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文学界的圈外人——09诺贝尔文学奖赫塔·米勒
赫塔·米勒,这个在10月8日之前对中国读者来说陌生的名字,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揭晓而备受瞩目。
很多人既纳闷又搞不懂,瑞典文学院是怎么评选的,嘴刁如国内文学迷,压根没听说过她。即便在西方世界,也少见有报道提及。在德国,她是主流文学界的圈外人。
赫塔·米勒到底是谁?她凭什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齐奥塞斯库的“打字机”
1953年8月17日,在罗马尼亚巴纳特的小镇尼茨基多夫,米勒降生了。这个90%人口讲罗马尼亚语的国度里,她属于讲德语的少数民族。二战期间,她的父亲曾为德国党卫军效力。1945年,大量罗马尼亚人被流放至苏联的劳工营,其中包括米勒的母亲。
20岁那年,米勒进入蒂米什瓦拉西部大学,专修罗马尼亚文学,并对德国社会文化进行研究。1977年,她顺利进入当地一家工程公司,充任翻译一职。好景不长,仅两年后米勒就被罗马尼亚当局者看上了,邀请她与秘密警察合作,进行间谍活动。她回绝了,后被公司开除。无奈之下,米勒做过幼儿园老师,教授别人德语。
要理解米勒的作品,得仔细打量彼时的罗马尼亚。当时,该国正处于齐奥塞斯库独裁统治阶段。自1965年上台后,他有如“钢梁上的铆钉——固定不动”,直到1989年被枪杀前,一直掌权罗马尼亚。其家族成员,在党政军界担任要职的也不下三十人。上世纪80年代初,齐奥塞斯库颁布了荒诞的《大罗马尼亚打字机法》。其中规定,罗马尼亚公民、企事业、机关、学校等,想拥有打字机须事先得到警方许可,方可领取使用执照。要成为打字员也须照此办理,同时将所打字的样品上报。打字机需要修理时,使用者及其打字机均需更新执照。
代替手工书写、誊抄、复写和刻制蜡板的打字机和打字员,被当局者视为传播异端邪说的洪水猛兽。为打字机立法,世界上唯有罗马尼亚一家。专横跋扈的齐奥塞斯库,但凡讲话必是纲领性文件。换句话说,一切可及的传播工具都要为其服务:报纸刊载、电视播放、广播宣传,罗马尼亚人每天笼聚于“齐奥塞斯库时代”的光辉业绩之中。为压制异见者,打击反对派,齐奥塞斯库还耗费大笔外汇,把颂扬自己的广告打到国外媒体上。
“每天清晨在恐惧中醒来,却不知能否活过当天。”
米勒正是痛恨这种独裁统治的一员。早在大学阶段,她加入以获得言论自由为宗旨的巴纳特行动小组,号称为“理想的罗马尼亚—德国作家组织”。
想想吧,米勒热爱写作,严格的书刊审查制度却让人噤声。1982年,米勒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Niederungen(《低地》)出版。1984年,《暴虐的探戈》出版。毫无疑问,这是罗马尼亚宣传部门审查过后的删节版。该书描绘着人们生活的虚伪,当局者的残酷和腐败,作品终被当局者封禁。后来,德国有出版社把书稿从罗马尼亚顺利转送,未删减版本得以出版。1999年,《低地》英文版以Nadirs的书名出版。
米勒的笔触,伸向罗马尼亚讲德语的小村落,记录人们的艰难生活。这两部小说集,也奠定了其随后的写作走向。《世界小说评论》这样评价米勒的作品:她用自己独特的风格,把文字化作散文诗。诗歌与描写恐惧的细节产生碰撞,产生的隐喻效果动人心魄。《当代小说评论》亦是溢美之词:米勒创造出近乎残忍的诚实和忧伤的语境。观察简单却无所畏惧,讽刺鲜明随处可见。对读者而言,设身处地的童年经历让人有着感同身受的痛苦。
米勒曾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发表过反对独裁统治的现场演说。由于频频对罗马尼亚政府批评质疑,加之担心受到秘密警察侵扰迫害,1987年米勒与丈夫、小说家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迁往西德,现常居柏林并持德国国籍。对在罗马尼亚的生活,她曾说“当我离开的时候,我打包了自己的过去”。接受采访时,米勒也说:“每天清晨在恐惧中醒来,却不知能否活过当天。”
正是那荒诞时代的特殊经历,为她的跨文化写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米勒所擅长的,正是把独裁统治时代的人性毁灭与政治流亡的漂泊无依,诗意的忧伤表达。文字美丽却含露隐喻,披挂上浓重的政治色彩。
