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岱史话《自序》
《自序》
蓝田毗邻西安,古属京畿之地。置县历史悠久,堪称关中名邑。而焦岱镇更是遐迩闻名。“焦岱”明清前多写作“焦戴”,二字似源于“焦”“戴”二姓氏,且“焦”姓早于“戴”姓栖居于此,故名。焦岱镇村落命名极具特色,大多以岭、以沟、以湾结合姓氏命名,少数以地方方位命名。还有的村庄以庄、原、坪等命名,这也反映了秦岭北麓向关中平原过渡地区人们利用地形、同族聚集的特点。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卜居于蓝田,时号“柳庄”,传据说今柳家湾村一部分柳姓便为柳公权后裔。清雍正《增修蓝田县志》记载:“太保柳公权墓地在县东三里即柳庄。” 宣统二年《蓝田县乡土志》记载:旧志:“太保柳公权墓在县东三里柳庄。”今柳家村前有冢是也,给有“禁民樵”牌悬墓前。柳家湾村柳姓多为三里镇柳家村迁徙繁衍,而《柳氏族谱》于1966年社教运动时销毁,实为缺憾。该村至今还流传着文武举人之说。邑人荣华适宦河南,路过山东,恰巧知道了荣氏有宗谱的事情,于是便考核世系,在《荣氏宗谱》中记载道:“始祖先贤荣子,实荣公相传为统宗之祖。自五十五世好施公从军陕西,遂占籍焉。”足以证明荣氏大约是在明代占籍荣家沟等地,以姓氏命名并繁衍生息。荣华的父亲荣清为政期间刚直不阿,多有政声,后以子华贵,成为御史。荣华除盗安民,教化大行,崇儒薄赋,兴水利,毁淫祠。后升任湖广监察御史,巡按两淮,除奸革弊,洗冤泽物,建树很多,被称名御史。著有《双溪小草洗冤录》、《南巡录》、《两巡录》、《两巡奏议》、《蓝田县志》、《辋川集》及校正《史鑑提纲》、《王右丞辋川集》等。荣华编撰的《蓝田县志》也是蓝田境内第一部县志。荣华的的儿子荣察,“幼颖异,读书过目暗诵,下笔成文。”与蓝田县尹任文献同修《蓝田县志》。编著有《习堂稿》、《病斋诗》、《辋川文集》、《步声集》等,可惜诗文多有遗失。另外像吴家寨、鲍旗寨、谭家寨、祝旗寨这些村庄内多因屯兵而入住迁徙至此的不再少数。焦岱镇内大部分村落均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逃难途径桃花岭人困马乏之时在岭后随手挖出水泉,今水泉村之名即来源于此。
焦岱镇具有悠久的历史,较早的有宋《九域志》记载 “蓝田,有焦戴镇”,足见历史悠久。据北宋刘焘《树萱录》记载:“贠半千有庄在焦戴川北,枕白鹿原。莲塘、竹径、酴醾架、海棠洞、会景堂、花坞、药栏、碾磨、麻、稻垄塍鳞次。里谚曰:上有天堂,下有员庄。”员半千为唐代开国功勋,生卒年为621至714年,员半千作为我国第一位武状元,又多有才能,而他将私家庄园设立于此,可见此地的是风水宝地。因此,清代钱塘人瞿塘在《通俗编》中云:“员半千有庄在焦戴川,极风景之胜,里谚曰:‘上有天堂,下有员庄,苏、杭之谚乃仿于此。”即便是苏杭也要仿照此,名之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也说明在唐初期,焦岱镇便以风景绮丽而扬名内外。另外,在此前秦二世曾于毗邻焦岱镇的白鹿原修建行宫,改鲸鱼湖为伯夷湖,之后汉武帝又在此基础上建鼎湖宫于焦岱镇,守卫鼎湖宫部队为长水校尉。西汉扬雄(前53—前18)《羽猎赋》记载:“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其中鼎湖宫与昆吾亭在焦岱镇境内。元狩五年(前118),汉武帝刘彻养病于上林苑鼎湖宫,其宫后更名为鼎湖延寿宫。《资治通鉴》等有“天子病鼎湖甚”之句。关于鼎湖还有段历史,据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记载:“公孙卿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胡,其弓曰乌号’……”可知焦岱镇鼎湖是黄帝升天堕弓之处,迄今也有4600余年历史,足见悠久。
