。实有指三界外有,是变现万法之根本因。
三、
正观的般若实相是指万法皆是识,是本源识。诸法皆是本源识所现,本源识所变。识又名神,二者同义。
本源识也即是本有种子识,染熏的(始有种子)识也由本源识所生。本源识其实就是佛教论典中所言的“心体”,能含藏种子,此即是唯识论中的三义之一------能藏之性。这个能藏义不仅含藏三界万法功能的本有种子,还能含藏始有种子。换句话说,心体就是本有种子,而且还能含藏始有种子。这是唯识论中的能藏、所藏及执藏三义。
所以,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而是识,是超出意识识和意根识及前五识以外的识,又叫出世间法。这个本源识即是佛法之“真心”,这才是佛法之实相或空义,也是佛法之“一真法界”,或佛说的“一合相”。佛如是说:「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而不说什么都不是。而且,佛说“此是神”在其首,是不无道理的。所以,正观的般若实相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其实这个真心就是“大梵”。
在每个有情个体,除真心外,还包括各自不同的染熏始有种子(识),属妄心的部分,这个真妄之和合,就是佛教的第八识。故,第八识众生各具,而真心同一。故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就真心同一而言。说每个众生都是各别的神,也无不可,是就妄心各别而言。山河大地是众生业力作用于同一真心所现。
四、
“什么都不是”一说,也落于空宗同辙。有一种表述为:“一切有为法皆是第八识流注种子现起的功能差别,若离业力与妄想,它们什么都不是。”这前半句并没有错,但后半句却有问题。这意涵所表达的是只见染熏的始有种子(识),即只见缘,不明恒常不变的本有种子(识)、根本因,以为除了可变迁的染熏种子或业力,就什么都没有了。
据维基百科的来源:【三论宗又名大乘空宗、般若宗、性宗、破相宗。此宗广破一切有所得,实有实无的偏见,说大乘经同明一道,同以无所得正观为宗,…...
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这种理论,总说世间、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产物,这叫缘起,离开众多因素的条件就没有事物,事物皆无自身质的规定性,皆非实体,这叫无自性,也就是性空。即缘起事物的存在就是性空,不是除去缘起的事物而后说空。如《十二门论》所说:“众缘所生法,即是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这就是说:缘起法无自性就是毕竟空。把缘起和性空统一起来,从缘起和合的现象中,直指“缘起”与“性空”不是对立的,所以,不离性空而有缘生的诸法;虽有缘起的诸法,也不碍于毕竟空的中道实相。“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体现真空”,这就是中道实相论。
虽然三论宗起源自中观派,但是在宗义上,引进涅槃宗等,因此,已不是纯粹的中观派。】
一、
这个空宗理论将出世间法也包括进“真空”、“缘起”体系中,而且又未阐释清楚,此是后人法义混乱的重要原因。
“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就世间法而言,这本没有错,但不能包括出世间法。“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体现真空”,含义更是不明。虽然此义承认空能生妙有,但这里的空有指一切法包括出世间法都是真真的空、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的倾向,故谓之“真空”。这就是所谓的“真空生妙有”,即只要有缘,无中能生有。
这显然是对空义的误解,违背佛陀所说之空义。
二、
佛法讲“真如”,不宜讲“真空”。经教中用了“真空”一语,读者要切切明白言辞的内涵、真实义。真如之真,义实有,如,即如如不动,此谓真心也,实有也。实有指三界外有,是变现万法之根本因。
三、
正观的般若实相是指万法皆是识,是本源识。诸法皆是本源识所现,本源识所变。识又名神,二者同义。
本源识也即是本有种子识,染熏的(始有种子)识也由本源识所生。本源识其实就是佛教论典中所言的“心体”,能含藏种子,此即是唯识论中的三义之一------能藏之性。这个能藏义不仅含藏三界万法功能的本有种子,还能含藏始有种子。换句话说,心体就是本有种子,而且还能含藏始有种子。这是唯识论中的能藏、所藏及执藏三义。
所以,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而是识,是超出意识识和意根识及前五识以外的识,又叫出世间法。这个本源识即是佛法之“真心”,这才是佛法之实相或空义,也是佛法之“一真法界”,或佛说的“一合相”。佛如是说:「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而不说什么都不是。而且,佛说“此是神”在其首,是不无道理的。所以,正观的般若实相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其实这个真心就是“大梵”。
在每个有情个体,除真心外,还包括各自不同的染熏始有种子(识),属妄心的部分,这个真妄之和合,就是佛教的第八识。故,第八识众生各具,而真心同一。故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就真心同一而言。说每个众生都是各别的神,也无不可,是就妄心各别而言。山河大地是众生业力作用于同一真心所现。
四、
“什么都不是”一说,也落于空宗同辙。有一种表述为:“一切有为法皆是第八识流注种子现起的功能差别,若离业力与妄想,它们什么都不是。”这前半句并没有错,但后半句却有问题。这意涵所表达的是只见染熏的始有种子(识),即只见缘,不明恒常不变的本有种子(识)、根本因,以为除了可变迁的染熏种子或业力,就什么都没有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