在德期间,她受邀四处讲学,1995年荣膺德国写作与诗歌学会成员。2004年获得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文学奖,2005年斩获柏林文学奖,2006年获颁维特欧洲文学奖、沃尔特·哈森克勒费尔文学奖。今年9月16日,米勒的小说Atemschaukel(《呼吸钟摆》)从154部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德国图书奖(Deutscher Buchpreis)并将与其他6部作品竞逐,结果将在下周的法兰克福书展上见分晓。
《呼吸钟摆》描写的是二战后德裔罗马尼亚人,在苏联劳工营里的悲惨遭遇。有评论认为,这依然是部“小众作品”,作者的语言风格很难适应大众的阅读习惯。不过,有成色足量的诺贝尔文学奖打底,问鼎德国图书奖胜算势必大增。
米勒是个死咬不放的人。虽已离开罗马尼亚20余年,她的小说和诗歌却永远围绕压迫、流亡和独裁,这也是米勒写作意象的标签。因此,德国前文化部长迈克尔·瑙曼(Michael Naumann)对其获得诺奖表示赞赏,却称其并非一名公共知识分子。
2007年1月2日,她在FrankfurterRundschau(《法兰克福评论报》)上以《罗马尼亚的集体失忆》为题,批评刚加入欧盟的罗马尼亚对独裁统治的健忘。她说“齐奥塞斯库是个只有四年级文化水平的暴脾气人,出门会带上一油罐洗澡水。”
米勒出版过22本书,仅4种被译成英文,写作主题局限于专制社会里的人性,不少人称“米勒的创作题材有哗众取宠之嫌”,是“德国文学的圈外人”。她勇夺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却成为不争的事实。或许,我们不能太琢磨诺贝尔文学奖的门道,说实话,这一切与是否主流毫无关系。即便属“圈外人”,却绝对是跨文化地域经验的真实写作。
“不好不坏!我内心所能坚持的,唯有写作。”
毫无疑问的是,米勒从此博得声名。有人打趣问道,你已像托马斯·曼(德国作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里希·伯尔(德国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样有名,并将永载诺贝尔奖史册,有何感受?米勒冷静地答道:“不好不坏!我内心所能坚持的,唯有写作。”
仔细看米勒的作品,大多反映齐奥塞斯库时期罗马尼亚人的生存处境。米勒大部分作品以德语写成,包括《护照》、《只腿旅行》、《约会》在内的作品曾被翻译成了英语、法语以及西班牙语。她的其他作品还包括《河水奔流》、《行走界线》、《那时狐狸就是猎人》等。小说《约会》是关于一个在集权统治下服装厂工作的女工,把小纸条放在来自意大利男人的西装里,写着“娶我吧”。而《护照》则讲述了罗马尼亚一个讲德语的小村落里,一个乡下人移民西德的故事,这不就是米勒自己的写照吗?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英格伦(Peter Englund)说,米勒具有的“道德动力”,使她完美的合乎诺贝尔文学奖的获颁标准。他称赞米勒是名真正优秀的作家,语言精当。最关键的是,她具有让你感同身受的魔力——将读者置入真实独裁统治的图景,成为少数族群和流亡者一员。罗马尼亚的生活,也使米勒的写作语言极其慎微精准。按照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英格伦的说法,是“非常的微调”。
遗憾的是,国内关于米勒的资料少之又少,仅有中国台湾的时报出版社,曾在1999年引进翻译过Herztier,可译为《心兽》。中国台湾的繁体版书名为《风中绿李》,可能来源该书的英文版The Land of Green Plums,若直译是《绿色李子之地》。
国内此前尚无其作品出版,各出版社又将展开版权抢夺大战啦。先给大家预个热。英格伦建议人们先从《风中绿李》读起,这是她最棒的小说。今年的新作Atemschaukel(《呼吸钟摆》),英文名为Everything I Possess I Carry With Me,倒可译为《我之所有,随身携带》,也绝对激动人心。
《风中绿李》是一群朋友的悲欢曲,其中有学生、老师和工程师。独裁的天空下,人们的友情如何延续。生命如纸张般脆薄时,你如何抉择?去贿赂还是反抗,内心自溃还是逃离?作者想要探讨的主题是,充满惊惧的世界里,朋友有没有,靠谱不?
