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 走近焦岱镇
后记
—— 走近焦岱镇
我从小便生活在焦岱镇,对一些事情在耳闻目睹艳羡的同时也有所怀疑。等我稍长一些我便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这一度让家人很是高兴,但后来他们发现我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书本上的知识无论怎么学我都学不会,“古籍”我倒是“无师自通”。随着我的年长,我发现身边的人所说的也并不完全正确,但大多数时间我还是耐心的听他们说完。即便是我和他们争论几句,他们也认为我小孩子家家的不懂这些历史,甚至还会说:“你小孩子懂什么?”之后,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重复着一些本不是事实的事实,于是我便有打算去独自完成《焦岱镇志》,告诉他们历史的真相。
这一书是“偶然所成”,它的素材来源于我编撰的《焦岱镇志》,但在编撰《焦岱镇志》之时,受到了“层层阻挠”,以至于迟迟不能完稿,本打算再等几年继续收集直至完成,但又怕“岁月催人老”或是“琐事缠身”,资料有所遗失。今之人大多缺乏耐性,这也是做学问之大忌,余不才,便草率将此稿按志书体例汇编竟也有五六万字即《焦岱镇志》,又在原稿基础上加以完善,字数竟有十万余字,因此便有了此书。为保证内容尽量完整详确,我多次去了政协委员会及县志办寻找资料,但可惜的是资料很少。清代时期,焦岱镇曾有基督教堂一座,因此我又去了县城基督教走访,希望获得一点资料,但去了几次人都不在,后来有人告诉我,即便是你去了,也未必见得有资料。我一想也是,便试图在古籍中找一些资料,再搜集补充。于是我拜托研究明清文化的朋友,从他们那里弄了不少资料,像雍正、嘉庆、光绪、宣统、民国年间的《蓝田县志》,但县志并非是镇志村志,书中所载大多是一笔带过,甚至提也不提。为了较详细的反映焦岱镇历史,我又对照了近百部典籍还原了历史真相,即此书。
这部书原名《走近焦岱镇》,目的在于带外乡人“走近”焦岱镇,是更深入了解的意思。而“走进”一词显得“正式”,更有一种“学术意义上的考证”,这也是“走近”的真实含义。此书虽花了近两年时间,但我自小生长于斯,耳濡目染搜集材料时间也算久远,鄙人并非专攻此“学术”,因而才疏学浅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此书一出,难免贻笑大方之家,定有人拿此大做文章。但我之所以急于出此书的原因在于更好的完善此书。常言道:“高手在民间”,许多私人藏书及资料甚至比文化档案馆所藏更有价值,可惜的是我未曾收集到这些资料,更为重要的是一些馆藏机构没有资料可查,即便是有资料也不是我等竖子可查阅的,此为遗憾。此书的出版正是为弥补这种遗憾,寻找“民间高手”斧正此书的错讹,以共图文章之大事。这也是此书只能将人带“近”焦岱镇,而非带“进”焦岱镇的真正原因。当我将此书的想法告诉卞寿堂老师和孙兴盛老师之后,他们均认为“走近”二字欠妥,“史话”最为妥当。卞寿堂老师认为史话恰当之处在于文献及资料的详实度低一点,以免书成之日“贻笑大方”,孙兴盛老师也认为作为作家要对自己的文学作品负责。此书原计划除去序言和后记分三部分,分别为一近焦岱镇、二近焦岱镇、三近焦岱镇。在一近焦岱镇中,主要分析焦岱镇的历史、行政建置和地理,对焦岱镇姓氏和一些村落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探讨。在二近焦岱镇中,对焦岱镇内旧时物事和镇内的诸大历史事件等进行了叙述。在三近焦岱镇中,对焦岱镇内文化遗址等进行了揭秘及考证。而后听从二位老师的建议,我又觉得编排错乱,又将此书重新编排,分别从历史渊源、姓氏文化、物产商业、宗教民俗、往事人物、古迹遗址等几个方面较全面的讲述了焦岱镇的历史文化,即此书最后纲要。
著名学者冯骥才说过:“古村落是中国文化的根植所在,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历史。”据报道称,目前我国有230万个村庄,依旧保留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还剩下两三千座,而在2005年统计时是约5000座,消逝速度之快难以想象。在今后的岁月间,能否守住古村落这个“最后的家底”,却仍然是个未知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做文化真的很难,要面对的东西实在是太多,首先便是“生活”,因此“文化”一词也染上了一层灰。作为一个在焦岱镇土生土长的人来说,对于已经消失的历史,在痛恨与惋惜的同时只能试图去寻找追忆那段历史。为了保证这段历史的尽量的详实可靠,我付出了许多心血,这不仅仅是金钱所能弥补的,因此我宁愿再花上一年工资,使此书成为我理想的样子。许多人认为我很“傻”,竟然错过了一个“天上掉馅饼”的机会。其实,对于一个作者来说出卖书的版权无异于女人出卖身体,它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岂能将它“拱手送与他人”,即便是他有再优越的条件去“抚养”它!