焦岱镇,地貌地形复杂,南部为秦岭山地,中西部川、塬相间,北部是横岭,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宜林、宜牧、宜粮。境内川、塬、山、岭、沟壑、丘陵地貌齐全,镇内有多家兼顾经营,果树、蔬菜并举。加上焦岱河两岸可种植水稻,便有“前边抱着米汤锅,后边背着锅盔馍”的说法,再现了“上有天堂,下有贠庄”。另外,极具绮丽的大小羊峪,及云台山风景也痴醉了一大批人。云台山从汉唐至清末一直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仲爱的观光游览圣地,是佛、道、儒三教布道的名山,长期的历史浸淫造就了云台山丰富的历史、地理、宗教、人文内涵,历史上帝王将相把这里作为避暑狩猎之地,文人墨客把这里作为寻幽咏怀之处,僧侣隐士把这里作为修身养性之所,逃犯流民把这里作为避难存身之处。除此之外,汉光武帝刘秀逃难途径焦岱镇,至今流传有“桃花姑娘”的传说。汉宣帝刘询曾因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光一族谋反,灭其九族,废孝宣霍皇后霍成君于昭台宫,后自杀,葬昆吾亭(今桃花岭)。除此之外在焦岱镇这块风水宝地上曾出土战国四字铜戈、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嘴头遗址,还有寺庙、戏楼、古道、古宅、古墓等尚待发掘。清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事事件,波及焦岱镇村落较多,影响极广。同治四年(1865),美国传教士义恩称来蓝田传教。同治六年(1867),在焦岱设立教堂1座。因此,基督教在焦岱镇的传播是县内最早的,之后又有天主教,以焦岱镇水泉村及张村参与人口较多。清光绪八年(1882)修筑的焦岱镇义仓缓解了饥馑。民国年间的年馑、虎烈拉、蝗灾、禁烟运动等在邑内影响极大,焦岱镇也不例外。除此之外焦岱镇内的社火芯子、秧歌队、锣鼓队县内外驰名。剪纸、花馍等影响甚远。民国年间医疗措施有限,焦岱镇医药以柳家湾柳敬孝及其家人为主在镇内开设药铺救死扶伤,均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焦岱镇,明清属焦吴里管辖。焦岱镇作为县西南之重镇,漂染业与纺织业、淘金业在县内外堪称一流,远销境外,颇有影响。因此古称“城南要镇”、“蓝田三大镇之一”的焦岱镇,商贸交易市场十分繁荣。建国前闻名遐迩的有焦岱铁锨,因快而不沾泥,物美价廉而远销于县内外,还有芦苇席、笼、药材、木材、玉石,另外牛羊猪市场中以焦岱猪最为盛名,这也使得买卖双方之间形成“市话”及“手语”,即所谓的行话,至今还在使用。
自然和人文方面的有利条件,造就了焦岱镇历史上出现大批名人。除荣氏、柳氏外各姓氏均有代表人物,再此不一一累述。焦岱镇戏曲在蓝田境内影响颇大,名人辈出。现在有查可知的如光绪年间的万林子,以师事恩科子,善用鼻音,不善靠甲。《宁武关》、《辕门斩子》、《审刺客》、《四郎探母》等戏,声韵清雅、腔调悱恻。堪称秦腔名流,誉满三秦。近代秦腔大师任哲中曾在焦岱驻队,在广大城乡的群众集会上,古庙会上,在乡间的小路上,在水保工地,在边防哨卡,夜阔人静后街市行人中,到处都可以听到任哲中的唱段。被当地人传为佳话,他的代表剧目有《周仁回府》、《激友》、《花亭相会》、《祝福》等。还有焦岱镇谭家寨的戏剧导演与剧作家谭增成,渭南地区剧团的生角的田康幸(焦岱镇吴家寨),宁夏吴忠县剧团的生角焦振堂(焦岱镇关庙村),宁夏平罗县剧团的导演王一平(焦岱),兰州榆中、澄县剧团武生谭新华(焦岱镇鲍家寨),他们的出现无疑是壮大发展了戏曲艺术。焦岱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历史上多起革命斗争焦岱先进人士贡献了不少力量。像革命骨干陈子敬为蓝田党经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陈志正与王力在焦岱建立中共党小组,并多次组织配合发展农民运动,建立中共特支。还有地下工作者罗景明等人不顾个人安危,为党的地下活动作出了巨大贡献,像方凤玉、韩文仁、吴新海、刘歧、徐拴尧等多名先进分子为革命事业赴汤蹈火英勇捐躯。
希望更多的朋友通过《焦岱史话》认识焦岱,了解焦岱,走进焦岱。感受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同时宣传焦岱,愚已足矣!