亚马逊网站上如此评价《风中绿李》,“等着被雷吧。你肯定没读过这样一本小说,它引人入胜,语言如诗。然而,它绝非人人适读的大众书,阅读过程将不会轻松。你必须全身心沉浸其中,调动你的全部感官和情绪。它就是成人版的《小王子》。”
米勒笔触优美,语言如诗,把乡村生活糅合为孤独忧伤。目前,国内几无米勒作品的汉译版,《世界文学》上曾出现过几篇短篇小说。2001年第6期《译林》上刊登过题为《黑色的大轴》的短篇小说。“井不是窗也不是镜子。向井里望久了,常常会望进去。那时,外公的脸就会从井底升起,停在我的脸旁。他的双唇间是水。”再比如“死亡是湿的。”“生活是一个大垃圾场。”“孩子,像个虫子一样长大。”随便摘出一段,就是好诗。
很多人既纳闷又搞不懂,瑞典文学院是怎么评选的,嘴刁如国内文学迷,压根没听说过她。即便在西方世界,也少见有报道提及。在德国,她是主流文学界的圈外人。
赫塔·米勒到底是谁?她凭什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齐奥塞斯库的“打字机”
1953年8月17日,在罗马尼亚巴纳特的小镇尼茨基多夫,米勒降生了。这个90%人口讲罗马尼亚语的国度里,她属于讲德语的少数民族。二战期间,她的父亲曾为德国党卫军效力。1945年,大量罗马尼亚人被流放至苏联的劳工营,其中包括米勒的母亲。
20岁那年,米勒进入蒂米什瓦拉西部大学,专修罗马尼亚文学,并对德国社会文化进行研究。1977年,她顺利进入当地一家工程公司,充任翻译一职。好景不长,仅两年后米勒就被罗马尼亚当局者看上了,邀请她与秘密警察合作,进行间谍活动。她回绝了,后被公司开除。无奈之下,米勒做过幼儿园老师,教授别人德语。
要理解米勒的作品,得仔细打量彼时的罗马尼亚。当时,该国正处于齐奥塞斯库独裁统治阶段。自1965年上台后,他有如“钢梁上的铆钉——固定不动”,直到1989年被枪杀前,一直掌权罗马尼亚。其家族成员,在党政军界担任要职的也不下三十人。上世纪80年代初,齐奥塞斯库颁布了荒诞的《大罗马尼亚打字机法》。其中规定,罗马尼亚公民、企事业、机关、学校等,想拥有打字机须事先得到警方许可,方可领取使用执照。要成为打字员也须照此办理,同时将所打字的样品上报。打字机需要修理时,使用者及其打字机均需更新执照。
代替手工书写、誊抄、复写和刻制蜡板的打字机和打字员,被当局者视为传播异端邪说的洪水猛兽。为打字机立法,世界上唯有罗马尼亚一家。专横跋扈的齐奥塞斯库,但凡讲话必是纲领性文件。换句话说,一切可及的传播工具都要为其服务:报纸刊载、电视播放、广播宣传,罗马尼亚人每天笼聚于“齐奥塞斯库时代”的光辉业绩之中。为压制异见者,打击反对派,齐奥塞斯库还耗费大笔外汇,把颂扬自己的广告打到国外媒体上。
“每天清晨在恐惧中醒来,却不知能否活过当天。”
米勒正是痛恨这种独裁统治的一员。早在大学阶段,她加入以获得言论自由为宗旨的巴纳特行动小组,号称为“理想的罗马尼亚—德国作家组织”。
想想吧,米勒热爱写作,严格的书刊审查制度却让人噤声。1982年,米勒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Niederungen(《低地》)出版。1984年,《暴虐的探戈》出版。毫无疑问,这是罗马尼亚宣传部门审查过后的删节版。该书描绘着人们生活的虚伪,当局者的残酷和腐败,作品终被当局者封禁。后来,德国有出版社把书稿从罗马尼亚顺利转送,未删减版本得以出版。1999年,《低地》英文版以Nadirs的书名出版。
米勒的笔触,伸向罗马尼亚讲德语的小村落,记录人们的艰难生活。这两部小说集,也奠定了其随后的写作走向。《世界小说评论》这样评价米勒的作品:她用自己独特的风格,把文字化作散文诗。诗歌与描写恐惧的细节产生碰撞,产生的隐喻效果动人心魄。《当代小说评论》亦是溢美之词:米勒创造出近乎残忍的诚实和忧伤的语境。观察简单却无所畏惧,讽刺鲜明随处可见。对读者而言,设身处地的童年经历让人有着感同身受的痛苦。
米勒曾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发表过反对独裁统治的现场演说。由于频频对罗马尼亚政府批评质疑,加之担心受到秘密警察侵扰迫害,1987年米勒与丈夫、小说家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迁往西德,现常居柏林并持德国国籍。对在罗马尼亚的生活,她曾说“当我离开的时候,我打包了自己的过去”。接受采访时,米勒也说:“每天清晨在恐惧中醒来,却不知能否活过当天。”
正是那荒诞时代的特殊经历,为她的跨文化写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米勒所擅长的,正是把独裁统治时代的人性毁灭与政治流亡的漂泊无依,诗意的忧伤表达。文字美丽却含露隐喻,披挂上浓重的政治色彩。