对于整天钻进书堆里忙的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的人来说,坚持去写这部作品的意义在哪里?其实无非是为家乡做一些事,这也是许多作者朋友所希望的。一度时间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整天查阅对比典籍,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百年工程”并且是“吃力不讨好”劝我放弃此书的写作,我写了近十年了,除了箱子底下压了几本书之外,文学事业上可谓是“一事无成”,在书即将完稿之际我又担忧此书的出版问题,当然主要是高昂的出版费用,否则箱子底下也不可能压上三五本书。此时某出版社致电于我,问及此书,说道转让此书的版权并许诺给我十万字最低五千元稿费出版此书广大宣传的事情,另外还有版税。这是一个偏远地区的省级日报出版社,我深知此书只会用于商业企图而并非宣传西部,因此我委婉拒绝。他再次补充说:这个五千元稿费是最低标准,因为我们没有看到书的样稿。除此之外,我们还会给你版税提成,我们早听说过你的名字,钱我们给的肯定会比别的出版社多,这点你放心。说真的,我有点心动,但想到此书的错讹会经过三版五版的延续下去,“遗祸后人”,我便将此念头打消了。
我深知此书的错讹会有很多,但为了更好的完善此书,以便于之后宣传西部,宣传西安、宣传蓝田、宣传我乡,我不得不痛下决心,自费出版,但我万万没想到此书的出版让我混到囊中羞涩的地步,我不得不承认我不是搞文化而是被文化搞,这部书的预算比我原先想象的要高了许多,但“碌碡赶在上坡路上只能硬着头皮向前冲”,也罢,趁着年轻,再疯狂一把吧。在临出版之际我又花了近一个多月时间,补充了历代县志所没有记载的一些内容,二十几万字,而后考虑到篇幅的原因,又将附录中的所占篇幅较大的大事记部分删除,又删除了书中部分篇章。对书中古文的句读和字词进行了校核,像唐代《柳氏家训》中有句话是“百行备疑,身之未周。三缄密虑,言之或失”,许多书籍有收录,但正确的断句应为“百行备,疑身之未周。三缄密,虑言之或失。”诸如此类。在我又一次通读全文时发现书中许多我原先查过的字词竟然又不认识了,这是一个大工程,我又对部分字词段落附以注释,重新编排。但由于篇幅的关系,只能简明扼要。这也是我写作的初衷,将古镇文化介绍给身边的人,让它走进千万户寻常百姓之家。
我之所以坚持写到今天,靠的是对知识就是力量的信心,靠的是对家乡挚爱的执着。这部书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深觉感激不尽。现致谢如下:
感谢卞寿堂老师对此书的支持。此书大体完稿,我便匆忙递给正在忙碌的卞老师,卞老师曾在县档案局(馆)担任馆长,是中国王维诗画学院名誉院长,西安白鹿原文化研究院院长,现在又担任《蓝田县志》主编,对于蓝田境内的文化是了如指掌熟然于胸。还记得我第一次见卞老师的时候,我说出自己编撰《焦岱镇志》的想法,并给老师看了我写的部分样稿和大纲。卞老师显得很高兴,我知道他的欣慰之处在于看到我一个后生之辈能为故乡去搜集资料,哪怕是一个想法。之后我又多次致电卞老师,无非就是聊书的事。我深知这些资料还有许多缺陷,因此初稿完成之后我首先致电卞老师希望他能看看,最好能为这部书写些什么,卞老师欣然答应,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后来卞老师收到稿件之后,说道“我觉得还不错”并且让我认真修改,老师还主动致电于我说了此书的看法,承蒙老师挤出宝贵的时间帮我题字。在此,致谢。
感谢孙兴盛老师!和孙兴盛老师的的认识是源于老师编撰的《峒峪村志》,那个时候,我除了着手编撰《焦岱镇志》之外,还有一本便是《柳家湾村志》,由于是独立编撰,难度比较大。加上自己恰好不是文史专业,因此借鉴学习了不少文史资料知识,《峒峪村志》便是其中的一部。孙老师如今已年逾古稀,但佳作时出。如今又编撰了大型文史集《蓝田名村》与《蓝田名镇》充实了蓝田文史,可谓“宝刀未老”。这部书的大体完稿之后我说到此书的序言,没想到孙兴盛老师欣然答应,于是我将稿子邮递给他,他看了之后,连连说了几个不错,他还说等书出版了好好拜读拜读,我知道此书写作算是成功了。6月末的时候,我抽空拜访了孙兴盛老师。敲开门的那一瞬间,才发现孙兴盛老师满头白发却显得精神矍铄。他盛情招待了我,和我谈论蓝田文学,又找出发表我作品的那两期《蓝田文学》,在众多的作者中孙兴盛老师还记得我,这让我不得不吃惊于孙兴盛老师的记忆力。孙兴盛老师又谈到我的稿子,孙兴盛老师说到他去长安县的时候顺道问了别的作者,认为这样的书起名史话较为恰当。这点和卞寿堂老师不约而同,在此,感谢孙老师多次指点。