蓝田毗邻西安,古属京畿之地。置县历史悠久,堪称关中名邑。而焦岱镇更是遐迩闻名。“焦岱”明清前多写作“焦戴”,二字似源于“焦”“戴”二姓氏,且“焦”姓早于“戴”姓栖居于此,故名。焦岱镇村落命名极具特色,大多以岭、以沟、以湾结合姓氏命名,少数以地方方位命名。还有的村庄以庄、原、坪等命名,这也反映了秦岭北麓向关中平原过渡地区人们利用地形、同族聚集的特点。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卜居于蓝田,时号“柳庄”,传据说今柳家湾村一部分柳姓便为柳公权后裔。清雍正《增修蓝田县志》记载:“太保柳公权墓地在县东三里即柳庄。” 宣统二年《蓝田县乡土志》记载:旧志:“太保柳公权墓在县东三里柳庄。”今柳家村前有冢是也,给有“禁民樵”牌悬墓前。柳家湾村柳姓多为三里镇柳家村迁徙繁衍,而《柳氏族谱》于1966年社教运动时销毁,实为缺憾。该村至今还流传着文武举人之说。邑人荣华适宦河南,路过山东,恰巧知道了荣氏有宗谱的事情,于是便考核世系,在《荣氏宗谱》中记载道:“始祖先贤荣子,实荣公相传为统宗之祖。自五十五世好施公从军陕西,遂占籍焉。”足以证明荣氏大约是在明代占籍荣家沟等地,以姓氏命名并繁衍生息。荣华的父亲荣清为政期间刚直不阿,多有政声,后以子华贵,成为御史。荣华除盗安民,教化大行,崇儒薄赋,兴水利,毁淫祠。后升任湖广监察御史,巡按两淮,除奸革弊,洗冤泽物,建树很多,被称名御史。著有《双溪小草洗冤录》、《南巡录》、《两巡录》、《两巡奏议》、《蓝田县志》、《辋川集》及校正《史鑑提纲》、《王右丞辋川集》等。荣华编撰的《蓝田县志》也是蓝田境内第一部县志。荣华的的儿子荣察,“幼颖异,读书过目暗诵,下笔成文。”与蓝田县尹任文献同修《蓝田县志》。编著有《习堂稿》、《病斋诗》、《辋川文集》、《步声集》等,可惜诗文多有遗失。另外像吴家寨、鲍旗寨、谭家寨、祝旗寨这些村庄内多因屯兵而入住迁徙至此的不再少数。焦岱镇内大部分村落均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逃难途径桃花岭人困马乏之时在岭后随手挖出水泉,今水泉村之名即来源于此。
焦岱镇具有悠久的历史,较早的有宋《九域志》记载 “蓝田,有焦戴镇”,足见历史悠久。据北宋刘焘《树萱录》记载:“贠半千有庄在焦戴川北,枕白鹿原。莲塘、竹径、酴醾架、海棠洞、会景堂、花坞、药栏、碾磨、麻、稻垄塍鳞次。里谚曰:上有天堂,下有员庄。”员半千为唐代开国功勋,生卒年为621至714年,员半千作为我国第一位武状元,又多有才能,而他将私家庄园设立于此,可见此地的是风水宝地。因此,清代钱塘人瞿塘在《通俗编》中云:“员半千有庄在焦戴川,极风景之胜,里谚曰:‘上有天堂,下有员庄,苏、杭之谚乃仿于此。”即便是苏杭也要仿照此,名之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也说明在唐初期,焦岱镇便以风景绮丽而扬名内外。另外,在此前秦二世曾于毗邻焦岱镇的白鹿原修建行宫,改鲸鱼湖为伯夷湖,之后汉武帝又在此基础上建鼎湖宫于焦岱镇,守卫鼎湖宫部队为长水校尉。西汉扬雄(前53—前18)《羽猎赋》记载:“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其中鼎湖宫与昆吾亭在焦岱镇境内。元狩五年(前118),汉武帝刘彻养病于上林苑鼎湖宫,其宫后更名为鼎湖延寿宫。《资治通鉴》等有“天子病鼎湖甚”之句。关于鼎湖还有段历史,据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记载:“公孙卿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胡,其弓曰乌号’……”可知焦岱镇鼎湖是黄帝升天堕弓之处,迄今也有4600余年历史,足见悠久。