在德期间,她受邀四处讲学,1995年荣膺德国写作与诗歌学会成员。2004年获得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文学奖,2005年斩获柏林文学奖,2006年获颁维特欧洲文学奖、沃尔特·哈森克勒费尔文学奖。今年9月16日,米勒的小说Atemschaukel(《呼吸钟摆》)从154部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德国图书奖(Deutscher Buchpreis)并将与其他6部作品竞逐,结果将在下周的法兰克福书展上见分晓。
《呼吸钟摆》描写的是二战后德裔罗马尼亚人,在苏联劳工营里的悲惨遭遇。有评论认为,这依然是部“小众作品”,作者的语言风格很难适应大众的阅读习惯。不过,有成色足量的诺贝尔文学奖打底,问鼎德国图书奖胜算势必大增。
米勒是个死咬不放的人。虽已离开罗马尼亚20余年,她的小说和诗歌却永远围绕压迫、流亡和独裁,这也是米勒写作意象的标签。因此,德国前文化部长迈克尔·瑙曼(Michael Naumann)对其获得诺奖表示赞赏,却称其并非一名公共知识分子。
2007年1月2日,她在FrankfurterRundschau(《法兰克福评论报》)上以《罗马尼亚的集体失忆》为题,批评刚加入欧盟的罗马尼亚对独裁统治的健忘。她说“齐奥塞斯库是个只有四年级文化水平的暴脾气人,出门会带上一油罐洗澡水。”
米勒出版过22本书,仅4种被译成英文,写作主题局限于专制社会里的人性,不少人称“米勒的创作题材有哗众取宠之嫌”,是“德国文学的圈外人”。她勇夺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却成为不争的事实。或许,我们不能太琢磨诺贝尔文学奖的门道,说实话,这一切与是否主流毫无关系。即便属“圈外人”,却绝对是跨文化地域经验的真实写作。
“不好不坏!我内心所能坚持的,唯有写作。”
毫无疑问的是,米勒从此博得声名。有人打趣问道,你已像托马斯·曼(德国作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里希·伯尔(德国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样有名,并将永载诺贝尔奖史册,有何感受?米勒冷静地答道:“不好不坏!我内心所能坚持的,唯有写作。”
仔细看米勒的作品,大多反映齐奥塞斯库时期罗马尼亚人的生存处境。米勒大部分作品以德语写成,包括《护照》、《只腿旅行》、《约会》在内的作品曾被翻译成了英语、法语以及西班牙语。她的其他作品还包括《河水奔流》、《行走界线》、《那时狐狸就是猎人》等。小说《约会》是关于一个在集权统治下服装厂工作的女工,把小纸条放在来自意大利男人的西装里,写着“娶我吧”。而《护照》则讲述了罗马尼亚一个讲德语的小村落里,一个乡下人移民西德的故事,这不就是米勒自己的写照吗?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英格伦(Peter Englund)说,米勒具有的“道德动力”,使她完美的合乎诺贝尔文学奖的获颁标准。他称赞米勒是名真正优秀的作家,语言精当。最关键的是,她具有让你感同身受的魔力——将读者置入真实独裁统治的图景,成为少数族群和流亡者一员。罗马尼亚的生活,也使米勒的写作语言极其慎微精准。按照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英格伦的说法,是“非常的微调”。
遗憾的是,国内关于米勒的资料少之又少,仅有中国台湾的时报出版社,曾在1999年引进翻译过Herztier,可译为《心兽》。中国台湾的繁体版书名为《风中绿李》,可能来源该书的英文版The Land of Green Plums,若直译是《绿色李子之地》。
国内此前尚无其作品出版,各出版社又将展开版权抢夺大战啦。先给大家预个热。英格伦建议人们先从《风中绿李》读起,这是她最棒的小说。今年的新作Atemschaukel(《呼吸钟摆》),英文名为Everything I Possess I Carry With Me,倒可译为《我之所有,随身携带》,也绝对激动人心。
《风中绿李》是一群朋友的悲欢曲,其中有学生、老师和工程师。独裁的天空下,人们的友情如何延续。生命如纸张般脆薄时,你如何抉择?去贿赂还是反抗,内心自溃还是逃离?作者想要探讨的主题是,充满惊惧的世界里,朋友有没有,靠谱不?
亚马逊网站上如此评价《风中绿李》,“等着被雷吧。你肯定没读过这样一本小说,它引人入胜,语言如诗。然而,它绝非人人适读的大众书,阅读过程将不会轻松。你必须全身心沉浸其中,调动你的全部感官和情绪。它就是成人版的《小王子》。”
米勒笔触优美,语言如诗,把乡村生活糅合为孤独忧伤。目前,国内几无米勒作品的汉译版,《世界文学》上曾出现过几篇短篇小说。2001年第6期《译林》上刊登过题为《黑色的大轴》的短篇小说。“井不是窗也不是镜子。向井里望久了,常常会望进去。那时,外公的脸就会从井底升起,停在我的脸旁。他的双唇间是水。”再比如“死亡是湿的。”“生活是一个大垃圾场。”“孩子,像个虫子一样长大。”随便摘出一段,就是好诗。