感谢民国史研究专家、《西安文艺界》主编王民权老师的建议。此书在即将付梓之际,我看到博客浏览记录有“介然斋”便点了进去。看到他新写的关于柳宗元生辰及柳公权墓地在蓝田的争辩,说到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在西安寻找柳宗元及柳公权古迹的事情,我便留言说了些我自己的看法。我在网上关注“介然斋主”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了,源于“柳公权墓地在蓝田争辩”。他的博客里有许多资料考究详细分析在理,许多是目前未有提及的史料,很有价值,但不知其为何人。没曾想“介然斋主”看到我的留言之后便留了QQ,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联系上了,“介然斋主”说自己打字慢便要了我的电话,这一通话,我才知道“介然斋主”大名王民权,现已近六旬,是《西安文艺界》主编,曾在档案馆工作多年,但老当益壮刚从历史系毕业。我知道他研究文史,我们聊到了“柳公权墓地在蓝田”与“柳宗元墓地在长安及生卒年”,并且提到柳氏联谊会他才知道我是陕西联谊会副秘书长,这一聊竟然聊了半个小时。挂了电话之后,我又把《焦岱史话》校核稿发给了王老师。第二天一早王老师便回信说:书稿大致浏览一遍,如此年纪而有如此气派,如此功力,让人无法小觑。坦率言之,整体上上有些粗疏,收了些不太相干的内容,有史料,但有些可靠性让人不大放心,而结论又时时出于臆断,不乏精彩,却也叫人忐忑。付梓在即,仔细推敲和大的调整,已不可能且没必要了。不过校对一定要跟上,错别字还不少(如“天堂”之谚,自序和正文几处都把“仿”字误成“傲”字),个别文句尚欠通顺,须认真改过。关于柳公权墓一节,请注意《蓝田乡土志》说法甚为荒谬,柳墓在李后村而不是柳家村旁。另外,李后乡部分并入三里镇,三里镇不是李后乡,措辞上千万不要出错,而柳居愚夫实际就是李宏信本人。王老师这一说我才恍然大悟,我将志书上“上有天堂,下有贠庄”之句苏杭“乃仿于此”误做“乃傲于此”并且理解为苏杭也以此为“傲”,以此为“豪”,连字词都认错,这让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考究不细。而柳公权墓地在原李后乡,今之三里镇。考虑到因为行政区划,我将“李后乡”统一写成“三里镇”,并且在括号内标注为“原李后乡”,缺少“部分”二字,此大为不妥,这也不得不让我佩服王老师的考究之严谨。通篇来说我已将许多“确切无疑”、“肯定”、“确定”等字样换成了“应该”“可能”、“或许”等字样,但王老师仅用一天时间大致浏览近二十万字稿件而且细察入微将个别有问题的字词指出,不得不让我后辈佩服。再想到李宏信与柳居愚夫是同一人之时,我不禁憨然做笑。王老师劝说我不要请人作序了。并且说道:时间太紧,请谁谁都为难,而短时间内真正能写出点有分量、对你有实际帮助文字的,思量也不现实。年轻人,不妨甩开衣膀,直接以自己的面目示人,这样对人对己都好一些,效果也不见得比叫人写些不痛不痒的应景文字差。王老师又笑着说到民国史料部分放在书中多少有点不合适,毕竟全文没有提到镇内的事情。我说到卞寿堂老师及孙兴盛老师也是这样认为,但是资料缺失暂时收集不到,考虑到这也是陕内较大的事,所以才予以收录,以待他日或有人提供资料修葺。说到在某某书中查阅到某资料之时,才知道原来我参考的资料是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所编写,丛书主编之一便是王老师。我才知道王民权老师是民国史研究专家、著名辛亥革命研究学者、西安市文联纪检书记。此书出版之际,虽已修葺几十遍,但错讹仍是不少。我悔恨当初心急火燎的出版,没有得到更多珍稀资料,将此书完善到极致。迄今,只能聊表谢意,以企图来日逐步完善。