焦岱镇,地貌地形复杂,南部为秦岭山地,中西部川、塬相间,北部是横岭,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宜林、宜牧、宜粮。境内川、塬、山、岭、沟壑、丘陵地貌齐全,镇内有多家兼顾经营,果树、蔬菜并举。加上焦岱河两岸可种植水稻,便有“前边抱着米汤锅,后边背着锅盔馍”的说法,再现了“上有天堂,下有贠庄”。另外,极具绮丽的大小羊峪,及云台山风景也痴醉了一大批人。云台山从汉唐至清末一直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仲爱的观光游览圣地,是佛、道、儒三教布道的名山,长期的历史浸淫造就了云台山丰富的历史、地理、宗教、人文内涵,历史上帝王将相把这里作为避暑狩猎之地,文人墨客把这里作为寻幽咏怀之处,僧侣隐士把这里作为修身养性之所,逃犯流民把这里作为避难存身之处。除此之外,汉光武帝刘秀逃难途径焦岱镇,至今流传有“桃花姑娘”的传说。汉宣帝刘询曾因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光一族谋反,灭其九族,废孝宣霍皇后霍成君于昭台宫,后自杀,葬昆吾亭(今桃花岭)。除此之外在焦岱镇这块风水宝地上曾出土战国四字铜戈、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嘴头遗址,还有寺庙、戏楼、古道、古宅、古墓等尚待发掘。清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事事件,波及焦岱镇村落较多,影响极广。同治四年(1865),美国传教士义恩称来蓝田传教。同治六年(1867),在焦岱设立教堂1座。因此,基督教在焦岱镇的传播是县内最早的,之后又有天主教,以焦岱镇水泉村及张村参与人口较多。清光绪八年(1882)修筑的焦岱镇义仓缓解了饥馑。民国年间的年馑、虎烈拉、蝗灾、禁烟运动等在邑内影响极大,焦岱镇也不例外。除此之外焦岱镇内的社火芯子、秧歌队、锣鼓队县内外驰名。剪纸、花馍等影响甚远。民国年间医疗措施有限,焦岱镇医药以柳家湾柳敬孝及其家人为主在镇内开设药铺救死扶伤,均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焦岱镇,明清属焦吴里管辖。焦岱镇作为县西南之重镇,漂染业与纺织业、淘金业在县内外堪称一流,远销境外,颇有影响。因此古称“城南要镇”、“蓝田三大镇之一”的焦岱镇,商贸交易市场十分繁荣。建国前闻名遐迩的有焦岱铁锨,因快而不沾泥,物美价廉而远销于县内外,还有芦苇席、笼、药材、木材、玉石,另外牛羊猪市场中以焦岱猪最为盛名,这也使得买卖双方之间形成“市话”及“手语”,即所谓的行话,至今还在使用。
自然和人文方面的有利条件,造就了焦岱镇历史上出现大批名人。除荣氏、柳氏外各姓氏均有代表人物,再此不一一累述。焦岱镇戏曲在蓝田境内影响颇大,名人辈出。现在有查可知的如光绪年间的万林子,以师事恩科子,善用鼻音,不善靠甲。《宁武关》、《辕门斩子》、《审刺客》、《四郎探母》等戏,声韵清雅、腔调悱恻。堪称秦腔名流,誉满三秦。近代秦腔大师任哲中曾在焦岱驻队,在广大城乡的群众集会上,古庙会上,在乡间的小路上,在水保工地,在边防哨卡,夜阔人静后街市行人中,到处都可以听到任哲中的唱段。被当地人传为佳话,他的代表剧目有《周仁回府》、《激友》、《花亭相会》、《祝福》等。还有焦岱镇谭家寨的戏剧导演与剧作家谭增成,渭南地区剧团的生角的田康幸(焦岱镇吴家寨),宁夏吴忠县剧团的生角焦振堂(焦岱镇关庙村),宁夏平罗县剧团的导演王一平(焦岱),兰州榆中、澄县剧团武生谭新华(焦岱镇鲍家寨),他们的出现无疑是壮大发展了戏曲艺术。焦岱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历史上多起革命斗争焦岱先进人士贡献了不少力量。像革命骨干陈子敬为蓝田党经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陈志正与王力在焦岱建立中共党小组,并多次组织配合发展农民运动,建立中共特支。还有地下工作者罗景明等人不顾个人安危,为党的地下活动作出了巨大贡献,像方凤玉、韩文仁、吴新海、刘歧、徐拴尧等多名先进分子为革命事业赴汤蹈火英勇捐躯。
希望更多的朋友通过《焦岱史话》认识焦岱,了解焦岱,走进焦岱。感受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同时宣传焦岱,愚已足矣!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