感谢棠梨明代文献整理工作室主任王红春博士、景安斋工作室主任孔伟伟学士、山西李中强等诸位朋友为我撰写此书提供的明代进士家状和传记等研究资料。王红春博士赠联道:“录蓝田之史迹,传焦岱之文脉”。 李中强赠联道:“人文焦戴”。
感谢清文化爱好者星格格、山里渔樵提供的明清及民国文献。我知道他们是学术界的大腕,他们能放下身段不厌其烦的对我一个后生指点与帮助,在此,再次感谢他们的慷慨无私。星格格是魏国皇室后裔,祖姑奶奶是清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即乾隆的妃子嘉庆的生母,(琼瑶《还珠格格》令妃的原型)可见身世之独特。她特意送我一联道:“秉承河东遗风,弘扬柳氏门楣”。山里渔樵说这条路很漫长,希望我能永久的研究文史并写下去,在此,谢谢你们。
网友渭上南輄是渭上南氏之后,南逢吉等人便是其先祖。渭南市的七朝甲第坊是明正德辛未进士绍兴知府南大吉、嘉靖戊戌进士山西按察副使南逢吉、嘉靖癸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山东参议南轩、万历乙亥进士枣强知县南宪仲、万历乙未进士南京礼部尚书南师仲、天启壬戌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国子监祭酒南居仁、万历辛丑进士工部尚书南居益、万历甲辰进士礼部主事南居业所立。冯从吾说: “文成公门人虽盛, 而世传其学者, 东南则称安成邹氏, 西北则称渭上南氏。”因此《渭南县志》载:“渭邑自两汉以来,名贤接武,香山、莱公,其尤著者;前明科第亦胜,而南氏为最,儒林忠孝萃于一门,不独轩冕为邑中冠也。”渭上南輄和我同是中铁员工。不同的是我们不在同一个公司;他在公司机关,我在前线;他是专业人士,我是半路出家;但我很感激他的鼓励。
还有在听闻此书即将出版,为我题字的书画家柳叶新,将“执笔抒胸臆,著书寄豪情”写好快递给我。之后,陆续有朋友题字相赠,在此不在累述,谢谢你们。
感谢为我提供资料的父老乡亲,为我建议并摇旗呐喊助威的诸多网友,谢谢你们对我的支持。
感谢默默在身后支持我的父亲,谢谢您对此书的建议。
感谢西子对此书的精美策划排版,感谢编辑组在我多次苛刻的要求下不舍昼夜的修订此书。
最后,感谢购买此书、看到此书的朋友,谢谢你们对我的支持。当我完成面对这部薄薄的书稿,我更多是愁它的发行,你们的购买便是对我莫大的支持,我希望你们看到这部书的错讹能提醒我订正,我会将资料汇总校核将此书完善到极致,书的错讹之处,我会在博客及时公布,我正在筹划写作《焦岱史话》第二部。与此同时,以焦岱镇为原型的长篇小说《焦戴镇》也会动笔,希望写作顺利早日完稿,以奉献给家乡的父老。另外,我在其他典籍上发现了诸多《蓝田县志》未有记载的史料,包括一些蓝田籍文人墨客的轶稿,我将会汇聚史料予以校核,也期望读者的支持。希望我的微薄之力能为宣传我乡做出贡献。
最后,但愿此书的出版能为宣传西部、宣传西安、宣传蓝田、宣传吾乡焦岱镇做出微薄之力,愚已足矣。
作者:柳育龙
2013年8月3日
博客:http://blog.sina.com.cn/hanxingzhuori
邮箱:hanxingzhuori@sina.cn
—— 走近焦岱镇
我从小便生活在焦岱镇,对一些事情在耳闻目睹艳羡的同时也有所怀疑。等我稍长一些我便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这一度让家人很是高兴,但后来他们发现我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书本上的知识无论怎么学我都学不会,“古籍”我倒是“无师自通”。随着我的年长,我发现身边的人所说的也并不完全正确,但大多数时间我还是耐心的听他们说完。即便是我和他们争论几句,他们也认为我小孩子家家的不懂这些历史,甚至还会说:“你小孩子懂什么?”之后,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重复着一些本不是事实的事实,于是我便有打算去独自完成《焦岱镇志》,告诉他们历史的真相。
这一书是“偶然所成”,它的素材来源于我编撰的《焦岱镇志》,但在编撰《焦岱镇志》之时,受到了“层层阻挠”,以至于迟迟不能完稿,本打算再等几年继续收集直至完成,但又怕“岁月催人老”或是“琐事缠身”,资料有所遗失。今之人大多缺乏耐性,这也是做学问之大忌,余不才,便草率将此稿按志书体例汇编竟也有五六万字即《焦岱镇志》,又在原稿基础上加以完善,字数竟有十万余字,因此便有了此书。为保证内容尽量完整详确,我多次去了政协委员会及县志办寻找资料,但可惜的是资料很少。清代时期,焦岱镇曾有基督教堂一座,因此我又去了县城基督教走访,希望获得一点资料,但去了几次人都不在,后来有人告诉我,即便是你去了,也未必见得有资料。我一想也是,便试图在古籍中找一些资料,再搜集补充。于是我拜托研究明清文化的朋友,从他们那里弄了不少资料,像雍正、嘉庆、光绪、宣统、民国年间的《蓝田县志》,但县志并非是镇志村志,书中所载大多是一笔带过,甚至提也不提。为了较详细的反映焦岱镇历史,我又对照了近百部典籍还原了历史真相,即此书。
这部书原名《走近焦岱镇》,目的在于带外乡人“走近”焦岱镇,是更深入了解的意思。而“走进”一词显得“正式”,更有一种“学术意义上的考证”,这也是“走近”的真实含义。此书虽花了近两年时间,但我自小生长于斯,耳濡目染搜集材料时间也算久远,鄙人并非专攻此“学术”,因而才疏学浅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此书一出,难免贻笑大方之家,定有人拿此大做文章。但我之所以急于出此书的原因在于更好的完善此书。常言道:“高手在民间”,许多私人藏书及资料甚至比文化档案馆所藏更有价值,可惜的是我未曾收集到这些资料,更为重要的是一些馆藏机构没有资料可查,即便是有资料也不是我等竖子可查阅的,此为遗憾。此书的出版正是为弥补这种遗憾,寻找“民间高手”斧正此书的错讹,以共图文章之大事。这也是此书只能将人带“近”焦岱镇,而非带“进”焦岱镇的真正原因。当我将此书的想法告诉卞寿堂老师和孙兴盛老师之后,他们均认为“走近”二字欠妥,“史话”最为妥当。卞寿堂老师认为史话恰当之处在于文献及资料的详实度低一点,以免书成之日“贻笑大方”,孙兴盛老师也认为作为作家要对自己的文学作品负责。此书原计划除去序言和后记分三部分,分别为一近焦岱镇、二近焦岱镇、三近焦岱镇。在一近焦岱镇中,主要分析焦岱镇的历史、行政建置和地理,对焦岱镇姓氏和一些村落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探讨。在二近焦岱镇中,对焦岱镇内旧时物事和镇内的诸大历史事件等进行了叙述。在三近焦岱镇中,对焦岱镇内文化遗址等进行了揭秘及考证。而后听从二位老师的建议,我又觉得编排错乱,又将此书重新编排,分别从历史渊源、姓氏文化、物产商业、宗教民俗、往事人物、古迹遗址等几个方面较全面的讲述了焦岱镇的历史文化,即此书最后纲要。
著名学者冯骥才说过:“古村落是中国文化的根植所在,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历史。”据报道称,目前我国有230万个村庄,依旧保留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还剩下两三千座,而在2005年统计时是约5000座,消逝速度之快难以想象。在今后的岁月间,能否守住古村落这个“最后的家底”,却仍然是个未知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做文化真的很难,要面对的东西实在是太多,首先便是“生活”,因此“文化”一词也染上了一层灰。作为一个在焦岱镇土生土长的人来说,对于已经消失的历史,在痛恨与惋惜的同时只能试图去寻找追忆那段历史。为了保证这段历史的尽量的详实可靠,我付出了许多心血,这不仅仅是金钱所能弥补的,因此我宁愿再花上一年工资,使此书成为我理想的样子。许多人认为我很“傻”,竟然错过了一个“天上掉馅饼”的机会。其实,对于一个作者来说出卖书的版权无异于女人出卖身体,它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岂能将它“拱手送与他人”,即便是他有再优越的条件去“抚养”它!
对于整天钻进书堆里忙的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的人来说,坚持去写这部作品的意义在哪里?其实无非是为家乡做一些事,这也是许多作者朋友所希望的。一度时间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整天查阅对比典籍,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百年工程”并且是“吃力不讨好”劝我放弃此书的写作,我写了近十年了,除了箱子底下压了几本书之外,文学事业上可谓是“一事无成”,在书即将完稿之际我又担忧此书的出版问题,当然主要是高昂的出版费用,否则箱子底下也不可能压上三五本书。此时某出版社致电于我,问及此书,说道转让此书的版权并许诺给我十万字最低五千元稿费出版此书广大宣传的事情,另外还有版税。这是一个偏远地区的省级日报出版社,我深知此书只会用于商业企图而并非宣传西部,因此我委婉拒绝。他再次补充说:这个五千元稿费是最低标准,因为我们没有看到书的样稿。除此之外,我们还会给你版税提成,我们早听说过你的名字,钱我们给的肯定会比别的出版社多,这点你放心。说真的,我有点心动,但想到此书的错讹会经过三版五版的延续下去,“遗祸后人”,我便将此念头打消了。
我深知此书的错讹会有很多,但为了更好的完善此书,以便于之后宣传西部,宣传西安、宣传蓝田、宣传我乡,我不得不痛下决心,自费出版,但我万万没想到此书的出版让我混到囊中羞涩的地步,我不得不承认我不是搞文化而是被文化搞,这部书的预算比我原先想象的要高了许多,但“碌碡赶在上坡路上只能硬着头皮向前冲”,也罢,趁着年轻,再疯狂一把吧。在临出版之际我又花了近一个多月时间,补充了历代县志所没有记载的一些内容,二十几万字,而后考虑到篇幅的原因,又将附录中的所占篇幅较大的大事记部分删除,又删除了书中部分篇章。对书中古文的句读和字词进行了校核,像唐代《柳氏家训》中有句话是“百行备疑,身之未周。三缄密虑,言之或失”,许多书籍有收录,但正确的断句应为“百行备,疑身之未周。三缄密,虑言之或失。”诸如此类。在我又一次通读全文时发现书中许多我原先查过的字词竟然又不认识了,这是一个大工程,我又对部分字词段落附以注释,重新编排。但由于篇幅的关系,只能简明扼要。这也是我写作的初衷,将古镇文化介绍给身边的人,让它走进千万户寻常百姓之家。
我之所以坚持写到今天,靠的是对知识就是力量的信心,靠的是对家乡挚爱的执着。这部书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深觉感激不尽。现致谢如下:
感谢卞寿堂老师对此书的支持。此书大体完稿,我便匆忙递给正在忙碌的卞老师,卞老师曾在县档案局(馆)担任馆长,是中国王维诗画学院名誉院长,西安白鹿原文化研究院院长,现在又担任《蓝田县志》主编,对于蓝田境内的文化是了如指掌熟然于胸。还记得我第一次见卞老师的时候,我说出自己编撰《焦岱镇志》的想法,并给老师看了我写的部分样稿和大纲。卞老师显得很高兴,我知道他的欣慰之处在于看到我一个后生之辈能为故乡去搜集资料,哪怕是一个想法。之后我又多次致电卞老师,无非就是聊书的事。我深知这些资料还有许多缺陷,因此初稿完成之后我首先致电卞老师希望他能看看,最好能为这部书写些什么,卞老师欣然答应,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后来卞老师收到稿件之后,说道“我觉得还不错”并且让我认真修改,老师还主动致电于我说了此书的看法,承蒙老师挤出宝贵的时间帮我题字。在此,致谢。
感谢孙兴盛老师!和孙兴盛老师的的认识是源于老师编撰的《峒峪村志》,那个时候,我除了着手编撰《焦岱镇志》之外,还有一本便是《柳家湾村志》,由于是独立编撰,难度比较大。加上自己恰好不是文史专业,因此借鉴学习了不少文史资料知识,《峒峪村志》便是其中的一部。孙老师如今已年逾古稀,但佳作时出。如今又编撰了大型文史集《蓝田名村》与《蓝田名镇》充实了蓝田文史,可谓“宝刀未老”。这部书的大体完稿之后我说到此书的序言,没想到孙兴盛老师欣然答应,于是我将稿子邮递给他,他看了之后,连连说了几个不错,他还说等书出版了好好拜读拜读,我知道此书写作算是成功了。6月末的时候,我抽空拜访了孙兴盛老师。敲开门的那一瞬间,才发现孙兴盛老师满头白发却显得精神矍铄。他盛情招待了我,和我谈论蓝田文学,又找出发表我作品的那两期《蓝田文学》,在众多的作者中孙兴盛老师还记得我,这让我不得不吃惊于孙兴盛老师的记忆力。孙兴盛老师又谈到我的稿子,孙兴盛老师说到他去长安县的时候顺道问了别的作者,认为这样的书起名史话较为恰当。这点和卞寿堂老师不约而同,在此,感谢孙老师多次指点。
感谢民国史研究专家、《西安文艺界》主编王民权老师的建议。此书在即将付梓之际,我看到博客浏览记录有“介然斋”便点了进去。看到他新写的关于柳宗元生辰及柳公权墓地在蓝田的争辩,说到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在西安寻找柳宗元及柳公权古迹的事情,我便留言说了些我自己的看法。我在网上关注“介然斋主”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了,源于“柳公权墓地在蓝田争辩”。他的博客里有许多资料考究详细分析在理,许多是目前未有提及的史料,很有价值,但不知其为何人。没曾想“介然斋主”看到我的留言之后便留了QQ,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联系上了,“介然斋主”说自己打字慢便要了我的电话,这一通话,我才知道“介然斋主”大名王民权,现已近六旬,是《西安文艺界》主编,曾在档案馆工作多年,但老当益壮刚从历史系毕业。我知道他研究文史,我们聊到了“柳公权墓地在蓝田”与“柳宗元墓地在长安及生卒年”,并且提到柳氏联谊会他才知道我是陕西联谊会副秘书长,这一聊竟然聊了半个小时。挂了电话之后,我又把《焦岱史话》校核稿发给了王老师。第二天一早王老师便回信说:书稿大致浏览一遍,如此年纪而有如此气派,如此功力,让人无法小觑。坦率言之,整体上上有些粗疏,收了些不太相干的内容,有史料,但有些可靠性让人不大放心,而结论又时时出于臆断,不乏精彩,却也叫人忐忑。付梓在即,仔细推敲和大的调整,已不可能且没必要了。不过校对一定要跟上,错别字还不少(如“天堂”之谚,自序和正文几处都把“仿”字误成“傲”字),个别文句尚欠通顺,须认真改过。关于柳公权墓一节,请注意《蓝田乡土志》说法甚为荒谬,柳墓在李后村而不是柳家村旁。另外,李后乡部分并入三里镇,三里镇不是李后乡,措辞上千万不要出错,而柳居愚夫实际就是李宏信本人。王老师这一说我才恍然大悟,我将志书上“上有天堂,下有贠庄”之句苏杭“乃仿于此”误做“乃傲于此”并且理解为苏杭也以此为“傲”,以此为“豪”,连字词都认错,这让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考究不细。而柳公权墓地在原李后乡,今之三里镇。考虑到因为行政区划,我将“李后乡”统一写成“三里镇”,并且在括号内标注为“原李后乡”,缺少“部分”二字,此大为不妥,这也不得不让我佩服王老师的考究之严谨。通篇来说我已将许多“确切无疑”、“肯定”、“确定”等字样换成了“应该”“可能”、“或许”等字样,但王老师仅用一天时间大致浏览近二十万字稿件而且细察入微将个别有问题的字词指出,不得不让我后辈佩服。再想到李宏信与柳居愚夫是同一人之时,我不禁憨然做笑。王老师劝说我不要请人作序了。并且说道:时间太紧,请谁谁都为难,而短时间内真正能写出点有分量、对你有实际帮助文字的,思量也不现实。年轻人,不妨甩开衣膀,直接以自己的面目示人,这样对人对己都好一些,效果也不见得比叫人写些不痛不痒的应景文字差。王老师又笑着说到民国史料部分放在书中多少有点不合适,毕竟全文没有提到镇内的事情。我说到卞寿堂老师及孙兴盛老师也是这样认为,但是资料缺失暂时收集不到,考虑到这也是陕内较大的事,所以才予以收录,以待他日或有人提供资料修葺。说到在某某书中查阅到某资料之时,才知道原来我参考的资料是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所编写,丛书主编之一便是王老师。我才知道王民权老师是民国史研究专家、著名辛亥革命研究学者、西安市文联纪检书记。此书出版之际,虽已修葺几十遍,但错讹仍是不少。我悔恨当初心急火燎的出版,没有得到更多珍稀资料,将此书完善到极致。迄今,只能聊表谢意,以企图来日逐步完善。
感谢棠梨明代文献整理工作室主任王红春博士、景安斋工作室主任孔伟伟学士、山西李中强等诸位朋友为我撰写此书提供的明代进士家状和传记等研究资料。王红春博士赠联道:“录蓝田之史迹,传焦岱之文脉”。 李中强赠联道:“人文焦戴”。
感谢清文化爱好者星格格、山里渔樵提供的明清及民国文献。我知道他们是学术界的大腕,他们能放下身段不厌其烦的对我一个后生指点与帮助,在此,再次感谢他们的慷慨无私。星格格是魏国皇室后裔,祖姑奶奶是清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即乾隆的妃子嘉庆的生母,(琼瑶《还珠格格》令妃的原型)可见身世之独特。她特意送我一联道:“秉承河东遗风,弘扬柳氏门楣”。山里渔樵说这条路很漫长,希望我能永久的研究文史并写下去,在此,谢谢你们。
网友渭上南輄是渭上南氏之后,南逢吉等人便是其先祖。渭南市的七朝甲第坊是明正德辛未进士绍兴知府南大吉、嘉靖戊戌进士山西按察副使南逢吉、嘉靖癸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山东参议南轩、万历乙亥进士枣强知县南宪仲、万历乙未进士南京礼部尚书南师仲、天启壬戌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国子监祭酒南居仁、万历辛丑进士工部尚书南居益、万历甲辰进士礼部主事南居业所立。冯从吾说: “文成公门人虽盛, 而世传其学者, 东南则称安成邹氏, 西北则称渭上南氏。”因此《渭南县志》载:“渭邑自两汉以来,名贤接武,香山、莱公,其尤著者;前明科第亦胜,而南氏为最,儒林忠孝萃于一门,不独轩冕为邑中冠也。”渭上南輄和我同是中铁员工。不同的是我们不在同一个公司;他在公司机关,我在前线;他是专业人士,我是半路出家;但我很感激他的鼓励。
还有在听闻此书即将出版,为我题字的书画家柳叶新,将“执笔抒胸臆,著书寄豪情”写好快递给我。之后,陆续有朋友题字相赠,在此不在累述,谢谢你们。
感谢为我提供资料的父老乡亲,为我建议并摇旗呐喊助威的诸多网友,谢谢你们对我的支持。
感谢默默在身后支持我的父亲,谢谢您对此书的建议。
感谢西子对此书的精美策划排版,感谢编辑组在我多次苛刻的要求下不舍昼夜的修订此书。
最后,感谢购买此书、看到此书的朋友,谢谢你们对我的支持。当我完成面对这部薄薄的书稿,我更多是愁它的发行,你们的购买便是对我莫大的支持,我希望你们看到这部书的错讹能提醒我订正,我会将资料汇总校核将此书完善到极致,书的错讹之处,我会在博客及时公布,我正在筹划写作《焦岱史话》第二部。与此同时,以焦岱镇为原型的长篇小说《焦戴镇》也会动笔,希望写作顺利早日完稿,以奉献给家乡的父老。另外,我在其他典籍上发现了诸多《蓝田县志》未有记载的史料,包括一些蓝田籍文人墨客的轶稿,我将会汇聚史料予以校核,也期望读者的支持。希望我的微薄之力能为宣传我乡做出贡献。
最后,但愿此书的出版能为宣传西部、宣传西安、宣传蓝田、宣传吾乡焦岱镇做出微薄之力,愚已足矣。
作者:柳育龙
2013年8月3日
博客:http://blog.sina.com.cn/hanxingzhuori
邮箱:hanxingzhuori@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